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防禦機制及案例分析

2021-02-13 山西米蘭陽光心理諮詢

心理防禦機制 (psychological defense mechanism):
防禦是精神分析理論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在人格結構中它屬於自我(ego)的功能。當自我覺察到來自本我的衝動時,就會以預期的方式體驗到一定的焦慮,並嘗試用一定的策略去阻止它,這個過程就是防禦,或稱為自我的防禦(defense of ego)。防禦是自我用來驅趕意識到的衝動、內驅力、欲望和想法,它們主要是針對能引起個體焦慮的性的欲望和攻擊性。一般來說,防禦是在潛意識裡進行的, 因此個體並不會意識到它在發揮作用。根據個體防禦機制運做的水平不同,導致的結果也不同。
  
精神分析理論將心理防禦機制分為四類:
①自戀性防禦機制(narcissistic defense mechanism):這種防禦機制在5歲以前的兒童、成年人的夢境和幻想以及精神分裂症的患者中常見,主要有:精神病性否認、妄想性投射、分裂作用、歪曲作用等;  
②不成熟的防禦機制(immature defense mechanism):這種防禦機制在3~16歲的兒童和青少年中,在人格障礙和情感障礙以及神經症患者中常見,主要有:非精神病性投射、防禦認同、被動攻擊、見諸行動等;  
③神經症性防禦機制(neurotic defense mechanism):常見於神經症患者或成年人應激反應時,主要有:壓抑、置換、退行、隔離、反向形成、抵消、合理化等; 
④成熟防禦機制(mature defense mechanism):是成年人常用的防禦機制,主要有利他、升華、幽默等。 
其實通俗的說,所有的人都用「防禦機制」將痛苦的感情和記憶排斥於意識之外,那些正在進行心理治療的病人也不例外。可以說,防禦機制是用來使自己適應來自心理內部(內驅力或超我)或心理外部(外在世界)的應激(stress)狀態的。在我們的實際諮詢過程中,諮客的防禦機制是造成阻抗的一種重要原因。
一、否定作用
  這是一種否定存在或已發生的事實的潛意識心理防衛術。它是最原始最簡單的心理防衛機制。
  兒童闖禍 後用雙手蒙住眼睛、人在遭遇突發事件時象鴕鳥一樣「眼不見為淨」的行為,即為「否定作用」的具體表現。這種防衛術能使個體從難以忍受的思想中逃避,也同樣可藉此逃避個體難以忍受的願望、行動、事故,以及由此引發的內心焦慮。
  應當注意的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常會有意否定許多事實。例如即將結婚的姑娘由於羞澀而迴避婚戀話題。這種連自己也能意識到的自我否定現象,並非潛意識中的否定。所以不算是心理防衛機制所指的「否定作用」。
  真正的否定作用是在潛意識情況下進行的,例如父母很可能對自己孩子的生理或心理方面的缺陷不予承認,即使孩子的缺陷早已人人盡知。這時個體不但否定了事實,而且真的相信沒有發生,有時會達到妄想狀態,便成為「精神病」症狀了。
  事實上,否定作用並不能使我們完全否定問題存在的事實,只是使我們否定對這些問題存在的注意力而已。不過,有時否定的心理防衛機制可以說是一種在心理壓力中保衛自己的感受,或給人多一點時間做考慮與做決定。然而,不可忽略的是否定作用在一般行為表現上,足以妨礙人們對問題的適應,因為其機理是躲避問題以代替面對問題。  

【案例】
  某女,38歲,自幼聰明活潑,學習成績良好,高中畢業後一直在家務農。22歲結婚,婚後夫妻感情篤深。其夫由於意外墜樓身亡,她得知此訊矢口否認,拒不相信這個事實,兩眼呆滯,行動遲緩,不去辨認屍體,堅持認為弄錯了人,丈夫沒死,很快就會回來。下午照常準備好飯菜,擺好兩雙筷子,等待丈夫回家吃飯。到了晚上,則靜靜地鋪好床,靜等丈夫回家休息。
【案例分析】
  顯然,她聽到了丈夫意外死亡的消息,心理上遭受了巨大的精神刺激,通過潛意識的心理防禦機制,對該事件完全否定,不準任何人提及丈夫已死的事兒,同時也拒絕料理丈夫的後事,堅信丈夫一切安好,通過這種暫時的「否定作用」來避免該事件對自己的打擊和痛苦。此案例被醫院診斷為「急性心因性反應」。

