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貪小便宜」的日本最小火箭

2022-01-31 觀軍

當地時間1月15日早上8:33,幾經推遲的「世界最小火箭」——日本SS-520-4號機從內之浦宇宙空間觀測所發射升空,但隨後失去遙測信號墜入大海,所攜載荷一併損失。

在2016年年末到2017年年初的航天發射高峰期,這次失利原本算不上什麼——畢竟航天發射充滿了風險與不確定性,出現問題也屬於正常,不過這次發射的噱頭在於火箭的體量在目前應用的航天發射載具中是最小的,這也自然引起了國內外媒體的關注。那麼筆者就以公開資料為基礎,帶大家看看這個「世界最小火箭」到底有什麼名堂。


探空火箭轉行發射衛星


這次發射的火箭SS-520四號機是從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研發的系列探空火箭發展而來,同系列型號還有S-160、S-210、S-310和S-520。日本探空火箭的命名規則很直接,「S」的數量代表火箭的級數(Stage),後面的數字是火箭的直徑(毫米),SS-520的意思就是兩級式520mm直徑探空火箭,全長9.65米,發射重量2.6噸,能把140千克的載荷送到距地面800千米的高度。

S-310和S-520探空火箭準備發射


應當注意的是,基本型的SS-520並不能將載荷送入軌道,800千米只不過是拋物線最高點,與人造衛星入軌的要求相距甚遠。不過日本人對於把S系列探空火箭改裝成能夠發射小衛星的運載火箭,顯示出了獨特的興趣——早在上世紀90年代,在只有S-520的時候,JAXA的科學家已經開始規劃兩級式的SS-520,並論證給SS-520增加第三級以發射低軌道衛星的可行性。

在這次發射之前,SS-520隻進行了兩次成功的亞軌道發射:第一次於1998年2月5日在日本內之浦,以驗證用於衛星發射的姿態控制裝置;第二次於2000年12月4日在挪威斯瓦爾巴群島,進行地磁場相關科學實驗。時隔16年,「半路出家」的SS-520四號機終於開始嘗試真正意義上的軌道發射,但卻遭遇了失敗。

S系列探空火箭原本的彈道——高空科學實驗

「非典型」日貨

從探空火箭到運載火箭,SS-520都進行了哪些改進呢?我們不妨從SS-520四號機的資料開始探究。

SS-520-4結構圖

SS-520-4充分利用SS-520已有的部件,包括尾翼、一級火箭、二級火箭和頭錐;新研發了第三級火箭、二三級連接段還有三級與衛星連接段;為了適應軌道發射,對一二級連接段以及噴氣控制機構進行了改進。這樣,SS-520-4基本具備了運載火箭的特徵,可以進行衛星發射了。

不過,之所以說它只是有運載火箭的「特徵」,是因為和真正的運載火箭設計的飛行器相比,SS-520-4實在是過於簡陋,從該機的發射時許上就能夠看出端倪:

SS-520-4飛行時序

拜探空火箭的底子所賜,SS-520-4起飛後迅猛加速,31.7秒時一級火箭就已經燃燒完畢,火箭達到26千米高度,速度每秒2千米。這時,一般的運載火箭會進行一二級分離,二級點火繼續飛行,以獲得更大的速度增量。但是SS-520-4卻要帶著成為死重的一級繼續無動力飛行34.3秒,白白浪費寶貴的速度。

這一方面是因為,一級火箭工作時間短,如果燒完就拋棄的話,一級落區會處於近海,對船舶航行和漁業造成很大幹擾;而另一方面,SS-520-4的控制方式簡陋——火箭的飛行穩定完全依靠一級尾翼產生的自旋維持,過早拋棄一級也有可能導致火箭在相對稠密的大氣層區間內逐漸失去穩定性,導致失敗。

http://www.bilibili.com/video/av8027557/

SS-520-4發射實況

觀看過我國長徵系列火箭發射的朋友肯定會記得,火箭點火起飛後的第一個動作就是「程序轉彎」,因為發射時火箭是垂直於地面的,最終入軌時速度方向與地面幾乎平行,火箭必須在飛行中不斷調整姿態,飛出一條曲線平滑地把載荷送入軌道。不過從SS-520-4的發射實況來看,火箭是從小角度傾斜的掛架上直接起飛,直線上升,並沒有程序轉彎——因為SS-520的固體發動機是無控的,不能進行矢量控制。

當然,SS-520-4並非沒有主動控制機構,在一級和二級火箭之間,安裝有對自旋穩定的箭體進行姿態調整的簡易控制裝置。上面我們說過,由於一級火箭的工作時間過短,一級關機時高度太低,根本無法形成入軌條件,必須等到高度和速度都相對合適的時候才能令二級點火。同時,還要把近乎垂直姿態的箭體調整到一個「躺倒」的角度上,否則二級的噴氣方向不對,還是會失敗。

