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八十年代後期,蘇聯空軍提出過一個非常獨特的構想——由米高揚設計局開發一型擁有第四代戰鬥機水準的單引擎多用途全天候戰鬥機,它不僅能夠在蘇聯空軍中服役,而且能夠滿足印度空軍新型戰鬥機的需求。而這款新型戰鬥機廣為流傳的編號,正是「米格-35」。
隨著蘇聯解體,這一計劃還沒來得及實施就泡了湯,而米格-35也順理成章地落到了米格-29的深度改進型上。然而,米格-35早在13年前的2007年就宣告試飛,但向多個國家推銷均遭到了失敗,就連俄軍自己都不斷削減採購數量,至今量產型仍然是個位數,和同一時期的蘇-35比起來簡直是天差地別。
在被人們稱為「35系」的戰機中,F-35、蘇-35都稱得上是各具優勢、性能出眾,那麼為何出身名門的米格-35,卻落了個無人問津的下場?
▲俄軍米格-35
對於米格-35,俄方給出的官方定位是「四代半戰鬥機水準的雙發中型多用途戰鬥機」,並且擁有第五代戰鬥機水準的航電系統。從戰術性能的角度來看,俄軍此言倒也並非扯淡。
米格-35裝備了一臺FGA-35有源相控陣雷達,而不是蘇-35的N035 Irbis-E無源電掃雷達。用航空專家克里斯多福•萊爾德的話說,這兩款雷達之間的差距「就像F-22的航電與F-35的航電差距一樣大」。
▲米格-35原型機上的雷達
作為俄軍首次投入使用的機載有源相控陣雷達,FGA-35雖然具有很重要的歷史意願,但它的性能並不盡人意。據悉,該雷達擁有688毫米的雷達天線和1016枚T/R雷達組件,在探測雷達反射面積為3m²的空中目標時,最大可探測距離僅為200公裡。然而蘇-35上的Irbis-E雷達,在探測同樣面積的空中目標時,可探測距離高達400公裡。
在外界軍事評論家眼中,俄軍首次嘗使用有源相控陣雷達十分有勇氣,但這仍然是一次不成熟的嘗試。
▲2019年莫斯科航展上的米格-35
更尷尬的是,雖然米格-35所使用的發動機仍是米格-29K同款的RD-33MK渦扇發動機。該發動機並不是不好,它的推力比早期的RD-33發動機高出了7%,壽命達到了4000小時且更易於維護。但它有一個問題——燃油經濟性不好。在米格-35這種最大起飛重量才24.5噸的中型雙發戰鬥機上,戰鬥半徑不夠的問題就出現了。
▲RD-33MK渦扇發動機
作為一款需要執行遠距離對地打擊任務的多用途戰鬥機,米格-35的戰鬥半徑卻僅有1000公裡。美國的F-15戰鬥機,戰鬥半徑達到了1965公裡;俄羅斯自己的蘇-35戰鬥機也超過了1600公裡;如果要說體型限制的話,比米格-35更輕但時間更早的歐洲颱風戰鬥機,其戰鬥半徑也有1400公裡。
雖然1000公裡的戰鬥半徑不至於讓米格-35被調侃為「機場保衛者」,但這一「說長不長,說短不短」的尷尬航程,卻讓它很難爭取到更多的客戶。
如果不相信以上內容,可以看看其他國家對米格-35的態度:在早些時候印度的MRCA招標中,米格-35同樣參與了競爭。但印度國防部卻認為米格-35戰鬥機:「航電設備在實測中無法達到俄方提供的紙面數據標準,發動機性能嚴重不足,戰鬥機續航裡程有限」。因此在2011年4月被印度踢出局,連印度都沒能糊弄過去。
▲米格-35連印度都糊弄不了
最終,米高揚只能一邊看著印軍的大單子花落法國達索陣風,一邊為米格-35不爭氣的性能感到悲憤不已。
讓米格-35淪為雞肋的還不僅是平庸性能,昂貴的價格也佔了不小的因素。據俄羅斯聯合飛機公司官方數據證實,米格-29戰鬥機的出廠價僅在2100萬美元左右,但作為深度改進型的米格-35戰鬥機,其出廠價竟高達5000萬美元!
