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戈壁灘上,用自己的雙手,搞出了中國自己的原子彈!
1964年10月16日,中國第一顆原子彈試爆成功,震驚世界。這一歷史性的突破,讓處於第三世界的中國挺直了腰板。為了成為有核力量,亞洲的很多國家/地區都做出過努力。
▲試爆成功後,就服中國這波穩中帶皮的操作
在亞洲,一開始最有可能步入核大國行列的國家,並非中國,而是日本。為了滿足其建設大東亞共榮圈的野心,日本早在二戰時期就啟動了原子武器的相關研究。
亞洲並不缺少物理學家,日本更是如此,仁科芳雄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有「日本原子物理之父」之稱的仁科芳雄
仁科芳雄在海外求學結束後,回到日本著手創辦了原子物理研究所,並在1937年建成了回旋加速器,1943年5月仁科芳雄提出"由鈾製造原子彈是可行"的報告,並在軍方的支持下進行了大量相關研究,以仁科芳雄為核心的日本研究組成功掌握了鈾-235的提取方法。
▲仁科在實驗室與加速器的留影
眾所周知,日本是一個礦產資源匱乏的島國,而原子彈核心要素的提煉,是需要海量鈾礦作為支撐的,鈾從哪裡來,成了仁科芳雄面臨的最大難題。
▲稀缺的鈾礦資源
日本將目光投向了地大物博的大陸,日本人在被佔領區搜颳了許多相關材料。在自行研究的同時日本還曾向德國尋求過幫助。
▲日本要建立的所謂大東亞共榮圈
不過值得慶幸的是,相隔甚遠的兩個法西斯國家最終並沒有達成相關合作,仁科芳雄的很多重要研究設備也在隨後的美軍轟炸中被摧毀。
▲炸毀的研究室
「如果日本掌握原子彈,會不會像美國那樣對敵國保持克制?」這是1995年,執行原子彈投放任務的飛行員,查爾斯.斯韋尼在二戰勝利50周年時在美國國會做的演講。回顧一下日本此前的種種暴行,軍武菌想他們絕不會克制的,所幸,這一天沒有到來。
▲原子彈所產生的巨大破壞力
不止日本如此,韓國也曾對「核武」十分熱衷,還取得過重大突破,如果不是及時幹預,核大國或許會有韓國一席之地。
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上世紀70年代初,為了讓韓國擁有更加獨立的國防力量,時任韓國總統的樸正熙指示青瓦臺制定核能研究計劃。其中明確提出在80年代初造出高純「鈽彈」。
▲創造韓國「漢江奇蹟」的樸正熙
為此,韓國開始大力招攬海外優秀科學家,還隱秘的和法國一些國有公司開展合作,試圖引進核燃料再處理設施。據後來披露雙方合作內容包括「NRX研究爐」,而這是提煉核彈頭原料鈽的核心技術。
▲NRX研究爐廠址拍攝舊照
同時韓國以發電為由,非常「迫切」的向加拿大提出購買兩座核反應堆的請求。由於擁核的步子邁的太大,種種舉動終於引起了美國的警惕。
美國對待小弟,向來講究「以理服人」,然而正常的外交途徑勸誡韓方無果後,美國撕破臉面,立即強勢與法國接觸,最終由於白宮的攪合,韓法的合作被迫終止。處理完法國後,美國又隨即開展了對韓國的「思想糾錯」。後來有韓國媒體稱,如果不是美國阻撓的話,當時韓國再過6-9個月就能製成一個可測試的核裝置。
▲樸正熙遇刺後進行國葬
1979年10月26日,樸正熙被刺身亡,韓國最硬的一塊脊梁骨被拔去,再加上後來國際環境的變化,韓國的核武夢想最終淪為泡影。
擁「核」之路無疑是危險而曲折的,這條路上不止有明面上的博弈,而且還有別國下的「暗絆」,但即使如此,一些國家的「核武」之路直到今天都十分堅定,這其中的代表就是伊朗。
