篳路藍縷,以啟山林——SU-85自行火炮的研製(四)

2021-12-25 raingun的裝甲研究社

本文為T-34用戶-KAZAN 根據尤裡·巴沙洛克著作整理寫作。

從各種意義上來說SU-85都是徹頭徹尾的應急產品,其誕生是因為虎式坦克的出現給蘇聯軍方的震撼,然而這一震動的源頭則是1941開戰以後軍隊和最高統帥部對於新裝備開發的輕視所導致的,1942年6月那場決定蘇聯未來坦克研發方向的會上,史達林甚至直接表示坦克和自行火炮的開發和改進工作是絕對不能影響坦克的生產工作,而支持KV-13/T-34M和諸多T-34/KV坦克升級項目的坦克工業人民委員部主席馬雷舍夫更是被直接解職以掃清擴大生產的障礙。

直到1943年,當虎式坦克出現後,GATBU KA和GAU KA只得匆忙重啟早先停滯不前的科研項目,而隨後庫爾斯克戰場的豹式坦克更是對蘇軍和最高統帥部的當頭棒喝,軍隊甚至來不及等待SU-85-II的改進就迫不及待得要求立刻投產這一甚至未能通過國家測試的半成品,這在整個蘇聯坦克自行火炮研發中也算是絕無僅有的特例,而就在SU-85投產後的1943年秋季,諸如T-43-85,T-44,以及隔年年初便交付部隊的裝備D-5T主炮的T-34坦克則或正在進行測試;或正在進行樣車試製;或已進入量產,而SU-85在火力性能被追平的同時,機動性和防護均明顯劣於這些同期的中坦。

而匆匆投產的SU-85進入服役時,並不像SU-100那樣幾乎是立刻就在巴拉頓湖展現出自己高效的反裝甲能力,整個43下半年奔向第聶伯河的戰鬥中SU-85則在多數時間裡客串著SU-122支援步兵的工作,到了1944年初的左岸烏克蘭和夏季的利沃夫-桑多梅日之戰,SU-85的反裝甲能力則被諸如T-34-85,IS,ISU等性能更優秀的作戰車輛所掩蓋。但無論如何SU-85及SU-85A還是成為了1943年底到1944年蘇軍自行火炮單位的中流砥柱,配合有效的戰術,SU-85也確實成功扮演了「坦克獵手」的角色,其中更是誕生了指揮SU-85完成32個擊殺的米哈伊爾·彼得羅維奇·庫堅科夫上尉。

全球僅存的一輛SU-85M,生產序列號為СУ409198М,現存于波蘭

SU-85於1943年進入部隊服役,作為一款新型自行火炮系統,其暴露出一系列問題和缺陷,不過其中大多數和D-5S-85有關,不過也有些其他方面的問題,比如駕駛員艙門的扭杆容易損壞,艙門在行駛中關不嚴或者出現震動;車身戰鬥室會出現疲勞裂紋,這一點在早期SU-100上也經常出現,不過總的來說並不算嚴重影響使用。而關於戰鬥室取消排風扇的設計則是怨言頗多,這也是UZTM實驗安裝一組MV-12進行實驗的原因,不過這一雙風扇的設計最總被沒有被量產的SU-85/SU-85A所採用,而是到SU-100/SU-85M投產時才進入量產。

SU-85被按照第010/483號指令組建自行火炮團,值得注意的是,不同於上半年5營制SU-76和SG-122/SU-122混編的自行火炮團,SU-85的單位採用了和後期SU-122單位類似的全團4營,每營4車的編制,加上團部一輛T-34作為指揮車,一共17輛作戰車輛,儘管SU-85是作為反坦克功能而設計的,實際上就像其他的蘇軍自行火炮一樣,其更多得承擔多樣化的作戰任務。

