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戰的硝煙已經離我們遠去,但是這場戰爭給人們的啟示卻是非常寶貴的,在中國近代史上,中國軍隊與美國軍隊從未正式大規模交過手,可以說抗美援朝是中國軍隊第一次正式對戰這個世界第一強國,關於抗美援朝戰爭的意義,後世很多學者已經給予了充分的分析,在這裡就不再重複了,總體來說這場戰爭對於美方來說是一場政治和軍事上的完全失敗。
雖然戰爭由三八線開始,又回到三八線結束,看似打了一個平手,但是以美國的實力和百廢待興的中國不分上下讓美國在世界的霸主地位第一次受到了挑戰,而中國則在這場戰爭中贏得了世界的尊重,打出了二十多年的和平時期,所以這場戰爭的意義是非常重大的。為打贏抗美援朝戰爭,我方也付出了巨大的代價,美軍並不像我們所想像的那樣是嬌生慣養的少爺兵,相反他們訓練有素,軍隊戰鬥力極強。
尤其是剛剛經受過二戰的洗禮,美軍積累了寶貴的戰鬥經驗,在機械化戰爭中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再加上美國戰備先進,供應保障充足,讓美軍有足夠的自信傲視群雄,所以在聽說志願軍入朝作戰後,聯合國軍總司令麥克阿瑟的第一反應是不屑一顧,他們認為中國軍隊到朝鮮只是走走形式,根本不敢直接跟美軍開戰,但是這次美國人真的想錯了,中國這次真的是下定決心要打贏這場戰爭了。
其實在戰爭剛開始的時候,對於金日成提出的統一朝鮮半島的意見,史達林並不贊成,中國也沒有表明明確的態度,因此此舉風險太大,誰都明白金日成想統一朝鮮半島,面對的敵人並不僅僅是南韓,而是背後那個到處惹事的美國,美蘇爭霸期間,戰爭問題尤為敏感,蘇聯方面不想首開戰端,而中國則又忙於發展復甦國內經濟,對於金日成提出的軍事援助確實是心有餘而力不足,所以後來當史達林提出讓中國出兵時,我方和蘇聯方面進行了一場激烈的談判。
史達林希望中國出幾個師幫金日成統一半島,而我國則提出讓蘇聯提供所有軍事裝備,後來我方鑑於蘇聯方面壓力,為朝鮮裝備了5個師送回了北朝鮮,讓金日成在軍事力量上以壓倒性的優勢攻克了南韓的首都,正當金日成想當然的以為自己馬上將統一半島的時候,美軍終於坐不住了,召開聯合國會議,在蘇聯缺席的情況下出兵朝鮮,北朝鮮軍隊一直被趕到了鴨綠江邊,面對如此危急形勢,我方再也坐不住了,於是於1950年10月出兵朝鮮,拉開了抗美援朝的序幕。
那麼中國為何下定決心在極其不利的情況下和美軍展開決戰呢?其實有三方面的原因:
一、想修復和蘇聯的關係。史達林同意金日成統一半島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史達林在和中國的談判中被迫接受了限期歸還長春鐵路和旅順、大連協定,重新修訂了《中蘇友好同盟條約》,當然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史達林的不快,在給中國的軍事經濟援助方面也出現了很多阻礙,當時我方百廢待興,如果沒有蘇聯的支援和幫助很容易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所以如何修復與蘇聯的關係成為了一個緊要問題,因此我國在與史達林進行出兵朝鮮計劃的系列談判之後,終於答應派出志願軍入朝作戰,而在志願軍入朝作戰不久之後,蘇聯也提供了承諾的軍事援助,同時也迎來了蘇聯對中國最大的一次經濟援助。因此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抗美援朝戰爭是我國在平衡世界利益矛盾的前提下做出了慎重選擇。
二、避免讓蘇聯鑽了空子。如果朝鮮軍隊和領導人真的被美軍趕出了朝鮮半島,那麼必定要在中國東北地區建立流亡政府,並且將殘餘部隊撤到東北休整,很有可能會將戰火引向東北地區,而此時的蘇聯極有可能按照中蘇同盟條約,派幾十萬軍隊進入東北,名義上是 抵抗美軍侵略,援助中國和朝鮮作戰,但或許很多人不會忘記,1945年,史達林正是藉口對日作戰,出兵東北,從而迫使蔣介石籤訂了損害中國利益的城下之盟,為了修正這一條款,我國又費盡周折讓史達林被迫接受,因此,一旦蘇聯出兵東北,那麼結果必然是無論戰爭勝利還是失敗,我國都無法保證東北主權不受損害,因此為了避免這一狀況的出現,只能是御美軍於國境之外,不給蘇聯鑽空子的機會。
三、打出中國的國際地位。美國人多次在我邊境線上狂轟濫炸,無非就是想不斷試探我國的底線,炫耀武力,如果放任不管,那麼美國將更加囂張,對於中國來說也將面臨著巨大的壓力,如果朝鮮半島真的落入了美軍手中,那麼結果可想而知,朝鮮半島將成為美軍的軍事基地和進攻中蘇的軍事跳板,他們可以隨時將士兵和坦克運到朝鮮,對我方作戰,另外面對美國人的挑釁,中國究竟能不能洗刷百年屈辱,敢不敢和美國一決雌雄,已經受到了世界關注,如果不敢打對於民心和士氣都是一個重大的打擊,可能會引發一系列問題,如果打不贏則徹底暴露了國力,所以這場戰爭不僅要打還必須打贏。
所以抗美援朝戰爭實際上對抗的不僅僅是美國,更重要的是對抗關係微妙的蘇聯,保的也不僅僅是朝鮮,而是中國的主權安全,這是這場戰爭的深層意義所在!