▲相信一切都能「核解」的伊朗
據不完全統計,自2007年以來,伊朗已發生了6起針對伊核科學家的惡性襲擊事件,造成多人傷亡。而這不過是伊朗 「核武」荊棘之路的冰山一角。
伊朗的核能源開發活動開始於20世紀50年代,由於當時美伊處於蜜月期,其發展核能資源的訴求,得到了以美國為首的西方世界的支持和援助。最終伊朗建立了一個核電站、6個核研究中心和5個鈾處理設施。
▲遭拍攝的伊朗某處核設施基地
1979年,伊朗內部政權更迭,美伊關係迅速的惡化,伊朗從西方得到的核技術支持也隨之中斷。迫於外界嚴峻的國際形式,伊朗舉傾國之力開展了新的核武器研究,並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正在執行操作試驗的伊朗科技人員
雖然在聯合國五常的外交努力下,美伊兩國曾籤訂過限制伊朗核研究的《伊朗核問題協議》,但美國在川普總統上臺後又單方面撕毀了該協議,在這種局面下,不排除伊朗為求自保而重新大力開展核武器研究的可能。
▲用於提取高濃度鈾的高速離心機
對於「核武」,臺灣地區也曾一度非常熱衷。
臺灣地區曾有兩次試圖研製核武器的努力,第一次是在蔣介石的授意下進行的。隨著中山科學研究院、核能研究所等一系列配套設施的建立,臺灣地區的科研人員開始以「學術交流」的方式套取核技術資料,以進口的方式獲取鈾礦石。隨著技術實力的增加,臺灣地區的底氣也逐漸足了起來。
▲即使偏安一隅,也要胸懷全球
蔣經國後來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公開宣稱:「臺灣有製造核武器的能力……臺灣反攻大陸不需要美國軍隊參加,只求提供道義和物質的支持。」這番表態隨即引起有關各方的強烈不滿,在美國的打壓下,核研發工作被迫全面轉入秘密進行。
▲蔣經國執政期間實現了
臺灣地區的經濟騰飛
臺灣地區第二次核武研發工作主要在20世紀80年代進行,當時在東北部山區發現了幾處富鈾礦,另外,臺灣地區當局先後建成了三座核電站,每年可以製造160多噸核燃料。這些都標誌著臺灣地區已經初步具備了核燃料自製自給的能力。
臺灣地區前「行政院長」和「國防部長」郝柏村在1981年的日記中寫道,「『中科院』以化學方法研製濃縮鈾,已獲初步突破」,1986年寫道,「在短期內有生產核武器的能力,並可在奉命下進行」。
▲臺灣地區所建的核發電站機組
這樣的進展讓臺灣地區一些人喜出望外,但恰在此時,臺灣地區核能研究所副所長張憲義叛逃美國,並將研製核武器的計劃和盤託出。
▲美國CIA臥底張憲義
美國一聽居然瞞著自己閉門造核彈,這還得了!於是立即突擊檢查了臺灣地區核能研究所,並用水泥強行灌漿封閉了實驗室,拆除了重水反應堆,解散了相關計劃組。
臺灣地區科研人員苦心經營獲取的「核武」成果也被一船運到了美國。據稱,蔣經國在獲知此事的當日,心臟病突發死亡。
▲核廢料仍然被密封在臺灣
從中華民族的角度考慮,臺灣地區未能擁有核武器實乃一大幸事——很難想像,臺灣地區有了原子彈甚至是氫彈,皆是中國人的大悲劇!
所幸,這一切因為一個小人物而有所改變。今天的兩岸人民,也許真的要感謝這個被臺灣地區罵為「漢奸」的張憲義,這大概是史上最正義的「漢奸」張憲義了——
▲張憲義和他的家人
張憲義後來回憶說:「我是臺灣人,我是中國人。我不想臺灣海峽兩邊的中國人自相殘殺。假如讓我重新再來,我仍然會這樣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