即使是比米格-35性能更先進的蘇-35戰鬥機,它的出廠價也不過6000萬美元左右。於是,有趣的事情發生了:許多對米格-35戰鬥機感興趣的國家(埃及、印度、馬來西亞等),仔細對比並實地體驗了米格-35戰鬥機後,要麼選擇加錢買蘇-35,要麼選擇退而求其次,去買更便宜的庫存米格-29。
▲蘇-35
2014年,埃及空軍宣布考慮採購24架米格-35戰鬥機,成為該機第一個海外客戶,結果到了2015年,埃及卻臨時變卦,決定先採購46架更便宜的米格-29M戰鬥機。
在印度,米格-35戰鬥機也在競標中遇冷,印度空軍堅定地表示自己只打算採購米格-29和蘇-30戰鬥機用以補充機隊,對米格-35不聞不問。諷刺的是,早在2007年米格-35首飛成功後,俄方就在第一時間向印度推薦了該戰機,最終卻輸在了尷尬的性能上,實在是令人啼笑皆非。
據推測,如果米格-35向外出口,其出口價格可能將達到6000-7000萬美元。但性價比上比米格-35更有競爭力的外貿戰機,實在是太多了——法國的陣風、歐洲的颱風、美國的F-16、俄羅斯自己的蘇-27系列、米格-29系列、中巴聯合研製的FC-1「梟龍」Block3……在這些經典與性能並存的強大競爭對手面前,初出茅廬的米格-35遇冷並不意外。
讓米格-35真正淪落到「食之無味、棄之可惜」境地的,還是它尷尬的定位。打一開始,俄羅斯就打算將其作為一款「先進的中型多功能外貿戰機」,但卻忽略了這一定位的市場前景。
基本上,有能力供養四代半戰鬥機的國家都不差錢,因此米格-35自然拼不過性能更先進的蘇-35、陣風等戰機;當俄羅斯想退一步,在那些較為貧窮的第三世界國家中尋找突破口時,卻又發現米格-35的維護成本高、價格又太貴,這些國家大都更樂意購買廉價的F-16或米格-29,而非價格翻了一倍多、性能提升卻很有限的米格-35。
▲陣風戰鬥機
而在戰術定位上,米格-35無疑也是失敗的。作為一款「多功能中型戰鬥機」,米格-35的航程、飛行性能相對有限,航電水平也不具備優勢;但要是作為一款主打國土防空的「機場保衛者」,它昂貴的價格和較低的生產效率又使得它很難實現大規模的量產。
米高揚公司曾信誓旦旦地宣稱米格-35戰鬥機將取代俄羅斯空天軍裝備的所有老式中型、輕型戰鬥機,甚至能夠取代米格-29K作為新一代的艦載戰鬥機。但從2007年首飛至今,米格-35的量產型僅生產了兩架。更諷刺的是,俄軍一開始宣布要採購首批35架米格-35,但在2017年削減到24架,到了2018年,首批米格-35量產型採購數量跌到了可憐的6架……
▲米格-35有九個武器掛點
目前,僅有埃及、俄羅斯兩國宣布採購米格-35戰鬥機,由於訂單太少,米高揚無法擴大生產線,只能保持一年幾架到十架的速度緩慢生產。也有消息指出,俄羅斯計劃未來增加對米格-35戰鬥機的採購數量,但考慮到俄羅斯近些年在彈道飛彈、反導技術、核潛艇領域花費的巨額投資,米格-35恐怕在短時間內仍然無法得到大筆資金的注入支持。
值得一提的是,米高揚設計局還宣稱,自己將開發無人戰鬥機來與米格-35搭配作戰,但就目前米格-35慘澹的口碑,這一舉措也不一定能力挽狂瀾。可以說,在蘇-35高歌猛進的同時,米格-35的前景仍然是不明朗的。
最後,不得不提致米格-35失敗的罪魁禍首——作為俄羅斯最老牌的戰鬥機設計局之一的米高揚。近年來,米高揚一直被人批評在吃老本,多年來一直在靠著老式戰機的生產和改進過活,很少有創新設計。
當然,看著老對手蘇霍伊搞了蘇-57,米高揚也跟著搞了一個PAK DP(米格41),聲稱要搞「五代半重型防空截擊機」,不僅要裝備雷射武器、突破5馬赫的超高速,甚至要具備打擊衛星等太空目標的能力,同時還具備無人駕駛能力。
▲米格-41想像圖
對此,俄羅斯航空專家菲利普•維迪諾夫斯基評論稱:「米高揚作為蘇聯時期的功勳設計局,在經過了俄羅斯時期的落魄後,正在拋棄當初腳踏實地的工作作風,好高騖遠地想像第六代戰鬥機技術。」
也許他的話中充滿了對米高揚的敵視,但作為航空愛好者來說,更多的卻是恨鐵不成鋼的惋惜。米高揚不再有當初的輝煌,技術底蘊也基本被耗盡,但它作為蘇霍伊的最大對手,在未來究竟能拿出什麼樣的成果,仍然值得期待。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冷熱軍事史(ID:militaryhistory)只為每天給大家提供更多精彩的知識與內容,但不代表軍武完全認同此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