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首枚民營火箭終於飛天,意味著什麼?

2021-02-15 衛星與網絡

呼風喚雨◇讓消費者看見品質更好的產品

來源 | 三體引力波(the-3body)

正當中國民營火箭商春潮湧動之際,東洋那邊也有動靜。

日本一家太空初創公司最新成功發射一枚探空火箭,最高飛行超過100公裡,成為日本第一枚非官方研發、民間資本資助製造的火箭成功進入太空。

先看看別具一格的發射視頻剪輯,充滿草創期的粗礪感、新鮮感、生機感。

再瀏覽下發射資訊——

這一飛真是來之不易。

近處說,就在發射當天,5月4日凌晨5點鐘,進入發射倒計時,因檢測到異常叫停。好在很快排除了小問題,瞄準第二次發射時間:05:45。

在此之前,原定4月30日發射,卻因推進劑系統出現故障,又遭遇大霧瀰漫,導致推遲4天。

再從遠處說,前兩飛皆以失敗告終,一年一飛,兩飛兩敗,所以這次發射也是壓力山大。

2017年7月30日,Momo1發射升空66秒後失聯,觸發關閉發動機系統,火箭只飛了20公裡高度。

2018年6月30日,Momo2發射升空短短4秒鐘,離地僅僅20米,突然發生爆炸,炸得一敗塗地。原因是控制系統出現故障。

2019年5月4日,Momo3一飛沖天,順溜飛越100公裡卡門線(航天界定義的太空界線),終於修成正果。

這是一款小型液體燃料火箭,箭高10米,直徑0.5米,重逾1噸,設計飛行高度100公裡,運力20公斤,屬於亞軌道飛行探空火箭。

關鍵是發射費用超低。

根據發射商星際科技公司披露:每次發射費用不到5000萬日元,相當於44萬美元。

相比之下,日本版宇航局JAXA研製的探空火箭發射成本高達2~3億日元(178~268萬美元)。

Momo看起來擁有絕對的價格優勢。發射商星際科技的初心,就是超低價進入太空。

按照星際科技公司投資人堀江貴文Takafumi Horie的公開說法——

研製火箭時儘可能簡化設計、製造工藝與技術,基本採用能夠廣泛獲取的零部件,從而大大降低了火箭成本。

人家手帳設計稿也是一級棒▼

Momo火箭的研製者與發射商,名叫星際科技公司(Interstellar Technologies),這是一家太空初創公司,由日本知名網際網路公司Livedoor創始人堀江貴文創立於2013年。

不過,核心研發團隊最早可以追溯到1997年成立的一個火箭愛好者組織。

星際科技公司不僅有網際網路富商堀江貴文的初創投資,還贏得一些民間資本、製造商、太空開發機構的投資,甚至是宇航愛好者的眾籌資金。

畢竟他們都有一個共識:希望超低價進入太空,打破日本太空產業高不可攀的態勢。

就像很多國家一樣,日本版宇航局JAXA(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如今允許私營企業、民間力量進入航天發射領域,尤其是微型衛星市場。包括星際科技公司在內,日本目前已有多家公司進入航天發射市場,只是都處於草創期。

5月4日一飛沖天,成功進入太空之後,發射商下一步就是量產、發射小火箭,站穩探空火箭發射市場。發射價穩定在5000萬日元左右(44萬美元)。

與此同時,星際科技正在研製新一代火箭,能夠進入500公裡近地軌道,太陽同步軌道運力100公斤。

看起來是在對標電子火箭——以超低價、快捷高效出名的全球新一代小火箭。近地軌道運力:150~225公斤,可以將225公斤載荷部署到500公裡高的太陽同步軌道。發射價:500萬~600萬美元。

不管怎麼說,低價高效,勢必成為各個航天發射商的未來趨勢。不斷殺入的新勢力,才是加速推動這一趨勢的真推力!

祝福太空新勢力吧!

