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近代史》:一本書了解日本幕府末期至二戰前的激蕩歷史

2021-02-13 新華書薈

       昭和10年代初期的日本領導層在四分五裂中趨於細碎化。在這樣的國內局面下,爆發了武藤貞一所預測的「大戰開端」——日中戰爭。昭和10年代初期的日本國民正處於「內政」與「外交」雙重國難的入口處。

       無疑,日本國民從這雙重國難中得以解放之際,正是1945年8月15日。只會無窮擴大毫無出路的戰爭的軍人與政治家被逐出局,國民從戰爭中得以解脫。

       當論及2011年3月11日的大地震、大海嘯、核事故「三重苦」時,很多人自然會與當年8月15日之後,日本人從國難中實現的復興相對比。很多人認為,曾經從戰敗後的廢墟中實現復興的日本人,必然也能夠克服這次「3·11」國難。

       但是,在分析了本書第六章「危機時代」向後來「崩潰時代」發展的過程後,筆者認為,2011年3月11日,更加接近於日中戰爭爆發之際的1937年7月7日。

       1937年7月7日的日本,正處於「崩潰時代」的入口。而1945年8月15日的日本,則終結了「崩潰時代」,迎來了「改革時代」。日本國民從愚蠢的領導人與愚蠢的戰爭之下得以解放,在重燃希望後接受了戰後改革,並全力投入復興。

       而在遭遇「3·11」三重國難的日本,既沒有對於改革的希望,也沒有對於領導人的信賴。當然,重建和復興東北地方是日本國民的一致心願。但是,本應領導這一事業的日本政治領導層,卻像昭和10年代初期那樣,在四分五裂中趨於細碎化。所謂面對「國難」時,必然發生「明治維新」「戰後改革」的說法,只是一種疏於具體歷史分析的單純樂觀論而已。「明治維新」和「戰後改革」確實給日本帶來了發展,但「昭和維新」卻加劇了危機,最終招致災難。要克服3·11」帶來的國難,日本國民需要新的領導層。在四分五裂的、細碎化的領導層之下,無論是「重建」還是「復興」,都可謂希望渺茫。

       然而,「興」「亡」往往在歷史上組合出現。本書始於明治維新之「興」,終於「昭和維新」之「亡」。在本書記述的時代之後,又有了「戰後改革」之「興」。戰爭結束以來66年的歷史以「戰後改革」為開端,似要形成又一個循環。其中,能夠克服「亡」而迎來「興」的下一代領導者們,應該正在政界、官界、財界、勞動界、言論界以及學界中等待出世的機會。

       筆者確定寫作本書是在2010年3月。這是築摩新書出版社編輯增田健熱心敦促的結果。筆者從同年8月動筆,經過幾乎整整一年時間,終於在2011年9月完稿。這期間,已經脫離教職近九年的筆者投入了整整一年時間,名副其實的「整整一年」時間。本書原稿大約每頁為兩百字。在此期間,每湊齊一百頁左右的原稿,增田先生就審讀並發來評論。本書原稿超過1200頁,增田先生發來了12次審讀評論。在著書的過程中,並不存在「作者寫作」、「編輯制書」這種單純的分工。

       儘管有增田先生的幫助,要以一人之力寫出80年間的日本歷史,難度仍然遠超想像。當然,筆者最初就未打算將此書寫成那種觀點平衡的通史。

       這是一本帶有筆者獨斷和偏見的日本近代史。但是,不管如何為獨斷和偏見所驅動著述,從1857年(安政四年)到1937年(昭和十二年)的歷史仍是過於漫長,過於複雜。也許書中充滿謬誤,但能夠從這一苦差中解脫出來,筆者感到無比欣慰。(本文為《日本近代史》結語,作者坂野潤治)

