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海研究】法理戰視角下美國南海政策的調整與2020年南海形勢

2021-03-02 武大邊海

美國海軍兩艘兩棲艦船

於9月6日在南海開展了航行訓練活動

圖片來源:環球時報

閆巖

中國南海研究院海洋法律與政策研究所所長,副研究員

原文首發於《邊界與海洋研究》2020年第6期,

本文在原文的基礎上有所刪減,

請點擊文末【閱讀原文】獲取原文下載連結。

美國的南海政策在過去25年間從避免選邊站的「相對中立」轉變為毫不掩飾的「逢中必反」介入南海問題的身份也試圖從「調停者」轉變為「仲裁者」。美國南海法律立場調整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

(1)冷戰結束至2008年:美國南海法理主張逐步形成

冷戰結束後美國涉南海問題法理主張有四個層次:其一,在島礁主權爭端上不持立場;其二,反對與《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以下簡稱《公約》)不一致的海洋主張;其三,確保南海地區的航行與飛越自由;其四,反對使用武力或脅迫手段,基於國際法和平解決南海問題。

在這個階段,美國南海政策的核心是以維護「航行與飛越自由」之名,行在南海的軍事行動自由之實。從當時中美實力對比看,美國並不擔心中國對其構成任何挑戰。

(2)歐巴馬政府時期:質疑並挑戰中國南海權利主張的法理基礎

美國「由淺入深、由表及裡、從點到面」對中國在南海的權利主張發起全面攻擊。

其一,美國對我南海斷續線的合法性展開全面批判,聲稱「中國基於九段線而非海洋地物來聲索海洋權利的主張不符合國際法」。

其二,攻擊中國島礁的法律地位。美方立場不再局限於島礁主權,而是試圖從島礁法律地位切入,強調經過島礁建設後的「人工島嶼」不具有島嶼法律地位,變相壓縮中方主張的範圍。

其三,炒作美國軍事活動合法性問題。歐巴馬政府以航行自由行動挑戰中國的直線基線和軍艦在領海內的無害通過制度。

其四,幹擾地區規則制定。美國積極推動並敦促儘早達成具有拘束力的「準則」,強調南海問題的最終解決要基於《公約》和南海仲裁案裁決,試圖通過高層施壓、雙邊關係滲透等方式影響磋商進程和走向。

(3)川普政府時期:立場倒退與倒行逆施

美國南海政策服務於其所謂對華全面遏制和打壓的戰略需求,攻擊性和侵略性大幅上升。

其一,美國以仲裁裁決為依據以「排除法」收窄其「南海島礁主張不選邊站」的立場範圍,斷言美濟礁、渚碧礁等低潮高地和曾母暗沙水下地物的性質,全盤否定中國對南沙群島的整體性主張,並輔之以軍事行動宣示和強化其立場。

其二,否認中國在南海與周邊國家有重疊主張海域,不再呼籲各方澄清主張,將爭議海域稱為「菲律賓、越南、馬來西亞、汶萊、印尼的專屬經濟區」,不但在周邊國家單方面海洋資源開發行動中給予明確支持,還加大了與南海聲索國的海上油氣資源開發合作。

其三,「航行自由行動」逐漸偏離軌道,頻度烈度劇增。川普政府時期「航行自由行動」的審批權限下放至國防部,頻率和烈度顯著上升,水下無人系統是否享有豁免權,及其使用是否違反了和平利用海洋的原則等問題成為中美關於海上軍事活動法律規制新的爭議點。

2020年以來,南海爭端當事國在美國的支持下通過多種手段大力推動坐實仲裁裁決。

(1)爭端當事國固化非法佔領並威脅提起新的法律程序

菲律賓對其非法佔據的中業島等島礁的設施建設從未停止,近年來陸續修建了沙灘坡道、擴建機場等設施。儘管2016年杜特爾特政府上臺以來致力於改善中菲關係,推動雙邊機制及海上合作,卻同時也一直在非法侵佔的中業島等南沙島礁上進行建設,並試圖通過將裁決納入國內法律體系的方式坐實裁決。越南持續釋放出有可能效仿菲律賓將中越南海爭議訴諸仲裁的信號。2016年,越南邊界事務委員會前主任陳公軸曾撰文表示,越南可以利用仲裁裁決對島礁的定義來挑戰中國的西沙群島主張,以及與海上執法部門與越南漁民的衝突。越南還藉助其東協輪值主席國身份,通過東協系列會議聲明抬升《公約》的地位,炮製「公約至上論」。

