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艦》「潛水空母」伊-400看似很強,實則堪比大和級戰列艦的廢材

2021-02-17 崎峻戰史

(溫馨提示:本文約1800字,配圖8幅,原創不易,感謝您的耐心閱讀。)
二戰後期,日本海軍建造的潛特型伊-400型潛艇是在世界潛艇發展史上留下了濃重印記的特殊艇型,伊-400之所以出名主要源於三方面:首先是大,伊-400的水面排水量為3530噸,水下排水量為6560噸,長122米,寬12米,是二戰時期噸位尺度最大的潛艇,其排水量記錄直到1959年才被美國第一艘彈道飛彈核潛艇「喬治·華盛頓」號所打破;其次是續航力超長,全艇可以搭載1750噸柴油,在水面以14節速度航行時,航程可達37500海裡,約合69450公裡,相當於沿赤道繞行地球1.7圈!最後,可以搭載3架艦載機,是名副其實的「潛水航母」,伊-400型在艇首甲板上設有一部大型彈射器,在上層建築內設有圓筒形機庫,可以容納3架機翼摺疊的「晴嵐」特殊攻擊機。

■ 在水面航行的伊-400型潛艇,由於設置了大型機庫,其上層建築與普通潛艇頗為不同。

那麼,憑藉上述性能特徵,伊-400能否稱得上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潛艇呢?筆者以為未必,因為伊-400型是那種看著很強大,實際沒卵用的典型,其實和大和級戰列艦一樣是大而無當、效能低下、浪費資源的代表。

我們首先要搞清楚,日本海軍為什麼要建造伊-400這樣的巨型載機潛艇。「潛水航母」的創意來自聯合艦隊司令長官山本五十六,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連戰連捷,但美國並未屈服,山本認為必須對美國本土實施攻擊,提出研發一種能夠不加油抵達美國東海岸的大型潛艇,並搭載艦載機對華盛頓、紐約等美國大城市實施空襲,製造恐慌,打擊美國國民的士氣,煽動厭戰情緒,從而為日美和談創造條件。換而言之,伊-400是作為一種戰略性武器研發的,即將執行的是戰略性任務,這一點與日後彈道飛彈核潛艇的角色頗為相似,但是以二戰時期的技術水平,伊-400遠遠不具備現代核潛艇那樣的戰略威懾能力和戰略打擊能力,無論如何都達不到其設計者所希望的作戰效果。

■ 日本海軍伊-400型潛艇的精密模型,展示了「晴嵐」特殊攻擊機的摺疊收納和彈射起飛狀態。

伊-400型與普通潛艇最不一樣的地方不在於它的龐大尺度,而在於作戰使命。它的首要任務不是攻擊敵方艦船,而是要努力避開敵方偵測,隱秘地將艦載機運送到靠近敵方要害之處,給予致命一擊。然而,潛艇上搭載的3架「晴嵐」艦載機能達成怎樣的攻擊效果呢?「晴嵐」作為一款潛艇搭載機,飛行性能並不突出,最大速度為474公裡/小時,在以296公裡/小時的巡航速度飛行時,最大航程為1188公裡,僅有1挺13毫米後座自衛機槍,在掛載浮筒的狀態下可以搭載一枚250公斤炸彈,在不帶浮筒的狀態下可以搭載一枚800公斤炸彈或一枚航空魚雷,此時無法回收,作戰完成後就在母艇附近迫降後拋棄。

■ 今日收藏於美國航空博物館內的「晴嵐」特殊攻擊機。

試想一下,假設日本將5艘伊-400型全部建成,然後萬裡迢迢地遠赴大西洋,在成功避開美軍反潛巡邏後,突然在曼哈頓海岸上浮,然後彈射出全部15架「晴嵐」發起空襲,這的確是具有相當轟動效應的場面,但是僅憑15枚炸彈或魚雷能給美國造成多大的破壞呢?就算再極端一點,日軍飛行員發揚「神風」精神,駕機撞擊白宮、國會山或帝國大廈,製造二戰版911,又會使美國人屈膝乞和嗎?對照一下911事件後,美國在全球展開反恐戰爭的反應,日本人的想法實在是天方夜譚!