《日本近代史》

ISBN:978-7-5166-4979-4

[日]坂野潤治 著

新華出版社 2020年1月

定價:68.00元

相關焦點

  • 日本「是什麼」?——吉田茂著《激蕩的百年史》
    面對釣魚島所引發的種種熱鬧,聰明而理智的大多數中國人已經學會撇開「大選年」中日美三國「選舉政治」帶來的「政治喊話」泡沫,並認清紅衛兵、義和團「借屍還魂」的鬧劇和悲劇。然而,在各路神仙的表演之外,「釣魚島爭端」卻再一次問出了中國發展的歷史性主題:無論歷史造成的仇恨和當今世界的格局讓中國人心裡多麼不痛快,處理好與日本的經貿、政治乃至軍事關係是中國走向繁榮和強大必須完成的歷史任務。
  • 現代日本史:從德川時代到21世紀
    本書第一部分便是檢討上述各種全球性變遷如何匯聚於日本,與此同時,日本德川幕府統治亦面臨不斷高漲的政治及社會危機。在第二部分,本書轉為關注日本的近代革命及19 世紀末的驚人變遷。這一時期歷史通稱為「明治時代」,「明治」為睦仁天皇在1868年即位時所用的年號。在明治一朝,日本迅速由半殖民地變為帝國主義強權的一員,其成就令人吃驚。
  • 「富不過三代」的日本近代天皇
    說到日本天皇,很多人理所當然地認為天皇是日本歷史上的最高統治者,但是細數一下幾個日本近代天皇,他們的經歷卻比我們所想的要更加命途多舛。所以說,如果近代天皇的命運可以用「富不過三代」來形容的話,那麼明治是怎樣「富」起來的,昭和又是如何步入歧途的?日本近代天皇的命運,難道在鼎盛時就埋下了禍根嗎?
  • 明治維新時期日本近代國家轉型的契約性
    馬克思主義學者在批判王政復古史觀、藩閥史觀的過程中,圍繞明治維新的性質等問題形成了講座派和勞農派的長期論戰,並深刻影響了戰後的日本歷史研究。一些學者則強調明治維新是一場反抗外來壓迫、維護日本民族獨立的「民族革命」。20世紀70年代以後,日本學者注重應用新的理論和方法,不斷拓展明治維新的研究領域、研究對象,出版了多部專門史、地域史或研究史等方面著作。
  • 午間閱讀 | 日本天皇到底承載著何種歷史意義
    由於近代日本過度引人關注,我們對於日本和日本人的印象經常局限於這個時代,乃至忘記周恩來總理經常強調的那句話:中國與日本兩千多年來一直和平共處,雖然近代五十年裡處於敵對狀態,但與兩千年歷史相比只是一瞬間。某種意義上,國人對天皇的印象也是如此:這五十年(1894-1945)的天皇引人討論,而延續的兩千年的天皇卻無人問津。
  • 真「小日本」?中日=華夷?中國從未正視過日本?
    當我們只從近代歷史中去把握日本的時候,我們必定只會看到一個片面的日本,它既可能功利地等同於一個易於複製的變法樣本,又可能在自我膨脹中,化作華夏中心論調下「山川異域,風月同天」的浪漫與一廂情願。 本期Naive咖啡館邀請到了日本姬路獨協大學人間社會學群教授石曉軍,從漫長又重要的古代中日交往史中試圖還原一個更加真實的日本,釐清中國與日本之間的種種認知偏差。
  • 43J2: 日本開國五十年史 讀書筆記 20210303
    一八五三年七月,當美利堅合眾國東印度艦隊司令佩裡(Perry, M.C.)率艦遠徵至日本江戶灣的浦賀,帶來美國總統要求日本開國的國書後的八個月,日本終與美國締結條約,結束了世襲軍事獨裁者幕府將軍的鎖國政策,實行開國之策。從此,日本開始效仿西方,走上了資本主義發展之路,在五十年的時間裡,成長為世界強國。日本的勃興,是日本開國政策的直接結果。
  • 從戰國時代,日本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向教育大國的丨日本歷史
    這是日本歷史上第一所「孔子學院」,也是第一所官營學院,由幕府直接管轄,學校最高負責人則由林氏一族世襲。1690年,為了滿足不斷增長的培養幕府人才需要,將軍德川綱吉命「先聖殿」移往神田湯島,並重新規劃建設,擴大規模,興建了校舍講堂和學生宿舍,這就是名垂日本教育史的幕府官學「湯島聖堂」, 是專門為幕府服務的國家級教育機構,正式名稱叫「昌平坂學問所」——以孔子的出生地昌平村而命名。
  • 談談武士道——近代日本武士精神異變之因
    一.何為武士開篇,我們先做一個選擇題,這四個人當中,誰不是武士?來做個選擇題吧第一位是平安末期武將源義經,第二位是戰國時代「日本第一兵」真田信繁,第三位是幕末時期最後一任盛岡藩藩主南部利恭,最後一個是被第一個絞死在巢鴨監獄的甲級戰犯土肥原賢二。說到這裡,答案已經很明確了——即第四個不是武士。為什麼他不是武士呢?
  • 日本評選的世界近代五大偉人:中國一人上榜,日本名相排名最後
    然而,在近代日本也曾經是一個閉關鎖國的國家,他們甚至跟大清都斷絕來往,但是在西方黑船艦隊敲開日本的國門後,日本發憤圖強,努力像西方發達國家學習,最顯著的轉折點就是明治維新後。日本自古以來都是非常崇尚武力的國家,對世界上奉行鐵血政策的偉人極為推崇,在發動甲午戰爭之前日本評選出當時世界上的五大偉人,中國一人上榜,發動明治維新的名相排名最後。第五名:日本首相伊藤博文。
