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中國版「spaceX」:翎客航天商業運載火箭計劃2020年首飛!

2021-02-25 四川軍民融合網
北京時間2月7日凌晨4點,美國私人宇航公司SpaceX在佛羅裡達甘迺迪航天中心 LC-39A 發射工位將重型獵鷹(Falcon Heavy)火箭成功發射並完成一級火箭回收,標誌著人類現役運力最強的火箭首飛成功!人民日報官方微信專門發了一條「美國人凌晨完成一項壯舉,告訴我們中美差距還有多麼巨大」的稿件來說明SpaceX公司重型獵鷹火箭的意義。然而川普哥想在這裡說,作為人類歷史上最早發明火箭的國家,中國航天人和一批民營航天公司的員工正在用自己的努力,開發自己的可回收火箭。川普哥獨家了解到,中國首家商業航天公司北京翎客航天科技有限公司獨立自主研發的「新幹線一號」(NewLine-1)運載火箭總體方案已經在2018年1月通過評審。翎客航天CEO胡振宇表示,NL-1商業運載火箭預計將在2020年首飛。

   中國首枚可回火箭驗證機:2018年1月已經試驗成功


明朝初年,官員陶成道(萬戶)為了實現自己飛天的夢想做出了勇敢的嘗試。600多年後的2018年1月,翎客航天在山東龍口的火箭試驗基地成功完成RLV-T3火箭的標稱彈道飛行試驗。這次實現了標稱彈道全程自主飛行(A點至B點矩形彈道,即從地面起飛至地面軟著陸),全程未觸發外界保護措施,飛行彈道精度小於0.15m,著陸點精度小於0.2m。從試驗的視頻來看,RLV-T3火箭垂直升空後水平移動,最後穩穩地降落在降落區。

△  翎客航天自主研製的VTVL完整視頻。

 

據了解,這次試驗成功標誌著翎客航天火箭低空回收技術日趨成熟,距離高空自由飛回收試驗更進一步。這不僅是國內通過單臺火箭發動機矢量控制實現該技術的首個案例,亦是中國在可重複發射技術方面的一個裡程碑。2020年:新幹線一號首飛2018年1月,來自國內十餘位航天系統內的資深專家齊聚北京翎客航天科技有限公司,對該公司的《NL-1商業運載火箭總體方案報告》進行評審。經過激烈的討論,參加評審專家組一致認為:NL-1商業運載火箭技術指標明確,總體方案先進、合理,關鍵技術解決途徑清晰、可行,總體技術風險可控。評審組一致同意NL-1商業運載火箭總體方案通過評審,可以據此開展後續工作,翎客航天首款商業運載火箭總體方案通過評審。

據了解,NL-1商業運載火箭是翎客航天針對國內外日益增長的微小衛星發射需求推出的一款兩級液體運載火箭,採用液氧煤油推進劑,包括基本構型和可回收構型,其中基本構型的運載能力200kg,目標軌道500km太陽同步軌道。

翎客航空CEO胡振宇表示,「本次總體方案評審會是NL-1商業運載火箭研製過程中一個重要裡程碑,評審通過標誌著NL-1商業運載火箭總體方案正式定型,進入工程研製階段,為2020年實現首飛奠定堅實基礎。」

  翎客航天簡介:

翎客航天(LinkSpace)成立於2014年初,是國內首家從事運載火箭研製的商業航天創業公司,目前已在北京、煙臺等多地設立研發中心及試驗基地。翎客航天專注於可重複發射與液體火箭發動機技術,並率先在國內實現垂直起降火箭原型機低空飛行及回收技術。公司首款小型商業運載火箭NewLine-1目標於2020年實現首飛。

(圖文來自翎客航天)