■ 伊-400潛艇高大的機庫艙門,其圓筒形機庫內可容納3架機翼摺疊的「晴嵐」。

到1944年12月首艇伊-400服役時,「潛水航母」的首倡者山本大將早已殞命前線,日本在太平洋戰場上也敗局已定,此時日本海軍也意識到用其襲擊美國東海岸並不現實,轉而重新設定了伊-400的作戰目標,先是策劃遠程偷襲巴拿馬運河船閘,破壞美國東西海岸的戰略交通線。然而,就算突襲得手,巴拿馬運河暫時無法通行,也最多不過讓美國東海岸的艦船多繞點路前往太平洋而已,而以戰爭後期美國的工業實力,單憑美國西海岸的資源也足以打垮日本了。巴拿馬運河暢通與否對戰局幾乎沒有影響。隨著巴拿馬運河襲擊計劃的流產,日軍又策劃使用伊-400偷襲美軍烏利西錨地,這已經是降格為戰術任務了,而區區幾架艦載機深入美軍戒備森嚴的錨地,又能鬧出多大的動靜?最大程度也就是炸沉、炸傷幾艘美軍艦船,對於戰艦如雲的美軍而言,這種損失完全可以在短期內得到彌補。

■ 戰爭結束後向美軍投降的伊-400、伊-401和伊-14潛艇,所謂「潛水空母」在戰爭中沒有發揮任何作用。

總而言之,伊-400雖然是作為戰略性武器研製的,但受限於當時的技術條件,它並不具備達成戰略效果的作戰能力。更為可悲的是,伊-400也不能像普通潛艇那樣執行常規作戰任務,其碩大的體型必然導致水下機動的遲緩,也易於在敵方反潛艦艇和飛機的偵測下暴露。如果用伊-400對美軍艦船展開攻擊,很可能被反潛力量輕易捕獲,招致滅頂之災。實際上,日本海軍耗費大量資源傾力打造潛水航母,得到的卻是一款高不成、低不就,空有性能數據,實戰效果有限的廢材兵器,其效費比之低劣與大和級戰列艦有的一拼。除了作為二戰時期潛艇建造方面的一項技術成就外,伊-400值得稱道的大概只有其作戰理念的超前,或許可以視為日後戰略核潛艇的先聲,但放在二戰的環境下那就是日本海軍的痴心妄想!

■ 伊-400型潛艇的模型封繪,在空中有3架「晴嵐」在飛翔,這是伊-400最重要的攻擊手段。

了解更多二戰日本海軍的戰史逸聞,敬請閱讀本公號精彩文章:

《戰艦》山本大將的最後王牌--日本海軍特殊攻擊機「晴嵐」小史

《戰艦》日軍強悍重巡沉沒九成,過半毀於飛機和潛艇!

《戰艦》旋風夜襲:1942年1月峇里巴板海戰始末記

《戰艦》潛行鈍擊:瓜島戰役中的日本海軍「甲標的」作戰

《戰艦》為大和艦運炮:日本海軍「樫野」號給兵艦小史

《戰艦》金牌陪練:日本海軍「攝津」號標的艦的一生

《戰艦》幻滅の神話:太平洋戰爭中日本海軍晝間炮戰評析(上)

《戰艦》幻滅の神話:太平洋戰爭中日本海軍晝間炮戰評析(下)

本文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特色內容。

■ 手機用戶關注我們的微信公眾號有兩個辦法。

一、直接打開手機微信,點擊最上方的放大鏡圖標,搜索公眾號「崎峻戰史」,點開之後再點擊「關注」。

二、請長按下面這個二維碼圖片,然後點擊「識別二維碼」,即可進入公眾號「崎峻戰史」,之後請點擊「關注」。


■ 關注我們的微信公眾號「崎峻戰史」之後,點擊「查看歷史消息」,可以閱讀更多世界軍事歷史文章。

喜歡本文的讀者朋友如想打賞,請掃描或識別下方二維碼,你們的支持是我們前行的動力!非常感謝!