二、歪曲作用
  這是一種把外界事實加以曲解、變化以符合內心的需要,屬於精神病性的心理防衛機制。用誇大的想法來保護其受挫的自尊心,這是歪曲作用的特例。
  因歪曲作用而表現的精神病現象,以妄想或幻覺最為常見。妄想是將事實曲解,並且堅信不疑,如頑固地認為配偶對其不貞。幻覺乃是外界並無刺激,而由腦子裡憑空感覺到的聲音、影像或觸覺等反應,它與現實脫節,嚴重歪曲了現實。

【案例】
  梅與丈夫都曾是一家工廠的工人。梅下崗後從親戚、朋友那裡借了一部分錢,在離家不遠的一條小街上租了兩間房,進了一些小百貨和糖業菸酒之類的東西。自己開店啦。隨著時間的推移,她的腰包也漸漸地鼓了起來。除了家裡的各種電器設備都已置備以外,她還有一個願望,那就是賺錢讓女兒出國。
  正當她籌劃著開始更大發展時,對面又開了一家規模比她大得多的百貨商店。由於各類貨物的價格都低於梅所賣的貨物,店主還僱了兩位花枝招展的女服務員,相形之下,梅的小賣店冷清了許多,生意日淡。對此梅猶如熱鍋上的螞蟻,開始心情煩躁,焦灼不安。逐漸變得痴痴呆呆,神神叨叨的。為了不讓她去店鋪再受刺激,家裡人總是看著她,不讓她去店鋪。有一次,梅趁家人不備,跑到店鋪,站在店鋪門口,手在空中邊亂比劃邊喊著:「快來買呀,快來瞧,本店要什麼,有什麼。有巴黎香水,有卡秋莎狐皮領子,」「你們看我的店鋪牌子,知道是誰給寫的嗎?告訴你們,這是我舅舅給我寫的,他是咱們市的市長……」
【案例分析】
  梅開店以來所經歷的一切都對她的思想產生刺激和影響,而導致她後來產生虛幻的原因則是對門面百貨商店的所作所為,在她的心理上受到了極大挫傷。她賺錢心切,而現實又使她賺不了錢,在這種心理刺激和打擊下,她的精神徹底崩潰了。因此,她把外界所看到的、聽到的事實加以曲解、變化以符合內心的需求,用誇大的想法來保持其受挫的自尊心。

三、外射(投射)作用
  這是憑主觀想法去推及外界的事實,或把自己的過錯歸咎於他人的心理防衛術,又稱投射作用。
  某些外射行為可認為是人們自然而不可避免的失誤,是一種人人極其常用的心理防衛術,以此來保持個體的心理平衡,緩解嚴重的心理衝突,藉此對於錯誤的行為予以饒恕或解脫。但若將責怪他人成為一種習慣,總是將自己的過錯歸咎於他人,就會妨礙我們與他人之間良好的人際關係。這不僅幹擾了我們看到真實的自己,而且容易把自己的過錯外射到外界及懷疑他人而引起諸多麻煩;久而久之,甚至會逐漸形成敵對的、難以容忍的、疑慮忡忡的人格特徵,最終出現多疑、敏感等精神症狀。例如:
     古人云:「我見青山真嫵媚,料青山見我也如是」,便是典型的投射現象。在現實生活中,某貪官長期受賄,他的信念是「哪個當頭的不吃黑?」
  一個學生平素學習不努力,考試作弊,則認為別的同學學習也不努力,考試善於作弊,而且與自己比較有過之而無不及。

四、內射作用
  它是將外界的因素吸收到自己的內心,成為自己人格的一部分的一種心理防衛術。如人們受早期的人格發展過程中事物影響,嬰幼兒時期父母行為與言行,而逐漸形成自己的人格。
  內射作用通常是毫無選擇性地、廣泛地吸收外界的東西。但有時卻是通過特別的心理動機,有選擇性地吸收、模仿某些特殊的人或物。這在心理上稱為「仿同作用」 (identification)。「仿同」是指一種吸收或順從另外一個人或團體的態度或行為的傾向。當個體欲吸收他人的優點以增強自己的能力、安全,以及接納等方面的感受時,就可採取仿同的心理防衛術。

