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開場,我們先公布一下,本周五的獲獎幸運觀眾留言,感謝大家的熱情參與,請獲獎的同學們及時聯繫小編的微信號:MCdreamy-topgun 註明(獲獎)取得獎品的兌換碼!
回歸正題,我先來看一組戰列艦俾斯麥的沉沒過程。俾斯麥號上裝備了的4座口徑15英寸巨炮炮塔,在戰艦傾覆的時候它們脫離船體沉入海底。
在浮力和水壓作用下,俾斯麥號船尾斷裂脫落,船體俯衝而下,像一顆巨大的鋼鐵炮彈,徑直衝向海洋深處。
在海底,俾斯麥號撞出一個大坑,殘渣碎屑四處紛飛。
它撞上了海底火山的側面,並沿著山體下滑,在海底的溼泥中拖出一道深槽。
船體推擠著前方的海床,以排山倒海之勢一頭扎入海泥之中,沿斜坡下滑了大約三分之二英裡。
輪機沉默了,炮管安靜了,俾斯麥號現在成為了大西洋水下世界的一部分,靜靜地長眠在海底世界。
以上沉船畫面出自探索頻道紀錄片《重返俾斯麥戰艦》 Expedition: Bismarck (2002),豆瓣評分8.1,時光網評分8.9,IMDB評分7.5。
俾斯麥戰艦的這個名字源於德意志帝國首任宰相,人稱「鐵血宰相」的奧託·馮·俾斯麥,此艦於1936年動工,1940年8月服役,滿載排水量達49972噸,是當時德國最大的戰艦,1941年5月27日被英國皇家海軍擊沉。
英軍擊沉了俾斯麥戰艦,這一勝利成了英國的驕傲,甚至派生出一部電影,《擊沉俾斯麥號》 Sink the Bismarck! (1960)。
擊沉了俾斯麥戰艦,也為胡德號挽回了顏面,胡德號是英國最好、世界最強大的戰艦之一,是英國皇家海軍的象徵與驕傲。從二十世紀二十年代起,胡德號參與英國多次炮艦外交與國力展示演習,包括地中海訓練、1924年實施的環球巡弋任務,1930年代西班牙內戰爆發時,胡德號長期派駐地中海艦隊作為嚇阻武力運用。
1941年5月24日丹麥海峽海戰,胡德號與威爾斯親王號戰艦一起攔截德國俾斯麥號戰艦,胡德號被俾斯麥號的380毫米主炮炮彈貫穿甲板裝甲,引發彈藥庫爆炸,艦體斷裂迅速沉沒,包括艦隊指揮官霍蘭海軍中將在內的全艦1418名官兵中除了3人獲救以外全數陣亡。
在時機上,擊沉俾斯麥戰艦的勝利戰果對英國來說是一個喜訊,德國俾斯麥號沉沒可以分散公眾對英國地中海艦隊在克裡特島戰役期間慘重損失的注意力,皇家海軍地中海艦隊兵力只剩下2艘戰列艦同3艘巡洋艦,來對抗義大利海軍的4艘戰列艦和11艘巡洋艦。
在這部紀錄片《重返俾斯麥戰艦》背後是一位很有聲譽的電影導演——詹姆斯·卡梅隆。著名導演卡梅隆在完成史詩巨製《鐵達尼號》後,希望儘快回到海裡,不是作為一個潛水旅遊者,而是一個深海探索者。他覺得,最好是拍攝一部以重訪鐵達尼號殘骸為賣點的紀錄片。這一次通過新的技術,他可以將觀眾帶入更深的內部,順帶再走訪一下德國戰艦——俾斯麥號。
