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樹德,原名彭懷,化名甘西林,分宜縣鈐山鎮松山村船形自然村人,1899年8月17日生。1926年冬加入中國共產黨。
經過第一次大革命洗禮的分宜人民,在兇殘的敵人面前,不屈服,不消沉,前赴後繼,採取各種形式與反動勢力做鬥爭。1927年初夏,在吉安以教書為掩護的中共黨員彭樹德受吉安延福黨組織的派遣,來到分宜南鄉開展革命活動。
彭樹德來到南鄉後,以探親訪友為掩護,首先與原縣模範小學教師、共產黨員劉輝煌接觸,他們以彭樹德老家船形村為基地進行社會調查,摸清第一次大革命失敗後的幹群情況,並召集原農協會委員開會,恢復農協會,發展了劉文臣和劉紹昆兩名黨員。於此同時,延福地區黨組織增派中共黨員周仁秀和彭作吉來到南鄉,以扛木頭、賣苦力為掩護進行秘密串聯,吸收更多的原農會幹部加入中國共產黨。7月,劉輝煌、彭樹德等在田心村的上施劉家祠建立了分宜縣第一個黨支部——田心村黨支部,劉輝煌任書記。黨組織成立後,在上施劉家祠召開了第一次黨員大會,會上討論了當時的鬥爭形勢,並作出了三條決定:一、建立武裝;二、秘密發展組織;三、籌集經費。
田心村黨支部成立後不久,於1928年5月建立東坑黨支部,李益贊任支部書記。黨組織建立後的工作重點是發動群眾,大力恢復農民協會。
南昌起義和八七會議後,各地開始組建遊擊隊,掀起武裝鬥爭高潮。1927年冬,彭樹德、周益堂、陳尚甫、萬勤友等人在蘆陵七裡坑建立吉分邊界遊擊隊,隊長周益堂,參謀彭樹德,這是分宜的第一支紅色武裝,武器裝備只有一支雙管槍,以馬刀梭鏢為主。不久,一支原屬北伐軍的有28人27支槍的部隊因掉隊流落此地,經彭樹德動員後,同意加入吉分邊界遊擊隊。遊擊隊組建後,以九龍山為依託,經常在分宜、新餘、吉安、安福等縣邊界地區開展遊擊活動,狠狠地打擊了土豪劣紳和國民黨反動派。吉分邊界遊擊隊在此開展武裝鬥爭後,土豪劣紳欺壓百姓的行為有所收斂。
為了集中武裝力量,便於統一指揮,中共贛西特委於1927年12月將油田遊擊隊、塘東遊擊隊、吉分邊界遊擊隊在油田七裡村桐樹坪合編為贛西工農紅軍第九縱隊,共200多人,160支槍。
1928年,九縱隊在攻打吉水縣阜田鎮首戰告捷,一舉殲滅分宜縣檀溪村的靖衛團,在幾次戰鬥中全勝,軍威大振,在贛西一帶的影響越來越大,國民黨萍鄉駐軍王排長率領全排,於3月初攜帶30多支槍來到分宜江下村投誠,參加九縱隊。九縱隊在分宜期間,既打擊了國民黨反動派和土豪劣紳,又到處寫標語,貼布告,宣傳黨的政策,給廣大勞苦大眾以極大的鼓舞。後九縱隊奉命前往吉安東固。
1928年6月,國民黨向井岡山發動第一次「圍剿」,分宜反動派乘機瘋狂圍剿南鄉各村,燒殺搶掠,殘酷鎮壓革命群眾,田心村黨支部書記劉輝煌和數十名農協骨幹被抓,關進縣城監獄。贛西特委得知消息後,於8月派七、九縱隊開往分宜,將敵人攆走,組織廣大群眾重建家園,繼續開展革命鬥爭,並將七、九縱隊合併為江西工農紅軍獨立第二團(簡稱紅二團),命彭樹德、陳尚甫、萬勤友等在分宜南鄉和安福北鄉開闢新區,繼續在安分邊界地區開展遊擊活動。