(2)爭端當事國以資源為核心的海洋權益爭奪加劇

2020年2月15日,美國國務卿蓬佩奧、防長埃斯珀在慕尼黑安全會議上渲染中國是南海的最大威脅,並指責我「侵犯」越南、菲律賓的專屬經濟區。7月13日,蓬佩奧發表聲明,援引2016年裁決,把中國描繪為「霸凌者」和「海洋帝國」,聲稱中國「涵蓋大部分海域的資源權利主張完全不合法」。2020年越南漁船在南海活動更加頻繁,並與沿岸國家發生多次摩擦及嚴重衝突。印尼也加大了對其主張的專屬經濟區內的漁業執法力度。

(3)其他域外國家以「外交照會戰」的方式高調插手南海事務

2019年12月12日,馬來西亞向聯合國大陸架界限委員會提交了南沙群島北部部分大陸架外部界限後,越南、印尼、菲律賓及美國、澳大利亞等域外國家接二連三向聯合國遞交涉南海外交照會,部分照會援引了仲裁裁決。長期以來,澳大利亞、法國、德國和英國等國家僅從南海航道通暢的角度關注南海。隨著美國的「亞太再平衡」戰略的實施、菲律賓南海仲裁案啟動和美國大肆渲染的南海「軍事化,這些域外國家逐漸演變至積極的通過軍事、外交等手段插手南海事務。

(4)美國加大南海軍事活動,對我國企業實施經濟制裁

美國日益展現強硬態度和準備戰爭的氣氛,持續加大在南海軍事活動的烈度。2020年白宮發布《美國對中國戰略方針》,宣稱將向中國施壓,打擊中國的「霸權主義自信」,並為本地區的盟友和夥伴提供安全協助對抗中國。僅2020年上半年,美軍在南海的偵查活動就達2000次之多,2020 年下半年美國多次在南海海域舉行海上聯合演練。美國推出「南海經濟制裁」,其商務部以在南海爭議地區從事軍事活動、將南海「軍事化」為由,將24家中國公司列入禁止購買美國產品的政府名單中,並對參與南海島礁建設的中國公民實行籤證限制。

(5)中國積極捍衛國際法治精神,致力於推動區域規則、機制建設和海上合作

中菲兩國在2017年建立了中菲南海問題雙邊磋商機制(BCM),切實推動了兩國務實合作,為維護中菲關係、管控危機和共建互信作出重要貢獻。2020年4月18日,中國《民政部關於國務院批准海南省三沙市設立市轄區的公告》,明確了三沙市西沙區管轄西沙、中沙群島的島礁及其海域,區政府設在永興島;南沙區管轄南沙群島的島礁及其海域,區政府設在永暑礁。中國在2020疫情期間仍盡力維護雙邊關係與區域多邊機制,寮國、柬埔寨、緬甸、菲律賓、泰國、印尼等區域內國家的十多個政黨表示,支持南海問題由直接爭端方通過對話協商解決分歧,並明確提出反對外部勢力幹涉本地區事務,呼籲早日達成「準則」。 準則」磋商近年來進入快車道,並於2019年提前完成了首輪單一磋商文本審讀,中方承諾將在疫情情況改善後,儘早開展面對面的磋商,推動早日達成「準則」。

拜登政府將延續從歐巴馬政府時期開始的對華強硬路線,絕不會放棄仲裁裁決,並將繼續全面推進對中國海洋權利主張的法理戰和經濟制裁:美國可能繼續慫恿和鼓勵越南提起新的國際仲裁;美國海岸警衛隊可能通過與南海沿岸國合作在南海爭議海域開展聯合執法行動;美國可能通過盟友的協助幹擾被制裁中企在當地的承建項目;美國可能將經濟制裁手段與「一帶一路」項目議題關聯;美國亦有可能對明確支持中方立場與主張的國家實施威懾與制裁。

