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另一個重要功能,就是自我防禦。維持個體心理健康,靠的主要就是自我防禦。弗洛伊德最早研究自我防禦。開始時,他發現七種自我防禦機制,其中最主要的是壓抑。什麼是壓抑呢?比如說,我們要想得到某物,要通過行動去弄到手,可是這行動如果去做了,有可能會違背社會道德,帶來不良後果,只得不做,這就是壓抑。
後來安娜沿著其父的這個方向繼續這方面的研究。後來,出了一位範倫特,他在上世紀七十年代,發現四十多種自我防禦機制,進行了一些整理,分成四大類:1、精神病性自我防禦;2、不成熟自我防禦,也稱人格障礙的自我防禦;3、神經症性自我防禦;4、成熟自我防禦。
精神病性自我防禦
精神病性自我防禦,也稱自戀性自我防禦,意思是這些防禦是精神病患者的防禦方式,它包括,投射、否認、歪曲。一個人如果常用這些防禦方式,說明這個人是精神病患者。第二類自我防禦,叫做不成熟自我防禦,人格障礙者常用此類防禦機制,它包括認同、退化、幻想、軀體化。第三類是神經症性自我防禦,它屬於神經症病人常使用的機制,它包括、壓抑、反向作用、合理化、補償、轉移、抵消、隔離。第四類是成熟的自我防禦,正常人會使用這一類防禦機制,它包括幽默、升華、理智化。
投射,是把自己內心的心理「感知」為外邊的存在。出現這樣的自我防禦,其實是個體的現實檢驗出了問題,內外不分,把自己內心的事當作外邊的事。像精神病人的幻覺,就是投射。這是嚴重的精神病性症狀,其實現實生活中,有許多的正常人也會出現投射防禦。最常見的是情緒情感投射。當一個人的心情好時,看到花,覺得花在笑,聽到小鳥的聲音,說是小鳥在唱歌。心情不好時,看到花也不舒服,小鳥的聲音是噪音。其實花沒有笑,小鳥不是唱,而是他自己心情好,把這好心情投射到花身上,看到花在唱,投入到小鳥身上,聽到鳥在唱歌。精神病人或正常人都會有這投射,都會出現這種防禦,儘管這是精神病性的自我防禦。
否認,外邊發生什麼不良事件,如跟自己有關,接受不了,心理上認為此事不會發生。否認就是有事當成沒事,否則心裡難受。這是一種精神病性的自我防禦。有些人面對一些不愉快的事件,心裡知道,嘴上不說,這也是一種防禦方式,但不是精神病性的防禦機制,更像是言語上的掩飾。
歪曲,外界某種存在,被個體當作另一種形式存在。這樣的防禦,其實是個體的自我跟現實聯結斷裂,外部世界被感知歪曲,是感知失真——感知失真導致世界「失真」。
不成熟自我防禦
認同,其實就是模仿,即通常所說的學樣。人們經常會去認同別人。看見這個人挺好的,我們就去向他學習,學著學著,自己就變成了所學的那個人的樣子,這就是認同。弗洛伊德曾發現有四種認同:自戀認同、目標認同、喪失認同、加害認同。自戀認同(narcissistic identification),即把自戀情緒擴散到與自己相似的人和物中去。目標認同,即把他人的人格視為自己的人格榜樣,因為他人正在獲得自己想要獲得的目標。如果你崇拜一個人,你就會慢慢地變成那個人的樣子,這就是目標認同——那位你崇拜的人是你「成長」的目標。喪失認同樣,即同化自己所愛戀但已失去的或不能獲得的目標。你跟一個人很要好,還經常在一起。後來,此人不見了,消失了,或者是沒有了。你像是心頭缺了一塊,到後來,你把他身上的一些東西,拿來補上自己的心頭所缺,結果你卻是變成了「他」,這就是喪失認同。繼承英雄遺志,就是喪失認同。加害認同,即同化權威人物所施加的戒律。比如說一個人,生長在清規戒律特多的家庭裡成長,他長大成人後,也會這樣教育自己的孩子,規矩特多,這個不行,那個不行。又比如說,一個孩子從小受父母的暴力攻擊不斷,後來,他教育自己的孩子也會這樣,學父母的樣子,用暴力說話。還有,有些小媳婦,一直受婆婆欺壓。後來,她自己也成了婆婆,也會學著婆婆樣子,加害自己的媳婦。
