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期,普通士兵自始至終都吃不起所謂的「牛肉罐頭」,尤其是日本開戰初期。但二戰後期,日本的普通士兵才能吃得起「牛肉罐頭」,不過味如嚼蠟,難吃的要死,常常抱怨不如豬食。
這件事可不是什麼網文編造的內容,而是真實發生的事。很多文章說二戰初期,由於日本的經濟、工業、軍事一片大好,所以採購、製造的牛肉罐頭營養豐富、味道鮮美,普通士兵吃了都說好。那我想問問,士兵的罐頭是誰發的?小編嗎?
這類文章純粹瞎扯,日本並不是一個擁有豐富資源的國家,沒有廣闊的土地、豐富的物產,至於牛肉很多都是進口的。不管日本本土製造還是直接購買的「牛肉罐頭」,價格普遍昂貴,根本不可能供應全軍士兵,只是軍官、有功戰士的特享獎勵。
我們強調了很多遍,日本是一個等級森嚴的國家,普通士兵要想享有更好的食物,那必須要削減腦袋往上爬。至於「牛肉罐頭」為獎勵物品,有一半原因是物價昂貴,另一半原因就是日本故意搞的鬼,逼迫士兵往上爬,通過高壓來提高士兵的戰鬥力。
1:侵華日軍的食物
1938年4月15日,日本方面頒布了陸軍的夥食標準-《軍人戰時給予規則細則改正》。這一項政策一直執行到1945年,期間沒有什麼大規模的改動,無非就是食物能不能投擲到位、質量高低而已。
正常時期的標準:精米660克、精麥210克、鮮肉210克、蔬菜600克、澤庵60克(醃製的蘿蔔)、醬油0.08升、味增75克(面豉醬)、食鹽5克、白砂糖20克、茶葉3克、清酒0.4升、香菸20支戰爭時期的標準:精米580克、壓縮餅乾或乾糧230克、罐頭肉或幹肉60克、梅幹(鹹菜)或福神漬(什錦八寶菜)45克、醬油粉30克或濃縮醬油40克、味增30克、食鹽5克、白砂糖20克、茶葉3克、營養食品45克、清酒0.4升、香菸20支。
首先標明一點,牛肉罐頭在日常生活中也不是經常吃的,只不過是在戰爭時開開葷。而且在戰爭時期,一般士兵也吃不到罐頭肉,而是幹肉。精米580克,這種的都是軍官和士兵一樣。但是罐頭肉或幹肉,這種的一般都是軍官吃高級的,士兵吃低級的。
在全世界的任何一個地方都無法做到人人平等,總有軍官也總有士兵,待遇也不會一樣,尤其是日本。日本為了讓士兵更加狂熱,對等級待遇十分注重,不同等級有不同的待遇,通過高壓來激勵士兵。底層士兵只能通過忠於天皇、戰爭立功才能改變等級,獲得更高級的待遇。全軍牛肉罐頭,這一點想都不要想,根本不可能。
2:日本的牛肉罐頭
然後我們再把話說回來,看看日本的牛肉罐頭到底是個什麼玩意兒。
日本的牛肉罐頭種類有很多,不過評價最好的就是「勇者大和煮」,一看這名字就是日產的。這種罐頭是專門為日軍準備的,所以冠稱「勇者」,對其他國家來說就是惡魔。罐頭中有牛肉、土豆等蔬菜亂燉,由於味道鮮美所以得到士兵們的好評,因此至今都有生產,不過現在的名字叫「牛肉大和煮」。
其他的種類有採購外國的,有雜牌子的,雖然不是什麼大品牌生產的,但是最起碼味道還能
說得過去,不會出現「豬食」的情況。但是在二戰後期,日本的牛肉罐頭就不行了,很多就是用牛血然後加一些亂七八糟的東西製成的「牛肉罐頭」,難吃得要死。不過這並不是最重要的,因為二戰時期日軍夥食的重要排名為:主食>蔬菜>糖>牛肉罐頭>鹹菜。
主食是保證身體能量攝入的基本條件,然後就是維生素,蔬菜中含有大量的維生素,可以滿足每日需求。第三是糖,沒錯,你沒有看錯,就是糖,簡簡單單的白砂糖。白糖作為調味品,是日軍最喜歡的,糖對日軍的吸引力就如同醋對山西人的吸引力、辣椒對四川人的吸引力,是生活中一款中藥調味品。
至於「牛肉罐頭」,真的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重要,不過見微知著,我們可以從牛肉罐頭的味道上看日軍後勤能力。在《我的兄弟叫順溜》中,順溜對國軍炫耀我們天天吃罐頭,這是發生在抗戰初期,繳獲的罐頭質量比較高。《亮劍》中,張大彪就經常說「日本的牛肉罐頭伺候著」。在抗日戰爭初期,日本的牛肉罐頭質量還是比較不錯的,但是在二戰後期,日本的牛肉罐頭質量江河日下。
《我的兄弟叫順溜》中,陳大雷就和友軍分享過牛肉罐頭,兩人的一直感覺就是太難吃了。《舉起手來》這部劇中,豬吃麵條,而日軍吃豬食。在翻譯官提醒之前,日軍並沒有感覺到不妥,因為日本的牛肉罐頭味道可能比這還要差。這不是中國電視劇獨有的產物,美國的《血戰太平洋》中也有美式幽默,比如:「①漿糊,沒有牛肉②漿糊,沒有雞肉③漿糊,沒有蝦肉」菜單裡面只有漿糊。而且美軍佔領日軍倉庫後,裡面只有生了蟲的大米,以及不能吃的乾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