首先,針對周邊和域外國家聯手以仲裁裁決為依據展開的外交和輿論攻擊,中國應繼續從法理上對仲裁庭在法律解釋與適用、證據採信、事實認定等方面的諸多謬誤進行全面系統的批駁,並加大國際國內輿論宣傳力度,以正視聽。

其二,針對越南在南海日益激進的海上單邊行動和提交國際仲裁的威脅,一方面中國仍應堅持維護兩國關係,推動海上合作,避免矛盾升級;另一方面可以考慮通過嚴厲打擊越南的侵漁行為、阻遏越南非法侵佔的南沙島礁的軍事建設和部署以及重啟萬安灘油氣資源勘探開發項目等方式進行反制。

其三,以南沙島礁為基地向國際社會提供更多的民事服務,有助於破解美國「軍事化」指責和消除周邊國家的疑慮。利用南沙島礁上現有的氣象觀測中心和環境空氣品質監測站等設施向國際社會尤其是周邊國家提供海嘯預警、氣象預報等服務。

其四,以「準則」磋商為抓手積極推進南海地區秩序構建。中國和東協國家應保持足夠的戰略定力,儘早啟動面對面磋商,推進「二讀」,為南海和平穩定構建制度保障。

其四,警惕美國炒作南海問題與「一帶一路」議題關聯,繼續推動與南海沿岸國的海上務實合作。在新冠疫情對全球經濟發展造成衝擊的時刻,繼續推動與南海沿岸國低敏感領域的海上務實合作與「一帶一路」項目,使南海周邊國家真正受益,是化解破解美國謊言與挑撥離間的最好方式。