例如第1435自行火炮團,該團上半年使用德軍底盤的SG-122參加了作戰,作為最早的蘇軍自行火炮團,第1435團也成為了最早換裝SU-85的自行火炮團。1943年10月2日,該團配屬第68集團軍。14時,1435團1營進入莫扎伊斯克地區的防禦陣地,並交由第159步兵師指揮並支持其作戰,次日11時30分,蘇聯軍隊開始向梅列亞河方向突擊,這次突擊有2輛SU-85提供支援,德軍向其中一輛SU-85開火導致車內2人陣亡2人受傷,剩下的SU-85則向敵軍火炮和坦克射擊,根據記錄該車擊毀一輛虎式坦克。

現存于波蘭華沙市的SU-85

為了更好的總結部隊對新型自行火炮使用的經驗,一個特殊的委員會得以成立,其成員包括:GBTU KA代表庫欣工程兵少校、UZTM工程師波普科夫、坦克工業人民委員部代表亞羅文斯基。委員會選擇了第8機械化軍第69坦克團和第7機械化軍第1440自行火炮團作為隨訪單位,總結兩個單位對SU-85自行火炮的使用的經驗教訓。

這裡值得一提的是第69坦克團也是按照第010/483號指令改編為自行火炮團,但仍然保留坦克團的稱號(該團到1944年5月才正式獲得第895自行火炮團的編號)。當委員會進駐這兩個單位時,兩個團僅僅經過300km的機械化行軍,尚未進行過戰鬥。其中第1440自行火炮團曾經有過SU-122的作戰經驗,根據記錄,該團共徹底損失SU-122 6輛,擊毀敵軍坦克15輛,自行火炮3輛。在使用SU-85作戰期間,該團徹底損失自行火炮5輛,摧毀敵軍坦克18輛,其中6輛被確認為虎式坦克。所有倖存的SU-85自行火炮首上均遭受過敵軍火炮的打擊,車輛首上留下了最深25mm的彈坑,這些彈坑被維修單位用電弧焊填實修補。

所有的自行火炮損失均發生在換裝後最早的幾次戰鬥中,這些SU-85被錯誤地當成坦克使用,當指揮員準確理解了SU-85的設計特點以後,該團的作戰效率發生了變化,根據之前的作戰條例,在與德軍重型坦克交戰時的作戰距離為200-300m,而成員組很快發現,SU-85可以在600-800m的距離上毀傷虎式坦克,而面對虎式坦克側面時,這一距離增加到1200-1300m。對於支援步兵作戰而言,SU-85性能是充足且高效的。

SU-85在前線很快受到了坦克兵的歡迎,D-5S-85被認為是一門高精度的主炮,而且SU-85的機動性完全不輸T-34,同時又繼承了T-34的可靠性和可維護性。不過在1943年秋季,蘇軍仍然認為SU-85的火力性能不足,對德軍坦克和自行火炮的有效擊穿距離被要求提高到1500-2000m,而43年底對於豹式坦克的測試證實了這一火力提升的必要性,D-5S-85確實對豹式坦克的首上無可奈何。同時,約有16-22個自行火炮團表達了增加首上裝甲厚度的訴求。使用T-34作為指揮車則著實是個壞主意,德軍很快就意識到這些T-34是指揮官,並試圖集中火力第一時間摧毀這些T-34。

現存於莫斯科中央武裝力量博物館的SU-85A,生產序列號СУ406407А

儘管受限於D-5S-85性能,但SU-85依然是這一時期蘇軍最為有效的反坦克武器,1943年11月20日,在蘇軍在布魯西諾夫市周邊防禦。克雷索夫中尉率領自己的自行火炮縱隊(2輛SU-85,隸屬於第1454自行火炮團,另一輛SU-85由馬卡洛夫少尉指揮)在莫羅奇夫卡村外森林的樹線上設伏,500m外則有2門45mm反坦克炮和一個機械化步兵連隱蔽在灌木叢裡,9月22日約有60輛德軍坦克(包括11輛虎式坦克)配合約3個連的德軍步兵向蘇軍發動突擊,克雷索夫立刻對突擊中的德軍發動攻擊,其本人擊毀3輛坦克,並和馬克羅夫合作擊毀一輛坦克(另有說法是2人伏擊了20輛虎式的德軍突擊梯隊,克雷索夫擊毀其中8輛虎式坦克)。