主動控制機構是典型的單組元冷氣姿態控制系統,以5.7升23兆帕的高壓氮氣作為工質,在頭錐和一級火箭相繼分離後按照既定時序開始工作,預計工作時間29秒,在二級火箭點火判定前分離——受火箭性能限制,控制機構不能入軌,二級點火以後的動作中,火箭完全沒有主動姿態控制能力,只靠一級尾翼產生的自旋角動量維持穩定。

SS-520-4僅有的主動控制機構

筆者簡單翻譯了SS-520-4的二級點火判定邏輯圖,SS-520-4的二級點火是通過遙測數據由地面發送指令的,通過對五個關鍵數據的判定,決定是否啟動二級發動機繼續入軌。不巧的是,這次發射中,遙測數據在起飛後20秒就丟失了,地面控制中心無法得知火箭的準確狀態,二級點火判定自然無法進行,發射也就失敗了。

二級點火判定邏輯圖

審視頂著「世界最小運載火箭」名頭的SS-520-4,我們不難發現,這型火箭並沒有傳統日本產品「技術先進」「細節出色」的感覺,反而是能省則省,只具備軌道發射的基本條件,正常運載火箭的關鍵節點冗餘備份基本沒有,單點故障極多,這也必然導致發射成功率大幅降低。

低成本下的質次價高

如果一切順利的話,經過二級三級的助推,SS-520四號機搭載的TRICOM-1立方星還是可以進入軌道,成為真正的人造衛星的。不過我們要注意的是,TRICOM-1的預定軌道是近地點180千米,遠地點1500千米,傾角31°的橢圓軌道。由於近地點過低,軌道阻力大,根據筆者用STK軟體模擬,發射成功的TRICOM-1也會在四個月左右的時間隕落——儘管對於一顆預計壽命只有30天的立方星來說這不算是個缺點,但是這種軌道遠不如圓軌道實用,對於衛星的實際應用和測控都有很大阻礙。

STK初步模擬的TRICOM-1再入軌道

不過就SS-520-4火箭而言,打出這種軌道並非刻意為之,實在是打不了圓軌道——對於這種基本無控的小火箭而言,能入軌已經是勝利,還能要求更多嗎?

縱觀SS-520系列的技術特點,我們不難發現:在這型小火箭上,處處體現著「因陋就簡」的思想,最大程度利用既有技術,甚至不惜削足適履,把本該具有的控制設備和冗餘備份全部剔除,以期獲得低廉的發射成本和快速響應的發射能力。

然而偏偏事與願違,根據外媒報導,SS-520-4的發射成本在400萬美元左右,由於載荷只有一顆立方星,如果這是一次商業發射的話,為了不賠本,衛星使用方付出的發射費用應當高於400萬美元。而在國際市場上,同等規格的3U立方星,發射報價一般在30萬美元左右,這使得SS-520改裝的運載火箭基本不存在競爭力。

也許隨著未來發射次數的提高,單發成本能夠降下來,但是考慮到這種小火箭的可靠性從設計上就很差,衛星使用方面臨的風險與保險壓力都會很大。更不用說正常運載火箭的搭載服務一般是把立方星送入圓形的太陽同步軌道,除了圓軌道對衛星載荷、通信和測控的優勢外,光照條件的一致性也會一定程度簡化衛星設計,延長衛星壽命,客戶似乎更沒有理由把自己的小衛星交給日本的小火箭來發射。因此,給SS-520-4一個「質次價高」的考語是沒有錯的。

TRICOM-1立方星,類似3U立方星的搭載發射方案已經成熟

當然,儘管從總體設計層面上,SS-520系列並不能被視為成功的運載火箭,但類似SS-520的設計思路也並不罕見:據筆者了解,國內某明星火箭少年的「中國SpaceX公司」就是準備從探空火箭搞起,以探空火箭技術發展小型運載火箭。對此,筆者到也希望國內草根民營火箭的創業者們,關注一下日本的這枚「世界最小運載火箭」,吸取前人失敗的教訓,切勿重蹈覆轍。

最後,有必要糾正一下一些朋友的誤解,SS-520-4並不是「有史以來最小運載火箭」,而是「目前還在發展的運載火箭中最小的」,歷史上最小的、有軌道發射能力的載具是美國海軍在上世紀50年代研發的空射反衛星武器NOTS-EV-1,這是一種5級火箭,曾進行過4次地面亞軌道測試和6次空射測試,全部以失敗告終。

