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號:小火箭
微信ID:ixiaohuojian
小火箭出品
本文作者:邢強博士
本文共4734字,29圖。預計閱讀時間:25分鐘。
公元1937年8月14日(淞滬會戰爆發後的第二天),日軍鹿屋及木更津海軍航空隊18架九六式陸上攻擊機14時50分由臺北松山機場起飛,轟炸我國沿海機場,其中9架飛臨杭州筧橋機場上空。
中國空軍第4大隊在高志航大隊長率領下,駕駛霍克III戰鬥機騰空迎戰,從雲層上摸索到雲層下,發現敵機後,立即佔據有利位置,展開攻擊。日機慌亂投下剩餘炸彈,企圖逃跑,但中國空軍緊緊咬住日機,瞄準開火。創造了中國空軍在抗戰中一次大捷。
14年抗日戰爭期間,中國空軍共出動飛機2.1萬多架次,以損失2468架飛機,犧牲6164人,傷殘7897人(另有2000多名美蘇援華義士傷亡)的代價,擊落敵機599架,擊傷敵機110架,炸毀敵機627架,擊沉擊傷敵艦船8013艘,擊毀擊傷敵坦克、軍車8456輛。上圖為陳應明大師的作品。
有關抗戰中國空軍參戰的戰鬥機型號,目前尚缺乏系統介紹的篇目。小火箭拋磚引玉,在本文將已確定參戰並有明確戰史戰例的戰鬥機型號統計如下,凡15款。如有遺漏,還望諸位好友指教與補充。
霍克II
霍克一詞為音譯,實為英語Hawk,也就是鷹的意思。霍克II戰鬥機的原型為寇蒂斯萊特公司在上世紀30年代為美國海軍研發的寇蒂斯F11C 蒼鷹雙翼戰鬥機,其英文暱稱為 Goshawk(蒼鷹)。
F11C-2 蒼鷹有 Hawk I 和 Hawk II 兩種外銷型號,他們實際上是改良過的 XF11C-2。Hawk II 配有萊特R-1820F-3發動機,在海拔1676米處仍能有710馬力的功率。
中國最初購買的霍克II戰鬥機大多是以「航空救國」的名義由民間愛國人士湊錢購買的。
空軍方面,在抗戰開始之時,有霍克II的少量裝備(廣東18架,南京32架)。這些霍克II出擊攻打了在上海的日本海軍並支援了淞滬會戰。
在1937年8月25日,霍克II戰鬥機與日軍九六式艦載戰鬥機正面交鋒,以損失1架的代價傷敵2架。
保存在美國佛羅裡達州彭薩科拉市的國家海軍航空博物館的一架霍克II戰鬥機。
霍克III
寇蒂斯公司和美國海軍認為寇蒂斯F11C-2蒼鷹戰鬥機尚有潛力可挖,升級計劃隨後就開始了。新飛機保留了鷹系列經典的克拉克Y平底翼型以及F11C-2的木質主翼,首次在雙翼戰鬥機上安裝了手搖式可收放起落架。
但是,早期改型並不算成功。起落架可收放後,因空氣阻力的減小,該機的最大飛行速度有所提高(增加了27.49公裡/小時,超過了342公裡/小時),但是手搖式可收放起落架系統與其他相關構件的引入讓飛機的空重增加了198公斤。綜合來看,整機性能提升有限。
不甘心的工程師們大幅改進了該機的機翼,徹底放棄了古老的克拉克翼型,開始採用NACA2212翼型,並且把木製機翼改為金屬機翼。改進後的戰鬥機被賦予了海軍戰術轟炸機的新使命。從此,就開啟了霍克III戰鬥機的傳奇。
上圖右側那架為即將進行試飛測試的BF2C-1戰鬥轟炸機(其出口型叫做霍克III)。照片左側回眸者,為NACA(美國航空諮詢委員會,NASA的前身)的首席試飛員麥爾文·高夫。
