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70個師扛不住日本7個師團,一文告訴你侵華日軍真實戰鬥力

2021-02-14 午休讀點書
博古通達
文化,趣聞,演義
世界,生命,人文
為天地立心 

為生民立命

為往聖繼絕學

故,多讀書,多思考

只有認清侵華日軍真實的戰鬥力,才知道抗戰時中國軍隊面對的是什麼樣的敵手,才知道為了不做亡國奴,我們的先輩除了付出數倍甚至數十倍的鮮血為代價,確實再沒有其他的路可以與日軍抗衡。

01

—來自抗日將領的回憶

林彪:從北伐到蘇維埃戰鬥中不曾碰到過這樣強的敵人

中共名將林彪在《平型關戰鬥的經驗》中寫道:

敵人實在有許多弱點可為我乘,但敵人確是有戰鬥力的。也可以說,我們過去從北伐到蘇維埃戰鬥中還不曾碰到過這樣強的敵人。我說的強,是說他們的步兵也有戰鬥力,能各自為戰,雖打敗負傷了,亦有不肯繳槍的。戰後只見戰場上敵人屍體遍野,卻捉不著活的。敵人射擊的準確,運動的蔭蔽,部隊的掌握,都頗見長。對此種敵人做戰,如稍存輕敵觀念,做浮躁行動必易受損失。

指揮平型關戰鬥的林彪

我們的部隊仍不善做疏散隊形之做戰……我們的軍事技術,特別是戰鬥員與班排連長的技術與戰術教育,實在還須大大的努力。過去大半年,部隊雖然得到了休息整頓的機會,在風紀、禮節與正規化上進步很多,但對戰術訓練還很差。今後應努力加強這方面的教育。

李宗仁:日本陸軍訓練之精和戰鬥力之強,舉世罕有其匹

臺兒莊會戰指揮官,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回憶:

日本軍隊的長處,那也確是說不盡的。日本陸軍訓練之精,和戰鬥力之強,可說舉世罕有其匹。用兵行陣時,上至將官,下至士卒,俱按戰術戰鬥原則作戰,一絲不亂,令敵人不易有隙可乘。日本高級將領之中雖乏出色戰略家,但是在基本原則上,絕少發生重大錯誤。日本將官,一般都身材矮小,其貌不揚,但其做事皆能腳踏實地,一絲不苟,令人生敬生畏。

陳誠:兵在精而不在多

曾分別任第六、第九戰區司令長官,指揮武漢會戰和遠徵軍入緬的陳誠更是對中日兩軍做了直接對比:

優勢兵力,不能專就量言,質的關係尤為重要。我們抗戰動員的兵力,在任何一次會戰中,都比敵人多幾倍。即如武漢會戰,光是九戰區指揮的部隊,最多時有七十多個師;而敵人使用部隊,據先後發現之番號計算,總計不過七個師團。其所以能以少擊眾者,除裝備關係外,就是因為素質的優越。反過來看我們自己,部隊雖多,但量的優勢每為質的劣勢所抵消,徒然虛糜餉糈,並無補於敗亡——此「兵在精而不在多」之所以為至理名言也。

1938年6月至10月,中國軍隊先後集結近百萬人,在武漢地區與日軍展開會戰。圖為中國軍隊的機槍陣地。

武漢會戰中,王陵基軍團及第三十軍團孫渡、張衝兩軍,均因素質太差,甫經接觸即潰不成軍;而滇軍盧漢所部,未經接觸,僅聞敵機之聲亦即潰散——以致連累素質較優的部隊也無法達成任務,而造成全盤的失敗。故素質是部隊的命脈,與其多而烏合,不如量少而精,反而能在疆場上發揮戰力。

02

—日軍裝備不佔絕對優勢 勝在量多配套性強

首先看一下日軍的單兵裝備。在抗戰初期、中期,日軍單兵裝備要強於中國軍隊,但與美國、德國等國陸軍相比,還是有差距。日軍主要的步兵輕武器還是三八式步槍,自動武器很少,而美軍、德軍和蘇軍大量配備了衝鋒鎗、突擊步槍,是日軍無法相比的。

日本南部十四式手槍(「王八盒子」)因彈簧鋼質量差供彈常出問題,被稱為「二次大戰中最差的手槍」。

日軍主要使用6.5毫米口徑的明治三十八年(1905年)式步槍,其具有精度好、射程遠和槍身長利用於白刃格鬥的優點,但由於6.5*50毫米步槍彈單頭飛行穩定,侵徹效果好,但是太過於穩定使得殺傷性不夠,威力稍顯不足。「三八」式步槍配有單刃刺刀,刀長500毫米。從總體來說,因為殺傷力的不足,三八步槍的性能並不出類拔萃。日軍為了彌補這個缺點,開發了使用7.7毫米口徑子彈的「九九式」步槍,但裝備部隊的普及程度遠不如「三八」式。

