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會再集結川粉嗆17日示威.美上百國民兵南北戰爭後首度進駐國會殿堂.拜登推1.9兆美元經濟紓困計劃.​加州迪斯尼變身疫苗注射中心

2021-02-07 美國新報

點擊「藍字」關注美國新報



美上百國民兵躺一地南北戰爭後首度進駐國會殿堂

媒體捕捉到上百位士兵在國會休息時,席地而睡的畫面,並直呼此情景「前所未見」。(網絡照片)

      【綜合報導】美國總統川普的支持者,本月6日闖入國會山莊抗議造成動亂。隨著美國總統當選人拜登20日就職日在即,美國聯邦調查局(FBI)提出3項針對國會的潛在攻擊警告,因此,有2萬名國民兵進駐國會殿堂以防止任何攻擊事件,媒體也捕捉到上百位士兵在國會休息時,席地而睡的畫面。此為美國南北戰爭後首度有國民兵進駐國會,外媒紛紛直呼此情景「前所未見」。

      綜合外媒報導,根據情資,有極右翼團體鼓吹民眾在拜登就職日前後到場進行激烈抗議,阻止拜登順利就職,抗議主辦方甚至鼓勵出席者攜帶武器到場;另外,美國內潛在恐怖主義者也可能在此時發動攻擊。

      陸軍部長麥卡錫(Ryan McCarthy)指出,華盛頓特區國民兵已全副武裝進駐國會;目前約有6200名來自6個州的國民兵進駐。預計周末將增至1萬人,最後將共有2萬名士兵進駐。

      美媒本周三進入國會大廈,發現大量國民兵正在執勤,或在大廳、走廊席地而睡,與穿梭其中的國會議員形成對比,不少媒體記者在推特PO出照片,直呼此景「前所未見」。

      華上頓特區國民兵發言人瑞妮(Renee Lee)表示,國會大廈一區域已被指定為國民兵執勤時的休息區,不過這不是他們下班後真正的休息地方。

美媒本周三進入國會大廈,發現大量國民兵正在執勤,或在大廳、走廊席地而睡,與穿梭其中的國會議員形成對比。(網絡照片)



國會再集結川粉嗆17日示威

一名荷槍實彈的美國國民兵13日在首都國會大廈前警戒。當天,國會眾議院就彈劾川普總統案投票表決。本月20日總統當選人拜登即將就職,為避免國會暴亂事件重演,華府已部署重兵嚴加戒備。(網絡照片)

      【綜合報導】華府風聲鶴唳!不到一星期後,美國總統當選人拜登將正式入主白宮。但執法單位接獲情資,川普鐵粉17至20日拜登就職當天,將在國會山莊附近舉行「和平武裝示威」,抗議大選結果,極端分子更可能對就職大典發動暴力攻擊。為保護華府安全,國防部授權部署超過2萬國民兵,在國會和華府周邊加強戒備,13日國會正門大廳,更出現大批擁槍國民兵夜宿大理石地板的罕見景象。

      聯邦調查局(FBI)13日在與各州警局局長舉行視頻會議,局長瑞伊等聯邦官員簡報示威活動帶來的威脅,表示FBI正在指認任何可能造成威脅的國內極端分子,要求各地方執法單位積極、甚或「過度」分享情報。

      極端分子恐暴力攻擊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導,本周聯邦執法單位發布一系列公告,並與地方合作單位通話,在總統就職日逼近之記,緊急要求各州協助華府維安。

      一篇13日發布的情資公告指出,6日暴力攻擊國會山莊的民眾,大多認為他們的行動相當成功。FBI、國土安全部和國家情報總監辦公室警告,眼見暴力攻擊國會山莊獲得成果,加上執法人員的響應慢半拍,給了有意鬧事者更強動機,「極可能成為激發暴力的動能」,國內極端份子將更趨膽大妄為,在拜登就職當天、甚至整個2021年發動攻擊。

      公告警告,極端人士料將鎖定政府機構與官員、種族與宗教少數,媒體記者,以及同志、雙性戀暨跨性別族群等。在目前風聲鶴唳的緊繃氣氛下,新的警示讓為了保護華府安全,已經焦頭爛額的執法當局,面臨更複雜的挑戰。

