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自我防禦機制

2021-02-23 怡維怡心理

自我另一個重要功能,就是自我防禦。維持個體心理健康,靠的主要就是自我防禦。弗洛伊德最早研究自我防禦。開始時,他發現七種自我防禦機制,其中最主要的是壓抑。什麼是壓抑呢?比如說,我們要想得到某物,要通過行動去弄到手,可是這行動如果去做了,有可能會違背社會道德,帶來不良後果,只得不做,這就是壓抑。

後來安娜沿著其父的這個方向繼續這方面的研究。後來,出了一位範倫特,他在上世紀七十年代,發現四十多種自我防禦機制,進行了一些整理,分成四大類:1、精神病性自我防禦;2、不成熟自我防禦,也稱人格障礙的自我防禦;3、神經症性自我防禦;4、成熟自我防禦。

精神病性自我防禦

精神病性自我防禦,也稱自戀性自我防禦,意思是這些防禦是精神病患者的防禦方式,它包括,投射、否認、歪曲。一個人如果常用這些防禦方式,說明這個人是精神病患者。第二類自我防禦,叫做不成熟自我防禦,人格障礙者常用此類防禦機制,它包括認同、退化、幻想、軀體化。第三類是神經症性自我防禦,它屬於神經症病人常使用的機制,它包括、壓抑、反向作用、合理化、補償、轉移、抵消、隔離。第四類是成熟的自我防禦,正常人會使用這一類防禦機制,它包括幽默、升華、理智化。

投射,是把自己內心的心理「感知」為外邊的存在。出現這樣的自我防禦,其實是個體的現實檢驗出了問題,內外不分,把自己內心的事當作外邊的事。像精神病人的幻覺,就是投射。這是嚴重的精神病性症狀,其實現實生活中,有許多的正常人也會出現投射防禦。最常見的是情緒情感投射。當一個人的心情好時,看到花,覺得花在笑,聽到小鳥的聲音,說是小鳥在唱歌。心情不好時,看到花也不舒服,小鳥的聲音是噪音。其實花沒有笑,小鳥不是唱,而是他自己心情好,把這好心情投射到花身上,看到花在唱,投入到小鳥身上,聽到鳥在唱歌。精神病人或正常人都會有這投射,都會出現這種防禦,儘管這是精神病性的自我防禦。

否認,外邊發生什麼不良事件,如跟自己有關,接受不了,心理上認為此事不會發生。否認就是有事當成沒事,否則心裡難受。這是一種精神病性的自我防禦。有些人面對一些不愉快的事件,心裡知道,嘴上不說,這也是一種防禦方式,但不是精神病性的防禦機制,更像是言語上的掩飾。

歪曲,外界某種存在,被個體當作另一種形式存在。這樣的防禦,其實是個體的自我跟現實聯結斷裂,外部世界被感知歪曲,是感知失真——感知失真導致世界「失真」。

不成熟自我防禦

認同,其實就是模仿,即通常所說的學樣。人們經常會去認同別人。看見這個人挺好的,我們就去向他學習,學著學著,自己就變成了所學的那個人的樣子,這就是認同。弗洛伊德曾發現有四種認同:自戀認同、目標認同、喪失認同、加害認同。自戀認同(narcissistic identification),即把自戀情緒擴散到與自己相似的人和物中去。目標認同,即把他人的人格視為自己的人格榜樣,因為他人正在獲得自己想要獲得的目標。如果你崇拜一個人,你就會慢慢地變成那個人的樣子,這就是目標認同——那位你崇拜的人是你「成長」的目標。喪失認同樣,即同化自己所愛戀但已失去的或不能獲得的目標。你跟一個人很要好,還經常在一起。後來,此人不見了,消失了,或者是沒有了。你像是心頭缺了一塊,到後來,你把他身上的一些東西,拿來補上自己的心頭所缺,結果你卻是變成了「他」,這就是喪失認同。繼承英雄遺志,就是喪失認同。加害認同,即同化權威人物所施加的戒律。比如說一個人,生長在清規戒律特多的家庭裡成長,他長大成人後,也會這樣教育自己的孩子,規矩特多,這個不行,那個不行。又比如說,一個孩子從小受父母的暴力攻擊不斷,後來,他教育自己的孩子也會這樣,學父母的樣子,用暴力說話。還有,有些小媳婦,一直受婆婆欺壓。後來,她自己也成了婆婆,也會學著婆婆樣子,加害自己的媳婦。