日軍所用輕機槍主要是人稱「歪把子」的大正十一年(1926年)式,後裝備中國俗稱為「拐把子」的九六年式(1936年)。歪把子機槍的優點是射擊準確,但供彈不暢,加上通用的6.5毫米子彈殺傷力不足,殺傷性能不如中國各派軍隊主要裝備的捷克式輕機槍(通用德式7.9毫米彈)。日軍於1939年研製出7.7毫米口徑的九九式輕機槍,也因生產能力不足未大量裝備。

日軍的重機槍為九二式,使用 7.7毫米口徑子彈,耐寒性好,遠距離命中精度相當高。槍口焰很小,利於隱蔽,提高了在戰場上的生存率。缺點是靠彈板供彈操作不便且易卡殼。

侵華戰場上的日軍沒有裝備衝鋒鎗,是拘泥於日俄戰爭的經驗,認為「一門百發百中的大炮要勝於一百門百發一中的大炮」,感到衝鋒鎗耗彈多且精度差,又不符合日本武士最後以刺刀決勝的觀念。

再看日軍的火力配置。與美德等國陸軍相比,日軍的火力配置無疑是落後的,尤其是坦克的使用上,日軍坦克水平低、數量少,雖然跟中國軍隊比佔優勢,與歐洲戰場美、蘇、德各國部隊相比,均有較大差距。

日軍主要裝備的90毫米九七式迫擊炮性能優秀,彈道彎曲,死界很小,射速快、威力大,重量輕、體積小、便於機動、易於操作、造價低。雖然中國軍隊裝備的82毫米迫擊炮性能也非常優秀,使得日軍在支援火力上並沒能佔據優勢,但日軍大量裝備了50毫米口徑的八九式擲彈筒(一個中隊有6具),具備一定近戰火力優勢。

與美英蘇等國相比,日本陸軍裝備技術水平不算高,因為戰前日本軍工生產的重心放在飛機、艦艇方面,地面裝備則放在次要發展位置。跟中國軍隊相比,日本陸軍武器的性能,不能說佔據絕對優勢。

裝備性能不佔絕對優勢,日軍靠什麼戰勝數倍於己的中國軍隊?根本原因在於,日軍武器數量多、配套性強。

日本從明治維新至第一次世界大戰,已經建立起完整配套的軍事工業,裝備基本是自產。槍械性能雖不佔優勢,卻因實現了標準化、系列化而便於組織火力,而且能保障彈藥供應。

常德會戰國民黨軍繳獲的日軍武器裝備

日軍甲種中隊編制205人,人數相當於中國軍隊1.5個連,但擁有步槍、輕重機槍、擲彈筒、迫擊炮等。以裝備水平看,已經接近中國軍隊的團級單位。

日軍還在步兵各級編制內配備加強武器,以增強壓制火力:個別加強的分隊配備1具擲彈筒;在步兵小隊配備3具擲彈筒;在步兵中隊則配備1-2挺重機槍,有的還配備1-2門迫擊炮;在步兵大隊配備2-4門九二式步兵炮,另增配4-8挺重機槍(即增強一個1個機槍中隊),個別大隊還加強2門四一式山炮。在步兵聯隊配備4門四一式山炮或6-8門九二步兵炮,6門37毫米反坦克炮。

抗戰初期,日軍地面重武器數量也多於中國軍隊。日軍一個師團的支援火炮有24門四一式75毫米山炮、12門75毫米加農炮(亦即野炮)和24門三八式70毫米步兵炮。

近代特別是一戰以來的武器對抗,除了單項性能對比外,還需要武器配置按作戰要求力爭達成最優化。日本作為一個實現了近代系統工業化的國家,在侵華戰爭前已基本跟上國際戰爭水平的要求,從而對軍隊裝備進行配置,在陸海軍之間、航空兵與地面部隊及艦艇之間、陸軍的步、炮、騎、裝甲兵之間的武器使用能達成有機結合,戰時有較好的火力協同。從這點上說,日軍的軍事實力達到二戰時期國際先進(陸軍次於德美蘇英,海軍僅次於美軍)水平,遠強於當時的中國軍隊。

反觀中國,無論是中央軍還是地方雜牌軍,缺槍少彈一直是普遍難題。

國民政府缺乏工業基礎,國內兵工廠只能生產少量輕迫擊炮、步機槍和子彈,多數武器購自德、蘇、英、捷克等國,雖然多數品種質量還略優於日軍裝備,然而財力不足,外購數量有限。