  • 孫江 | 近代東亞史,我作如是說
    此外,日本有日本的問題意識,美國有美國的問題意識,如何比較各自的特點,形成自己個性化的學術風格呢?在留學期間,我閱讀了各種書籍,差不多每星期都會從圖書館借回一大包書,6年間我用壞了兩個大皮包。那時東洋文庫可以借書,現在的學生很不幸,已經不能借了。在方法論上,我從日本的歐洲史(特別是法國史)和日本史研究上獲益甚大。
  • 日本明治維新150年:「並非值得中國人羨慕的現代化轉型方式」
    150年前的1868年1月3日,日本在「王政復古」事件中開啟了史稱「明治維新」的現代化轉型。明治維新成為日本歷史最重要的轉折點。如何在日本自身的歷史脈絡中理解明治維新?今天的日本人對明治維新是一種怎樣的感情?明治維新改變的不僅是日本,更深刻波及近代中國。先人一步現代化了的日本成為古老中國向西方學習過程中的榜樣和中介,也成為近代中國無盡災難的源頭之一。
  • 【國際日本研究系列】陳錦萱:約翰•託蘭和約翰•道爾的日本二戰史作品及其中譯 ​
    出於這一興趣,本文從美國歷史學界治史觀點迥異的兩位標杆人物——約翰·託蘭(John Toland)和約翰·道爾(John W. Dower)入手,對其譯介到中國的日本二戰史作品中包含的治史觀念和敘事特徵進行考察,[1]繼而統計介紹這些作品在中國出版、流通與被引的情況,以期為考察和比較類似的第三方譯介日本研究作品提供參考。
  • 江戶時代與日本近代化的起源
    從表面上看,北島正元在《江戶時代》中傳達的信息與阿禮國的觀察不乏相通之處:他在前言裡開宗明義地把江戶時代定性為「日本封建社會發展的頂峰」,並用德川政權對社會力量的壓制與農民和市民群體的反抗編織了一條講述江戶時代260年歷史的線索。但只要翻開本書便不難發現,《江戶時代》所要講述的江戶時代並不是一個如阿禮國描述的那般停滯的歷史階段。
  • 漠視的代價:中國近代「高調」的日本觀
    當然,更重要的後果是中國對於日本的舉措,仍然採取就事論事的態度,沒有意識到日本挑起這些事件背後隱含的長期的挑戰中國的邏輯。這是無視日本之存在的必然惡果。 晚清日本人的中國觀近代日本對中國的直接了解,開始於1862年。這一年,日本德川幕府向中國上海派遣了官船「千歲丸」。這是自1854年實施開國政策以來,日本第一次向中國派遣官船。
  • 讀書 | 《日本人為何選擇了戰爭》:從多元視角理解日本近代史戰爭
    從甲午戰爭到日俄戰爭,直到二戰戰敗,日本人緣何一次次走向戰爭?上至世界頂尖的優秀人才,下至普通的日本百姓,為何認定「唯有戰爭才是出路」?東京大學歷史學教授加藤陽子通過層層推進的多維分析,深入淺出地探究了當時日本為政者和國民如何看待世界局勢、為何每一次都最終選擇了戰爭。
  • 《浩瀚大洋是賭場》:日本帝國海軍「自嗨」史
    如果這句話用在其他國家和民族尚可以商榷的話,用在日本則完全貼切。想了解日本,就需要了解日本的軍事;想了解近現代日本的瘋狂與保守,就需要了解「賭百年國運」的日本海軍興亡史。俞天任所寫《浩瀚大洋是賭場》並非日本海軍史研究的孤作,卻是佳作;並非面面俱到,卻無不允當。
  • 【日本研究】仲光亮:江戶幕府時期日本對華觀的矛盾現象 ——以日本對清朝的軍事情報活動為中心
    三是江戶幕府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元日關係歷史的影響。江戶幕府視滿族與蒙古同種,滿族崛起使其想起四百年前曾經入侵日本的「元寇」。因清朝對日本的態度與「當年蒙古徵服高麗並試圖納日本為藩國,當日本拒絕後,便發兵入侵的態度頗為相似」(15),故而江戶幕府害怕他們會像「元寇」那樣給日本帶來戰爭。
  • 日本的東亞史研究及其啟示
    日本的史學研究也是如此。根據時間順序,可以將日本的東亞史研究分成幾個階段。(一)「二戰」前日本具有研究東亞史的傳統。許多優秀的日本東亞史學家在各自研究領域做出了卓越的貢獻。日本之所以能夠出現眾多的史學家,首先應該說是長期以來中國悠久的歷史與文化對日本影響至深,他們從中國歷史與文化的學習當中培養了濃厚的興趣和研究方向,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 淺談《海國圖志》在日本的傳播和影響
    其二,魏源在《海國圖志》中關於鴉片戰爭經驗教訓的總結,給日本提供了寶貴的借鑑。《海國圖志》出現前,受限於幕府的政策,閉關鎖國始終是日本的傳統國策,儘管被迫有限的開國,但沒有影響到整個日本上層統治階級的思想。在傳統的儒學家打壓之下,「洋學」處於一個被鄙視、被無視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