幻想,現實生活中有許多東西不能滿足心意,會通過主觀想像加以滿足,這就是幻想。比如說一個小孩子在學校裡被人欺負,他打不過別人,為了報復,他會做白日夢,幻想自己成了孫悟空,手提金箍棒把對方打倒在地。

退化,心理已是發展到一個較高水平,如遇挫折,心理退行到以前較低水平。退化的外在表現,包括行為上的退行,也有情緒上的退行。一個青年人,遇挫折,會在那裡哭,歇斯裡底地哭,像小孩子那樣耍賴,這就是退化。還有很多的退化表現。比如說,有孩子上了大學,到外地讀書,可是在校人際關係不好,適應不了,不習慣,想家了,無法學習,退學。這也是退化。本來,他的心理已經是進化到大學水平了,上了大學卻要退學,退到中學生水平。很多人,心理不良時,就會退化。有些女人結婚了,跟老公婆婆關係不好,吵著要回娘家,這就是心理退化到未婚狀態。還有,有些人懷舊,老是覺得現在的社會風氣不如從前。說是那六十年代、七十年代的社會風氣要比現在好。這也是退化。你真的要讓他回到那六十年代、七十年代那生活,他死也不願意。可他的心裡總是覺得現在不如從前,這也是退化。

軀體化,一個人的心理問題,無法用言語或動作加以表達,就轉化成軀體症狀來表達,這就是軀體化。軀體化,在這中國這樣的文化氛圍中表達得比較多,甚至有人說中國的文化就是軀體化文化。在中國的文字與文學表達中,就擅於用軀體詞描述心理現象,比如說,用心腸好表示那個人善於熱情,用膽子比較大來描述那個人比較勇敢。在如此文化前景下,有些人就喜歡用軀體化的詞語表達心理感受。結果,心理問題就容易變得軀體化症狀,比如說「這個問題處理起來比較頭痛」,如果你覺得有些問題難以處理,那是一件頭痛的事,那你碰到心理麻煩時,真的會出現頭痛。又如,有些事你心理排斥它,說是此事讓你噁心。如果你天天碰到這些「噁心事」,你就有可能真的會噁心。你這「噁心」難受,以為是胃出問題了,去醫院看,其實不是你的胃了了毛病,而是你的情緒出了問題,這情緒問題通過軀體症狀加以表達。如有些父母表達對子女的不滿,說子女們不來看他,他會有軀體反應,比如說腰酸背痛什麼的。腰酸背痛,不能動彈,他的子女就當回事,過來了。話不好說,他就通過身體不適加以表達。身體不舒服,他的子女就來了。這做法不是成熟人所為,所以說,這是一種不自熟的自我防禦方式。

神經症性自我防禦

壓抑,覺得有些心理是不好的,不能讓它表現出來,要把它壓住。壓抑是一種不太徹底的防禦方式。你要把一個不良心理壓住,可是一不小心可能就會說漏了嘴,這心理就出來了。可見,壓抑是一種不太可靠的自我防禦方式。

還有一種是比較可靠的防禦方式,叫做反而作用。反向作用,本來是要往東走,可是心裡覺得往東不好,要往西去,這就是反向作用。反向作用直到壓抑起不到的作用,效果比壓抑更好。反向作用,在現實生活中非常多見。明明喜歡這東西,你卻說這東西不好。女人在遇到異性的性挑逗時,半推半就,即是反向作用。還有,如一個女人到處說某個男子不好,其實她是喜歡上他了。要是真的認為他不好,你只管離開,不去理會就是了。你說他這個不好,那個不好,說明你一直在關注他,對他比較了解,那正說明你喜歡他,否則你用不著花這麼多心思關注他了解他。反向作用比較容易識別,它本身主是矯枉過正,有時卻是欲蓋彌彰,比如說「此地無銀三百兩」就是欲蓋彌彰。

合理化,就是為自己的行為找個理由,以求心理平衡。合理化有許多種,比如常見的是酸葡萄與甜檸檬。這名稱是從伊索寓言故事裡來的。那狐狸想吃葡萄,跳起來夠不著,悻悻地起開,嘴上卻說這葡萄是酸的。這樣子自我安慰,即是合理化。據說,這狐狸後來吃到了檸檬,它在那裡一邊吃一邊說這檸檬正甜。這也是合理化。