一般說來,仿同的動機是愛慕,是正常的心理現象,正如常言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但有時卻是由一種心理防衛機制而產生的。例如:某女自稱生平最討厭遇事大聲吼叫的女人,可是自己遇到生氣的事,卻總是控制不住大吼大叫,而事後又每每因其失態而懊悔。經深入查詢,發現她有一個非常專橫的母親和一個非常柔順的父親。父母之間一旦存在分歧時,只要母親大吼一聲,父親立刻俯首稱是。做女兒的生長在這種環境裡,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種認知,即遇事不分對錯,只要誰的聲大,誰就得勝。雖然她理智上知道大聲吼叫是不好的,但是在潛意識中,卻處處模仿她母親的粗陋行為,因她覺得這才是致勝之道。這種一方面感到反感,另一方面又去仿同的現象,稱之為「反感性」仿同作用。

  

與此相類似的現象是與恐嚇者仿同,稱之為「向強暴者仿同」。它是指有些人常受強者恐嚇、威脅或欺負,很害怕,也很討厭。可是因為被威脅、恐嚇得沒辦法,結果向恐嚇者模仿,自己也變成一模一樣地去威脅或欺負比他弱小的人,以免除被人恐嚇而害怕的心理。例如某些孩子經常被父親毆打,結果,他們轉而去打弟弟或動物,以減輕或消除自己被欺負的心理。
  有時一個人失去他(她)所愛的人時,會模仿所失去的人的特點,使其全部或部分地出現在自己身上,以安慰內心因喪失所愛而產生的痛苦,稱之為「向失落者仿同」。例如某位年輕人,自從母親去世後,常常擔心自己會患上心臟病,不時地按脈搏、摸頭部。只要身體稍感不適,就東奔西跑找醫師,要求量血壓、做心電圖,惟恐心臟病突發而身亡。分析其原因,原來其母生前一向關心他的身體狀況,只要他身體稍微不舒服,馬上就替他按脈搏、摸頭部,找醫生檢查。現在母親去世了,他不知不覺中扮演了母親的角色,模仿母親關心身體不適的「習慣」。他這樣過分關心自己的身體狀況,潛意識中保留了他已逝母親的一些氣質與習慣,藉以使他產生仿佛母親尚在身旁的感覺,略慰失母之痛。
  仿同的心理防衛使用過甚或仿同了錯誤的模式,其行為反而變得不正常。充滿矛盾的仿同,有時易導致多重性格。
  上述這些仿同現象,基本源自「內射作用」。因內射作用主要是嬰兒早期心理機制的特點,是人格未成熟時所表現出的心理活動,故內射作用被認為是不成熟的心理防衛機制。

五、退行作用
  它是指回復到原先幼稚行為一種心理防衛術。這種退行現象,是在遭受外部壓力和內心衝突不能處理時,藉此退回到幼稚行為以使自己感到舒服、安慰的一種心理防衛法。這種現象,各年齡階段均可看到。例如有一五歲孩童,本來已經學會了自行大小便,後來突然開始尿褲、尿床。為此,其母煩惱異常。經過仔細分析,才了解到這家新近添了一個嬰兒,母親把全部精力放到這個小弟弟身上,整天「端屎端尿」,而無暇顧及「不惹麻煩」、「能自己照顧自己」的「乖哥哥」。而這個男孩子發覺不能像從前一樣獲得父母親的照顧,乃該為退行。
  成人也常有退行現象。例如某些病人經過死裡逃生的車禍或危險的大手術之後,雖然軀體方面已經復原,但是內心卻一直擔心,認為身體還沒好,想方設法留在醫院,不敢出院去面對現實。這是因為病人經此變故,精神上受到打擊,害怕再負起成人的責任及隨之而來的恐懼和不安,而退行成孩子般的依賴了。
  事實上,人的一生中,難免有想重回到未成熟時代的表現以重溫舊夢獲取滿足的時候。只要無傷大雅,均可用退行作用來進行心理調節。如父親與孩子捉迷藏,像個小孩子一樣趴在地上玩。這種短時間、暫時性的退行現象,不但是正常的,而且是極其需要的。
  可是假如一個人遇到困難時,常常退行,使用較原始而幼稚的方法應付困難,或利用自己的退行來獲得他人的同情和照顧,以避免面對的現實問題或痛苦,就成了心理問題了。因為退行作用畢竟是一種逃避行為而不是面對困難解決問題,況且不成熟的行為幾乎無法避免地把困難加重得愈發不可收拾。假如一個人在小時侯,遇到困難時,常發生頭痛、肚子痛、手腳麻木等現象,且一頭痛就可不去上學,肚子一痛就不用考試,手腳一麻父母就會特別照顧。到長大以後,遇到不能應付的困難時,就易退行,採用同樣的方法處理,而「產生」頭痛、肚子痛等現象,以此逃避現實的困難。