      逾2萬國民兵進駐華府

      為因應維安非常時期,國防部從各州急召國民兵在華府集結,保護首都安全,最終總人數將逾2萬,也就是說,屆時在華府的部隊人數,將是駐伊拉克和阿富汗美軍總和的4倍。國防部官員表示,此舉是應秘勤局、FBI和國會警察等要求。先前已有1萬5千名國民兵獲授權協助就職典禮維安,周末會有1萬人先到位。



政權交接團隊:拜登將推1.9兆美元經濟紓困計劃

拜登今天將推出1.9兆美元紓困案,以提振遭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重創的經濟。(網絡照片)

      【綜合報導】美國總統當選人拜登的政權交接團隊高層指出,拜登今天將推出1.9兆美元紓困案,以提振遭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重創的經濟。

      法新社報導,這項大規模支出計劃將提高依上個月通過法案下的支票給付金額至2000美元,並要求將聯邦最低工資調升至每小時15美元。

      交接團隊高層表示,在疫情導致數以千萬計民眾失業和去年經濟大幅翻轉向下後,這位即將上任的總統也計劃近期提出另項「復甦」方案,目的在提升這個全球最大經濟體的就業情形。



美國初次申請失業補助單周96.5萬人增加超過預期

美國勞動部的最新數據顯示,截至9日當周,有96萬5000人首次申請失業補助,超過上周的78萬4000人。(網絡照片)

      【綜合報導】美國上周首次申請失業補助的人數激增,超過專家預期,經濟學家表示,勞動市場可能需要幾年的時間才能復甦。

      綜合外媒報導,美國勞動部的最新數據顯示,截至9日當周,有96萬5000人首次申請失業補助,除了超過上周的78萬4000人之外,也超過《路透》在上周採訪經濟學家時,所預期的79萬5000人。證實了勞動力市場狀況的惡化。

      金融服務公司Bankrate的首席分析師哈姆裡克(Mark Hamrick)對此震驚表示,「失業救濟的申請人數達到了從去年8月下旬以來的最高點」。

      雖然申請失業補助的人數已比3月份破紀錄的當周686萬人下降許多,但仍舊高於2007~2009年經濟大蕭條時66萬5000人的高峰。經濟學家表示,勞動市場可能需要幾年的時間才能復甦。



加州迪斯尼變身疫苗注射中心首日數千人進場

加州橘郡與迪斯尼樂園合作,13日起在停車場架設帳棚,作為大型疫苗注射中心,圖為前來注射的贍養中心年長者。(網絡照片)

      【綜合報導】美國疫情嚴重,疫苗除了是恢復生活的希望,更能拯救人命。位在加州橘郡的迪斯尼樂園歷經10個月關門,今天開門變成一座大型疫苗注射中心。

      橘郡郡長安德魯·杜(Andrew Do)與多名郡政委員今天在設於迪斯尼停車場的疫苗中心外舉行記者會,宣告橘郡最大的「超級」疫苗注射場所成立,預計每天為7000名以上居民施打疫苗。

      安德魯·杜致詞開頭提起自己的越南裔背景,「身為一個越南長大的孩子,沒有想過可以在這麼重要的場合講話」。臺下除了本地媒體,包括法國、日本、韓國與臺灣中央社等外國媒體。

      安德魯·杜說:「這是一個重要的時刻,迪斯尼樂園是全世界知名的旅遊景點,再也沒有其他地方比它更適合,作為施打疫苗的大型接種中心。」

      加州是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重災區,人口約300多萬的橘郡今天單日新增病例3847例、31死。整個加州今天一天有將近600人死於新冠肺炎。