補償,一個人在某個方面有缺陷,就有可能在另一方面發展得更好。比如說你盲人,他的聽力特別發達,眼睛看不見,耳朵卻是非常靈敏能聽到許多非常微弱的聲音。視力正常的人,走路時用棍棒是敲不出什麼感覺的,可是盲人用拐杖一敲,那聲音傳到周圍的物體上反射回來進耳朵,他就能分辨出前面有障礙物,他就能避開走著了。這原理像是一臺雷達。正常人沒有這雷達功能。還有,像有些人長得醜,事業上卻是比較成功。拿破倫就是一個例子,個子小,卻能成偉大人物。

轉移,人們有個願望,想做成某事,遇障礙做不成,可以轉換個方向,去做成另一件事。做點類似的事,成功了。轉移也叫替代滿足。一個小孩子小時候非常喜歡打籃球,希望長大後成為籃球明星。可是進入青春期後,個子還是比較小,成為籃球明星的願望落空了,後來他改踢足球,真的成了足球明星。這就是轉移。可能他足球也踢得不怎麼樣,就成了足球明星,這也是轉移。轉移可能是行為上的,也可以是情感上的。精神分析裡的移情,其實就是轉移。一個人失戀了,匆匆忙忙再去找另一個對象,就是轉移,是移情另戀。或者是他追不到一個人,轉而去追另一個跟原先那個有點像的人,來替代滿足。

抵消,小時候,做了某件不好的事,父母打罵,打完罵完,這事就過去了,這叫抵消。長大後,做錯了某事,沒有人打沒有人罵,可是心裡難過,就去做另外的事,求發洩,也是抵消,就是以一事去抵另一件不好的事。像是強迫症病人的反覆洗手,就是抵消。潛意識裡面覺得做錯了某事,或者說做了一件不道德的事,手髒了,所以他不斷地去洗手,要把手洗乾淨。

隔離,這是一種比較特殊的防禦方式。是通過言語曲折表達,把不好的事跟自己作個切割。如果說某事會引起不良情緒反應的,換個說法,這人新的說法不太可能引起不良情緒反應。通常人們會把某個人死了說成是走了、升天了、去見馬克思了,而不是說他死亡了,因為大家對死亡比較忌諱。這樣換個說法,大家的感受好一些。這就是隔離。

隔離跟壓抑的原理正好相反。隔離是事件還在,情緒沒了;而壓抑是事件沒了,情緒還在。有些人忽然無緣無故地心慌,焦慮,無名焦慮,為什麼是無名的焦慮?它肯定是有原因的,但是這個作為原因的事件被他壓抑了,但是他已經不知道引發焦慮的那件事了,可是情緒卻是留在心裡,並表現出來。

成熟自我防禦

幽默,遇到一件令人不快的事,想叉開,開個玩笑,心裡上就緩過來了,這就是幽默。

升華,某種行為,如果做出來,不被社會接受,用另一種比較高級的、能被社會接受的行為去表達,這就是升華。其實,升華是替代的高級形式。替代是同級的行為表達,而升華則是用高級的行為替代原先低級的行為。弗洛伊德有個案例,說是一個小孩子,小時候比較喜歡玩火。總是玩家裡的火柴,這行為改不了。長大後,改不了,有一次還玩出火災來。去看心理醫生,那醫生建議他去報名當火災調查員。他真的報名當了一位義務的火災調查員。什麼地方著火了,他第一個趕到現場。這就是升華。一個小孩子,小時候虐待小動物,常用刀子割家裡的雞鴨,這個人長大後,有可能成為殺人犯。這是社會不可接受的行為。如果長大後,他當了屠夫,從事是的社會認可的行為。如果成為外科醫生可能就更好了。這些工作,都是白刀子進去,紅刀子出來的活。前面的是殺生,後面的卻是救死扶傷。

理智化,也叫預先防禦。像是現在的防臺預案,如果颱風發生了,可以按照預案去處置災情,這個防禦很高級。

自我防禦分成四類,是根據心理健康水平劃分的。精神病性自我防禦水平最低,儘管他讓個體保持心理平衡,可是它歪曲了現實。內心是平衡了,可是社會功能嚴重受損。精神病人在那邊傻樂,他開心,是因為精神病性的自我防禦所致,不是因為現實生活中有什麼快樂的事發生。這些病人肯定是遭遇什麼大的刺激,成了精神病,還傻樂。精密科醫生要把他的精神病治好,這意味著要讓病人回到現實,面對現實,這做法其實很不人道。他因為歪曲了現實,開心了,可是你偏要讓他醒來,去面對現實,讓他在現實中痛苦,這很不人道。