相關焦點

  • 美國回歸亞太戰略,明年南海形勢將呈現五個特點
    目前南海形勢正處於階段性動蕩後的間歇期。鑑於美國大選引發「內鬥」、政權進入過渡期、美國未來對外政策充滿不確定因素,美國的南海軍事行動有所放緩。而其他聲索國對拜登政府南海政策的觀望,以及難以預料中美未來在南海是鬥是和,使之不敢貿然採取可能引發中國強烈反彈的單邊侵權行動。
  • 當前南海形勢與困局破解
    2020年稱之為南海形勢的一個轉折點。也就是從2016年菲律賓南海仲裁案裁決出爐之後,我們經過一系列努力,使得南海形勢出現了「趨穩向好」的特徵。從2020年開始,南海形勢出現轉折,也就是從「趨穩向好」向「動蕩不安」轉變,從「總體穩定」向「局部可能失控」轉變。問題的提出:1,怎麼看當前的南海形勢?
  • 2021年南海局勢將會何去何從?
    從中美全面對抗的視角看,南海衝突是中美對抗的重要組成部分。2020年,南海局勢極不穩定,而隨著2021年中美對抗持續升高,加上蔡英文當局加快「臺獨」腳步,進一步配合美國的行動,使得南海衝突的風險大大上升。美國著名學者約瑟夫·奈近期稱,如果沒有管控機制,中美兩國存在熱戰的可能,而臺灣(東沙、東引島)將是「閃點」。而欲挑起南海熱戰的恰恰是美國,將不會是約瑟夫·奈所擔心的中國。
  • 吳士存:2022年南海局勢考驗升級
    本文摘要「2021年,南海局勢基本延續總體穩定可控、局部動蕩不安的演變路徑。隨著美國拜登政府上臺,美國新一屆政府的南海政策呈現對抗性導向,美國主導的南海軍事化初見雛形,域內聲索國的單邊行動此起彼伏……」在接受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南海之聲專訪時,中國南海研究院創始院長吳士存如此總結他對於2021年南海局勢的評價。
  • 美國航母再進南海,這次想要「拿」到什麼?
    在2014年和2016年,中國受歐巴馬政府之邀參與了兩年一次的由美國主辦、多國參與的「環太平洋軍事演習」。然而,在2018年和2020年,川普政府卻以在南海進行「軍事擴張」為由,切斷了兩國海軍重要的交流機會。同時,美國與包括菲律賓在內的其他南海聲索國和關注國時常在西太舉行軍事演習,其中威懾之意讓人難以忽視。
  • 南海「仲裁」鬧劇終將落幕,中國海洋強國之路剛剛開始
    對中國而言,菲律賓「南海仲裁案」揭開了南海法理戰的序幕,未來一段時期,法理戰在南海區域內會格外突出,而與之相配合的現場鬥爭、外交戰、輿論戰也會愈加激烈。1漏洞百出,完全無法動搖中國的南海法理主張美國一直支持菲律賓搞「仲裁案」,甚至不惜從幕後走向前臺,試圖用「法理戰」打壓中國。可惜,「南海仲裁案」自始至終、從頭到腳漏洞百出,完全不具備菲律賓和美國希望的那種權威性。
  • 南海爭端:中國警告美國不要採取戰略對抗政策
    新一任美國政府與其地區合作夥伴的首次通話內容表明,美國新政府將繼續川普政府時期的對華政策。如幹涉南中國海領域爭端,利用與日本、澳大利亞、印度組成的反華同盟壓制中國。中國南海研究院副研究員陳相秒在接受俄羅斯衛星通訊社採訪時表示,拜登政府未來的南海政策基本上與川普政府沒有大的本質區別,軍事上的打壓不會有所調整。
  • 從克裡米亞入俄看破解南海困局之道——以美俄戰略博弈的視角
    這對中國破解南海困局以及中美競合提供了借鑑與啟示,值得我們深思與研究。 2020年7月13日,美國國務卿蓬佩奧發表《南海聲明》,明確拒絕中國對於南海特定區域的主權聲索,敦促相關國家反對中國的海洋權利主張。隨著中美關係走向全面戰略競爭和急劇惡化,中美在南海「必有一戰」的說法甚囂塵上。2016年3月,後來任美國總統川普首席戰略顧問的班農(Steve Bannon)曾表態稱,未來五到十年,中美在南海必有一戰。
  • 【研究|南海觀察】CSIS成立南海工作組,美國輿論戰新手段?
    此外,美國海軍近期在亞太海域頻繁發生事故,已然將美國從所謂「航行自由維護者」變為「航行自由破壞者」,儘管軍方高層多次表態不影響美軍在任何國際法允許範圍內的航行和飛越自由,但是,美軍實力遭到質疑、國際形象受損以及亞洲傳統盟友對美信心動搖已成為不爭的事實。        與之相反,2017年以來,中國持續開放安全通信渠道,實現經濟、政治利益互信,積極緩解南海固有的緊張局面。
  • 《南海考察日記》出版之際
    楊錦麟說:「《南海日記》的出版以及發行,有助於廣大讀者和研究機構的專家學者對南海 問題的了解,多一個觀察視角,多一個思考聚焦,多一個史料補充,書中客觀、持平、抽離、冷峻,他的一如既往,貫穿全書的實事求是,值得我們尊重。」
