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期,日軍明明吃的是「牛肉罐頭」,為什麼抱怨不如豬食?

2021-02-07 江郎說史

二戰時期,普通士兵自始至終都吃不起所謂的「牛肉罐頭」,尤其是日本開戰初期。但二戰後期,日本的普通士兵才能吃得起「牛肉罐頭」,不過味如嚼蠟,難吃的要死,常常抱怨不如豬食。

這件事可不是什麼網文編造的內容,而是真實發生的事。很多文章說二戰初期,由於日本的經濟、工業、軍事一片大好,所以採購、製造的牛肉罐頭營養豐富、味道鮮美,普通士兵吃了都說好。那我想問問,士兵的罐頭是誰發的?小編嗎?

這類文章純粹瞎扯,日本並不是一個擁有豐富資源的國家,沒有廣闊的土地、豐富的物產,至於牛肉很多都是進口的。不管日本本土製造還是直接購買的「牛肉罐頭」,價格普遍昂貴,根本不可能供應全軍士兵,只是軍官、有功戰士的特享獎勵。

我們強調了很多遍,日本是一個等級森嚴的國家,普通士兵要想享有更好的食物,那必須要削減腦袋往上爬。至於「牛肉罐頭」為獎勵物品,有一半原因是物價昂貴,另一半原因就是日本故意搞的鬼,逼迫士兵往上爬,通過高壓來提高士兵的戰鬥力。

1:侵華日軍的食物

1938年4月15日,日本方面頒布了陸軍的夥食標準-《軍人戰時給予規則細則改正》。這一項政策一直執行到1945年,期間沒有什麼大規模的改動,無非就是食物能不能投擲到位、質量高低而已。

正常時期的標準:精米660克、精麥210克、鮮肉210克、蔬菜600克、澤庵60克(醃製的蘿蔔)、醬油0.08升、味增75克(面豉醬)、食鹽5克、白砂糖20克、茶葉3克、清酒0.4升、香菸20支戰爭時期的標準:精米580克、壓縮餅乾或乾糧230克、罐頭肉或幹肉60克、梅幹(鹹菜)或福神漬(什錦八寶菜)45克、醬油粉30克或濃縮醬油40克、味增30克、食鹽5克、白砂糖20克、茶葉3克、營養食品45克、清酒0.4升、香菸20支。

首先標明一點,牛肉罐頭在日常生活中也不是經常吃的,只不過是在戰爭時開開葷。而且在戰爭時期,一般士兵也吃不到罐頭肉,而是幹肉。精米580克,這種的都是軍官和士兵一樣。但是罐頭肉或幹肉,這種的一般都是軍官吃高級的,士兵吃低級的。

在全世界的任何一個地方都無法做到人人平等,總有軍官也總有士兵,待遇也不會一樣,尤其是日本。日本為了讓士兵更加狂熱,對等級待遇十分注重,不同等級有不同的待遇,通過高壓來激勵士兵。底層士兵只能通過忠於天皇、戰爭立功才能改變等級,獲得更高級的待遇。全軍牛肉罐頭,這一點想都不要想,根本不可能。

2:日本的牛肉罐頭

然後我們再把話說回來,看看日本的牛肉罐頭到底是個什麼玩意兒。

日本的牛肉罐頭種類有很多,不過評價最好的就是「勇者大和煮」,一看這名字就是日產的。這種罐頭是專門為日軍準備的,所以冠稱「勇者」,對其他國家來說就是惡魔。罐頭中有牛肉、土豆等蔬菜亂燉,由於味道鮮美所以得到士兵們的好評,因此至今都有生產,不過現在的名字叫「牛肉大和煮」。

其他的種類有採購外國的,有雜牌子的,雖然不是什麼大品牌生產的,但是最起碼味道還能

說得過去,不會出現「豬食」的情況。但是在二戰後期,日本的牛肉罐頭就不行了,很多就是用牛血然後加一些亂七八糟的東西製成的「牛肉罐頭」,難吃得要死。不過這並不是最重要的,因為二戰時期日軍夥食的重要排名為:主食>蔬菜>糖>牛肉罐頭>鹹菜。