本文轉載自「三體引力波(the-3body)」,原標題《日本首枚民營火箭終於飛天,前兩枚沒白廢》

為分享前沿資訊及有價值的觀點,衛星與網絡微信公眾號轉載此文,並經過編輯。

支持保護智慧財產權,轉載請註明原出處及作者。

如文中圖片或文字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繫我們

▲衛星與網絡微信公眾號(ID:satnetdy)團隊

負責人:農燕

主筆記者:賀鵬梓、李剛、空天松鼠、黑法絲

編輯:楊豔、朝暉、林紫、娜娜

設計:顧錳、潘希峎、鄭慧

原創文章轉載授權、轉載文章侵權、投稿、媒體合作等事宜,請加微信號:nongyan258766

相關焦點

  • 中國首枚民營運載火箭發射失敗,英偉達為女流定製顯卡,ofo被曝退押金周期延長至15天,小米推新款筆記本,這就是今天的其他大新聞!
    下面是今天的其他大新聞 # 中國首枚民營運載火箭發射失敗 回應:繼續前行 ( 環球網 )2018 年 10 月 27 日下午 16 時,中國首枚民營火箭 「 朱雀一號 」 運載火箭在酒泉發射。火箭發射後飛行正常,一二級工作正常,整流罩分離正常,三級出現異常,所搭載衛星未能入軌。
  • 加油,中國民營火箭!你沒能衝向太空,但卻突破了自我!
    據了解,「朱雀一號」運載火箭開創了中國民營火箭的先河。藍箭航天是國內最早取得行業全部準入資質的民營火箭企業,獲得了國內第一張民營運載火箭發射許可證。節目導演不懂火箭,為此,藍箭的技術人員就在白板上畫了一個草圖,邊畫邊介紹火箭基本知識,這張草圖也為這個科普項目的開端。300多天後,「朱雀一號」終於矗立在發射場上,藍箭CEO張昌武溺愛地稱它為「朱雀大寶貝」。
  • 星際榮耀發射失利,中國民營航天離商業化還差多遠?
    本次發射任務是2021年世界航天第一次失敗,也是中國民營航天企業這幾年的第三次失敗,2018年10月發射的藍箭航天的朱雀一號、2019年4月的零壹空間OS-M1均折戟。中國民營商業航天的故事喜憂參半。前年,「雙曲線一號長安歐尚號」成功入軌,實現了中國民營運載火箭入軌零的突破,大眾奔走相告;如今「雙曲線一號遙二徐冰天書號」失利,懷疑聲音再起。
  • 接連三次發射失敗,臺灣夢碎太空,「飛鼠一號」火箭不再發射
    眼看馬斯克搞SpaceX搞得火熱,臺灣一家民營公司也燃起了太空夢,民進黨當局頗為重視
  • 「貪小便宜」的日本最小火箭
    在2016年年末到2017年年初的航天發射高峰期,這次失利原本算不上什麼——畢竟航天發射充滿了風險與不確定性,出現問題也屬於正常,不過這次發射的噱頭在於火箭的體量在目前應用的航天發射載具中是最小的,這也自然引起了國內外媒體的關注。那麼筆者就以公開資料為基礎,帶大家看看這個「世界最小火箭」到底有什麼名堂。
  • 幕後 他們是我國首批航天員 卻無緣飛天 到底經歷了什麼?
    今年除了發射神舟十一號之外,長徵五號大型火箭首飛成功。在航天事業快速發展的同時,幕後經歷了哪些不為人知的艱辛?在這些為公眾所熟知的航天員背後,又有多少先驅?實際上,我國的首批航天員曾經經歷過在北極圈-50℃生存48小時的極地考驗,但因為各種原因他們卻無緣飛天。而正是因為他們的努力和積累,才成就了今天航天員成功飛天的夢想。
  • 中國民營可回收火箭完成「三連跳」!這次超過300米
    8月10日10時35分,中國民營航天企業翎客航天在位於青海省茫崖市冷湖鎮的火箭基地,成功實施公裡級可回收火箭RLV-T5的第三次發射及回收試驗。   此次試驗飛行時間50秒,目標高度300米,實際飛行高度300.2米,落地精度優於0.07米,滾轉誤差小於30度。RLV-T5型火箭主要用於未來亞軌道和入軌級可重複使用火箭的先期技術探索。
  • 飛天麵條神教究竟是什麼鬼