霍克III在抗日戰爭時與日本帝國海軍航空隊以及陸軍航空隊的多次交手中取得了不錯的戰績。抗戰初期中國空軍的空戰王牌如劉粹剛、高志航等人都是駕駛該型戰鬥機取得的戰果。
霍克III是抗戰初期中國空軍裝備數量較多的戰鬥機。在1936年,中國從寇蒂斯公司訂購了102架。1937年下半年,戰鬥升級時,有70架霍克III已交付並可以達到戰鬥狀態。
霍克III戰鬥機是中國第一款裝備白朗寧M2重機槍的戰鬥機。
霍克III戰鬥機的機頭左側裝1挺12.7毫米口徑的M2重機槍,機頭右側則是一挺7.62毫米口徑的M1919機槍。
按小火箭查到的抗戰期間戰鬥機訓練的情況,當初因12.7毫米航彈備彈不足,訓練時,僅允許用機頭右側的7.62毫米M1919機槍進行射擊。
A-12許式
A-12攻擊機的研發是美國寇蒂斯萊特公司的一次嘗試,其定位在於替代美軍的雙翼機,使美軍開始跨入單翼機時代。
該機的英文名為Shrike,也就是百舌鳥、伯勞鳥之意。剛剛進入中國時,中方人員按美國工程師的叫法,直接將其音譯為許來克型攻擊機。
後來,中方飛行員簡稱該機為許式攻擊機。
許式攻擊機的機身分成兩部分,前半部分的承力結構為翼根梁柱和發動機架,由鋼管焊接成一體,翼根下方為固定式起落架,兩機輪之間為人字形可調校式連杆連接;後半部分為鋁合金制骨架外加簿鋁板蒙皮。
該機採用下單翼布局,機翼前緣裝有滑動式自動開閉縫翼,翼後部分為襟翼,其設計非常前衛。
但因設計師對該機的強度仍無十足信心,我們還是能夠從機身和機翼之間發現源自雙翼戰鬥機的那種張線。
(張線會產生大量的氣動阻力。張線的去留問題是氣動工程師和結構工程師在那個時代的主要爭論點。)
A-12許式攻擊機總共生產了46架,主要裝備美國陸軍航空隊和中國空軍(中國第一批訂購了10架,後來又追加一批10架,共20架)。
這是中國擁有的第一款專門為對地和對海攻擊而研製的攻擊機。
上圖為美國陸軍航空隊的A-12攻擊機的10機編隊在夏威夷編隊飛行,研究和演練單翼機的對地對海攻擊戰法。
原本在1937年8月25日,該型機可以在攻擊日本在長江上的運兵船的作戰行動中發揮巨大作用,可惜當時專門配給該機的炸彈尚未運抵中國,飛到長江上空的許式攻擊機無炸彈可用,只得用4挺7.62毫米M1919機槍對運兵船掃射。
日本不惜一切代價,努力將多架許式攻擊機摧毀在地面上。即使是後來倖存的幾架許式攻擊機轉場到河南許昌,後轉至其他機場,仍被日軍跟蹤追擊而炸毀。
非常珍貴的中國空軍A-12許式攻擊機9機編隊照片。可惜的是,因彈藥配備和日本軍隊的針對性打擊,許式攻擊機以這種規模的編隊出現在日軍基地上空僅有一次。
CW-21惡魔
1938年,寇蒂斯聖路易工廠的總設計師喬治·佩吉決定以設計師卡爾·斯科特所設計的寇蒂斯19型雙座戰鬥機為藍本開發新戰機。
他設計的戰鬥機有別於美國陸軍航空隊主張的紮實防禦路線,而是主張以較輕的機體獲得更好的爬升率和垂直機動性來對轟炸機編隊進行突然襲擊並快速脫離的戰術。
這個設計思路與美國軍方的戰術完全相反,因此該項目沒有得到美軍一分錢的援助,完全由佩吉博士帶領團隊自費開發,爭取做成外銷機型。該機得到寇蒂斯萊特公司的廠內代號CW-21,綽號「惡魔」。
佩吉的設計思路與中國抗日戰場的現狀非常契合,於是該機雖然沒能得到美國陸軍航空隊的青睞,卻成為了遠銷中國的明星機型。