六、幻想作用
  這是指一個人遇到現實困難時,因無法處理而用幻想的方法,使自己從現實中脫離開或存在於幻想的境界中,以其情感與希望任意想像應如何處理其心理上的困難,以得到內心的滿足。它可以說是一種部分的、且為思維上的退行現象。例如,一個在現實中備受欺凌的女孩,她可以想像自己有一天會碰到一位英俊的王子,且助她脫離苦境帶來幸福……,這是西方童話中的「灰姑娘」幻想。對能力弱小的孩子來說,以幻想方式處理其心理問題,是正常的現象。但如果一個成人仍然常常採用這種方式應付實際問題,就是毛病了。特別當他將現實與幻想混為一談時,就淪為病態了。
  理想化作用(Idealization)是幻想作用的表現之一。它是指對另一個人的性格特質或能力估計過高的現象。當一個孩子對父母理想化時,便樹立了一種典範且確信自己同樣偉大。他自傲而安全的感受到,他的父親是世界上最偉大的,他的母親是最美麗動人的。理想化作用對一個人的安全感有幫助,但會釀成虛幻的自尊,因為理想化作用帶有濃厚的自我陶醉色彩。
  幻想作用有其積極的一面。比如它能使人獲得滿足感,使人感到精力充沛和鬥志旺盛等。然而,幻想作用也易形成人的情緒陷阱,因為幻想作用往往通過誇大他人的優良表現,從而寬容自己對失望和挫折的反應,形成以他人的成就來代替自己的努力實踐的傾向。由於這種滿足感是理想化的,而非自己努力的結果。過分使用就會形成不健康的心理和導致一些實際上和情緒上的困擾。