相關焦點

  • 鬥魚「超級火箭」上完天又回來了
    成功回收技術合作方翎客航天介紹,這次發射的RLV-T5,是他們研製的第5代可回收火箭。從2016年起,鬥魚先後探索直播+航空航天、直播+天文地理等多領域創新直播,比如NASA InSight火星探測器發射、SpaceX重型獵鷹火箭首飛、SpaceX載人環月飛行發布會、人類首張黑洞照片公布等全程直播,以及獨家策劃鬥魚航天局
  • Space X火箭爆炸解體,連累Facebook躺著也丟2個億
    北京時間今日凌晨,SpaceX火箭在發射過程中發生大爆炸,獵鷹9號運載的再利用火箭爆炸解體,Facebook 創始人扎克伯格痛失
  • 電子號火箭——小型運載領域再添新玩家
    值得一提的是,這是過去3個月內第3家首飛的小型運載火箭私營航天公司了,前兩家分別是西班牙的零至無窮(Zero 2 Infinity)公司和美國亞利桑那州的向量空間(Vector Space)公司。私營航天公司新玩家的不斷出現和新型號小型火箭的連續首飛無不昭示著這個細分領域高速發展的蓬勃活力。電子號火箭首飛升空視頻
  • 2045年中國航天什麼樣:研發核動力飛船還要造天梯
    例如過去航天領域是保密程度最高的,在什麼時間發展什麼型號的火箭,都是諱莫如深。但現在不一樣了,11月12日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一院發布了《2017~2045年航天運輸系統發展路線圖》,為全社會描繪了未來28年中國航天的壯麗畫卷,其中不少都是首次聽說的科幻級航天裝備。
  • 中國近地軌道最強火箭首飛成功,揭秘長五B火箭四大「黑科技」!
    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消息,2020年5月5日,為我國載人空間站工程研製的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搭載著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和柔性充氣式貨物返回艙試驗艙,在文昌航天發射場順利點火升空,首飛任務取得圓滿成功。這是中國乃至亞洲火箭首次發射超過「兩萬公斤」級太空飛行器,同時也拉開中國載人航天「第三步」任務的序幕。
  • 中國航天超級2020:十大成就盤點
    2020年,人類面臨了眾多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戰,在超難模式下,中國航天不斷創造奇蹟,又迎來了厚積薄發的一年,在新型火箭首飛、衛星導航系統、月球與深空探測與商業航天等領域取得了重大成就。而國際同行已經開始布局使用火箭回收等技術進一步降低成本,並且計劃佔領商業發射市場份額。這兩種軌道事關核心的遙感、資源、氣象、科研、低軌通信等衛星類型,任務眾多業務量大,我國亟需對應火箭彌補這些空白。首飛前的長徵八號 | 航天科技集團2020年12 月 22 日,長徵八號在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首飛。
  • 馬斯克的火箭又上天了,中國的航天民企在幹啥?
    他的生意,就是造衛星——不是那種沒有商業回報的「營銷星」。苗建全曾在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任職近10年,他工作穩定,生活舒適,2016年他作為01號指揮員,成功完成某項目的首飛任務。作為那個項目的總體技術負責人,那是他的光榮時刻。從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碩士畢業後,他基本沒想過自己會離開體制,創立屬於自己的衛星公司。 中國的民營航天業從2014年開始。
  • 全球入軌火箭添新成員:Who is Astra?
    美國創業公司Astra Space(阿斯特拉太空公司)的小火箭首次成功入軌,全球入軌運載俱樂部再添一名新成員。序列號為LV0007的Rocket 3.3火箭北京時間今日14時16分從位於科迪亞克島的阿拉斯加太平洋航天港發射升空。9分鐘後,上面級進入近500公裡高的軌道,將美太空軍太空測試計劃(Space Test Program)下的一枚模擬有效載荷送入軌道。
  • 長徵八號首飛成功,揭秘中國航天背後的科技力量
    同時,驗證了火箭總體方案設計的正確性,為後續我國航天產業快速形成產品、進一步提升我國運載能力做出重要的科學貢獻。截止到現在為止,現役新一代長徵火箭:(數據來自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回顧在我國航天事業發展的70年歷史長河中,中國航天人為之付出的努力可謂艱難中突破,奮鬥中有收穫!
  • 上海航天正圍繞「兩步走」方案攻關
    記者昨天從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獲悉,該院正在全力研製可重複使用的航天運載器,經前期論證,已經明確未來發展「路線圖」,目前正按計劃逐步推進。不久的未來,我國也將掌握可重複使用的運載火箭技術。  由進入空間能力發展至天地往返重複使用進出空間的能力,是航天大國向航天強國邁進的重要標誌。