NOTS-EV-1反衛星武器

相關焦點

  • 小火箭 | 日本飛彈與航天工業發展簡史
    對於日本來說,這顆衛星具有劃時代的意義:這是日本防衛省擁有的第一顆軍用通信衛星,徹底結束了之前日本防衛省需要借用民用通信衛星進行衛星軍事通信的歷史。通信和遙感衛星是衛星軍用和商用領域的兩個主要應用場景。仿佛是一夜之間,日本也擁有了較為完備的軍事與商業航天能力。本文,小火箭準備和大家一起,從1945年開始回顧,試著梳理一下日本飛彈與航天工業的發展歷程吧!
  • 中國日本火箭技術誰更強?兩國現役火箭實力大比拼
    日本大運力火箭:日本主要包括H2A和H2B兩個型號火箭。H2A和H2B火箭均為三菱重工集團開發的大運力液氧液氫火箭,是目前現役的主要運載火箭,主要用於地球同步衛星軌道的商業發射,也用於發射月球軌道探測器、行星間飛行的太空探測器或是軍事情報衛星等。中日兩國主要大型運載火箭參數對比
  • 小火箭 | 人類火箭與飛機的矢量推力技術
    雖然傷亡程度不大,但是這種直接對戰略大後方的人口密集地區的殺傷,才是大國之間相互鬥爭時最狠的手段。小火箭曾回顧羅馬與迦太基的國運之爭,也曾試著以一名羅馬士兵的眼睛回望羅馬帝國的衰亡以及那宏大又血腥的地中海爭霸時代,那由國家支持的海盜從對方國家的沿海城鎮擄走居民,並迫使其親人支付巨額贖金來換回已成為奴隸的俘虜的做法,既殘酷又高效。
  • 小火箭盤點中國抗日戰場上的15款戰鬥機(下篇)
    >小火箭出品本文作者:邢強博士本文共3846字,42圖。後來,在杜利特轟炸東京的行動中(詳見小火箭公號文章《東京上空三十秒:盟軍首次轟炸日本本土》),2架P-36戰鬥機執行了為從東京返回的美國B-25轟炸機緊急尋找迫降場地的任務。
  • 小火箭 | 全球航空航天要聞 2019年1月
    本文是小火箭報告的電子版,因為有關國內航空航天的消息自有相應官媒報導,本文重點聚焦國外航空航天產業的重要事件及其分析。這是日本「創新衛星技術示範工程」的首次發射。該工程是日本為支持火箭和衛星領域的創新而在近幾年開始立項的。其中一顆衛星,能夠為指定客戶在相應的天空區域製造「一場絢麗無比的人造流星雨」。
  • 日本首枚民營火箭終於飛天,意味著什麼?
    日本一家太空初創公司最新成功發射一枚探空火箭,最高飛行超過100公裡,成為日本第一枚非官方研發、民間資本資助製造的火箭成功進入太空。先看看別具一格的發射視頻剪輯,充滿草創期的粗礪感、新鮮感、生機感。▼再瀏覽下發射資訊——
  • 日本火箭能戰勝SpaceX的威脅嗎?
    三菱重工和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6月12日成功發射了日本國產大型火箭「H2A」39號。
  • 小火箭盤點中國抗日戰場上的15款戰鬥機(上篇)
    >小火箭出品本文作者:邢強博士本文共4734字,29圖。小火箭風格,1939年的7萬美元,相當於2017年8月中旬的123.14萬美元,也就是相當於820.57萬元人民幣。小火箭在這裡不得不說出當年那段慘痛歷史:那27架CW-21攔截機的散件,實際上只在中國完成了2架的裝配工作。後來,戰局急轉直下,飛機製造廠不得不轉移。在面臨被日本軍隊包圍並被全部繳獲的危險中,為避免25架CW-21攔截機的散件落入日本軍隊手中,製造廠的工程師們含淚允許工兵進入工廠,把炸藥安放在尚未啟封的CW-21攔截機零部件的木箱之上。
  • 小火箭也有大市場!一文了解美國首家上市火箭公司阿斯特拉Astra!附投資人PPT
    美國小火箭公司Astra阿斯特拉終於入軌了😂,該公司雖然今年7月打著首家納斯達克上市的火箭公司名號
  • 小火箭 | 對工業巨頭通用電氣公司近期重大事件的分析
    道瓊指數至今依然是度量美國股票市場與工業情況的關鍵指標,是歷史最悠久同時也是最有公信力的美國市場指數之一。道瓊指數實際上就是一種綜合了多家企業股票價格的平均數。火箭發動機呢?人類推力最強的單燃燒室液體火箭發動機的推力為680.39噸。詳見小火箭的公號文章《F-1:史上最強的單燃燒室液體火箭發動機》。
  • 連續35次發射成功,日本火箭逐步軍用化,與洲際飛彈相差無幾