2002年,被擊沉的德艦俾斯麥在靠近法國海岸的地方六十一年後,5月27日,電影人卡梅隆終於踏上了延遲多時的探險歷程,為「探索頻道」製作—期特別節目——《重返俾斯麥戰艦》。
俾斯麥戰艦是在在希特勒的支持下,時任海軍總司令的雷德爾制定的擴充海軍Z計劃的產物,其中包括違反條約建造航空母艦及大型戰列艦。然而,在重建海軍的過程中,雷德爾面臨著來自戈林的德國空軍的競爭,導致某些計劃進度緩慢,未能在戰爭開始前完成。這種競爭關係在戰爭時期仍然存在,在1941年戰艦俾斯麥出航執行的「萊茵演習行動」,雷德爾也考慮到了希特勒已在準備巴巴羅薩作戰,陸軍和空軍的需求將為最優先,若不在海上取得驚人勝利,則難使希特勒繼續支持海軍艦隊。
1939年8月19日德國海軍總司令雷德爾對海軍下達戰爭動員令,將所有海軍艦艇進入至備戰狀態,雷德爾認為動員令不久即會解除,英法兩國會妥協但澤的領土紛爭,但在9月1日德國入侵波蘭後2天,兩國對德宣戰。當雷德爾聽到宣戰消息時,他說道:「現在,水面艦隊能做的只有一件事,表現出他們懂得如何英勇赴死。」
在Z計劃才剛起工的情況下,德國海軍此時能出戰的只有2艘戰列巡洋艦、3艘裝甲艦、2艘重巡洋艦、6艘輕巡洋艦和共34艘的驅逐艦和魚雷艇,鄧尼茨在日後說道:「早在戰爭爆發時,我們就被打敗了,因為德國並沒有在海上做好萬全準備。」
1941年5月,俾斯麥號戰列艦在重巡洋艦歐根親王號伴隨下闖進大西洋,兩艦行蹤在挪威卑爾根附近海岸先後被瑞典巡洋艦和英國偵察機發現。英國已經在所有水道部署了偵察艦隻,等在冰島北部丹麥海峽的重巡洋艦諾福克號和薩福克號發現了俾斯麥號並一路跟蹤。最先趕到的是霍蘭中將率領的胡德號戰列巡洋艦和威爾斯親王號戰列艦。擔心俾斯麥號利用惡劣天氣擺脫追捕,霍蘭急切的迎頭攔截。隨後眾所周知,胡德號沉了,威爾斯親王號暫時撤退,俾斯麥號和歐根親王號繼續前進。
但英艦威爾斯親王號、諾福克號和薩福克號並未走遠,而是繼續追趕,歐根親王號和俾斯麥號急急地向南航行,後面拖著一長條油跡,俾斯麥號在戰鬥中也被擊中了燃料艙。德軍指揮官呂特晏斯決定必須馬上讓俾斯麥號返回布勒斯特去修理被打漏的油櫃。歐根親王號不得不單獨去繼續執行襲擊任務。傍晚,呂特晏斯轉向英國艦船並以幾排齊射掩護歐根親王號脫離。夜裡,俾斯麥號成功地擺脫了追擊者朝法國航行。幸運的話,俾斯麥號在它的追捕者再次發現它之前,已進入了德國空軍的掩護範圍內。
▲圖上看來都快畫滿了
在隨後的時間了裡,英國海軍部、全體皇家海軍處於緊張、憂慮之中。但到5月26日10點30分,一架英國皇家空軍海防司令部的卡塔利納式水上巡邏機,在距布勒斯特以西750海裡的地方,偵察到了俾斯麥戰艦的蹤跡。此時,海面風大浪高,英國人開始實施包圍。