範倫特認為,除了精神病人使用精神病性的自我防禦,四五歲之前的小孩子,經常會使用這類防禦。這些孩子搞不清裡面外面,他們的現實檢驗功能不太好,容易出現投射。比如說,小孩子把某東西弄壞了,可能就矇起眼睛不用去看它。掩耳盜鈴,就是這種防禦方式。

有些孩子上小學子,會模仿各種人的行為,難以整合,認知上出現分裂。有些孩子抗挫折能力比較弱,一旦遇事可能就會退化,課堂上情緒很容易出來。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也喜歡幻想,所以對神話故事很有興趣。還有,軀體化。因為孩子言語表達能力有限,會把身體感受與心理感受弄混淆起來。

神經症性自我防禦在青春期孩子中比較常見,因為青春期本能非常強盛,性衝突動與攻擊性都比較強烈,所以需要壓抑,或者反向作用。不然,這些本能很容易出來。這個時候,如果他們給自己的行為找個理由,就有了合理化的藉口了。補償、轉移等自我防禦都是處理本能衝動的方法。

成年人常用成熟的自我防禦方式。

自我防禦機制的研究與描述,反映了精神分析對心理發展的認識。也就是說,我們的每個人剛出生時都是精神病——準確地說,就是主客觀世界不統一。後來變成了人格障礙,就是個體的社會化出了問題,行為方式跟周邊世界不協調。再後來,變成了神經症。神經症的心理水平要比人格障礙高些,它不太有跟社會衝突,而是自我糾結,自我消耗。換句話說,心理發展到這個水平,已是不太糾結別人,於社會無害,而只是自我危害了,所以說水平已是高些了。發展到第四個階段,才成了正常人。從這樣樣的心理發展階段論出發,我們就很好理解,為什麼說心理障礙就是心理幼稚。

以上關於自我防禦內容,都屬於範倫特的研究,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完成的,內容見於他出的一本書。

有個常用的防禦方式問卷,專門測量防禦水平。精神分析可以作這樣的評估,一個病人來做心理治療,可以作個評估,就用這個量表。通過防禦方式問卷,可以了解病人的防禦屬於什麼水平。一個病人做心理治療,需要通過好幾次的精神分析,才可明確這個病人的防禦大致屬於什麼水平,可是如果用這個問卷測試,只需要半個小時,即可完成相應的任務。

