擴張是中性詞,無所謂好壞,不管對於本國或他國都是如此。擴張可以給本國或他國帶去利益,也能帶去傷害,一切取決於擴張的方式是合作共贏還是損人利己,是有節制的自由發展還是無序的野心膨脹。
任何國家都有發展的權力,而發展則終會涉及擴張的問題,向外尋求發展是所有進步的國家的必經之路,地緣擴張是任何有追求的國家都必然面臨的問題。但是,任何國家的地緣擴張,在一定的時代條件與地緣條件下,都是有其力量所不能及的極限的——一個國家擴張的極限,就是另一個國家能維持的底線。如果因為國家處於力量上升期,巔峰期就無限擴張,只能提前透支國運,最終害人害己。歷史上,死於過度擴張的強大國家,不計其數。
現在,經過建國70餘年來的飛躍式發展,中國也面臨地緣擴張的問題。中國雖然有陸海兩個地緣擴張方向,但由於中國經濟依賴的全球資源與全球能源絕大部分只能通過海運輸入,且與周邊國家多有海洋爭奪,諸多島嶼與海洋國土資源被他國竊取,決定了中國地緣擴張的方向只能是陸海兼顧,但以海洋方向為絕對的重點。對外貿易以海運為主的格局未來根本不會改變,中歐班列與高鐵的發展帶來的陸權崛起不過是種有毒的幻覺。中國對外的陸上通道,甚至不能在海路中斷時起到應急作用,就更不用說替代了。確保海權是中國唯一的選擇。只有發展能用於遠洋作戰的軍事力量(不限於海軍)才能根本解決中國的海權問題、海上通道的安全問題。中國地緣擴張的底線是非常清楚的,那就是在中國最弱小的時候,都能保住的當下的國土所形成的邊境線。但中國地緣擴張的極限在哪裡,就是個懸案了。中國能擴張到哪裡,不完全是中國自己能決定的事情,還要看對手的表現。因為中國並未在全球化時代有過地緣擴張,中國的地緣擴張都是前全球化時代的事情。蒙古騎兵向西最遠打到過中東與東歐,鄭和下西洋最遠到了非洲。鴉片戰爭之前,中國在東亞-西太平洋地區一直是天朝上國的地位。由於目前中國的主要發展方向是海洋,那麼在次要的陸地方向上,中國的地緣擴張將局限在目前的國境線內。陸地上的地緣底線就是地緣擴張的極限。中國不會主動的有意識的在國境線之外的亞洲北部與內陸地區謀求主導地位與力量優勢,保證周邊的安全穩定與經濟方面的共贏合作足以。中國復興,國家統一與領土完整是應有之義。以中國體量與在本地區的絕對力量優勢,解決臺灣問題、解決與周邊國家的海上爭端並無任何不可逾越的障礙,即使是美國人也無力阻止。如果不是美國的存在,恐怕域內國家現在就會成為中國的小夥伴,不管這些周邊國家願意還是不願意。東亞-西太平洋的中國周邊國家當然可以在中國面前保住自己的領土完整,中國也無意破壞他國的領土完整。但在中國可以決定性的影響其整個國家的走向的情況下,這些國家的邊界線所代表的地緣底線,在中國面前某種程度上根本就不存在。即使是域內最強大的日本,如果沒有域外勢力的支持,也必然會成為中國的勢力範圍,被中國的強大力量所俘獲。日本的國境線,並不是中國地緣擴張的極限。目前能對中國的海上地緣擴張施加有效限制的國家:一是美國(含美國嚴密控制的亞太盟國,最典型就是日本),二是印度。也就是說,中國地緣擴張的極限,取決於中國與美印的力量對比。中國的國力軍力還在快速增長,不過中國軍隊已經取得了第一島鏈內的絕對優勢,在第二島鏈內的優勢也越來越明顯。可以確定,假以時日,中國的力量優勢不會止步於第二島鏈,而會溢出西太平洋,進入到北太平洋,中太平洋,南太平洋與印度洋。美國提出印太戰略圍堵中國,要在軍事上與中國搞「大洋決戰」,同樣是基於這樣一種判斷。中國的軍事力量尚未大規模進入印度洋,而是與美國在第一島鏈與第二島鏈之間的海域形成對峙。也就是說,中國的地緣極限,已經伸展到第一島鏈之外了。西太平洋的軍事格局直接影響中國的本土安全,國家統一與領土完整。西太平洋可以算是中國的「近海」,中國必須在這裡取得地區主導權與軍事優勢甚至是絕對軍事優勢。以中國的實力,第二島鏈很有可能已經成為中國新的地緣底線。中國絕對有能力在未來獲得西太的絕對軍事優勢。中國對獲得西太的軍事優勢也有很強的動機。屆時,我們不介意美國在西太保持象徵性的、或規模有限的實質性軍事存在,當然更不會排斥美國在經濟領域參與進來。經濟合作對中美雙方都有利,繼續鎮壓日本軍國主義、維護雅爾達體系在東亞的最後遺存也是中美的共同利益。把美國完全踢出西太地區不符合中國的國家利益。中國要做的只是規訓美國在西太的存在,使其向有利於中國的方向轉變。只要保住了地緣底線,地緣擴張的極限——即軍事優勢能覆蓋的最大範圍並非一定要變成現實。實力之外,還涉及到需求的問題。中國的利益遍布全球,但我們不可能,也不必要把中國的海外利益全部至於中國的軍事保護之下,維護海外利益有很多手段,軍事只是其一。