託維上將在喬治五世國王號上指揮著艦隊,不久羅德尼號也加入行列,這是一次長途尾追戰。薩默維爾中將率領他的H艦隊從南面趕來,他派出謝菲爾德號巡洋艦進入陣位跟蹤俾斯麥號,並命令航空母艦皇家方舟號開始攻擊。
H部隊為了防止俾斯麥號可能突入布勒斯特,十萬火急地趕到預定海域準備攔截。接著發生的事幾乎是個悲劇,險些誤事。最先出擊的15架劍魚式飛機不知道友艦的位置,在能見度很低的情況下,把皇家海軍的謝菲爾德號巡洋艦誤認為是俾斯麥號,向它發起了攻擊。攻擊時,天氣很壞,魚雷失去控制,鑽入水底很深,地球磁場使靈敏的磁性引信失靈。劍魚式飛機向謝菲爾德號發射了11條魚雷,這艘巡洋艦面對「朋友」魚雷的挑戰,不得不進行規避。它通知皇家方舟號,投下的11條魚雷有好幾條提前爆炸,並挖苦地向劍魚式飛機發信號說:「謝謝你們的光顧!」。
再一次劍魚式飛機的攻擊沒有弄錯,謝菲爾德號準確地把它們引向了俾斯麥號。最後,劍魚式飛機用自己的雷達找到了目標。氣象條件比早先勝利號飛行員遇到的還要壞,雲層很低,能見度又差,劍魚式飛機進行了攻擊。劍魚式雙翼機不顧敵機68門高炮猛烈開火,逼近目標,為了保障投雷準確,有的飛機幾乎撞到了俾斯麥號的上層建築。
德國炮手沒能擊落劍魚式飛機,據說是由於射擊指揮官計算提前量時把敵機的最小飛行速度定為每小時100海裡,使俾斯麥號的炮手每次發射的炮彈提前量過大。不論這種說法是否可信,皇家方舟號的劍魚式飛機冒著彈雨和炮彈碎片,成功地投下了13條魚雷。其中1枚魚雷命中了右舷尾部,把舵炸壞。正是這一命中使德艦失去控制,決定了它的最後的命運。
27日上午,英軍的主力追擊艦隊趕到,英艦英王喬治五世號和羅德尼號及其他戰艦,經過約90分鐘的戰鬥,俾斯麥號在當日早上10時40分沉入水中。這艘納粹德國的超級武器最終沉人了大西洋水下三英裡的深處,生還一百多人。
這是一處與鐵達尼號截然不同的殘骸,可以說俾斯麥號的殘骸令人唏噓不已。這是一個戰爭的工具,是一處慘暗的墳場。此次卡梅隆帶上了德艦上堅韌的戰爭倖存者中的兩人,他們已年屆八十,在看到卡梅隆拍攝的水下影像時,他們都流了淚。
對卡梅隆來說,這次探險變成一個了偵探故事。
據有些倖存的德軍艦員聲稱,俾斯麥戰艦是德國人為避免英國人將船擄去而自行鑿沉,這與傳統的英國人擊沉說截然相反。
在紀錄片《重返俾斯麥戰艦》中,利用遙控潛水器,卡梅隆拍攝了若干影像、照片,目睹了這艘戰艦自沉沒以來再也不曾為世人所見的部分真容。他發現俾斯麥號的船體內殼沒有被任何魚雷或彈丸擊穿,因此,有可能英國的魚雷其實並未造成任何嚴重的進水。但卡梅隆的理論,未能得到自尊心強烈的英國歷史學家們的歡迎。
戰艦俾斯麥「大洋孤艦鬥群狼」時,人們不禁要問,二戰德國名聲一時的潛艇呢?在俾斯麥戰艦最後一戰中,德國海軍的潛艇在哪裡?