相關焦點

  • 新船速遞——伊400
    為了降低財政負擔,在潛艦的建造過程中建造計劃經過縮減。為了填補這部分空缺,日本海軍將部分伊九型潛艦改裝為可搭載兩架晴嵐的縮小版四〇〇型,即為伊十三型潛艦,又稱巡潛甲型改2。三艘完工的同級戰艦就在沒有任何實戰成果時日本便已投降,當時美軍尚未知曉該級潛艇存在。在被美軍接收與詳細調查過後,為了避免被蘇聯得知而分別擊沉。
  • 單位設定——幕府將軍級戰列艦
    大量的老式戰艦被翻新替換,新式戰艦逐一登場。但儘管如此,要對抗龐大的神州海軍仍是天方夜譚,達郎需要能扭轉戰力的強大武器,不過要在神州眼皮底下建造強大戰艦似乎不太現實,幕府將軍戰列艦的改進計劃於是被秘密提上了議程。  如今達郎所處的昇陽並未完成關於高能彈頭的相關研發,幕府將軍級戰列艦已然成為過時的軍事裝備,她們大多面臨拆解的命運,現在僅存幾艘作為展覽艦或者博物館。
  • 鐵甲威龍-大和號戰列艦
    大和號戰列艦(日文:やまと,英文:Yamato,中文:大和號戰列艦)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日本帝國海軍建造的大和級戰列艦的一號艦,是人類歷史上最大的戰列艦,曾號稱「世界第一戰列艦」、「日本帝國的救星」。日本海大海戰後,「日本馬漢」秋山真之參謀所說的「由於聯合艦隊具有3節速度優勢,所以取得了海戰勝利」的說法對此後的日本戰列艦設計思路影響很大。在海軍中這種思想受到海軍軍令部總長伏見宮博恭親王、海軍大臣大角岑生和艦政本部部長中村良三為首的,擁有一大批可以說都是聞著對馬海戰的硝煙味成長起來的十九世紀的東洋「80後」們粉絲的死硬「戰艦派」的推崇。
  • 大和級戰列艦為何在美軍前不堪一擊?日這種設計「理念」或是主因
    遭到美軍艦載機攻擊的武藏號大和級戰列艦雖火力配置看似很強,但在它出現時,正是航空母艦發展迅速的時候。大和號戰列艦在試航的時候曾跑出27.46節的高速,但是在艦載機面前,航速再快也只是一隻速度極慢的獵物。
  • 科普帖——大和號戰列艦
    ,曾號稱「世界第一戰列艦」、「日本帝國的救星」。而就「大和」的94式主炮本身來說,其身管壽命200~250發,而火炮膛壓小得多的衣阿華級的Mk7型主炮身管壽命也只有 290~350發,這說明94式的身管強度並不差。另外還有一個影響戰列艦火炮射擊的問題往往被人們所忽視——在波濤洶湧的海上,戰列艦艦體的穩定性實際對主炮射擊精度影響非常大,而艦體粗短的「大和」無疑比艦體細長的衣阿華級擁有著更好的縱向穩定性。
  • 伊400級潛艇計劃突襲美軍,走到半路投降
    在1942年,他親自參與設計了一艘潛艇,設計的目的只有2點。第一、從潛艇上能直接起飛魚雷轟炸機。第二、續航裡程要特別的強,能支持長期作戰以及超遠距離作戰。1943年,日本計劃建造18艘伊400級潛艇,可是由於工業生產能力有限,又在信濃號航母和大和級戰列艦等鋼鐵巨獸上消耗了太多資源。沒辦法只能把伊400潛艇的數量縮減到5艘,可最終完成的只有三艘。
  • 大和級戰列艦有剋星?蒙大拿:不好意思!在座的各位都是垃圾