一個月後的43年12月23日在由安託帕利通往博亞爾卡的戰鬥中,克雷索夫中尉指揮的SU-85遇上了兩輛隸屬於武裝黨衛軍的虎式坦克,車組乘員庫洛奇金中尉設法成功擊毀了其中的一輛虎式坦克,後來庫洛奇金的故事被生動得描述於電影 《At Wars As At Wars》 中。最終克雷索夫中尉戰爭中完成了19個擊殺,其中有不少於8輛坦克的戰果是在SU-85上完成的。

類似的SU-85和其車組的故事還有很多,無可否認的是,儘管SU-85的主炮在面對虎式和豹式坦克正面裝甲時並不是那麼的有效,但是這並不妨礙SU-85成為高效的「坦克獵手」,而與SU-85最為接近的德軍裝備則是使用PAK-39的Jagdpanzer IV,SU-85在機動性和火力上要優於這個對手,而在防護上則要遜色於Jagdpanzer IV。根據上一個階段的作戰經驗,SU-85/SU-85A自行火炮團的編製得到了修改,擔任指揮車的T-34坦克被SU-85/SU-85A所取代,而新的第010/462指令則修改了自行火炮團的編制,由原來的每營4車,增加到每營5車,這樣一個自行火炮團的作戰車輛就上升到21輛SU-85/SU-85A。

使用豹式坦克坦克負重輪的SU-85

值得一提的是儘管早在1943年秋季,那些早期款SU-85就進入了蘇軍服役,但是戰地照片表明,這些早期產品直到1944年秋季依然活躍在一線單位,因此不難想像,SU-85在其服役過程中也接受了各式各樣的前線修理,其特徵也變得更加多變。在這其中最為顯眼的變化則來自負重輪,儘管戰時的T-34底盤在負重輪方面保持了極高的通用性,但是因為生產廠商獲得的供給和生產設備的不同,不同工廠生產的負重輪均有明確的工廠特色,很多SU-85在漫長的服役過程中成為了負重輪博物館,其中甚至可以發現使用1942年第183廠生產的全鋼負重輪的SU-85。

不過在眾多的負重輪藏品之中,Pz.Kpfw.V 豹式坦克的負重輪則顯得尤為特殊,當然豹式坦克的負重輪同樣被廣泛用於T-34和T-34-85坦克的修理。1945年NIBT甚至開展了使用豹式坦克負重輪的T-34-85坦克的測試工作,儘管測試表明豹式的負重輪僅僅在行駛100km後就出現了損毀的情況,同時對T-34自身的懸掛系統也產生了不良影響,但是對於一線作戰單位而言,這樣的修理已經足以滿足車輛返回戰線作戰的需求,相關的損壞只要在下一次修理中再做處理就好。其結果就是戰爭後期,使用豹式坦克負重輪的蘇軍坦克相當的常見。

戰後在波蘭人民軍服役的SU-85A,照片攝於1957年

時間進入1945年,SU-100開始大規模進入蘇軍服役,其擁有更出色的裝甲和更強力的火炮,不過SU-85仍一直在蘇聯軍隊中服役直到戰爭結束。戰爭結束後,多數SU-85和SU-85M則被移交給波蘭人民軍使用,種種跡象表明,蘇聯和波蘭軍隊中的SU-85最少服役到60年代,這些倖存的SU-85/SU-85A/SU-85M多數都換裝了來自SU-100的全新懸掛和負重輪,有些甚至按照SU-100的升級標準升級了發動機、車燈、喇叭等配件。而如今的波蘭也保留有世界最多的SU-85自行火炮,包括兩臺SU-85和全球唯一一臺存世的SU-85M,俄羅斯,莫斯科的中央武裝力量博物館也保留有一輛SU-85A自行火炮,而唯一一輛確認為1943年生產的SU-85自行火炮則保存於格魯吉亞,提比里西的新科奇科公墓。