    ,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發布消息:當天日本成功發射了一枚H2A運載火箭,成功將一顆「光學7」號軍用偵察衛星送入預定軌道。H2A火箭的技術指標遠高於普通彈道飛彈H2A運載火箭由日本三菱重工研發,屬於2級捆綁式運載火箭,擁有2臺主發動機與4臺助推火箭
  • 小火箭暢聊雷達的三大關鍵技術
    小火箭風格:X波段這個X,不是某單詞的首字母,而是因為該波段一開始就用於飛機、飛彈的火控系統,是瞄準用的。而一提到瞄準,大家會立刻想到瞄準鏡的準星。X是所有26個字母中,最像準星的,所以就用X來代表這個波段了。
  • 日本火箭升空後中國西部傳神秘巨響,事實真相讓日本徹底失去信心
    日本由於二戰戰敗,有兩種武器是不能發展,第一種就是核武器,一旦日本擁有核武器,誰知道哪天會幹出什麼事來。第二種日本不能發展的武器就是彈道飛彈,彈道飛彈可對他國進行遠程火力打擊,甚至是斬首時摧毀,即便是常規彈頭的地對地彈道飛彈也能夠起到極大的威懾作用。可日本雖然表面上沒有發展彈道飛彈,但運載火箭技術可不差。
  • 小火箭 | 全球核武器年度報告2019年最終版
    本文是小火箭核武器系列報告的第七篇。在第一篇《廣島原子彈: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實戰使用核武器》中,小火箭給出了第一顆實戰中使用的原子彈的始末細節和技術架構。現代核武器的武器級別的鈽,最主要的來源就是核電站的核反應堆。因此,擁有一定規模的核電站,是一個國家核彈頭產量的重要保障。比例
  • 日本火箭發射還剩15秒時被緊急叫停!原因正在調查
    原標題:日本火箭發射還剩15秒時被緊急叫停!原因正在調查值得注意的日本今年運載火箭第一發:艾普西隆5號在發射前15秒被緊急叫停。
  • 小火箭 | 星球人類子彈飛船與光:我們這個宇宙的速度尺度
    藉此機會,小火箭給出一個跨度從0.000000000000000001米/秒到將近300000000米/秒,量級跨度為26個0的速度尺度。這是目前人類能夠按照理論給出的一種比較小的速度了。根據哈勃理論,在宇宙中的自由空間裡,相隔1米的兩個質點之間相互遠離的速度屬於該量級的速度,值為2.2。
  • 「長五」一飛沖天, 中國火箭能排第幾? 日本技術來源令人不齒!
    打個比方,中國的五軸聯動工具機是2000年以後才研製成功的,而日本德國等國早在80年代就成功研製出來了。 所以說,「長五」發射成功的背後,絕對不僅僅是一枚火箭的問題,而是中國的整體工業和科技水平的又一次提升。
  • 小火箭 | 詳解火星15:一年走完我國從東風3到東風5的路
    小火箭在本文要與大家共同探討以下幾個問題:火星-15是怎樣的一款飛彈?從火星-15的高拋彈道數據可否計算出該飛彈的最大射程?今後朝鮮的飛彈工業將會有怎樣的發展?小火箭補充的有關技術風險。(小火箭在這裡要補充說明一下,兩彈一星中的兩彈指的是飛彈與核彈,一星指的是衛星。這個「兩彈」並非是原子彈與氫彈。)從彈道飛彈型號的對比分析中,小火箭認為,朝鮮的火星-12飛彈對應於我們的東風-3飛彈,火星-14則對應我們的東風-4飛彈。
  • 兵器譜|帝國時代3的日本火器真有那麼強?大明笑了:見過我們的火箭和佛郎機嗎?
    讓我們來看看帝國時代3遊戲中焙烙火矢的攻擊方式,是發射出火箭攻擊敵人。雖然中國在唐末就發明了火箭,但直到19世紀,得之印度的康格裡夫火箭技術仍然對英軍有很大幫助,足見火箭技術在古代甚至近代的戰爭中是有其實用性的。
  • 長徵7此次發射,火箭技術之外,最重大的亮點是:太空倉彈道式返回! 什麼是」真,假釣魚島「,或」大,小釣魚島
    傳說】A英雄本色(820338323) 2016/6/26 星期日 下午 4:36:57新華社快訊:長徵七號運載火箭搭載的多用途飛船縮比返回艙在巴丹吉林沙漠腹地的戈壁灘成功著陸2016-06-2616:18http://toutiao.com/a6300404730053067010/   東方# 早安,東方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