課程搶報 | 張天布力薦:精神分析-解析心理防禦機制

你可以聯繫米蘭陽光各工作人員進行諮詢

如果你是新朋友

詳詢電話:0351-7031106、7030621、5645991

相關焦點

  • 【心理】防禦機制是一個人的國防
    壓抑發生在潛意識層次(2)感隔離(3)理智化(4)反向(5)分裂這五種防禦機制是不成熟的防禦機制;不是不好,是經不起風吹雨打,容易形成心理障礙。更成熟的防禦機制能被更多的意識到;想罵誰就寫雜文,想愛誰就寫詩。成熟的防禦機制能區分開自己和他人的關係;不成熟的防禦機制在潛意識層次不能區分自己與他人,現實感比較差——自己想害別人,就會認為別人想害我(想讓別人來害我)。在治療和分析的過程中,這些防禦機制是不需要放在心中的,也不需要就是把某行為歸結為某防禦形式,背下來100多種心理防禦機制的,也是一種不合理的防禦機制。
  • 川普的「心理防禦機制」
    就像片中那樣,中國付出巨大的代價第一時間去控制疫情,第一時間跟全球分享防疫信息,第一時間援助防護物資,可是換來的是什麼?這些政客不顧中國一次次的預警,其放任措施造成了巨大的損失後,卻開足宣傳馬達來指責和抹黑中國。當然,老讀者們都知道,政事堂不會去評論這種抹黑動作的對錯,而是要從動作中找到其背後的合理性,然後再來思考解決方案。
  • 精神分析:自我防禦機制
    精神病性自我防禦精神病性自我防禦,也稱自戀性自我防禦,意思是這些防禦是精神病患者的防禦方式,它包括,投射、否認、歪曲。一個人如果常用這些防禦方式,說明這個人是精神病患者。第二類自我防禦,叫做不成熟自我防禦,人格障礙者常用此類防禦機制,它包括認同、退化、幻想、軀體化。
  • 國際心理大師布萊克曼:十天集訓系統講解101種心理防禦工作坊(線上直播)
    熟悉並有效打破來訪者甚至諮詢師自身的心理防禦機制是諮詢師個人和專業成長的關鍵環節。他的暢銷書《心靈的面具—101種心理防禦》,是很多學習精神動力取向心理諮詢人士的案頭書」,是學習心理防禦機制的必讀書之一。中德心理醫院創始人曾奇峰為之傾倒並大加讚譽:「閱讀布萊克曼教授的著作,字字句句都是人類心靈最智慧和最勇敢的探索者在展示他驚人而美麗的發現。」
  • 最常見的22種心理防禦機制,你知道幾個?
    心理防禦機制簡稱心理防禦,是指自我對本我的壓抑,這種壓抑是自我的一種潛意識的防禦功能,是人類為了避免精神上的痛苦、緊張、焦慮、尷尬、罪惡感等心理,有意無意使用的各種心理上的調整。精神分析理論中,有時將抑制單獨列為一種防禦機制,其定義是指將思維活動的範圍縮小,以免由於這些思維/活動引起焦慮。在精神分析理論中,抑制既可以是一種防禦機制,同時也可以視為一種病狀。只是抑制是功能不足,而症狀則是功能紊亂。(2)否定無意識地拒絕承認或接受某些不愉快的現實/事實,或者說對某種痛苦的現實無意識地加以否定。
  • 常見的22種自我防禦機制(一)
    心理防禦機制本身越原始(原始的防禦機制是指童年生活經歷所形成的防禦機制,保護自己可以說是原始防禦機制的本質。),其效果越差;離意識的邏輯方法越遠,則越近似於變態心理。在生理上,心理防禦機制被認為可以防止因各種心理打擊而引起的生理疾病或神經症,過分或錯誤的應用心理防禦機制可能帶來心理疾病。
  • 圖解心理防禦機制,教你升華人生
    你了解什麼是心理防禦機制嗎?其實每個人都有過這樣的經歷,它會發生在你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只是你自己不自知而已。下面檸檬來為大家講講,什麼是心理防禦機制:心理防禦機制是指個體面臨挫折或衝突的緊張情境時,在其內部心理活動中具有的自覺或不自覺地解脫煩惱,減輕內心不安,以恢復心理平衡與穩定的一種適應性傾向。
  • 防禦機制:初級防禦過程
  • 弗洛伊德心理學圖文解析:心理防禦機制如何讓人不焦慮(上)
    利是:能保護好自己的自尊心,不讓自己的心理崩潰,弊是:讓人無法理性的對待問題,無法做出最好的決定,更會導致人與人之間的激烈衝突。心理防禦機制的三個最基本的性質:第一,心理防禦機制不是一種本事,而是一種心理現象。第二,心理防禦機制不是練出來的,而是人的天性。第三,心理防禦機制是潛意識搗鼓出來的現象,不由你控制的。
  • 自我防禦機制
    防禦機制是精神分析學派的術語,指的是個人在精神受到幹擾時所採用的用於避開幹擾、保持平衡的心理機制。
  • 防禦機制(一)