國內則有一輛基於SU-85底盤改裝的牽引車現存於北京昌平的抗日戰爭紀念館,筆者根據照片初步確認其生產時間在1943年12月-1944年2月的區間內。另外南京理工大學原存有一輛型號不明的SU-85自行火炮,不過這一珍貴的軍事文物被校方作為廢鐵拆解販賣用於扶貧工作,令人頗感惋惜。

現存於北京昌平抗日戰爭紀念館的SU-85底盤牽引車

全文完

投稿合作:微信號 raingun1207

您的支持是我們前進的動力,謝謝

相關焦點

  • 篳路藍縷,以啟山林——SU-85自行火炮的研製(三)
    篳路藍縷,以啟山林——SU-85自行火炮的研製(一)篳路藍縷,以啟山林——SU-85自行火炮的研製(二)到了9月,SU-85的生產工作受到第9廠D-5S-85交付速度的影響,9月上旬,UZTM完成了57輛SU-85的生產工作,與此同時,第9廠僅僅只提供了26門主炮,截止9月中旬UZTM共完成83輛SU-85,並在月底完成152
  • 【講堂398期】蘇聯把85mm防空炮裝到T-34坦克底盤上,研發出SU-85坦克殲擊車,單單一場戰役就滅了德國100輛坦克
    在對這款坦克裝甲進行分析之後發現,當時的蘇聯大多數火炮都無法擊穿它。經過測試,發現只有當時的85mm防空炮和122mmA-19型炮才可以對付虎式坦克。所以當時的蘇聯彼得洛夫設計局被軍方要求開發一種新型的坦克殲擊車,這款殲擊車就是今天老白要和大家分享的SU-85坦克殲擊車。
  • 盤點朝鮮戰場志願軍裝備的坦克和自行火炮
    T-34/85中型坦克:是蘇聯為了對抗德國的黑豹坦克而專門研製的。但是其性能已經超越了黑豹。達到了T-34系列的完美境界。T-34安裝85mm火炮,定名T-34/85型坦克。戰後很長一段時間T-34/85仍然被許多國家大量地採購。重32噸,裝備一門85MM火炮和兩挺 7.62MM DTM MG 機槍,備彈56發。最大速度為55千米/小時。
  • 圖說:SU-85坦克殲擊車 源自T-34中型坦克 臨危受命阻擋德軍鐵蹄
    根據前線部隊的作戰經驗,研製SU-85時特別注意確保適當的觀察視野和指揮能力。戰鬥艙頂部右側有一個沒有出入口的指揮塔,供車長觀察地形和調整火力。蘇軍當時將SU-85組成中型自行火炮團。根據1943年的編制,一個團有四個營,每個營四輛SU-85,指揮排有一輛T-34坦克和一輛BA-64裝甲車。
  • 遊戲車輛揭秘第十四期——SU-152自行火炮
    最終在1943年2月14日,KV-14成功通過驗收,前蘇聯國防委員會隨即提出量產要求,並將其重新命名為SU-152自行火炮。1943年3月1日,在原型車經過一定簡化設計後,由車里雅賓斯克的工廠開始批量生產SU-152自行火炮。作為重型自行火炮,設計師為SU-152自行火炮安裝了一門152毫米ML-20S 榴彈炮,並裝有炮口制退器。
  • 二戰SU-152自行火炮,沒想到它居然還是一個龐大的裝甲家族
    SU-152自行火炮,這種安裝152毫米口徑榴彈炮的自行火炮,在戰場上成為名副其實的「動物殺手」,它既是坦克殲擊車,也是突擊炮,更是自行榴彈炮。儘管如此,隨著KV-1S重型坦克不再生產,SU-152的生產也受到了限制,於是在它出現後不久就開始尋找替代方案,這就是以IS-1重型坦克底盤為基礎研製的ISU-152。