據鄧尼茨講述,德國海軍在俾斯麥執行任務時,就作出了潛艇支援俾斯麥號在大西洋作戰的決定:
1. 繼續按通常的潛艇戰觀點部署潛艇。
2. 如果我戰鬥群在大西洋逗留期間有可能與潛艇協同作戰的話,就進行協同作戰。為此特派一名有經驗的軍官到俾斯麥號艦上。
3. 艦隊司令隨時通過潛艇發出的無線電通信來掌握潛艇的位置和了解潛艇部隊司令的意圖。
1941年5月24日鄧尼茨在戰爭日誌中記下了這件事:「在考慮我們的潛艇是否對俾斯麥號戰鬥群提供某些支援時,得出的結論是,首先必須了解艦隊司令的意圖。在與西線總司令(註:西線總司令扎爾韋希特爾海軍大將主管對俾斯麥號的作戰支援事務)打電話時,他同意我的上述看法。我暫時停止實施經濟戰,將全部潛艇交給他使用。只要艦隊司令一發表意見,西線總司令肯定會提出要求的。」
1941年5月24日艦隊司令呂特晏斯要求鄧尼茨的潛艇在格陵蘭南端以南的海區排成正方形陣位。他想把已保持接觸的英國艦船吸引到這個正方形陣位中。按照其要求鄧尼茨將該潛艇群的7艘潛艇進行了配置。當德艦及其追擊者英艦到達德軍潛艇陣位之前,它們都出乎意料地向南,然後又向東南方的比斯開灣港駛去。德國海軍潛艇後來所知,臨時改變決定的原因是由於俾斯麥號的前部中彈,引起油料不斷損耗。為了準備讓俾斯麥號重返大西洋軍港,遵照扎爾韋希特爾海軍將軍的作戰命令,潛艇在那裡配置成一個巡邏幕。其中剛從戰場返航處於途中的U-556號和U-98號潛艇沒有裝備魚雷。但它們作為偵察艇還是有用的。該巡邏幕的另一艘潛艇U-74號由於被深水炸彈擊中而失去戰鬥力,也同樣處於返航途中。該艇準確地看到了形勢的嚴重性,並報告了自己的情況,說最遲在第二天凌晨可到達比斯開灣潛艇群附近的陣位。因此,它也作為偵察艇配置在巡邏幕中。
▲呂特晏斯
沒有裝備魚雷的U-556號潛艇指揮官沃爾法特在其戰爭日誌中寫道:
1941年5月26日
位置:蘭茲角以西640海裡處
天氣:西北風,風力6-7級,海浪5級,晴,少雲轉晴
15點31分:在飛機來襲之前已下潛,在水下聽到幾聲如開炮似的爆炸聲。
19點48分:警報!一艘喬治國王級戰列艦和一艘航空母艦,可能是皇家方舟號,衝破霧氣從後面快速駛來。目標右舷,方位10。如果我現在有魚雷該多好啊!我連動也不用動,即可在原地進行一次很成功的襲擊。敵人沒有驅逐艦掩護,沒有作曲折運動!否則的話我就可以插入兩艘艦之間同時將它們幹掉。航空母艦上魚雷飛機正在起飛。這時也許我能幫助俾斯麥號。
20點39分:上浮,發信號:「發現敵一艘戰列艦,一艘航空母艦,航向115度,高速航行,方格BE5332」。然後繼續發送失去接觸和聲測的信號,直至22點06分。我試圖用最後一點燃料從後面進行衝擊。下潛進行聲測,報告聲測情況和發送測向信號。
21點30分左右我們接到俾斯麥號的無線電報,說它已被航空魚雷擊中,停泊在北緯47度20分,西經14度50分的位置,幾乎不能動彈。
幾分鐘後,約21點42分,所有裝備魚雷的潛艇均接到了一個萬分火急的電報,火速趕到上述正方形陣位,援救俾斯麥號。但由於暴風驟起,潛艇還得與風浪搏鬥,因此未能及時趕到沃爾法特所指示的位置。
當英艦對俾斯麥號採取行動時,5月26日夜間只有沃爾法特(沒有魚雷)在其附近。他在戰爭日誌中繼續寫道:
1941年5月26日
地點:布雷斯特以西420海裡處
23點30分:警報!迷霧中突然駛來一艘驅逐艦。當我艇位於水下30米時,這艘驅逐艦呼地一下從我艇上方駛過,在艇內聽到螺旋槳的聲音。後來又聽到螺旋槳的聲音。無深水炸彈攻擊。