相關焦點

  • 自我防禦機制
    防禦機制是精神分析學派的術語,指的是個人在精神受到幹擾時所採用的用於避開幹擾、保持平衡的心理機制。
  • 常見的22種自我防禦機制(一)
    ,是佛洛伊德提出的心理學名詞,是指自我對本我的壓抑,這種壓抑是自我的一種全然潛意識的自我防禦功能,是人類為了避免精神上的痛苦、緊張焦慮、尷尬、罪惡感等心理,有意無意間使用的各種心理上的調整。 自我防禦機制的特徵: •防禦機制不是蓄意使用的,它們是無意識的或至少是部分無意識的,真正的防禦機制是無意識進行的。 •防禦機制是藉支持自尊或通過自我美化(價值提高)而保護自己及防護自己免於受傷害。從它的作用和性質來看,可分為積極的防禦機制和消極的防禦機制兩種。
  • 心理防禦機制及案例分析
    心理防禦機制 (psychological defense mechanism):防禦是精神分析理論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在人格結構中它屬於自我
  • 防禦機制:初級防禦過程
    防禦主要是用來面對不愉快的事件或情緒的一種方法,防禦的功能就是讓我們遠離這些負性的情緒。防禦機制有不同的分類方式,Nancy McWilliams將其分為初級防禦過程(即原始的防禦機制)和次級防禦過程(即成熟的防禦機制)。沒有必要掌握每一個防禦機制,但是其中有一些特別重要的防禦一定要認識。一般來說,如果人格組織比較原始,傾向於大部分時候使用初級防禦過程,例如分裂、投射、投射認同等。成熟的防禦機制見於神經症的人身上。
  • 【心理】防禦機制是一個人的國防
    成熟的防禦機制:升華(消極的轉移到理性的)、利他(社會所倡導)、幽默(談笑間搞定不愉快)沒有成熟的防禦機制,就是精神的「愛滋病」。防禦機制有利於合理化、把否定變成肯定、把消極變成為積極的。防禦機制的成熟程度、強度,代表著人格的成熟度和強度。防禦機制無所謂好壞、只有成熟和不成熟之分。
  • 防禦機制(一)
    這本書舉例多是心理治療或精神疾病患者的例子,有些防禦機制理解起來困難,感覺也不是那麼實用(限於本人理解力),所以選取一部分既有意思又實用的防禦機制來寫寫。防禦是什麼呢? 防禦是,將不愉快的情感的某個(些)組成部分——想法、感覺或兩者——移除到有意識的覺察之外的一種心理操作。
  • 淺析防禦機制
    在個人發展的過程中,所經的生活訓練大部分都是為生存和安全感而做準備,因此,自我防禦不但必要,而且可取,可是如果過度防禦,人們就會無法開放自己,妨礙自我的健康成長。良性的防禦機制和不良的防禦機制,會給不同的人帶來迥異的生命質量。心理防禦機制類似本能一般來說,心理防禦機制是挫折發生時人們採取的一種能夠迴避困難的心理手段。
  • 最常見的22種心理防禦機制,你知道幾個?
    心理防禦機制簡稱心理防禦,是指自我對本我的壓抑,這種壓抑是自我的一種潛意識的防禦功能,是人類為了避免精神上的痛苦、緊張、焦慮、尷尬、罪惡感等心理,有意無意使用的各種心理上的調整。精神分析理論中,有時將抑制單獨列為一種防禦機制,其定義是指將思維活動的範圍縮小,以免由於這些思維/活動引起焦慮。在精神分析理論中,抑制既可以是一種防禦機制,同時也可以視為一種病狀。只是抑制是功能不足,而症狀則是功能紊亂。(2)否定無意識地拒絕承認或接受某些不愉快的現實/事實,或者說對某種痛苦的現實無意識地加以否定。
  • 圖解心理防禦機制,教你升華人生
    下面檸檬來為大家講講,什麼是心理防禦機制:心理防禦機制是指個體面臨挫折或衝突的緊張情境時,在其內部心理活動中具有的自覺或不自覺地解脫煩惱,減輕內心不安,以恢復心理平衡與穩定的一種適應性傾向。壓抑是各種防衛機制中最基本的方法。此機制是指個體將一些自我所不能接受或具有威脅性、痛苦的經驗及衝動,在不知不覺中從個體的意識中排除抑制到潛意識裡去作用。姑娘出來了,你剛要動作,一個小女孩像離弦的箭一樣搶先鑽進蹲位。你在外面心平氣和地繼續等待,心裡還是什麼感覺也沒有---這是「隔離」。
  • 弗洛伊德心理學圖文解析:心理防禦機制如何讓人不焦慮(上)
    心理防禦機制的三個最基本的性質:第一,心理防禦機制不是一種本事,而是一種心理現象。第二,心理防禦機制不是練出來的,而是人的天性。第三,心理防禦機制是潛意識搗鼓出來的現象,不由你控制的。按照佛洛依德的理論,心理防禦機制是人因為有些跟社會規則衝突的想法,這「社會」在你腦子裡有個代理人,就是弗洛伊德說的超我。
  • 基於方向的重放攻擊防禦機制