幻想,現實生活中有許多東西不能滿足心意,會通過主觀想像加以滿足,這就是幻想。比如說一個小孩子在學校裡被人欺負,他打不過別人,為了報復,他會做白日夢,幻想自己成了孫悟空,手提金箍棒把對方打倒在地。
退化,心理已是發展到一個較高水平,如遇挫折,心理退行到以前較低水平。退化的外在表現,包括行為上的退行,也有情緒上的退行。一個青年人,遇挫折,會在那裡哭,歇斯裡底地哭,像小孩子那樣耍賴,這就是退化。還有很多的退化表現。比如說,有孩子上了大學,到外地讀書,可是在校人際關係不好,適應不了,不習慣,想家了,無法學習,退學。這也是退化。本來,他的心理已經是進化到大學水平了,上了大學卻要退學,退到中學生水平。很多人,心理不良時,就會退化。有些女人結婚了,跟老公婆婆關係不好,吵著要回娘家,這就是心理退化到未婚狀態。還有,有些人懷舊,老是覺得現在的社會風氣不如從前。說是那六十年代、七十年代的社會風氣要比現在好。這也是退化。你真的要讓他回到那六十年代、七十年代那生活,他死也不願意。可他的心裡總是覺得現在不如從前,這也是退化。
軀體化,一個人的心理問題,無法用言語或動作加以表達,就轉化成軀體症狀來表達,這就是軀體化。軀體化,在這中國這樣的文化氛圍中表達得比較多,甚至有人說中國的文化就是軀體化文化。在中國的文字與文學表達中,就擅於用軀體詞描述心理現象,比如說,用心腸好表示那個人善於熱情,用膽子比較大來描述那個人比較勇敢。在如此文化前景下,有些人就喜歡用軀體化的詞語表達心理感受。結果,心理問題就容易變得軀體化症狀,比如說「這個問題處理起來比較頭痛」,如果你覺得有些問題難以處理,那是一件頭痛的事,那你碰到心理麻煩時,真的會出現頭痛。又如,有些事你心理排斥它,說是此事讓你噁心。如果你天天碰到這些「噁心事」,你就有可能真的會噁心。你這「噁心」難受,以為是胃出問題了,去醫院看,其實不是你的胃了了毛病,而是你的情緒出了問題,這情緒問題通過軀體症狀加以表達。如有些父母表達對子女的不滿,說子女們不來看他,他會有軀體反應,比如說腰酸背痛什麼的。腰酸背痛,不能動彈,他的子女就當回事,過來了。話不好說,他就通過身體不適加以表達。身體不舒服,他的子女就來了。這做法不是成熟人所為,所以說,這是一種不自熟的自我防禦方式。
神經症性自我防禦
壓抑,覺得有些心理是不好的,不能讓它表現出來,要把它壓住。壓抑是一種不太徹底的防禦方式。你要把一個不良心理壓住,可是一不小心可能就會說漏了嘴,這心理就出來了。可見,壓抑是一種不太可靠的自我防禦方式。
還有一種是比較可靠的防禦方式,叫做反而作用。反向作用,本來是要往東走,可是心裡覺得往東不好,要往西去,這就是反向作用。反向作用直到壓抑起不到的作用,效果比壓抑更好。反向作用,在現實生活中非常多見。明明喜歡這東西,你卻說這東西不好。女人在遇到異性的性挑逗時,半推半就,即是反向作用。還有,如一個女人到處說某個男子不好,其實她是喜歡上他了。要是真的認為他不好,你只管離開,不去理會就是了。你說他這個不好,那個不好,說明你一直在關注他,對他比較了解,那正說明你喜歡他,否則你用不著花這麼多心思關注他了解他。反向作用比較容易識別,它本身主是矯枉過正,有時卻是欲蓋彌彰,比如說「此地無銀三百兩」就是欲蓋彌彰。
