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風喚雨◇讓消費者看見品質更好的產品
來源 | 三體引力波(the-3body)
正當中國民營火箭商春潮湧動之際,東洋那邊也有動靜。
日本一家太空初創公司最新成功發射一枚探空火箭,最高飛行超過100公裡,成為日本第一枚非官方研發、民間資本資助製造的火箭成功進入太空。
先看看別具一格的發射視頻剪輯,充滿草創期的粗礪感、新鮮感、生機感。
▼
再瀏覽下發射資訊——
這一飛真是來之不易。
近處說,就在發射當天,5月4日凌晨5點鐘,進入發射倒計時,因檢測到異常叫停。好在很快排除了小問題,瞄準第二次發射時間:05:45。
在此之前,原定4月30日發射,卻因推進劑系統出現故障,又遭遇大霧瀰漫,導致推遲4天。
再從遠處說,前兩飛皆以失敗告終,一年一飛,兩飛兩敗,所以這次發射也是壓力山大。
2017年7月30日,Momo1發射升空66秒後失聯,觸發關閉發動機系統,火箭只飛了20公裡高度。
2018年6月30日,Momo2發射升空短短4秒鐘,離地僅僅20米,突然發生爆炸,炸得一敗塗地。原因是控制系統出現故障。
2019年5月4日,Momo3一飛沖天,順溜飛越100公裡卡門線(航天界定義的太空界線),終於修成正果。
這是一款小型液體燃料火箭,箭高10米,直徑0.5米,重逾1噸,設計飛行高度100公裡,運力20公斤,屬於亞軌道飛行探空火箭。
關鍵是發射費用超低。
根據發射商星際科技公司披露:每次發射費用不到5000萬日元,相當於44萬美元。
相比之下,日本版宇航局JAXA研製的探空火箭發射成本高達2~3億日元(178~268萬美元)。
Momo看起來擁有絕對的價格優勢。發射商星際科技的初心,就是超低價進入太空。
按照星際科技公司投資人堀江貴文Takafumi Horie的公開說法——
研製火箭時儘可能簡化設計、製造工藝與技術,基本採用能夠廣泛獲取的零部件,從而大大降低了火箭成本。
人家手帳設計稿也是一級棒▼
Momo火箭的研製者與發射商,名叫星際科技公司(Interstellar Technologies),這是一家太空初創公司,由日本知名網際網路公司Livedoor創始人堀江貴文創立於2013年。
不過,核心研發團隊最早可以追溯到1997年成立的一個火箭愛好者組織。
星際科技公司不僅有網際網路富商堀江貴文的初創投資,還贏得一些民間資本、製造商、太空開發機構的投資,甚至是宇航愛好者的眾籌資金。
畢竟他們都有一個共識:希望超低價進入太空,打破日本太空產業高不可攀的態勢。
就像很多國家一樣,日本版宇航局JAXA(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如今允許私營企業、民間力量進入航天發射領域,尤其是微型衛星市場。包括星際科技公司在內,日本目前已有多家公司進入航天發射市場,只是都處於草創期。
5月4日一飛沖天,成功進入太空之後,發射商下一步就是量產、發射小火箭,站穩探空火箭發射市場。發射價穩定在5000萬日元左右(44萬美元)。
與此同時,星際科技正在研製新一代火箭,能夠進入500公裡近地軌道,太陽同步軌道運力100公斤。
看起來是在對標電子火箭——以超低價、快捷高效出名的全球新一代小火箭。近地軌道運力:150~225公斤,可以將225公斤載荷部署到500公裡高的太陽同步軌道。發射價:500萬~600萬美元。
不管怎麼說,低價高效,勢必成為各個航天發射商的未來趨勢。不斷殺入的新勢力,才是加速推動這一趨勢的真推力!
祝福太空新勢力吧!
本文轉載自「三體引力波(the-3body)」,原標題《日本首枚民營火箭終於飛天,前兩枚沒白廢》
為分享前沿資訊及有價值的觀點,衛星與網絡微信公眾號轉載此文,並經過編輯。
支持保護智慧財產權,轉載請註明原出處及作者。
如文中圖片或文字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繫我們。
▲衛星與網絡微信公眾號(ID:satnetdy)團隊
負責人:農燕
主筆記者:賀鵬梓、李剛、空天松鼠、黑法絲
編輯:楊豔、朝暉、林紫、娜娜
設計:顧錳、潘希峎、鄭慧
原創文章轉載授權、轉載文章侵權、投稿、媒體合作等事宜,請加微信號:nongyan2587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