  • 小火箭 | 全球航空航天要聞 2019年1月
    全球航空航天要聞,一文掌握。本文是小火箭報告的電子版,因為有關國內航空航天的消息自有相應官媒報導,本文重點聚焦國外航空航天產業的重要事件及其分析。具體的預算規模將在2020年的軍費預算中一併提交給國會進行討論。天基攔截器,就是把攔截彈部署在太空。一旦需要,攔截彈將採用下視下射的方式實施攔截。如果預算到位,該項目將在2029年之前具備作戰能力。當然,另有其他一些不同的聲音,比如有人強調,新的飛彈攔截計劃應該更加注重攔截來自區域性軍事大國的少量飛彈,而不要嘗試啟動和俄羅斯以及中國這樣體量的國家的軍備競賽。
  • 中國民營可回收火箭完成「三連跳」!這次超過300米
    8月10日10時35分,中國民營航天企業翎客航天在位於青海省茫崖市冷湖鎮的火箭基地,成功實施公裡級可回收火箭RLV-T5的第三次發射及回收試驗。   此次試驗飛行時間50秒,目標高度300米,實際飛行高度300.2米,落地精度優於0.07米,滾轉誤差小於30度。RLV-T5型火箭主要用於未來亞軌道和入軌級可重複使用火箭的先期技術探索。
  • 3張重型獵鷹火箭的照片曝光!獵鷹首飛在即
    圖片來源:SpaceXSpaceX的CEO伊隆‧馬斯克於近日公布了他們公司首枚重型獵鷹火箭的第一批照片,3枚巨大的火箭推進器已經在甘迺迪航天中心39A發射塔架的機庫裡幾乎組裝完成,預計將於明年1月發射升空。馬斯克在推特上貼出的3張照片,顯示了3枚改裝獵鷹9號火箭尾部的總共27臺默林1D發動機。
  • 填補太陽同步軌道衛星發射能力空白 為火箭重複使用探路 長徵八號首飛告捷
    新華社記者 周佳誼 攝  當人們還沉浸在嫦娥五號帶回月球「土特產」的興奮中時,中國航天再踏徵程。  12月22日12時37分,長徵八號運載火箭在海南文昌點火升空,將1顆新技術試驗衛星和4顆實驗小衛星送入預定軌道,首飛圓滿成功。  長徵八號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抓總研製。作為我國一款新型中型運載火箭,它是怎樣誕生的?
  • 關注 | 美國「史上最強」火箭,首飛日期一再推遲,到底有何顧慮?
    據美國太空網報導,NASA監察長辦公室10日發布報告顯示,該火箭及獵戶座飛船的無人首飛任務將由2019年推遲到2020年,而載人飛行任務最早要到2022年才能實施。    SLS最初計劃2017年首飛,到目前已數次「跳票」。它到底強在哪,又難在哪?
  • 民營火箭公司「天兵科技」完成數億元A輪融資,「天龍一號」明年具備首飛條件 | 早起看早期
    「天兵科技」宣布完成了數億元人民幣A輪融資,融資由浙大聯創領投、載合投資跟投,將主要用於天兵科技「天火」系列HCP火箭發動機全系統熱試車,「天龍」系列液體運載火箭的首飛投產和人才隊伍建設。天兵科技是36氪持續關注的公司,主營業務是研製常溫綠色HCP液體推進劑、HCP火箭發動機和HCP運載火箭。據介紹,HCP是新一代火箭推進劑,兼具低成本、無毒無汙染、寬溫貯存、多次重複點火和深度變推等特點。天兵科技創始人康永來認為,商業航天發射追求的是低成本、高可靠性和快速形成規模化發射的能力。
  • SpaceX 載人飛船首發成功:馬斯克的理科式浪漫與載人航天的新起點
    徹底擺脫鉗制早在 2005 年,一心馳往火星的馬斯克就提出了建造載人太空飛船的構想,並堅持把垂直起降作為技術發展路線。龍飛船正是在這樣宏大的願景下,誕生的階段性成果。一代龍飛船首飛於 2010 年 12 月,第二次發射是在 2012 年的 5 月。這兩次發射都屬於試射。在性能和系統能力得到成功驗證後,第一代龍飛船才開始為 NASA 執行國際空間站商業補給任務。
  • 長徵火箭從這裡崛起
    作為長徵火箭抓總研製單位的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一院,見證了中國航天事業舉世矚目的崛起。半個多世紀來,我國已成功研製17種運載火箭,具備發射低、中、高不同軌道和不同載荷的能力,運載能力和入軌精度均處於世界先進水平,助力完成載人、探月、北鬥等一系列重大工程。        長徵火箭助推中國航天跨越了三個標誌性裡程碑。
  • 長徵八號背後的商業航天「大博弈」
    2020年12月22日,長徵系列運載火箭的新成員—長徵八號,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順利起飛,將五顆衛星送入預定軌道,首次任務取得圓滿成功。至此,第十三個五年計劃中航天領域規劃的新一代運載火箭已經全部亮相。
  • 長徵八號火箭首飛成功!不用羨慕馬斯克,中國的可回收火箭要來了
    12月22日12點37分,我國新一代運載火箭長徵八號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起飛,隨後順利將5顆衛星送入預定軌道,首飛任務取得圓滿成功。我國新一代運載火箭家族再添新成員,中國航天「十三五」期間新一代運載火箭發射任務圓滿收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