      染疫人數居高不下,美國仰賴疫苗救命。但疫苗去年12月運抵加州,施打進度緩慢,以人口1000萬人的洛杉磯郡為例,首批49萬劑疫苗施打進度不到1/3。

      從中央到地方,加快疫苗施打是當務之急。美國衛生部長艾薩(Alex Azar)昨天要求全國增加接種地點。洛杉磯近日將啟用道奇球場,作為大型疫苗施打中心。

      像這樣的大型疫苗施打中心,通常需要幾個月時間規劃,橘郡政府與迪斯尼合作下,只花了幾天的時間就完成。昨天首次開放預約,2小時內有1萬人上網登記。

      安那罕市長辛都(Harry Sidhu)致詞時表示,疫情除了奪走人命,更重創經濟。他特別提到,明天正好是迪斯尼樂園、展覽中心、天使球場、本田中心球場等大型娛樂場所關閉10個月。

      辛都表示,迪斯尼樂園、職業球隊與安那罕市或能挺過疫情,但對於依靠相關產業就業的員工,家庭經濟受到重大打擊。

      辛都認為,以迪斯尼作為疫苗施打中心具有重要意義,他指向天空說:「華特·迪斯尼(Walt Disney)正在天上看麼我們。這裡真正成為全世界最快樂的地方,今天進來的每個人都能注射疫苗,從此免於染疫。」

      橘郡衛生局長周將龍(Clayton Chau)提醒大眾,藉由疫苗普及,「疫情的終點就在不遠處,但在此之前,每個人要保持耐心,繼續做好防疫工作,戴好口罩、勤洗手、不舒服就待在家裡」。

      加州首批開放施打的資格除了醫療人員,今天在現場也看到許多來自長照機構、贍養中心的年長者。

      前來注射疫苗的橘郡居民莫瑞(Lyn Murray)受訪表示,今天的迪斯尼名符其實是全世界最快樂的地方,人們來到這裡接種疫苗之後,距離終結疫情又邁出了一步,「在此之前,我還是會戴好口罩,但至少在人群裡會安心一點」。



英國網球名將莫瑞驚傳確診出賽澳網恐生變

英國男子網球名將莫瑞(Andy Murray) (網絡照片)

      【綜合報導】英國網球名將莫瑞(Andy Murray)14日傳出新型冠狀病毒檢測呈陽性反應後,是否參加澳洲網球公開賽仍是未定之天。

      前世界球王莫瑞原定搭乘主辦單位安排的包機,前往澳洲參賽,但他目前仍在倫敦的住家隔離。

      英國聯合社報導,莫瑞健康狀況看似良好,他希望能在康復後趕上賽事。

      現年33歲的莫瑞5度在澳網捧回亞軍。

       澳洲網球公開賽已推遲至2月8日登場,超過1200名球員和相關人員14日開始陸續抵達澳洲,進行14天的隔離檢疫。

       澳洲網球協會(Tennis Australia)說,球員在出發前必須取得病毒檢測陰性證明,或經澳洲政府認定為康復案例,才能獲允進入澳洲。



研究認證每天喝咖啡降低罹患癌症風險並提高存活率

根據《英國醫學期刊》研究,每天攝取1杯咖啡可降低前列腺癌罹患風險9%,每天喝上多杯則可減低12%。(網絡照片)

      【綜合報導】根據2021年1月份《英國醫學期刊》的一項研究,相較於沒有喝咖啡習慣的人,經常飲用咖啡者罹患前列腺癌的風險降低9%,而大量喝咖啡者罹患前列腺癌的風險更降低至12%。甚至,即使已罹患前列腺癌的患者,飲用咖啡也可改善其存活率達16%。

      前列腺癌已成為男性癌症排行榜中的第二名,也是男性第六大死亡原因。自1970年以來,新加坡與日本等亞洲國家,罹患前列腺癌的案例正快速增加。前列腺癌的防範已成為全球公共衛生的重要議題。

      與此同時,咖啡已成為全球最受歡迎的飲料之一,且此一趨勢仍持續上升。在現有文獻中,咖啡攝取量已證實可降低肝臟、大腸直腸癌與乳癌的罹患風險。然而,現有文獻對咖啡攝取量對前列腺癌的影響,卻眾說紛紜。

      為了解咖啡攝取量與前列腺癌之間的關係,研究團隊搜集16份關於咖啡飲用的前瞻式世代研究(prospective cohort study),並分析1,081,581名參與者的數據;其中57,732人為前列腺癌患者。每位參與者的咖啡攝取量,從完全不喝咖啡或每天2杯以下,到每天9杯甚至超過9杯以上,並比較高低攝取量的不同,罹患前列腺癌的風險。