主食是保證身體能量攝入的基本條件,然後就是維生素,蔬菜中含有大量的維生素,可以滿足每日需求。第三是糖,沒錯,你沒有看錯,就是糖,簡簡單單的白砂糖。白糖作為調味品,是日軍最喜歡的,糖對日軍的吸引力就如同醋對山西人的吸引力、辣椒對四川人的吸引力,是生活中一款中藥調味品。

至於「牛肉罐頭」,真的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重要,不過見微知著,我們可以從牛肉罐頭的味道上看日軍後勤能力。在《我的兄弟叫順溜》中,順溜對國軍炫耀我們天天吃罐頭,這是發生在抗戰初期,繳獲的罐頭質量比較高。《亮劍》中,張大彪就經常說「日本的牛肉罐頭伺候著」。在抗日戰爭初期,日本的牛肉罐頭質量還是比較不錯的,但是在二戰後期,日本的牛肉罐頭質量江河日下。

《我的兄弟叫順溜》中,陳大雷就和友軍分享過牛肉罐頭,兩人的一直感覺就是太難吃了。《舉起手來》這部劇中,豬吃麵條,而日軍吃豬食。在翻譯官提醒之前,日軍並沒有感覺到不妥,因為日本的牛肉罐頭味道可能比這還要差。這不是中國電視劇獨有的產物,美國的《血戰太平洋》中也有美式幽默,比如:「①漿糊,沒有牛肉②漿糊,沒有雞肉③漿糊,沒有蝦肉」菜單裡面只有漿糊。而且美軍佔領日軍倉庫後,裡面只有生了蟲的大米,以及不能吃的乾菜。