為充分展示CW-21攔截機的性能並支援中國抗戰,佩吉博士派出了寇蒂斯公司的傳奇試飛員鮑勃·法索。
1939年4月4日,在重慶待命的鮑勃接到戰鬥警報,立刻駕駛CW-21原型機(嗯,就是試飛的那架原型機,不過臨時加裝了武器)升空攔截日軍的伊式重轟。
空重只有1.534噸的CW-21攔截機卻配備了1臺1000馬力的9缸活塞風冷發動機,加上當時是傳奇試飛員鮑勃在駕駛,更是把飛機的性能充分發揮了出來。後來的儀表記錄顯示,鮑勃駕駛的CW-21原型機達到了22.9米/秒的爬升率,在當時實在是驚人。
等到日本轟炸機飛行員意識到這架飛機可怕的爬升率之後,已經來不及了。伊式重轟向湖北方向逃竄,而試飛員鮑勃果斷開火,「機槍從機尾掃射至機頭,待掉頭準備第二次射擊時,轟炸機已在加速墜落,遂返航。」
日本轟炸機墜毀在湖北鄂西一帶。
CW-21惡魔的戰鬥力展露無遺,中國空軍開始大量訂購。但是,這是佩吉自籌費用研製的,期間未得到美國軍方的任何資助,因此該機成本非常高。
考慮到抗戰條件,佩吉已經用近乎成本價的價格向中國出口該機了,但單價依然是高達7萬美元!(比當時的新型P-40戰鬥機還要貴上不少!)
小火箭風格,1939年的7萬美元,相當於2017年8月中旬的123.14萬美元,也就是相當於820.57萬元人民幣。
中國空軍向佩吉訂購了30架CW-21攔截機。(其中3架以成品方式立即交付,另外27架以散件的方式,通過滇緬公路運抵中國,力爭在國內快速組裝,以便早日投入戰場,實施攔截轟炸機的任務。)
那為何在後來的抗戰記錄中,只有極少CW-21攔截機的戰例呢?小火箭在這裡不得不說出當年那段慘痛歷史:
那27架CW-21攔截機的散件,實際上只在中國完成了2架的裝配工作。後來,戰局急轉直下,飛機製造廠不得不轉移。
在面臨被日本軍隊包圍並被全部繳獲的危險中,為避免25架CW-21攔截機的散件落入日本軍隊手中,製造廠的工程師們含淚允許工兵進入工廠,把炸藥安放在尚未啟封的CW-21攔截機零部件的木箱之上。就這樣,25架CW-21攔截機隨工廠一起被炸毀了。
近200萬美元的攔截機散件與當時制定的要地攔截計劃,隨風消散。
CR.32箭式
CR.32戰鬥機是義大利菲亞特集團(嗯,就是後來以生產小轎車以及與某北非國家的關係而聞名於世的菲亞特)研製的一款雙翼戰鬥機。
該機大量採用了2000系列的鋁合金(就是通常所說的杜拉鋁)。
CR.32在中國空軍常被稱作「箭式」。該機使用上翼遠大於下翼的布局,有「1.5翼機」的叫法。因性能優異,被譽為世界上最優秀的雙翼戰鬥機(當然主要是義大利人這樣說)。
中國空軍是CR.32箭式戰鬥機的首個海外用戶,一口氣訂購了16架。該機剛一參戰,就取得了在江蘇句容市上空擊落1架日本戰鬥機的戰績。
雖然中國空軍飛行員對該機非常喜歡,但因日本戰鬥機盯上了這種性能優異的戰鬥機,力圖重點消滅,又因義大利開始入侵埃塞爾比亞,已退出國聯,中國在大量損失的情況下無法再訂購補充。
另外,在義大利工程師撤走後,我國工程師對該機的燃料系統尚未能完全掌握,這也影響了倖存的幾架箭式戰鬥機,導致該型戰鬥機在抗戰歷史上罕被提及。
實際上,CR.32箭式戰鬥機為了取得優異的性能,並未使用傳統的航空燃油,而是使用了專門從義大利帶來的油品。小火箭好友從菲亞特集團歷史檔案中,找到了相關的技術資料,再經多方驗證,得知,CR.32的燃料配方如下:
54.5%汽油+23.5%酒精+22%苯。
上世紀30年代,時任德國兵器生產總監、德國空軍裝備部部長的烏德特大將從美國觀摩後回到德國。作為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戰績僅次於裡希特霍芬的世界排名第2的王牌飛行員,烏德特對飛行器有著非常敏銳地判斷。
他認為美軍發展的俯衝式轟炸機會是今後戰爭中的新型作戰力量,於是力推在德國發展俯衝轟炸機。
HS 123就是德國亨舍爾公司受烏德特將軍的命令而研發的。
Hs 123的雙翼上大下小,上下翼之間由支柱連接(該機上下翼之間沒有張線以減少空氣阻力),上下翼都用鋁合金做骨架再覆上帆布。下翼裝有固定式主起落架,機身由鋁合金製造,機頭有兩挺MG 17機槍,可直接使用陸軍的毛瑟機槍彈。
這是德國第一款同時也是最後一款雙翼俯衝轟炸機。
中國空軍在抗日戰爭爆發後的1938年以201.8萬馬克的合同價從德國購買了12架Hs 123A,因亨舍爾公司的緣故,國內飛行員通常稱該機為恆式機。
這些恆式機主要用於在長江攻擊運送日軍士兵的運兵船,以免日軍沿著長江進犯中國內陸。最終因戰場損失和零部件得不到補充,倖存下來的恆式機全部封存停用。
容克斯K47
K-47是由德國容克斯公司的工程師卡洛·普羅茲和赫曼因·普爾曼共同設計的雙座戰鬥兼對地攻擊機(最初以A-48民用飛機來作掩飾),因當時的凡爾賽條約限制而改在瑞典生產。
該機在歷史上雖然名氣不大,但是她卻著實催生了容克斯Ju 87俯衝轟炸機。俯衝轟炸的理念繼續影響著軍方和設計師。
在1932年之前,中國共從德國採購了10架K-47戰鬥機。
1932年一二八事變期間,這些K-47戰鬥機奉命與日本聯合艦隊加賀號航空母艦和鳳翔號航空母艦(世界上第一艘帶有全通甲板的真正意義上的航空母艦)上起飛的三式艦戰和十三式艦攻作戰。
中國空軍的K-47擊退了日本艦載戰鬥機,不過雙方當日均無損失。
周總理曾作出這樣的評價:「我國的空軍,確是個新的神鷹隊伍,正因為他們歷史短而沒有壞的傳統,所以民族意識特別濃厚,而能建樹了如此多的偉大成績,這更增加了我們的敬意。」
在如今,我國的飛彈、航母以及戰鬥機等多種武器系統蓬勃發展的時候,回顧過往,的確令人感慨萬千。其他抗日戰場上的中國空軍戰鬥機裝備,詳見下篇。
相關閱讀:
《從中國抗日戰場起飛的人類航空史傳奇》
《東京上空三十秒:盟軍首次轟炸日本本土》
《差點兒成為艦載機:自轉旋翼機的巔峰時刻》
《那天,一架轟炸機撞入了紐約帝國大廈》
《日本貨運飛船的設計理念與運營情況》
《那些目光:與二戰親歷者靈魂的對話》
《二戰冷戰與當下的美國軍民融合政策分析》
《虎口脫險:二戰題材電影中的永恆的經典》
版權聲明:
本文是邢強博士原創文章,屬小火箭悅讀系列。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特色內容。歡迎朋友圈轉發。
微信號:小火箭
微信ID:ixiaohuojian
歡迎 加入 小火箭 ,進入航空航天大家庭!
針對iOS的小火箭打賞二維碼已補充。
感謝大家對小火箭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