    對重放攻擊類型以及常用防禦手段進行了分析,基於對常用的新鮮因子缺陷的思考,提出了一種基於方向的重放攻擊防禦機制,基於雙向通信的新鮮性檢查辦法,結合了加密機制、算法機制、應答機制,採用帶方向持續累加的序列號作為新鮮因子,用較小的代價實現對直接重放、 反射重放、轉移重放等各種類型重放攻擊的有效防禦,對通信協議的安全性設計具有一定的實際應 用價值,此機制的代價小,尤其適用於PSTN、短波等窄帶通信
  • 傾聽,從意識到潛意識 | 歐洲精神分析聯盟基本精神分析概念研討項目第6講簡訊
    ——Katy Bogliatto2020年10月31日,歐洲精神分析聯盟基本精神分析概念研討項目培訓本期最後一次全體講座如期在線上舉行,本次培訓聚焦於精神分析過程,各位講者在前兩年培訓的基礎上更進一步,以精細的理論呈現和恰如其分的臨床案例引領學員深化了對於精神分析過程的認識,最後一次全體講座也不例外,這一次,Katy Bogliatto 在主題為「傾聽聽到的內容還是無意識傳遞的信息」的講座中闡述了分析師如何在分析的情景中傾聽無意識的流動
  • 國際心理大師布萊克曼:十天集訓系統講解101種心理防禦工作坊(線上直播)
    心理防禦機制的分析是精神動力取向心理諮詢的核心和基礎;是通往精神分析理論的捷徑,是古典精神分析和現代精神分析,精神分析理論和實踐的結合點;心理防禦機制還是自我分析的起點,你想要讓病人自由聯想自由傾訴,你自己必須首先自由。跟誰學?
  • 川普的「心理防禦機制」
    就像片中那樣,中國付出巨大的代價第一時間去控制疫情,第一時間跟全球分享防疫信息,第一時間援助防護物資,可是換來的是什麼?這些政客不顧中國一次次的預警,其放任措施造成了巨大的損失後,卻開足宣傳馬達來指責和抹黑中國。當然,老讀者們都知道,政事堂不會去評論這種抹黑動作的對錯,而是要從動作中找到其背後的合理性,然後再來思考解決方案。
  • 覺察你的防禦反應:《還我本來面目》
    我們投資了許多的精力來維護錯我,進而發展出防禦系統的綜合體,這其中包括創傷,低層自我,主要形象和面具自我。起霧就好比我們的防禦,在我們和人互動時,當防禦機制冒頭時,我們常不自覺,而對方也不察覺,反而和我們同時掉入防禦系統當中。
  • 精神分析:本能驅力理論
    因此,在為了自我保存而進行的攝食中,幼兒發現了乳房是力比多快樂的來源;由此,通過經驗,乳房成為第一個力比多客體。特定器官中神經末梢的聚集,構成了這些器官作為力比多驅力來源的基礎。弗洛伊德認為,這些「性慾區」一直具有性興奮的潛能,但在童年不同時期,其中某個區域佔據主導,涉及這個區的活動成為兒童情緒生活的核心組織焦點。
  • 《崩壞3rd》戰鬥公式及機制分析
    本文將根據戰鬥公式以及戰鬥機制分析其如何合理的利用公式,必然有不正確的地方,望各位批評指出,也歡迎大家相互討論,共同進步。如果這些你都了解,可以直接跳到三。以上就是在大多數時候,遊戲戰鬥的操作界面。2.2高級戰鬥機制戰鬥中,為了戰鬥的可玩性,加入了各種基本機制。我們首先需要想想我們的遊戲賣點是什麼?沒錯,各種各樣的老婆,呃女武神。所以我們不能讓玩家:一!個!女!武!神!用!到!底!
  • 基於仿生機理的內生安全防禦體系研究
    除了不讓安全防禦成為系統負擔,另一個待解決的問題是如何創建聯動機制,綜合分析和處理各個安全狀態採集器之間的信息。隨著信息載體類型和網絡互聯互通方式的增多,客觀上為攻擊者提供了更多的潛在入口和可利用途徑,傳統的防禦體系沒有聯動機制,難以處理每個採集器之間的關聯關係。
  • 李永晶評《從幕末到明治》︱明治維新是古典精神的自我實現
    事實上,當源於古典文本的「志士」成為幕末下級武士自我認同、自我定義的語言時,他們已然將自己納入到了一個更宏闊的精神傳統當中。「志士不忘在溝壑,勇士不忘喪其元」,幕府末期被志士誦讀的古典《孟子》中的這句話,不知激發了多少青年的熱情、勇氣與智慧。
  • 自我、本我、超我,哪個是我?
    其實,自我、本我、超我是弗洛伊德提出的人格結構理論。   自我「自我」 處於人格結構的中間層;由本我中逐漸分化出來的,是現實化了的本能;「自我」需要滿足「本我」的需要,但是同時還要受到「超我」的監督。 我們前面也提到了「自我」是個倒黴鬼、受氣包,既要滿足本我,還要天天被超我監督。它的工作是真的難做呀,可真是出力不討好。但是它的這份工作,如果做不好,某人在生活中就會倒大黴。 「本我」受「自我」和 「超我」的控制,「自我」在個體欲望滿足過程中起中介和協調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