合理化,就是為自己的行為找個理由,以求心理平衡。合理化有許多種,比如常見的是酸葡萄與甜檸檬。這名稱是從伊索寓言故事裡來的。那狐狸想吃葡萄,跳起來夠不著,悻悻地起開,嘴上卻說這葡萄是酸的。這樣子自我安慰,即是合理化。據說,這狐狸後來吃到了檸檬,它在那裡一邊吃一邊說這檸檬正甜。這也是合理化。
補償,一個人在某個方面有缺陷,就有可能在另一方面發展得更好。比如說你盲人,他的聽力特別發達,眼睛看不見,耳朵卻是非常靈敏能聽到許多非常微弱的聲音。視力正常的人,走路時用棍棒是敲不出什麼感覺的,可是盲人用拐杖一敲,那聲音傳到周圍的物體上反射回來進耳朵,他就能分辨出前面有障礙物,他就能避開走著了。這原理像是一臺雷達。正常人沒有這雷達功能。還有,像有些人長得醜,事業上卻是比較成功。拿破倫就是一個例子,個子小,卻能成偉大人物。
轉移,人們有個願望,想做成某事,遇障礙做不成,可以轉換個方向,去做成另一件事。做點類似的事,成功了。轉移也叫替代滿足。一個小孩子小時候非常喜歡打籃球,希望長大後成為籃球明星。可是進入青春期後,個子還是比較小,成為籃球明星的願望落空了,後來他改踢足球,真的成了足球明星。這就是轉移。可能他足球也踢得不怎麼樣,就成了足球明星,這也是轉移。轉移可能是行為上的,也可以是情感上的。精神分析裡的移情,其實就是轉移。一個人失戀了,匆匆忙忙再去找另一個對象,就是轉移,是移情另戀。或者是他追不到一個人,轉而去追另一個跟原先那個有點像的人,來替代滿足。
抵消,小時候,做了某件不好的事,父母打罵,打完罵完,這事就過去了,這叫抵消。長大後,做錯了某事,沒有人打沒有人罵,可是心裡難過,就去做另外的事,求發洩,也是抵消,就是以一事去抵另一件不好的事。像是強迫症病人的反覆洗手,就是抵消。潛意識裡面覺得做錯了某事,或者說做了一件不道德的事,手髒了,所以他不斷地去洗手,要把手洗乾淨。
隔離,這是一種比較特殊的防禦方式。是通過言語曲折表達,把不好的事跟自己作個切割。如果說某事會引起不良情緒反應的,換個說法,這人新的說法不太可能引起不良情緒反應。通常人們會把某個人死了說成是走了、升天了、去見馬克思了,而不是說他死亡了,因為大家對死亡比較忌諱。這樣換個說法,大家的感受好一些。這就是隔離。
隔離跟壓抑的原理正好相反。隔離是事件還在,情緒沒了;而壓抑是事件沒了,情緒還在。有些人忽然無緣無故地心慌,焦慮,無名焦慮,為什麼是無名的焦慮?它肯定是有原因的,但是這個作為原因的事件被他壓抑了,但是他已經不知道引發焦慮的那件事了,可是情緒卻是留在心裡,並表現出來。
成熟自我防禦
幽默,遇到一件令人不快的事,想叉開,開個玩笑,心裡上就緩過來了,這就是幽默。
升華,某種行為,如果做出來,不被社會接受,用另一種比較高級的、能被社會接受的行為去表達,這就是升華。其實,升華是替代的高級形式。替代是同級的行為表達,而升華則是用高級的行為替代原先低級的行為。弗洛伊德有個案例,說是一個小孩子,小時候比較喜歡玩火。總是玩家裡的火柴,這行為改不了。長大後,改不了,有一次還玩出火災來。去看心理醫生,那醫生建議他去報名當火災調查員。他真的報名當了一位義務的火災調查員。什麼地方著火了,他第一個趕到現場。這就是升華。一個小孩子,小時候虐待小動物,常用刀子割家裡的雞鴨,這個人長大後,有可能成為殺人犯。這是社會不可接受的行為。如果長大後,他當了屠夫,從事是的社會認可的行為。如果成為外科醫生可能就更好了。這些工作,都是白刀子進去,紅刀子出來的活。前面的是殺生,後面的卻是救死扶傷。