好書推薦《決戰朝鮮》這部書是迄今為止國內最有權威性,史料價值最高的韓戰書籍之一,作者李峰以恢宏的氣勢、細膩的語言全景式的描繪了韓戰這場宏大的歷史畫卷,從檔案解密到人物刻畫,實現了讀者讀書觀戰的直觀感受,讓人讀後難忘,關於這部書國內讀者好評不斷,軍事大咖也聯名推薦。作者李峰曾經寫過一篇《不是我寫得好,是先輩們打得好》這樣一篇自序,讀來讓人飽含熱淚,他在序言中這樣寫道:「或許,在我們中的某些人嘲笑那些歷史硝煙裡的偉岸身影時,他們也在雲端冷冷地鄙視我們這個時代的許多淺薄和低劣。正因為我深深地理解那些雲空中的英靈,所以我能寫好他們,這也就是《決戰朝鮮》得到廣大讀者認可的根本原因吧。一個人,一個集體,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乃至一個時代,要想被人看得起,總還是需要一點精神的。真的,不是我寫得好,而是先輩們打得好!」
購買連結今天小編強烈給大家推薦這部書,現在只需要69元,點擊下方連結即可購買!
讀者評價1、李峰寫的《決戰朝鮮》一書以恢宏的氣勢、凝練的語言、飽滿的激情、翔實的史料,全景式再現了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的歷史。而且,作者李峰為了寫《決戰朝鮮》參考了大量圖書,這種認真做學問的態度令人欽佩。
我非常喜歡這本圖書,我固執地認為:「書如其人。」這個意思就是:書寫得好,作者必是一位德才兼備的好人。我父親是盧溝橋事變後參加八路軍的,全國解放後他就在中國青年出版社工作。我從小見過的作家多了去了。本書責編陳智富先生告訴我:「確實『書如其人』。李峰是一個隱士,淡薄名利,為人低調。這次《決戰朝鮮》(白金紀念版)將新增作者的自序和簡介,便於讀者對作者及創作情況有進一步的了解。」這就很好。
2、看完這部李峰的《決戰朝鮮》,可以看出我們中國人和美軍現代化裝備的優越作戰能力的懸殊,但是我們沒有一個中國人害怕。看完真是熱血沸騰,為先輩們致敬,向中國人民最優秀的兒女組成的英雄軍隊致敬。這是一場改變世界歷史的戰役,中國人大勝。整個世界,包括中國人自己,都被這巨大得令人難以置信的勝利震驚了。
3、當我讀到李峰先生所著《決戰朝鮮》的時候,心中猶如萬馬奔騰。關於這一仗的故事,20世紀60年代出生的中國人,大都耳熟能詳。我一直認為,作為中華民族置之死地而後生的一仗,中國人應該以超過教徒般的虔誠,熟記它的每一個細節。李峰先生此書,在我看來正是從細節解讀、記憶歷史的。雖然它不是唯一一部這樣的著作。本書從《雅爾達協定》落筆,全景式記錄這場戰爭,這就有了縱深感和立體感,也有了現代史學的某種價值。但最重要的,我以為還是作者隱含在字裡行間的,對於當今中國和未來時代的深情寄託。和平不是靠退讓得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