0點(5月27日):西北風5級,海浪5級,狂風暴雨,能見度一般,漆黑的夜晚,上浮到水面。我能為俾斯麥號幹些什麼呢?我觀察俾斯麥號發射的照明彈和防禦火力。突然遭到火炮的襲擊。一種恐怖感向我襲來,我就在附近,卻無能為力。我只能繼續偵察,引導攜載魚雷的潛艇前往。我在視界的極限距離上與其保持接觸,報告位置和發送無線電信號,以引導其它潛艇前來。
3點52分:我從東向南往戰鬥地點移動,很快我的活動達到了燃料所能允許的最大限度,我再前進的話,將無法返回。
4點:海浪越來越大,俾斯麥號在繼續戰鬥。為空軍報告氣象情況。6點30分我發出最後一次與敵接觸的情況報告。發現U-74號,我用目視信號向U-74號潛艇交代與敵保持接觸的任務。我艇尚可用電機慢速在原地航行。水面航行需要燃料,我艇必須返航……
▲非俾斯麥海戰時的德國海軍軍艦與潛艇
當俾斯麥號進行最後的戰鬥時,在俾斯麥號附近德國海軍方只有無彈藥的U-556號潛艇和失去戰鬥力的U-74號潛艇,而英國海軍卻有半個艦隊的兵力。
英軍指揮官託維上將在戰鬥後說:「就像一戰時的德意志帝國海軍一樣,俾斯麥號進行了一次最勇敢的戰鬥,抵抗著數倍於己的敵人,以至於在她沉沒時她的旗幟還在飛揚。」英國首相邱吉爾也對俾斯麥號做出了極高的評價稱其為「人類造艦史上的傑作」。應該讚譽一下,不然怎對得起前後皇家海軍派遣了多達8艘戰列艦及戰列巡洋艦,和2艘航空母艦的隆重場面前往攔截俾斯麥號。
俾斯麥號沉了,萊茵演習行動以德國海軍的失敗告終,使得希特勒對大型水面艦的興致降至谷底,成了水面艦隊和雷德爾的轉折點,雷德爾也因此被冷落,隨後德國水面部隊遭遇了一系列的失敗,尤其是巴倫支海海戰,英運輸隊安全逃離,阿道夫·希特勒對海軍水面艦艇的無能十分憤怒,甚至暗示要將所有的大型水面艦艇都一併拆毀。海軍司令埃裡希·雷德爾元帥被迫辭職,被潛艇部隊指揮官卡爾·鄧尼茨接替。
當我們在談論俾斯麥戰艦時,我們在談論什麼?我們在談論主炮的威力,談論裝甲的防護,談論戰列艦的沒落,談論大炮巨艦的宏大海戰,關於它的沉沒原因以及那場激烈的海戰至今還吸引著很多人的好奇心。有觀點認為從本質上說,人類是好戰的。我們無法準確地設想未來戰爭究竟會採取什麼形式,新式武器在和平時期、戰爭時期會如何影響人們的生活方式。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空留下俾斯麥戰艦遺骸,在《重返俾斯麥戰艦》中大導演詹姆斯·卡梅隆帶個我們這座遺骸的近距離的、更多細節,諸如機庫中殘破的戰機、零落的靴子、頭髮花白的水手、.戰艦逝去了,更可怕的武器取代了它們,俾斯麥號現在成了大西洋海底的人類遺物,對於這個世界曾經發生的瘋狂,它將時刻提醒人們不要忘記。
《重返俾斯麥戰艦》紀錄片於2003年獲得了一項艾美獎榮譽。對於軍迷來說,俾斯麥號戰列艦到底是被擊沉,還是自沉?看完此片相信答案自然在你心中。想看的話,B站上就有資源。
參考資料:
新浪軍事
豆瓣電影
《天神下凡 詹姆斯?卡梅隆的電影人生》 麗貝卡?基根 [美]
《航空母艦發展史》 安東尼·普雷斯頓 [英國]
《第二次世界大戰史》 利德爾-哈特 [英國]
《海上力量——世界海軍史》 E·B·波特 [美國]
《十年與二十天》 卡爾·鄧尼茨 [德國]
《俾斯麥號的最後九天》 C·S·福雷斯特 [英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