  • 瑞典 Bandkancon 1A 155毫米自行火炮
    多年來,博福斯公司在設計、開發和生產用於陸軍和海軍的火炮及其相關彈藥系統方面的專長一直是眾所周知的。這項工作在為瑞典陸軍研製Bandkanon 1A 155毫米自行火炮的過程中得到了很好的應用。第一門樣炮於1960年完成,經過大量的試驗和一些修改,該裝備於1966年至1968年投入生產。Bandkanon 1A是全球第一種服役的全自動自行火炮。
  • 歷史上的今天 | 「動物殺手」SU-152自行火炮悍然問世
    在75年前的今天,SU-152自行火炮悍然問世由於虎式坦克的出現,SU-152被高層要求同時具有較強的反坦克能力。面對新式的坦克,SU軍開始研製一種名為KV-14的新型自行火炮裝備一門152mm ML-20型火炮,全方位觀測儀以及ST-10型遠視儀,底盤則是採用了仍在生產的KV-1s坦克的底盤1943年2月14日,GKO批准
  • 淺嘗輒止——蘇聯早期T-34底盤的自行火炮
    根據這份1940年6月21日的文檔,對新自行火炮有以下描述:「85mm自行火炮應基於T-34坦克底盤,自行火炮整車質量26噸,最大速度不小於40KM/h,火炮射界應有360度。」85MM坦克炮系統最終獲得了F-30的代號,由第92炮兵工廠的格拉賓領導設計開發工作。1940年9月,火炮系統於T-28上完成了測試,測試結果令人滿意。
  • SU-152自行火炮徵戰庫爾斯克 一天損失三分之一 擊毀「虎」式坦克
    德軍拍攝的這張照片非常有意思,左側是繳獲的蘇聯SU-152自行火炮,右側是德國III號突擊炮。要知道,蘇聯這類自行火炮還是受到了III號突擊炮的啟發,誰也沒有想到蘇聯居然會製造出如此巨大的自行火炮。蘇聯122mm口逕自行火炮 二戰發揮重大作用 源於繳獲的德軍裝備
  • 吾車敵造——第23裝甲師繳用SU-85的苦主是何人?
    1944年4月底,第23裝甲師繳獲了一批SU-85和T-34;它們來自近衛坦克第5軍的近坦20旅,自行火炮1494團。當時的情況是蘇軍建立了普魯特河橋頭堡並南下逼近羅馬尼亞重鎮雅西;由於水網密布和複雜丘陵帶,城北的烏特魯鎮-多洛班圖鎮成為了機械化部隊不多的可運動方向及防禦方重要支撐點。
  • 小專題:芬蘭繳獲的ISU-152自行火炮
    在與蘇聯進行的「續戰」末期,芬蘭軍隊曾與蘇軍裝備ISU-152自行火炮的單位交手,並繳獲兩輛該型火炮。
  • SU-26自行火炮將開始整修 曾在列寧格勒苦戰 發揮意想不到的作用
    近日,位於帕迪科沃的俄羅斯軍事歷史博物館發布了一條動態,宣布他們將對SU-26自行火炮進行整修,這項工作將於2月中旬結束。
  • 【指揮官】虎式家族又一強力火炮—虎式自行火炮
    小思介紹過虎I坦克與虎王坦克,今天介紹的虎式自行火炮,又是「虎」這個家族中的一員,虎式自行火炮與他們有什麼區別呢?虎式自行火炮是以「虎王」重型坦克的地盤為基礎,研製出的新型重型自行火炮。其搭載了Mrs18/1(Sf)型210毫米榴彈炮,該火炮裸炮就淨重8噸,口徑比為31倍,可以將200多斤的炮彈發射到16.5公裡以外。發射這樣的炮彈產生的後坐力是巨大的,為了抵消這強大的後坐力,在虎王的底盤後部還背負了一個可摺疊的火炮主力平臺。遊戲中,虎式自行火炮是資質為SSS的火炮,所屬陣營為D國。