    這本書舉例多是心理治療或精神疾病患者的例子,有些防禦機制理解起來困難,感覺也不是那麼實用(限於本人理解力),所以選取一部分既有意思又實用的防禦機制來寫寫。防禦是什麼呢? 防禦是,將不愉快的情感的某個(些)組成部分——想法、感覺或兩者——移除到有意識的覺察之外的一種心理操作。
  • 淺析防禦機制
    ,只要欲望和現實產生了矛盾,就會在心理上出現本能的應激反應,比如壓抑、否認,這就是心理防禦機制。因此,我們每一個人都會有意無意地運用心理防禦機制來保護自己內心的安寧。良性的防禦機制和不良的防禦機制,會給不同的人帶來迥異的生命質量。心理防禦機制類似本能一般來說,心理防禦機制是挫折發生時人們採取的一種能夠迴避困難的心理手段。
  • 淺析CSRF的防禦和攻擊案例
    要看伺服器在實現上是否允許通過白名單白名單的話其實和CORS的繞過差不多, 無非都是看他的正則寫得有沒有問題, 比如下面的例子那我們可以用來繞過, 再比如下面的例子那可以用來繞過, 這都是正則沒寫好的例子, 大廠的正則也會有或多或少的問題2333因此這個防禦方式應當作為輔助而不是主要的防禦方式
  • 基於方向的重放攻擊防禦機制
    對重放攻擊類型以及常用防禦手段進行了分析,基於對常用的新鮮因子缺陷的思考,提出了一種基於方向的重放攻擊防禦機制,基於雙向通信的新鮮性檢查辦法,結合了加密機制、算法機制、應答機制,採用帶方向持續累加的序列號作為新鮮因子,用較小的代價實現對直接重放、 反射重放、轉移重放等各種類型重放攻擊的有效防禦,對通信協議的安全性設計具有一定的實際應 用價值,此機制的代價小,尤其適用於PSTN、短波等窄帶通信
  • 女性心理學的先驅:多伊奇的精神病理學和心理治療學思想
    阻抗(resistance)是指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對抗治療進展及阻止揭露潛意識材料的一種自我防禦機制。多伊奇認為,防禦機制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個體的人格,其以阻抗的形式表現出來是由分析本身所引起的。多伊奇將「理性防禦」的患者分為三類:一類是真正達到升華高度的理性化個體。這類個體善於利用理智並或多或少地用於阻抗分析。第二類是強迫性神經症患者。這類個體的「理性防禦」是以一種直接的「反向形成」和「孤立」的形式表現出來。第三類是情感受阻或擾亂的患者。這類個體壓抑其生活中的情感而保留理性的一面,將之作為表達其心理人格的唯一途徑。
  • 《崩壞3rd》戰鬥公式及機制分析
    本文將根據戰鬥公式以及戰鬥機制分析其如何合理的利用公式,必然有不正確的地方,望各位批評指出,也歡迎大家相互討論,共同進步。如果這些你都了解,可以直接跳到三。以上就是在大多數時候,遊戲戰鬥的操作界面。2.2高級戰鬥機制戰鬥中,為了戰鬥的可玩性,加入了各種基本機制。我們首先需要想想我們的遊戲賣點是什麼?沒錯,各種各樣的老婆,呃女武神。所以我們不能讓玩家:一!個!女!武!神!用!到!底!
  • 如何用前端防禦XSS及建立XSS報警機制
    有人會問為什麼不直接防禦,而是不防禦報警呢。很簡單,因為防禦的話,攻擊者會定位到那一段的JavaScript代碼,從而下次攻擊的時候繞過代碼。如果不防禦而報警的話,攻擊者會降低警覺,不會在看JavaScript代碼(至少我是這樣)。回到正題,下面說的代碼,是基於thinkphp框架和bootstrap3.3.5框架。
  • 七種正念練習方法讓心理充滿陽光
    很多人認為正能量就是一些雞湯學上的句子而已,這樣理解就太過狹義了,實際上,正能量在心理學上是一種積極心態的心理反射機制
  • BCG諮詢案例分析框架
    關註上方藍字"寒假實習網",選擇"設為置頂or星標"第一時間獲取招聘信息案例分析是諮詢
  • 【家族企業·利豐案例點評】┃家業傳承的兩個「長青「機制
    在分析中小型企業崛起與興衰的歷程問題上,黃紹倫的觀點可以用來說明背後的道理。然而,若拿來分析那些歷史悠久而富甲一方的家族時,則顯然行不通。就大型家族企業而言,雖然家族的財產在每一代的傳承時會按子孫數目分派下去,但這並不一定會導致企業瓦解或財富消散。可以說,黃紹倫的理論並未將以下三點加以考慮,一是他低估了家族成員間的理性計算、合作和協作的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