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姓埋名的人 做驚天動地的事

2021-03-05 央視財經

西南大山裡,中國「堆」谷,「水電研究所」是這一直對外的稱號,第一代核潛艇動力的秘密研發基地。     

今年92歲的張耀良是第一代核潛艇動力的建設者。1969年基地開始建設,他就過來了,他是車工,但是他什麼都可以幹,鉗工、車工、銑工都能幹。

從上世紀50年代末開始,中國聚集了20多個省市的兩千多個科研單位、工廠,開始建造自己的第一艘核潛艇。

如果說核潛艇是一個國家的定海神針,那麼核動力裝置就是這根神針的心臟。

在那個個人服從集體的年代,像張耀良一樣的建設者,在這荒無人煙的大山深處開始安營紮寨。

那時的他們風華正茂,其中很多人告別妻兒,隻身來到這個與世隔絕的深山,甚至不知道自己將要執行的絕密任務是什麼。但他們唯一可以確認的是,他們即將開創的事業與國家前途緊密相連,與民族命運息息相關。

周益年,從事核潛艇動力研究一輩子,他至今都記得當年來基地的情景:「一聲令下,整個單位坐悶罐車,一直拉到山溝,就分配到909基地,然後我是九月份來的,我愛人是11月,然後又把兩個孩子也都帶過來了,戶口也遷過來了。」

「整個研究所就調到四川,到這個山溝,當時我們的想法很簡單,就是聽組織的,服從分配。而且我們認為,當時這個項目是我們國家需要的項目,中國沒有核潛艇,這是一個殺手鐧,當時我們也還是有這樣一個概念,是應該幹下去。那個落差相當大。在北京,我們有房子、有工作、有小孩、有人給看,到四川,在那山溝裡,孩子就得我們兩個人管,看病上醫務室,當時來還是比較艱苦的。沒想回去,就是要搞這個工程,搞這個項目,一心一意要把這個幹好,要幹出來,根本就沒有這些私心雜念。 」

楊岐曾經是中核集團核動力院的院長,他說當時能被選中為核潛艇工作是光榮的,所以都帶著一種光榮感和使命感而來。一個信念,做驚天動地的事,做隱姓埋名的人。

然而這個人類工業製造領域最尖端的製造技術,對於當時的中國人來說是一張白紙。


張建國:「1970年建成的,從那邊的半圓弧到這邊的半圓弧,堆艙就坐落在這個位置,在運行的時候全部是充滿水的,全部是我們國家自己研製的,外國又封鎖,什麼資料都沒有。」

在核潛艇下水前先建一個環境條件一模一樣的陸上反應堆進行模擬實驗,解決核潛艇上的所有設備、儀表、系統管路、電纜的合理布置和精確定位問題。當年,陸上模式堆是否能建成並穩定運行,直接決定了核潛艇能否建造出來。


吳繼勝回憶說,那時候夜夜苦戰,晚上12點吃夜餐,都是食堂送來的,就是一人一個饅頭,一點鹹菜。

1974年8月1日,第一艘核潛艇 「長徵一號」,正式編入海軍戰鬥序列。中國成為了當時全球5個擁有核潛艇的國家之一。這就是從大山深處到東海之濱,共和國建設者對國忠誠,為國奉獻,挺直民族脊梁踐行出的一份誓言。