相關焦點

  • 二戰時,日本軍人吃的「牛肉罐頭」,為何被日軍稱自己夥食為豬食?
    二戰時期,日軍的夥食供應還是不錯的,比起三餐難繼的國軍和八路軍,日軍要正規地多。尤其是抗戰前期,日軍的夥食就如同他們的戰場攻勢,紅紅火火,高級軍官還能吃香喝辣。軍隊等級森嚴,官兵平等是不存在的,夥食標準也是如此,比如高級軍官吃肉,普通士兵只能喝湯。對他們而言,一個「牛肉罐頭」就是改善夥食的最佳美食。
  • 日軍補給是牛肉罐頭, 為什麼會遭到嫌棄, 稱它為豬食?
    中國在二戰時是日本的主戰場,日本軍隊對中國犯下了罄竹難書的罪行,使我國人民遭受了多年的苦難。在許多影視作品中,我們會看到我國民生活難以保障,時刻處於水深火熱之中,而日本卻截然相反。在二戰期間,日本的陸軍夥食不如海軍,因為海軍受西方價值觀影響,學習其中先進的經驗,對於飲食也要講究營養搭配,時不時還能補充到一些高級食品,生活水平較高。
  • 二戰時日軍吃的是「牛肉罐頭」,為何士兵卻說夥食連豬食都不如?
    相比於普通麵包,黑麵包的質地要堅硬許多,尋常人在第一次吃的時候,往往要咀嚼很久才能吞咽到肚子裡。這種麵包在被吃進了肚子之後,由於難以消化,所以很難會讓人們產生飢餓感。一般人一天需要進食三餐,如果吃這個的話,一天吃一餐兩餐可能都不是什麼問題,對於某些食物困難時期的人們來說,這種黑麵包是絕佳的選擇。
  • 二戰軍用罐頭哪家最好吃?美國罐頭食材豐富,日本罐頭被稱為豬食
    在二戰中各國也都比較注重後勤,為了能讓士兵吃上有能量的食物,也是煞費腦筋。美國在西方國家中的軍事實力遠超他國,就連後勤部隊也是無人能比,當時整個北美洲都可以說是後勤基地。曾有人說,不管士兵在哪,只要想吃什麼,立馬就可以送到,這樣的口氣,根據當時的國力,只有美軍可以辦到。 美軍在一戰之後,特別注意食物的便攜,營養的提高,形成了特有的野戰食物。
  • 為什麼說罐頭食品影響了世界歷史?
    這食物量還不如同期蘇格蘭監獄裡的犯人。這個數字你覺得不少?按二戰標準,戰場上每人每天需要糧食在1.5公斤,連日本的軍犬的標準都在每天一公斤左右。大英帝國絕對不是沒錢給自己士兵吃喝,這些食物和藥品往往就堆在軍隊倉庫裡,或者堆在最近的英國港口中,而英國糟糕的軍需軍官就是不願意把這些發給士兵們,為啥?因為覺得太麻煩了!
  • 在二戰遺址中發現日軍罐頭,居然還可以食用,為什麼這麼久都不變質?
    摘要:最近在二戰遺址中發現當年日軍留下的罐頭,居然還可以食用,為什麼都已經過去七八十年了,過了這麼久怎麼還沒有變質?
  • 抗戰時期日軍罐頭補給每人每日2.3千克,國軍人均每日不足六兩口糧
    在甲午戰爭時,日軍決定完全以牛肉餅乾代替幹米飯作為野戰口糧,考慮到中國大陸作戰區域缺少飲用水源,還特地委託日本當時著名的西點製作商「風月堂」開發了作為替代口糧的「小型ビスケッツ」(小型餅乾),這種餅乾和我們今天吃到的餅乾口感已經很相像了。
  • 抗日戰爭中,為何吃日軍的「軍用罐頭」想吐?學者:日本必敗
    抗日戰爭中,為何吃日軍的「軍用罐頭」想吐?學者:日本必敗抗日戰爭中,面對日軍的精銳部隊不斷地進行攻城拔寨,咄咄逼人的氣勢一度達到了頂峰,為了抵抗日軍的進攻,我軍的抵禦部隊在與日軍的對峙過程中,吃的虧不在少數,因為槍枝彈藥的缺乏,甚至連飯都吃不飽,每每消滅一支前來侵犯的日軍,都要從進行清理戰場收集物資,但是我軍條件艱苦,為何吃了日軍的「軍用罐頭」想吐?學者稱:日本必敗!
  • 日俄戰爭俄軍的後勤保障:餐餐有牛肉罐頭,女兵的皮靴令日軍眼紅
    很多史料中都認為,日俄戰爭中俄軍的後勤保障是很差的,士兵衣衫襤褸,吃不飽飯,前線需要槍枝彈藥,運來的卻是一車車木製的神像。其實,這是一種以詫傳詫的誤解。事實上,經過19世紀末的軍事改革,俄軍的後勤保障已經有很大的改善,至少比日軍好太多了。
  • 二戰各國罐頭裡有啥?美國罐頭被稱為「靈肉」,寧願餓著也不吃
    這便是最早罐頭的由來。隨著時間的發展,歐洲製作罐頭的技術突飛猛進,罐頭也作為軍事物資廣泛應用於各大戰場。讓我們來看看二戰期間各國的軍事罐頭裡都包裝的啥。首先是英國,作為老牌資本主義強國,英吉利的士兵在二戰期間夥食都不錯。他們的軍用罐頭延續了一戰時的製作風格,多為鹹牛肉罐頭。這種罐頭能夠很好得補充能量,並及時補給士兵因作戰而缺失的鹽分。法國是最早製作罐頭的國家。
  • 二戰日本留下的軍用罐頭,為何如今還能食用?原來他們野心這麼大
