1日,美軍再一次宣稱:
中國測試了高超音速太空軌道轟炸機!
美國太空部隊的高級官員再次公開強調,中國最新的高超音速飛行器,實際上是可以在太空軌道長期飛行的轟炸機,「可以在太空中停留很長一段時間」。
中方早已公開反駁了這一說法,指出這一試驗是為了驗證可重複使用航天飛行技術。
這是美軍方面關於「中國高超音速武器」的最新官方宣傳,美軍一直堅稱,該系統是一種高超音速滑翔轟炸機,可能有能力發射自己攜帶的武器,執行真實的打擊任務。
1日,在美國空軍協會米切爾研究所舉辦的一次在線活動中,美國太空部隊作戰、網絡和核空間作戰部副部長薩爾茨曼中將回答了有關中國新型戰略武器的提問。薩爾茨曼去年從空軍轉移到新建立的太空部隊,根據美國太空部隊官方信息,他「全面負責美國太空部隊的行動、情報、維持、網絡和核行動」。
薩爾茨曼揚言:「我認為我們公開使用的描述很重要,這樣我們才能準確地理解我們在談論的是什麼飛行器。」「我聽到過有人描述說,這是高超音速飛彈,有時也聽到亞軌道飛彈。」
「我認為,這是一個絕對不同的系統,因為它的軌道不同於亞軌道,」薩爾茨曼繼續說:「新的軌道能力意味著,只要用戶願意,這一飛行器就可以留在軌道上一直飛行,然後它可以選擇任何時候脫離軌道。」
高超音速通常被定義為超過5馬赫的飛行速度。亞軌道是指技術上可以進入太空的物體,比如傳統的洲際彈道飛彈,但其目的不是長期在任何軌道上飛行,例如彈道飛彈一般很快會回到大氣層之內。
美軍一直炒作說,中國的新系統,似乎是「一個特別新穎的例子」,可能是一個一次或多次技術革命的突破產品。薩爾茨曼明確地說,中國系統的設計,顯然是為了在太空中度過更長時間。
這一描述,與現已退休的空軍上將約翰·海滕的評論大體一致。海滕上一個職位是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副主席。他在接受哥倫比亞廣播公司採訪時表示:「這一飛行器繞世界飛行,扔下一個高超音速滑翔飛行器,這個被投擲出來的飛行器滑翔回到中國,擊中了中國境內的一個目標。」
隨後,在11月21日,《金融時報》再次發表了一篇新的報導,稱在今年早些時候的兩次測試中,中國的高超音速轟炸機「釋放了自己的武器」。
相關轟炸機的基本想法,可以追溯到20世紀60年代。蘇聯、美國和中國在內的多個國家都探索了類似的概念。蘇聯在冷戰期間開發、並在一定程度上部署了類似的系統,涉及一種類似洲際彈道飛彈的運載火箭,它將一個可以控制飛行軌跡的核彈頭再入飛行器送入軌道,然後該彈頭可以受控地脫離軌道,打擊目標。這與傳統上改變飛行軌跡能力很有限的彈道飛彈有很大區別。
這種作戰武器,嚴重威脅了對手的預警網絡、攔截手段。敵人幾乎無法確定這一武器什麼時候發動打擊。除此之外,軌道轟炸機也意味著可以從敵人的防禦體系脆弱的方向進行攻擊。
美國軍方一直宣稱,中國這一飛行器「有某種高超音速滑翔機的能力」,能夠進行高超音速、在大氣層邊緣內外的邊界飛行,並具有更好的機動性,所以不是典型的再入飛行器。而且,這一中國新系統可以投擲一個小的高超音速飛行器,可以是制導炸彈或者飛彈。
這是一種複雜技術,因為在高超音速狀態下分離兩個飛行器,需要極為複雜的控制能力。
與此同時,如果中國的這一系統可以長期停留在某種太空軌道上,它很可能可以長時間環繞地球飛行,造成一種在太空中長期存在的軍事存在。
美軍已經多次承認,在探測和跟蹤這種武器的方面,存在各種困難,這也使得很難迅速發現究竟來襲的是哪一個國家的武器。而攔截環節就更為困難。
薩爾茨曼說:「我們的很多警告都是基於彈道飛彈,因為彈道飛彈多年來一直是主要威脅。」「所以在我看來,太空部隊有責任確保我們發展追蹤這類武器的能力。理想情況下,是在發射前開始追蹤,但最好是在整個生命周期中進行追蹤。」
他辯解說:「如果我們可以追蹤這一飛行器,我們就可以確定……我們可以阻止它的攻擊。」「(太空部隊需要)確保我們正在發展這些能力,能夠把發射這類武器的責任具體確認到發動攻擊的國家。」
海滕將軍也曾經在採訪中給出了自己的真實想法:他希望美軍獲得更多的撥款。他警告說,中國的這種新發展的能力,提供了突破美國防禦的可能性。如果美國政府和其他國家認為有必要積極準備回應手段,那麼就必須加大撥款投入。
總而言之,儘管美軍存在炒作的做法,但中國最新的高超音速飛行器試驗,確實讓美國國內外人士、包括美軍意識到,美國的戰略霸權正在被打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