    還有資料稱,蒙大拿級是唯一不考慮巴拿馬運河船閘寬度限制的美國戰列艦,而且由於外形非常接近衣阿華級,而被視為該級的擴大改良型。其實,上述說法都是對這款美利堅終極戰艦的誤解。誤解一:大和級之剋星在戰列艦的三大要素火力、防護和機動上,蒙大拿級和大和級可謂旗鼓相當,不相伯仲。
  • 日本帝國最後的哀鳴:「大和「號戰列艦
    於是,日本按照「數量不足,質量彌補」的原則,樹立了以單艘戰艦的威力優勢來抵消數量上不足的劣勢。正是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之下,日本啟動了「大和」級戰列艦的研製計劃。為了製造「大和」級戰列艦,日本耗費巨資對其造船業進行了新建、擴建新的設施,購買了一大批新式設備。為了保密,除了在管理上進行嚴格的保密措施外,還在造船廠四周都建了圍牆,朝海的方向也加強了警戒,並增設了防護網。
  • 日本海軍為什麼造大和戰列艦?
    關於日本海軍為什麼造大和戰列艦,首先一個原因就是補充當時IJN(日本帝國海軍)的實力。海軍艦艇的服役時間十分有限,至大和級正式立案時,日本海軍的主力戰列艦除長門級之外,金剛級已經處於超期服役的狀態,扶桑級和伊勢級也已經服役了近20年,整體的技術也已經落後於當時的時代,且改造的空間也已經不大,急需新的主力艦進行補充。
  • 戰艦世界-戰列艦AP彈中的王者「壓碼頭」(大和)
    這裡戰列艦首先要介紹的是日系的頂級戰列艦大和,先說下這艘船的性能,擁有戰艦世界中最大的主炮口徑(460MM)擁有32MM
  • 珍貴記錄:日本伊-400巨型潛艇向美軍投降
    後期,美國海軍的戰艦性能已全面超越日本。伊-400型大型載機潛艇卻是一個例外。伊-400級潛艇是日本海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造得最好的一件海軍兵器之一,在意義上甚至超過大和級戰列艦。因為這種不對稱的設計,在遇到緊急情況或發射魚雷時,伊-400級在水下的操作較不穩定。
  • 大和號戰列艦對於日本海軍聯合艦隊的價值
    聯合艦隊設想戰時以小笠原群島以西海域作為預定海上決戰戰場,攔截由本土前來增援的美海軍艦艇編隊,憑藉大和級戰列艦強大的460毫米艦炮,在兩國海軍戰列艦世紀大戰中擊敗美海軍。但歷史證明,日美海軍在太平洋的戰爭,並未按照日本海軍聯合艦隊的設想而展開,兩艘大和級戰列艦大和號和武藏號,更多的時間是待在戒備森嚴的軍港內,並未隨艦隊主動出擊,尋找美海軍戰列艦決戰,成了太平洋戰爭中多場非常著名的大海戰的旁觀者。
  • 零戰績,日本戰列艦「大和」號的一生
    1945年4月7日,被視為「日本帝國救星」的人類史上最大戰列艦──「大和」號,在沒有護航編隊的掩護下被數百架美機盡情蹂躪,於日本九州西南50海裡處沉沒,淪為軍國主義的炮灰。     但1922年《華盛頓海軍條約》的籤訂,海軍的遊戲規則發生了重大變化,單艘主力艦排水量不得超過3.5萬噸,火炮口徑不得超過406毫米。各國大型戰列艦建造計劃都被終止或取消,給急欲擴軍的日本戴上了緊箍咒。1922-1936年間被也稱為「海軍假日」時代。
  • 「大和」前日本最強戰列艦,日本「長門」級戰列艦