    二戰期間,日本人就把罐頭作為軍用食物了,他們把很多軍用罐頭帶到了中國,一些人在進行考古發掘的時候,還發現過日本留下來的罐頭,過去半個多世紀了,那些罐頭打開以後竟然還可以食用,為什麼這麼久都不變質呢?戰爭期間日本人生產了大量的罐頭給部隊食用,一開始的時候,日本罐頭的品質和口感還是非常不錯的,在繳獲的戰利品中,日軍罐頭可以讓中國的軍人們眼前一亮,要知道那個時候的物質條件是非常差的,能吃飽都算是相當不錯的了,能夠吃肉更是一種奢侈,而日本的罐頭多數都是肉做的,裡邊有厚厚的一層油,繳獲日本的罐頭,就意味著可以開葷了。二戰日本留下的軍用罐頭,為何如今還能食用?
  • 二戰中的英國士兵都吃什麼?鹹牛肉最難吃,午餐肉是好東西
    英國軍隊自然也不能避免的受到影響,所以士兵們領到的補給裡就出現了一種十分可怕的食物——鹹牛肉罐頭。這種食物是大航海時代的產物,地位和二戰裡的斯帕姆午餐肉差不多。因為當時在海上要保存食物並不容易,畢竟食物很快就會出現變質。
  • 國曆|抗戰時期八路軍、國軍、鬼子都吃什麼?
    此時的日軍還完全依賴本土或殖民地送來的物資,對搜集當地食品並不熱心。1937年12月,京津地區日軍把擄獲的中國大米主要用於撫恤、賑濟地方百姓。1939年日軍經理部一份交運清單中,蜜柑罐頭、水蜜桃罐頭、蜜豆罐頭、馬手貝罐頭、瑤柱罐頭、淺利貝罐頭等赫然在列。除了淺利貝罐頭,運量都在1萬罐以上,蜜柑罐頭達到31萬罐。這些美味佳餚都是隨著清酒送來的下酒菜。
  • 二戰的軍用罐頭裡面都是什麼?
    被日本士兵稱為「豬食」的牛肉罐頭日本在現在是一個經濟、科技上的強國,在世界化的大背景下他們幾乎沒有什麼困擾的難題,但是在好幾十年前的二戰時期,日本卻是一個物質極度貧瘠的國家。因為他們的地小人多、物資不足,因此導致了他們二戰是在強撐下才渡過的。在美國人佔領日本的時候,他們看到的是一群被饑荒所籠罩著的日本人,當時很多人正處在隨時可能會餓死的絕境中。
  • 二戰期間, 美軍為何把美味午餐肉罐頭做得很難吃? 後勤部: 真高明
    二戰時期美國有最完善的工業體系,有數量最多的產業工人,最重要的是:本土沒有被戰火波及。因此美軍夥食在其他國家眼中簡直像五星級飯店。
  • 美軍吃到吐、盟國吃不夠:探秘幫美國打贏二戰的斯帕姆午餐肉
    在二戰中,以強大而工業實力著稱的美國,有一款名叫斯帕姆的午餐肉罐頭,成為美軍及其盟友的主要口糧之一,其名聲不亞於美軍的M4 謝爾曼坦克。這款在二戰中生產了數以十億罐的罐斯帕姆午餐肉,甚至有著「沒有斯帕姆,就沒有美國勝利」的名號!
  • 你知道抗戰時期部隊靠吃什麼打贏日本人嗎?
    圖為抗戰時期軍校訓練情景。1935年,國民政府軍政部制定了陸軍戰時夥食標準:每人每天大米1.5斤,罐頭肉4兩、乾菜2兩、鹹菜2兩、食鹽3錢、醬油4錢。聽著挺豐富的,但標準是標準,執行是執行,抗戰時期,國軍普通士兵的實際主食分配為每人每天9兩米。這數字對於每日行軍打仗、體力消耗驚人的戰士來說,這點糧食連一頓都不夠。
  • 現在的軍用罐頭和二戰時的軍用罐頭有什麼區別?
    那麼現在的軍用罐頭和二戰時期的軍用罐頭有什麼區別?    罐頭就是為了解決軍隊在行軍和作戰期間長時間保存食物的需求而發明出來的,今天軍用視頻罐頭依然在各國軍隊的後勤保障中佔有很大份額。那麼現在的軍用罐頭和二戰時期的軍用罐頭有什麼區別?    拿破崙就曾說過:軍隊是靠胃來打仗的!我軍基層連隊也有「一個好的炊事班,等於半個指導員」這樣的說法。
  • 心酸:天朝大頭兵原來一直吃的不如美帝
    然而體制的革新不代表中國士兵夥食水平的提高,他們主要口糧還是餅乾和蒸米,傷兵養傷期間吃的肉菜需要自己掏腰包。新軍所食的蒸米是根據留學生的建議改進的,用上白大米淘盡,以水漸浸50分鐘,乾濕相宜,再用蒸籠陰乾,不用鍋炒,臨時攜帶用水泡20分鐘即可進食。
  • 甲午戰爭奇聞:吃大米吃死的日軍,比陣亡的還多
    當時日本的經濟資源並不發達,普通老百姓的飲食很粗糙,只有貴族和武士常吃精製大米。而為了突出軍國主義,日軍軍隊的軍糧供應卻以精米為主,很多參軍的平民主要願望就是能吃上精米。由於精米缺乏B族維生素,長期以精米為主食很容易患上腳氣病,這對於食物來源廣泛,可以隨時補充維生素的現代人沒什麼,但對於只吃大米的日本人就是致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