就更不用說把所有海外利益都至於中國的軍事優勢覆蓋之下了。太平洋方向,中國目前就無需在西太之外謀求軍事優勢——毫無疑問是針對美國的。因為中國在西太之外的太平洋上的利益,主要是與美國與澳大利亞的海上貿易,與南美的海上貿易主要走印度洋航線,北極航線目前作用有限。如果與美國交戰,中美貿易自然無從談起,不存在需要軍事力量保護的海上利益。中澳貿易則沒有重要到中國需要與美國爭奪中太平洋與南太平洋軍事優勢的程度。未來有一定的海上力量能有效懾止美國武力中斷中澳貿易,為新的地緣底線提供一定的防禦縱深即可。至於北極航線,用軍事力量保護其免受美國的威脅並不現實。北極航線要過阿拉斯加,那是美國的家門口。中國的海上利益,主要在印度洋。中國與域外地區的貿易,主要走的是印度洋航線。印度洋是中國必須確保的海上生命線。毫無疑問,在確保西太的軍事優勢之後,中國海上擴張的重點,將放在印度洋。進入印度洋,那就是中美印的海上三國演義了。鑑於印度因為反華與美國越走越近,未來中國在印度洋將面臨美印的聯合遏制。一個是海上霸主,一個是地區霸主,印度洋上的強龍與地頭蛇都反對中國這個外來戶,未來中國在印度洋謀求軍事優勢的難度極大。因此,雖然前文說的第二島鏈是的中國的全新地緣底線。但是在中國復興之前,第二島鏈同樣就是中國地緣擴張的極限,軍事優勢的極限,底線與極限相互重合。第二島鏈當然阻擋不了中國的軍事力量自由進出太平洋與印度洋,但中國的軍事優勢範圍恐怕二十年內難以延伸到第二島鏈以外。畢竟西太內部的敵人與對手,比如臺獨分子,韓國,日本,越南,菲律賓,緬甸等等,都很棘手。中國在西太內外,皆有強敵。出了西太平洋,在太平洋方向謀求軍事優勢沒有必要,在印度洋方向謀求軍事優勢則難度太大。因此未來20年內,在西太平洋之外的印太地區,只需追求對印度與美國形成有效的軍事制衡,維持和平發展的局面即可。印太地區之外的全球地區,保持軍事存在即可。中國的海上地緣擴張在軍事上的體現,根據距離中國本土的距離由近及遠分別是:①西太平洋贏得針對任何對手及其同盟的軍事優勢。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現代武器的威力,射程,精度大幅度提高。即使為了國土防禦,也必須把防線外推到第二島鏈。②西太之外的印太地區形成對美印的有效軍事制衡。所謂的有效軍事制衡,是一種對手難以在太平洋或印度洋立足,威懾中國難度極大,或雙方處於相互威懾或相互不能威懾的軍事狀態。比如,如果夏威夷的美軍基地被摧毀,美國與澳大利亞之間的航線被切斷,那麼美國海空軍都得撤回本土。從美國本土出發襲擊西太平洋的中國目標,難度就太大了。如果印度的海空基地都被摧毀,那麼印度海空軍就無法利用地理優勢襲擊中國的海上航線,中國現在的陸上軍事實力就可以確保這一點,印度的海上生命線已經掌握在中國手中。如果美軍在印度洋地區的海空基地被摧毀,那麼美軍將無法維持在印度洋地區大規模的軍事存在。這是中國未來的海上力量需要確保的一點。在確保有效軍事制衡上,要採取與核威懾類似的策略。③印太之外的全球地區保持常態化小規模軍事存在。目前中國在印度洋的軍事存在,不中斷的護航編隊+海外補給基地就是這種狀態。常態化小規模軍事存在滿足於應付非傳統軍事威脅,低烈度地區性衝突。中國是世界工廠,中國經濟的正常運行需要全球的能源與資源的輸入,然後向全世界輸出中國的工業品。不過在戰時,只要確保澳洲的資源,中東的能源能繼續通過海運輸入中國,則中國將利於不敗之地。這就需要我們在印太地區對美印形成軍事制衡。達成這一目標,中國的海上安全與國家整體安全將上一個臺階。同時,將地緣擴張的目標限制在印太地區,不盲目推出全球擴張戰略,能有效防止中國復興之後過度擴張。中國在東半球,大西洋,北冰洋與東太平洋對中國來說是遙遠的洋,距離太遠;且進入上述海域的海峽關口(比如蘇伊士運河,直布羅陀海峽,白令海峽,巴拿馬運河等等)、中繼島嶼(比如夏威夷群島)等海上要地全部掌握在他國乃至對手的手裡。中國應該謹慎的避免軍事上過度介入上述地區,經濟上過度依賴上述地區。必要時,完全可以放棄上述地區。保住印太的海上安全,中國對外部資源與能源的需求再大,也足以確保中國經濟的內外雙循環不會崩潰。確保中國利益在印太地區/東半球的整體安全,對復興的中國已經是一個足夠高的目標,不至於辱沒祖宗。至於更遠的地方更大的目標,那就看對手給不給機會了。只要確保了外部資源與能源的輸入,中國世界第一的工業體系就是中國的優勢,而不是劣勢。此時任何對手想要避免被中國軍民用工業的天量產能碾壓,恐怕只有動用核武器同歸於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