相關焦點

  • 「幹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弘揚「兩彈一星」精神
    在經濟落後、工業和科研基礎薄弱,資金、設備極端困難的條件下,我國科研工作者克服了各種難以想像的艱難險阻,突破了一個又一個技術難關,僅用10年左右的時間就創造了原子彈爆炸、飛彈飛行和人造衛星上天的奇蹟。
  • 這名國家一等功臣,「隱姓埋名」37年,只為了……
    他是國家的一等功臣我軍歷史上三次擊落美制「U-2」型高空偵察機兩次就有他的參與退役後,他保守國家秘密「隱姓埋名
  • 老兵隱姓埋名44年,為孫子一事無奈亮明身份,驚動首長還去了中央
    老兵隱姓埋名44年,為孫子一事無奈亮明身份,驚動首長還去了中央戰爭年代是非常殘酷的,人們流連失所,戰爭導致了大家誰都不敢輕易放棄,
  • 如果我沒有驚天動地
    就在這一片迷茫中,一個扛著大掃把的人與我擦身而過,風裡雪裡,他只留給我一個模糊的背影。我見他默默地爬上了鏟車的車頂,我見鏟車再次發動了起來,我見鏟車每前進一步,他就用掃把掃一下鏟車的車窗,任樹枝上厚重的積雪不停地砸落在自己的頭上、身上。他是誰?開車的班長告訴我,他是副團長曹德華,而烈士杜宏,是他一手帶出來的兵。
  • 為研製核潛艇,他隱姓埋名30年
    我說我向組織上提,組織上一定會同意我回家,但是我不能這樣做,我不願讓組織上為難。因此我還是自己承擔,自己忍受。  1985年,《解放軍報》發表了一篇報導《騎鯨蹈海賴神將》,這是中國研製新潛艇第一次見報,當時還沒有提核潛艇。我當時意識到,保密的門在放開,應該找機會回趟家了。1986年11月,我到大亞灣核電站出差,回了趟老家。這是我30年後第一次回家。母親見面後,她再也不問我在幹什麼了。
  • 伊朗核科學家被暗殺的事為啥沒發生在中國?看完這些你就明白了
    很多人會疑惑,這保密工作做的未免也太過了吧,然而,隨著當年的資料解密,我們才恍然發現,這群國防軍事科研人員是多麼可敬。 一、橫空出世一部專門講述這些國防科學家故事的電影《橫空出世》,在主旋律影片中以9.4分的高分,在影視排行榜中位列前茅。為何《橫空出世》能夠獲得大眾的青睞?原因是因為,它真實。
  • 最有條理的人每天做的4件事.
    是的,我知道,不是每個人都喜歡這種老套的做法。但一旦我們接受了它,我們終於可以開始做一些不太像真人秀的東西了。大多數提高效率的建議告訴你,不可能的事就是可能的。正如奧利弗所說,任何時間管理技巧的真正價值在於它是否能幫助你在正確的時間忽略正確的事情。只有當你仍然否認一天有多少小時時,這才是令人失望的。生活永遠不會完美。你永遠也做不完這件事。
  • 中國核潛艇首任總設計師彭士祿:隱姓埋名數十年,一生只做兩件事!
    為了祖國的核事業,彭士祿隱姓埋名工作了數十年。49歲時,他切除了四分之三的胃部,晚年基本失去了胃功能,只能靠一根鼻飼管提供營養。但他從不計較個人利益得失,從未向組織提出任何個人要求,始終以國家的利益為先。
  • 「兩彈一星」元勳于敏逝世,曾28年隱姓埋名
    1961年,于敏開始了隱姓埋名的氫彈理論探索任務,並取得了我國氫彈試驗的成功,為我國科技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和國防實力的增強作出了開創性貢獻。在2018年召開的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黨中央、國務院決定,授予于敏等100名同志改革先鋒稱號,頒授改革先鋒獎章。
  • 中國「氫彈之父」于敏去世,曾28載隱姓埋名
    1961年,于敏開始了長達28年隱姓埋名的氫彈理論探索任務,並取得了我國氫彈試驗的成功,為我國科技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和國防實力的增強作出了開創性貢獻。在2018年召開的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黨中央、國務院決定,授予于敏等100名同志改革先鋒稱號,頒授改革先鋒獎章。他是誰,他就是被稱為「中國氫彈之父」的于敏!
  • 隱姓埋名30年「對國家的忠,就是對父母最大的孝」——這是怎樣的一種震撼!
    導演們都被這位老人的精神感動,很多現場觀眾眼含熱淚,主持人撒貝寧說:做這個節目四年,今天這場開講,也許是我聽到過的最震撼人心、最讓人心情無法平復的一場演講。那麼,黃老在現場都講了些什麼?此生無悔演講者:黃旭華1「你們不援助算了,我們自己幹!」
  • 他是我國一等功榮立者,謹記保密紀律,在農村隱姓埋名40年
    根據觀察者網報導,在抗戰期間,有一位戰士的經歷尤為特殊,他是我國一等功榮立者,但為謹記保密紀律,最後選擇在農村隱姓埋名40年,這個人就是吳洪浦。吳洪浦的英雄事跡過程1962年,美國頻繁派出戰機對我國大陸實行偵察和監視,後期美國U-2偵察機闖入我國領空,吳洪浦見狀,迅速將情況報告給上級,並將該偵察機的航跡標在圖板上傳給了指揮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