  • 小專題:蘇聯SG-122自行火炮
    蘇德戰爭爆發以後,蘇聯的大型自行火炮研發和生產工作完全陷入停滯,戰爭初期設計生產的輕型自行火炮應急性質明顯,既不能大量生產,也不能滿足前線需要,戰前的一些設計方案也已經不合時宜。1942年4月15日,炮兵總局召開全體會議,對蘇軍自行火炮未來的發展方向進行探討。在會上,基於三號突擊炮的新型自行火炮獲批進入具體設計階段,同時重新命名為SG-122。而在T-34底盤上搭載85mm火炮的自行火炮方案則遭到淘汰,以一種和三號突擊炮構型類似的車輛(即後來的SU-85/122一系)取而代之。
  • M40式155毫米自行火炮
    今天和大家介紹一下二戰中美軍的一些自行火炮哦~      M40式155毫米自行火炮(英語:155mm Gun Motor Carriage M40)是美國軍方以M4A3中型戰車,也就是大家熟識的謝爾曼戰車,的底盤為基礎研製而成的自走炮,採用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問世的水平螺旋彈簧懸掛系統。M40最初設計用於替代較早的M12自走炮,因此它裝備了一門155毫米M2火炮。
  • 三號突擊炮的蘇聯模仿之作——SU-122自行火炮
    故此,第592號工廠的設計直接就在測試裡被淘汰了,蘇聯總裝備局直接宣布了烏拉爾工廠的設計勝出,並將其命名為SU-122自行火炮。SU-122自行火炮的性能如何呢?四個字:嘆為觀止,是真正做到了「走德國人的路,讓德國人無路可走」。SU-122自行火炮的車體用的是T-34中型坦克的底盤,這沒有什麼好說的,突出的就是結實耐用。
  • 《閃電戰》重坦屠夫:二戰德軍「大麥克斯」自行火炮簡史
    除了廣大軍迷耳熟能詳的「虎」式、「豹」式、III號、IV號等主戰坦克外,德軍還裝備了大量自行火炮,與坦克一道構成德軍裝甲部隊的作戰主力。早在1940年法國戰役期間,德軍就將利用履帶式底盤改裝的自行火炮投入戰場,隨著戰爭的推進,德軍自行火炮的數量和型號都逐漸增多,到戰爭末期達到頂峰。它們通常使用與坦克相同的底盤,但裝備威力更大的火炮,以滿足特定的作戰需求。
  • 強大又脆弱的獵手,二戰德軍大麥克斯自行火炮|老照片
    1939年克虜伯著手研製四號坦克底盤自行火炮,1941年生產出兩輛樣車被暱稱為「大麥克斯」(Dicker Max)。該車使用105毫米52倍徑K18加農炮,投入東線有效對付KV坦克和T-34坦克,雖然好像只生產了兩輛,但是卻為後來研製坦克殲擊車提供了經驗。
  • 細看:BR-2型152mm加農炮 蘇聯自行研製的第一種大威力火炮
    第一次世界大戰,讓世界各國軍隊意識到大威力火炮的重要性,全世界都在利用新技術研製更先進的武器裝備。蘇俄紅軍當然對火炮非常重視,但遺憾的是,所有的大威力火炮都是沙俄時代的產品,以及少數繳獲自外國幹涉軍的戰利品。這些火炮數量極少,而且都是外國生產的,不僅設計落後,因為長期使用壽命也所剩無幾,蘇俄甚至無法為其提供備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