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九式擲彈筒是日本陸軍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廣泛使用的榴彈發射器,美軍對此裝備有膝蓋迫擊炮的誤稱。
基本參數
八九式擲彈筒是大正十年的改進型,口徑50毫米,全炮長413毫米,炮筒身長260毫米,全炮重2.7公斤,炮筒重1.6公斤,炮筒腳長170毫米,炮筒板重1.1公斤,腳板高60毫米,腳板寬67毫米,最大射程700米,有效射程500米
日軍的擲彈筒從本質上來說是一門迫擊炮,它的主要特點是射角大,彈道彎曲,射程不遠。主要用來殺傷躲藏在工事和隱蔽物後的敵人或者在遠距離殺傷敵人有生力量,它的殺傷效果好,操作方便,可以伴隨由單兵攜帶隨一線步兵移動,對一線步兵進行支援。由於單兵攜帶且可以隱蔽在障礙物後發射,它的隱蔽性很強。
設計初衷與特點
對於1929年的日軍來說,他們的小隊(排)一級火力較弱。雖然每個小隊配有二挺射擊精度很高歪把子輕機槍,但是該槍實戰射速很低,無法形成有效的壓制火力。
雖然這種裝備的日軍在山東和裝備更差的中國北伐軍的交手中佔了上風,迫使中國軍隊撤出濟南。但是對於日軍將要面對的其他強大對手(比如英美蘇),日軍步兵小隊火力頗有不及,而且短時間也是無法趕上和超過的。擲彈筒的作用大約相當與現在的槍掛榴彈發射器,可以由單兵攜帶打擊敵人隱蔽火力點或者以小集團存在的敵人有生力量。
在中國戰場
擲彈筒是日軍小隊火力的支柱,據說日軍大多數的擲彈筒手都是身經百戰的老手,實戰中的400米內命中率高達在85%到95%,十分驚人。進攻戰中,日軍擲彈筒小組跟隨一線步兵作戰,主要打擊國民革命軍的機槍火力點。和大家想像的不同,日軍在抗戰八年中並非如同所謂的大日本武士一樣動不動就挺著刺刀衝鋒,而是以一種極為狡猾方式作戰。
實戰中,日軍一旦遭遇國軍較為堅固的重機槍或者輕機槍火力點,立即停止進攻隨地隱蔽。等待跟隨部隊前進的擲彈筒小組準確的將其打掉。在淞滬會戰中,中央軍18軍14師42旅的36挺重機槍被小日本用平射炮和擲彈筒打掉了32挺,剩下的也沒有能夠發揮什麼作用。
當時的國軍重機槍手回憶,他們一般只能打幾百發就要轉移陣地,不然日軍的擲彈筒就會準確的打來。而一挺近100斤的重機槍轉移起來談何容易!一旦國軍的機槍火力被摧毀,日軍立即以重機槍火力壓制住國軍火力,隨即立即以優勢兵力發起衝鋒。由於對於擲彈筒極端的依靠,一旦失去擲彈筒日軍甚至連怎麼作戰都不知道了。
在太平洋戰場
在太平洋海島激烈的戰爭戰中,日軍開始使用毫不示弱的反擊戰。類似於德軍在安齊奧對於登陸的美軍大紅一師一樣的,日本勇士們一面高喊著把美國佬趕下海,一面大量出兵像猛虎下山一樣衝鋒,試圖一舉圍殲灘頭的登陸的美軍,結果往往還沒有到達步兵火力的射程就被美國飛機和艦炮發射的彈雨大量殺傷傷亡慘重,剩下的部隊被美軍優勢火力的阻擊也根本無法接近灘頭。
到了中後期,日軍逐步調整戰術。對於灘頭基本放棄,從而避免了傷亡慘重的灘頭爭奪戰。而把美軍引入美軍軍艦和重炮難以有效支援的腹地,採用坑道戰和夜襲戰。這種戰術類似於上甘嶺的志願軍和美軍打的非對稱戰,美軍的優勢無法發揮,只能依靠步兵較大的傷亡,逐步掃清日軍的各個據點。
在這種戰鬥模式下,由於當時美軍已經掌握制空權又有重炮群掩護,日軍炮兵無法有效作戰(日軍一般最多發射幾十發就會立即被美軍空軍和重炮定位消滅掉),能夠有效作戰的就是可以由單兵攜帶並且頗有威力的擲彈筒了。
日軍的擲彈筒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它主要和日軍輕機槍手配合,構成組合火網。首先由日軍機槍利用叢林和山地的優勢地形將美軍士兵壓制,擲彈筒由於可以在任何地形使用。它可以在日軍隱蔽工事中發射,利用曲線的彈道將隱蔽的美軍士兵殺傷。
實戰中這種戰術效果頗佳,很多時候日軍對於擲彈筒的需求甚至超過機槍。很多時候日軍機槍只是胡亂射幾槍讓美軍士兵隱蔽,之後主要由擲彈筒完成殺傷任務。
國軍的仿製和使用
國民政府早在1934年的就開始仿製日本的大正十年式擲彈筒,但是由於其性能一般,並沒有大量裝備部隊,只是培養了一批相關的技術人員。
全面抗戰開始以後,國軍在早期的華北爭奪戰和淞滬南京會戰中見識到了日軍擲彈筒的厲害,又沒有有效的對抗手段。國民政府進行仔細研究以後,認為對付日軍擲彈筒最好還是以牙還牙。由於國軍方面有仿製大正十年的技術底子和一整套設備,所以很快在1938年仿製了出一款新式擲彈筒,它是大正十年式為基礎改進品,命名為民國二十七年式。
它的主要性能和日本大正十年大體相當,和日軍主要裝備的八九式相比還有相當的差距。主要區別在於民國二十七年式採用滑膛式精度較差,它的射程也只有250米,雖然比大正十年式要遠100米,但是遠不及八九式的600米射程。不仿製性能更為優秀的八九式並不是國軍不想仿製,而是自身的技術力量不夠,同時由於戰爭的對於擲彈筒的需求的迫切性讓兵工企業也無法從容的研究。
整個抗戰期間,國軍的軍工企業生產了4萬多具擲彈筒,還有多達150萬枚的榴彈(平均每門三十多枚榴彈)。雖然該擲彈筒技術比較落後,但是仍然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國軍在火炮上面的嚴重不足,深受國軍基層士兵的喜愛。
擲彈筒為什麼被淘汰呢?
主要還是其自身的缺陷所致。
擲彈筒的主要缺陷在於其瞄準和精度上。擲彈筒沒有類似於迫擊炮一樣的精確瞄準器,它只能進行概略的瞄準。簡單的來說,就是射中不射中,主要靠的是射手的感覺和經驗。雖然在有經驗的老兵手中可以做到每發必中,但是如果由沒有經驗的新兵來發射,很容易造成每發都不中的情況。
日軍到了太平洋戰爭和東南亞戰爭的後期,由於老兵大多在之前的戰鬥中陣亡,新兵無法又有效操作擲彈筒,大大減弱了步兵的火力。當時就有日軍高層建議取消擲彈筒的觀點。
另外,擲彈筒的雖然有膛線,但是炮管很短,會造成精度不夠。而發射擲彈筒時必須一手扶住筒身,射擊的後坐力難免會導致手的震動,造成筒身在發射一瞬間的抖動,使得精度的嚴重下降。
還有,隨著迫擊炮技術的飛速發展,迫擊炮的價格和重量逐步和擲彈筒接近(蘇聯人在二戰期間生產了多達82.5萬門迫擊炮),加上迫擊炮有射程和精度上的優勢,擲彈筒的淘汰看來是在所難免的。
點擊閱讀原文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