    對於海軍類軍迷來說,戰列艦肯定是繞不過去的一型艦種。即使是在後來航空母艦開始大行其道,戰列艦仍然以其高聳的體型和威力驚人的艦炮活在很多軍迷的腦海中。基本上談及戰列艦,必然繞不開日本海軍,這個大艦巨炮最後的堅定擁護者,在太平洋戰爭中期前,仍然堅定不移的在建造新的大型戰列艦,這就是後來的「大和」級戰列艦。
  • 殺手哥的兵器庫 生不逢時的日本大和號戰列艦
    說起戰艦,偽軍迷可能不知道美國埃塞克斯級航母才是二戰海軍的最強王者,但不可能不知道日本大和級戰列艦——大和的名號全球皆知,是人類歷史上建造的最大噸位
  • 【周末開船】1/1000仙女座級戰列艦三號艦,大和號2202
    相關機體:仙女座級戰列艦二、三號艦登場作品:宇宙戰艦大和號2202比例:1/1000模型作者(id):SWP工作室作品標籤:陰影、塗裝--作者自述--這次是兩艘仙女座,二號艦和三號艦,三號艦在二號艦的基礎上去掉了後面兩個炮,加大了艦橋,在上面添加了飛行甲板,可以說二號艦是戰列艦,三號艦更像是航母的作用。
  • 世界看透透|納粹二戰工程:日本大和號戰列艦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依阿華級戰列艦以其高速性以及強大的高射火力伴隨航空母艦特遣艦隊和支援兩棲登陸作戰。法國計劃首批建造3艘黎塞留級戰列艦,隨後再建造3艘黎塞留級的改進型,到40年代中期,整個造艦計劃完成時,法國將擁有8艘較新的戰列艦與義大利和德國海軍的同類戰艦對抗。
  • 微信周周禮 | 蒙大拿級戰列艦
    蒙大拿級戰列艦(Montana class battleship,首艦蒙大拿號 USS Montana BB-67)是美國海軍在計劃建造、但從未實際建造的一艘戰列艦。是美國海軍設計的最後一級的戰列艦。該級別是依阿華級戰列艦和南達科他級戰列艦的繼承版。雖然速度降低,但外形更大,裝甲更重,火力更強。其設計方案甚至影響了英國1939年起草的對「獅」號和「勇敢」號兩艘戰列艦的的設計方案。
  • 挑戰大和!除了蒙大拿以外,還有什麼戰列艦能與大和一較高下!
    得出的結論,基本上就是大和因為裝備這460毫米的主炮,在火力上相對二者具有壓倒性優勢,所以如果是大和、衣阿華、H41這些戰艦面對面較量,大和十有八九能夠勝出。面對大和,打個五五開,應該沒什麼問題。那麼,問題就來了,除了蒙大拿,就沒有誰還能挑戰大和了嗎?這個答案,既可以是肯定的,也可以是否定的——在確確實實已經有了定稿的計劃和已經開工建造的戰艦中,確實是沒有。但在計劃艦中,還是著著實實有一些的。比如?咱們今天想要給大夥介紹的主角:
  • 世界最大戰列艦——大和級戰列艦的造價是多少?
    南下戰略實施,必須要將英美荷等西方海軍勢力趕出西太平洋,日本深知美英國力都在自身之上,因此在海軍建設上,就用戰列艦單艦的噸位、艦炮口徑和戰鬥力來彌補自身戰列艦在數量上的不足。日本海軍聯合艦隊企圖在小笠原群島以西海域和美太平洋艦隊決戰一戰定輸贏,大和級戰列艦共兩艘包括大和號和武藏號,就是日本海軍聯合艦隊巨艦大炮決勝論指導下的怪物,以艦隊決戰來奪取制海權,將美英荷西方海軍勢力趕出東南亞和西太平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