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山裡,中國「堆」谷,「水電研究所」是這一直對外的稱號,第一代核潛艇動力的秘密研發基地。
今年92歲的張耀良是第一代核潛艇動力的建設者。1969年基地開始建設,他就過來了,他是車工,但是他什麼都可以幹,鉗工、車工、銑工都能幹。
從上世紀50年代末開始,中國聚集了20多個省市的兩千多個科研單位、工廠,開始建造自己的第一艘核潛艇。
如果說核潛艇是一個國家的定海神針,那麼核動力裝置就是這根神針的心臟。
在那個個人服從集體的年代,像張耀良一樣的建設者,在這荒無人煙的大山深處開始安營紮寨。
那時的他們風華正茂,其中很多人告別妻兒,隻身來到這個與世隔絕的深山,甚至不知道自己將要執行的絕密任務是什麼。但他們唯一可以確認的是,他們即將開創的事業與國家前途緊密相連,與民族命運息息相關。
周益年,從事核潛艇動力研究一輩子,他至今都記得當年來基地的情景:「一聲令下,整個單位坐悶罐車,一直拉到山溝,就分配到909基地,然後我是九月份來的,我愛人是11月,然後又把兩個孩子也都帶過來了,戶口也遷過來了。」
「整個研究所就調到四川,到這個山溝,當時我們的想法很簡單,就是聽組織的,服從分配。而且我們認為,當時這個項目是我們國家需要的項目,中國沒有核潛艇,這是一個殺手鐧,當時我們也還是有這樣一個概念,是應該幹下去。那個落差相當大。在北京,我們有房子、有工作、有小孩、有人給看,到四川,在那山溝裡,孩子就得我們兩個人管,看病上醫務室,當時來還是比較艱苦的。沒想回去,就是要搞這個工程,搞這個項目,一心一意要把這個幹好,要幹出來,根本就沒有這些私心雜念。 」
楊岐曾經是中核集團核動力院的院長,他說當時能被選中為核潛艇工作是光榮的,所以都帶著一種光榮感和使命感而來。一個信念,做驚天動地的事,做隱姓埋名的人。
然而這個人類工業製造領域最尖端的製造技術,對於當時的中國人來說是一張白紙。
張建國:「1970年建成的,從那邊的半圓弧到這邊的半圓弧,堆艙就坐落在這個位置,在運行的時候全部是充滿水的,全部是我們國家自己研製的,外國又封鎖,什麼資料都沒有。」
在核潛艇下水前先建一個環境條件一模一樣的陸上反應堆進行模擬實驗,解決核潛艇上的所有設備、儀表、系統管路、電纜的合理布置和精確定位問題。當年,陸上模式堆是否能建成並穩定運行,直接決定了核潛艇能否建造出來。
吳繼勝回憶說,那時候夜夜苦戰,晚上12點吃夜餐,都是食堂送來的,就是一人一個饅頭,一點鹹菜。
1974年8月1日,第一艘核潛艇 「長徵一號」,正式編入海軍戰鬥序列。中國成為了當時全球5個擁有核潛艇的國家之一。這就是從大山深處到東海之濱,共和國建設者對國忠誠,為國奉獻,挺直民族脊梁踐行出的一份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