  • 慄廣 | 美國對南海諸島歸屬問題的考量與行動(1943—1951)(下)
    二、反覆研究:既不託管,也不支持任何一方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在處理被日本佔領的領土問題上,美國做了進一步的研究。具體到南海諸島的處理問題,遠東地區部際委員會於1946年2月14日再次召開專門會議進行討論。
  • 擱置了5年的南海「冷飯」,美國為何又「炒」起來?
    已經擱置了5年的南海「冷飯」,美國為何又「炒」起來?這一系列操作,又說明了什麼?2013年1月,菲律賓就南海爭議將中國告上國際海洋法庭,但國際海洋法庭不予受理。隨後,在美國的暗中授意和策劃下,菲律賓找到幾個所謂的「法官」,組成「中菲爭議仲裁庭」。
  • 【南海研究】閆巖:美軍艦再赴南海:"無害通過"幌子下的橫行自由
    :閆巖,中國南海研究院海洋法律與政策研究所 所長來源: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南海之聲」頻道;中國南海研究院微信平臺編輯:周悅導讀據路透社援引美國軍方說法稱,5月6日,美國海軍「普雷貝爾」號和「鍾雲」號飛彈驅逐艦進入中國南沙群島的南薰礁和赤瓜礁12海裡以內航行。
  • 近三十年來臺灣學界南海問題研究的回顧與思考(四)
    在這一理念驅使下,其在南海問題上的立場、政策較馬英九時期有了明顯的"退步",尤以2016年7月19 日"國安高層會議"上提出的"四項原則、五項措施"最為明顯。同時,蔡英文的多次公開言論也直白表露出她對南海問題的態度,如只強調"民進黨不會放棄太平島的主權",而對"斷續線""歷史性權利"等話題則閉口不談。這與馬英九時期的政策相比,明顯淡化了"主權"意識。
  • 美國想在南海開戰?
    最高層印發了《關於調整預備役部隊領導體制的決定》,明確自2020年7月1日零時起,預備役部隊全面納入軍隊領導指揮體系,由現行軍地雙重領導調整為最高層集中統一領導,瞬間增加中國1000萬人的後備力量,時不時地來刷存在感,又拉幫結夥搞圍堵,讓南海局勢充滿爆發潛在衝突的風險,只有中國海防和防空力量的足夠強大,才能讓美國在中國南海消停、在臺海方面不掣肘而偃旗息鼓;臺灣島內「臺獨」勢力抬頭,倚仗美國相關法律肆意挑戰「一個中國、九二共識」底線,妄圖自淫自嗨搞獨立。
  • 「兩蔣」時期臺灣當局南海政策的歷史演進
    利用接收美,英免費贈艦收復南海主權史。1949年,敗退臺灣後初期。蔣介石,蔣經國採取強硬手段,維護南海主權。但由於基於自身安全考量,特別是上世紀70年代被逐出聯合國;被迫採取重「外交」輕「主權」政策,造成了南海主權被侵佔的悲劇。本文將轉發陳本鏗先生文章,客觀公正的講講這段歷史。陳本鏗為中共中央黨校國際戰略研究院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臺灣問題,中美問題研究。
  • 【南海觀察】CSIS成立南海工作組,美國輿論戰新手段?
    美國寄希望於通過愈加頻繁、例行化的「航行自由行動」宣示其在南海的軍事存在和戰略重視,但正如中國南海研究院法律與政策研究所副所長洪農等學者所言,中美兩國對於「航行自由行動」的反應已逐漸演變成為雙方一種「航行-抗議-再航行-再抗議」的例行活動,而喪失了其本身的「挑戰」與「宣示」意味。
  • 南海問題爭議了這麼多年,「心病」怎麼除?
    南海問題爭議了這麼多年,始終是域內、域外各國祛除不掉的「心病」。當前,圍繞南海島礁主權和海域劃界的分歧不斷,空間和資源開發競爭也愈演愈烈;在美國智庫外交關係委員會發布的2019年「預防性優先事項報告」中,中美之間在南海的「軍事對峙或武裝對抗」更依照緊急程度、被排為「最優先事項」。 我們都知道,全面掌握南海的政治、經濟、軍事態勢,是推動如是嚴峻局勢持續改善的前提。
  • 吳士存:莫把解決南海爭議引入歧途
    本文摘要當前南海形勢總體保持穩定,但也出現了一些令人擔憂的消極因素,如美國主導的南海軍事化初露端倪
  • 法國海軍艦艇編隊進入南海對中國海上安全形勢的影響
    作者劉曉博,國觀智庫海洋研究中心主任2021年2月18日,法國海軍兩棲攻擊艦「雷電」號(LHD Tonnerre)和護衛艦「絮庫夫」號(Surcouf)組成編隊從法國土倫海軍基地起航,赴印太海域執行「聖女貞德2021」遠航部署任務。法國海軍編隊最遠將抵達日本,並且將兩次穿越南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