理智化,也叫預先防禦。像是現在的防臺預案,如果颱風發生了,可以按照預案去處置災情,這個防禦很高級。
自我防禦分成四類,是根據心理健康水平劃分的。精神病性自我防禦水平最低,儘管他讓個體保持心理平衡,可是它歪曲了現實。內心是平衡了,可是社會功能嚴重受損。精神病人在那邊傻樂,他開心,是因為精神病性的自我防禦所致,不是因為現實生活中有什麼快樂的事發生。這些病人肯定是遭遇什麼大的刺激,成了精神病,還傻樂。精密科醫生要把他的精神病治好,這意味著要讓病人回到現實,面對現實,這做法其實很不人道。他因為歪曲了現實,開心了,可是你偏要讓他醒來,去面對現實,讓他在現實中痛苦,這很不人道。
範倫特認為,除了精神病人使用精神病性的自我防禦,四五歲之前的小孩子,經常會使用這類防禦。這些孩子搞不清裡面外面,他們的現實檢驗功能不太好,容易出現投射。比如說,小孩子把某東西弄壞了,可能就矇起眼睛不用去看它。掩耳盜鈴,就是這種防禦方式。
有些孩子上小學子,會模仿各種人的行為,難以整合,認知上出現分裂。有些孩子抗挫折能力比較弱,一旦遇事可能就會退化,課堂上情緒很容易出來。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也喜歡幻想,所以對神話故事很有興趣。還有,軀體化。因為孩子言語表達能力有限,會把身體感受與心理感受弄混淆起來。
神經症性自我防禦在青春期孩子中比較常見,因為青春期本能非常強盛,性衝突動與攻擊性都比較強烈,所以需要壓抑,或者反向作用。不然,這些本能很容易出來。這個時候,如果他們給自己的行為找個理由,就有了合理化的藉口了。補償、轉移等自我防禦都是處理本能衝動的方法。
成年人常用成熟的自我防禦方式。
自我防禦機制的研究與描述,反映了精神分析對心理發展的認識。也就是說,我們的每個人剛出生時都是精神病——準確地說,就是主客觀世界不統一。後來變成了人格障礙,就是個體的社會化出了問題,行為方式跟周邊世界不協調。再後來,變成了神經症。神經症的心理水平要比人格障礙高些,它不太有跟社會衝突,而是自我糾結,自我消耗。換句話說,心理發展到這個水平,已是不太糾結別人,於社會無害,而只是自我危害了,所以說水平已是高些了。發展到第四個階段,才成了正常人。從這樣樣的心理發展階段論出發,我們就很好理解,為什麼說心理障礙就是心理幼稚。
以上關於自我防禦內容,都屬於範倫特的研究,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完成的,內容見於他出的一本書。
有個常用的防禦方式問卷,專門測量防禦水平。精神分析可以作這樣的評估,一個病人來做心理治療,可以作個評估,就用這個量表。通過防禦方式問卷,可以了解病人的防禦屬於什麼水平。一個病人做心理治療,需要通過好幾次的精神分析,才可明確這個病人的防禦大致屬於什麼水平,可是如果用這個問卷測試,只需要半個小時,即可完成相應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