1928年10月,彭樹德在田心村上施召開黨員大會,發動群眾,組織100多人參加暴動隊,彭樹德任總指揮。於10月上旬一天,暴動隊手持鳥銃、馬刀、梭鏢等,湧向土豪劣紳家,開倉取糧,抓土豪。在上施暴動的影響下,整個南鄉各地貧苦農民拿起武器,相繼暴動,向土豪劣紳展開鬥爭。上施暴動引起了吉安、分宜、安福三縣交界地的暴動,並在贛西地區產生了影響,對敵人震動較大,為以後南鄉的革命根據地的建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紅二團多次作戰勝利,成為江西反動派「圍剿」的重點目標,大部隊戰略轉移。紅二團留下的隊伍與安分邊界遊擊隊合編為贛西遊擊隊第一大隊,大隊長周益堂,參謀長彭樹德,有槍130支,繼續在吉安、分宜、安福邊界地區開展遊擊活動。
1929年初,分宜城的駐軍開往宜春,一大隊探知此消息,立即行動,抓住有利戰機,於2月7日兵分兩路夜襲分宜城。為節約子彈,往油桶內放爆竹,佯裝槍聲;用木棍敲門佯裝槍託砸門,並大喊「紅軍進了城,為了大家的安全,老百姓不要開店門!」國民黨政府官員嚇跑了,一大隊不費一槍一彈攻克了分宜城,打開監獄,救出了田心村黨支部書記劉輝煌和被關押的革命群眾。
贛西遊擊隊一大隊攻克分宜城後回到南鄉,收編了國民黨金漢鼎十二師的一個騎兵連,編為贛西遊擊隊第二大隊。不久,一、二大隊向九龍山挺進聯合作戰,攻佔了新餘縣城,這是共產黨領導下的武裝第一次攻破新餘縣城,沉重地打擊了新餘地方的反動勢力。遊擊隊撤離後駐紮在九龍山。
九龍山坐落在新餘、吉安、分宜三縣交界處。國民黨金漢鼎調敵七十一團團長丁延清率兩個營的兵力向九龍山圍剿,企圖將一、二大隊全殲。1929年6月,兩支敵軍同時向一大隊夾擊。一大隊在天子池與敵人激戰,敵憑武器裝備優勢,瘋狂往上衝。一大隊居高臨下,以工事掩護,在二大隊趕來增援下,一次次把敵人的進攻打退。遊擊隊的子彈越打越少,在無援的危急關頭,參謀長彭樹德自告奮勇率部分戰士阻擊敵人,掩護部隊突圍,一顆子彈穿進其腹部,彭樹德在被抬往分宜蘇區醫院的途中,因流血過多而犧牲,犧牲時年僅30歲。
九龍山戰鬥失利後,一、二大隊來到油田七裡村,這時陳伯鈞(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受贛西特委派遣來到一大隊,擔任參謀長的職務。1929年7月,贛西特委將一、二大隊合編為工農革命軍第三縱隊,在陳伯鈞率領下第二次攻打分宜城。
在彭樹德等共產黨員的帶領下,經過兩年的武裝鬥爭,分宜南部山區的革命烈火已成燎原之勢,為中共分宜縣委和分宜縣蘇維埃的建立,奠定了基礎。1930年3月彭德懷率紅五軍攻克分宜城,打開了大好局面。1930年4月,正式成立中共分宜縣委和分宜縣蘇維埃政府。
彭樹德是九龍山革命根據地的創始人之一,分宜、吉安、新餘三縣邊界農民運動堅強的組織者與領導者,也是贛西遊擊隊的優秀指揮員之一,在他的帶領下成立了分宜縣第一個黨支部、第一個紅色武裝,並組織了上施暴動等,為分宜地方武裝的建立和壯大奠定了牢固的基礎,為分宜蘇區的建立和發展作出巨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