    然後大家都在慶祝這一大喜事,然而讓我感到困惑的是,飛天麵條神教是什麼鬼,出於好奇我認真研究了一下,虐到我四肢無力,讓你們感受一下。鮑比·亨德森創造飛面教理論,本意是想說智能設計論跟飛天麵條神教一樣荒誕,不能在中學課堂上講授。但沒有想到的是,飛天麵條神教在網際網路上廣受青睞,瞬間就獲得了上億次的點擊,收到大量反饋,許多人宣稱自己信奉飛天麵條神教,感受到了飛面大神的存在。於是,鮑比·亨德森決定正式創立飛天麵條神教,並撰寫了《飛天麵條神福音書》和《松鬆散散面經》。
  • 被武松和魯智深幹掉的飛天蜈蚣飛天夜叉,誰的武功更高
    有朋友問,在水滸傳中出現了兩個同樣是飛天字號的道士,一個是飛天蜈蚣王道人,一個是飛天夜叉丘小乙,他們兩之間到底是什麼關係,從他們在水滸傳中的表現來看
  • 日本火箭能戰勝SpaceX的威脅嗎?
    三菱重工和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6月12日成功發射了日本國產大型火箭「H2A」39號。
  • 【重要一步】日本成功測試「飛天車」 四引擎驅動飛行4分鐘
    「SkyDrive」宣布,成功測試駕駛「飛天車」,在測試中飛行了約4分鐘,是日本史上首次「飛天車」飛行。這部名為「SD-03」的飛天車是全球最小能夠垂直升降的汽車,它能搭載一名司機,汽車四角裝有電動摩打,驅動八個螺旋槳旋轉飛行。飛天車長寬各約4米,整體高度約2米,最高時速約50公裡,可飛行5至10分鐘。
  • 民營火箭公司「天兵科技」完成數億元A輪融資,「天龍一號」明年具備首飛條件 | 早起看早期
    36氪獲悉
  • 獨家|中國版「spaceX」:翎客航天商業運載火箭計劃2020年首飛!
    ,標誌著人類現役運力最強的火箭首飛成功!人民日報官方微信專門發了一條「美國人凌晨完成一項壯舉,告訴我們中美差距還有多麼巨大」的稿件來說明SpaceX公司重型獵鷹火箭的意義。然而川普哥想在這裡說,作為人類歷史上最早發明火箭的國家,中國航天人和一批民營航天公司的員工正在用自己的努力,開發自己的可回收火箭。
  • 不鏽鋼「水塔」飛天 火星移民再進一步
    這枚原型機所對標的星艦飛船和未來的超級重型火箭,正是SpaceX正在研製的下一代航天載具,目標是要實現伊隆‧馬斯克移民火星的夢想。不過這次懸停飛行測試的成功,可是來之不易的。左為阿波羅登月的土星五號火箭,右為SpaceX現役主力火箭獵鷹9號,中間是星艦飛船和超級重型火箭,紅框框出的是這次試飛的部分  | Kimi_Talvitie在去年星蟲StarHopper功成身退後,SpaceX公司開始研製全尺寸的星艦。但最近大半年來,星艦原型測試磕磕碰碰,讓人不得不調低對它的期待。
  • 馬斯克的火箭又上天了,中國的航天民企在幹啥?
    今年8月,千乘探索在酒泉發射了千乘一號01星暨「海創千乘」號衛星,這是中國民營衛星創業公司目前為止發射的規模最大、精度最高的一顆衛星,也是民營公司發射的第一顆同時具備遙感和地球探測功能的業務衛星。 在這之前,苗建全不止一次被催促過。
  • 臺灣最牛火箭發射失敗,島內網友:原因可能是名字沒取好
    號稱臺灣自製的首枚民間探空火箭「飛鼠一號」,2月13日早發射失敗,令上百名專程前往觀看的島內火箭迷與當地民眾失望不已
  • 一超多強——2018全球火箭發射現狀解讀
    值得注意的是,位列航天領域第一梯隊的歐空局發射次數竟少於第二梯隊的日本,與印度持平。2018年1月25日,由於GNC系統(制導,導航,控制系統)故障,阿里安5號(法國阿里安公司旗下火箭)無法將兩枚載荷送入預定軌道,發射「部分失敗」,成為今年以來全部65次發射任務中僅有的一次失敗發射。此次失敗終結了阿里安5號自2013年4月的連續82次成功發射的記錄。
  • 紮根大涼山21年 「數據王」甘當「飛天」護航人
    精益求精勇擔當 21年練就「數據王」 進入21世紀,中國航天事業加速發展,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承擔的發射任務從過去幾年一發增加到一年幾發甚至十幾發。車著明牽頭研發出的航天發射數據快評系統,在實戰中頻頻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