      結果發現,相較於不喝咖啡者,每天攝取咖啡的人罹患前列腺癌的風險降低9%,如果每天飲用大量咖啡的人,前列腺癌風險則降低12%。同樣地,已罹患晚期前列腺癌者,每天喝1杯咖啡的患者較不喝咖啡的患者,死亡率降低16%。

      研究團隊認為,這是因為咖啡對血糖的影響,以及幫助身體抵抗發炎與抗氧化、對性激素分泌水平的影響,從而產生預防癌症的效果。

      不過,研究團隊也提醒,由於在北美、歐洲與日本進行的研究,彼此之間的差異恐使結果產生誤差;加上咖啡豆的類型、衝泡方式不同、咖啡因含量不一,這些都造成結果的誤差,在解釋上必須謹慎。

      研究團隊表示,未來將進一步探索咖啡中的潛在機制與活性化合物,進而釐清咖啡攝取量與前列腺癌罹患風險,是否真的存在因果關係。



俄小鎮神秘爆炸、外星人直接通訊 CIA幽浮解密文件曝光

CIA解密的幽浮文件,舉凡俄國小鎮神秘爆炸到外星人與CIA直接通訊,應有盡有。圖為1997年莫斯科上空出現疑似飛碟。(網絡照片)

      【綜合報導】《每日郵報》12日報導,美國「中央情報局」(CIA)已將1970年代的2,000份幽浮(UFO)機密檔案解密;其中,已有逾700份為網頁「黑色保險庫」(Black Vault)掃描並公布。文件中除披露1976年UFO如何直接傳遞信息給CIA科技處副處長外,還包括1991年不明飛行物在俄國小鎮沙蘇弗鎮(Sasovo)「神密爆炸」。

      《每日郵報》與《衛報》指出,「黑色保險庫」創辦人葛林華爾德(John Greenewald Jr.)花近20年的時間,搜集並掃描政府解密文件,然後上傳至網站上,總頁數近3,000頁。文件披露自1950年代以來,全球各地發生的上百起UFO事件,以及各國情報單位如何解釋這些「不明空中現象」(UAT)。

      《每日郵報》指出,這些文件文件涵蓋各種令人難解的UAT,如1976年幽浮現身摩洛哥,或是有軍事官員目睹外星人走出詭異的載具。

      在這些文件之中,最引起葛林華爾德注意者,莫過於一艘不明飛行物發送緊急信息,給CIA科技處副處長。這起事件發生於1976年4月,但文件中的大多關鍵信息,已遭塗黑掩蓋而無法一覽全貌,而副處長的名字也遭到塗黑刪除;不過,從時間與紀錄回推,當時副處長為杜克特(Carl Duckett)。

      文件還記載:「我們連繫XXX博士,詢問其是否知道任何UFO計劃,以及是否能回答XXX提出的問題」。「XXX博士對XXXX感到非常有興趣。在短暫的瀏覽內容後,XXX博士表示將私人調查並回復我們」。1976年6月,似乎有第2份文件要求更新報告,但之後卻沒流下任何紀錄。

      另1份引起葛林華德興趣者,當屬1991年俄國小鎮沙蘇弗鎮發生「神秘爆炸」。根據目擊居民,一顆「巨大火球」由天而降,隨後強烈的爆炸波將整個街道夷為平地。報告中指出,由於調查人員無法找到真正原因,只好推測「不明飛行物所致」。「有些人認為是上一次戰爭留下的未爆彈,有人則宣稱是新款強力炸彈爆炸,還有人認為是不明飛行物所為……部分人宣稱看到「火球」落下。

      根據川普於2020年12月籤署新冠肺炎法案,要求CIA在2021年6月前向國會報告所掌握的一切UAT情資。因此,CIA表示,釋出的文件是該局擁有的所有UFO檔案;不過,葛林華爾德認為「這種說法無法全面驗證」,將繼續尋找類似紀錄。


*版權與新聞觀點均屬作者本人,本平臺僅提供發布功能*



相關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