以當時最精銳的中央軍德械88師為例,全師也只有4000多支步槍,70多挺重機槍。主力部隊尚且如此,其他部隊就不用說了。

抗戰前貴州軍閥的部隊中,有一部分士兵還居然是手持大刀長矛作戰的,最多身上背幾個手榴彈,這種士兵在貴州叫做徒手兵。

1937年抗日勇士赤膊在上海與日軍對峙,這名勇士不久便死在日軍槍下

幾十萬川軍武器裝備也是極為缺乏,如臺兒莊作戰的川軍,出川以後步槍和手榴彈都嚴重不足,一些新兵是赤手空拳的。川軍沒有武器就無法在戰場上與日軍作戰。為了能在戰場上發揮作用,他們迫不得已在山西搶劫了閻錫山晉軍的軍火庫。

更要命的是,中國軍隊的武器配套性很差。

僅步槍一項,中國軍隊裝備的就有上百個品種,一個型號的步槍就衍生出十幾個不能通用的變種。恐怕連國民政府自身都無法準確統計當時中國各地到底裝備有多少種槍械火炮。雖然在1930年代國民政府開始軍備整頓,提倡用統一制式武器取代勢力的雜亂武器,但實際無法做到。軍備整編後,中國軍隊依舊裝備雜亂:僅步槍在標準化後仍有4個主要口徑,分別是6.5mm,7.62mm,7.7mm,7.92mm,標準化前更是擁有有13個口徑。且即使口徑相同的步槍,彈藥也未必通用,如7.92mm子彈就有3種長度。

國軍在手槍方面光個毛瑟手槍就有20多個各國型號(含自製型號)並且有7.62mm,7.63mm,7.65mm,9mm,11.25mm等口徑。勃郎寧手槍也有多個型號,口徑從6.35mm,7.65mm,9mm,11.43mm都有。此外還有各種型號、各種口徑的柯爾特手槍,魯格手槍,瓦爾特手槍,伯萊塔手槍,史密斯轉輪手槍,南部手槍,共11個口徑。

日軍在徐州會戰中繳獲的國軍各型火炮和彈藥輸送車

國軍的火炮也口徑繁雜,3英寸至6英寸級別就有70mm,75mm,76mm,76.2mm,77mm,81mm,82mm,88mm,102mm,105mm,107mm,115mm,120mm,122mm,140mm,149.1mm,152mm,155mm等口徑,且火炮口徑雖然繁雜,但總數卻少的可憐,全國總共800多門火炮卻有近40個口徑,平均每個口徑竟才20多門。對於炮兵的後勤供應來說,可以用無法措手來形容。

各地軍閥的自製武器更是各顯神通,毫無制式標準,產品質量也是參差不齊。各地軍閥還根據自身情況對所產槍械還大多加以改造,導致同一型號的槍械,各地生產的零配件與彈藥不能通用。

主戰武器裝備品種口徑紛繁複雜的狀況不啻是後勤保障的噩夢,並直接導致中國軍隊整體協同戰力異常低下。

抗戰期間日本陸軍裝備技術水平並非國際一流,而中國軍隊手中進口的武器性能並不差,甚至有一部分高於日軍。

日本作為近代化的工業國家,建成了完整配套的軍工業,裝備基本系自產,無論是裝備的統一性,還是後勤補給的方便程度,都大大優於中國軍隊。當時日軍的槍械性能雖不佔優勢,卻因實現了標準化、系列化而便於組織火力,而且能保障彈藥供應。

中國軍隊的武器受制於進口,僅槍枝便來自十幾個國家,有「萬國武器博物館」之稱。這種裝備混亂對後勤保障是一種災難,戰時常出現件不配槍、彈不對膛,還受制於出售國能否及時供應彈藥。

從本質上來說,這是一個工業化國家對非工業化國家在軍事裝備上的壓倒性優勢的充分體現。

03

—素質、訓練、風氣:中國軍隊遠遠落後於日本

首先看中日兩國兵源在文化素質上的差距。

1907年,日本的小學就學率達到97.83%,基本做到了小學教育的普及。而中國在民國時期識字率僅為20%左右。更嚴重的是,這20%識字的國人中,家庭條件較好的佔大多數。在「好男不當兵「的年代,能夠成為軍人的中國人中,有一定文化水平的就更加少之又少了。

據一般的觀察,戰時國軍士兵90%以上是文盲,無科學常識者幾佔百分之百。抗戰中期,歷史學家黃仁宇當時正在國軍中擔任排長。據他的親身體驗,士兵「不僅體格羼弱,而且狀似白痴,不堪教練。師部的辦法,即是抽調各營連可堪訓練的士兵,組織突擊隊,集中訓練,其他的則歸各部隊看管,也談不上訓練,只希望來日作戰時在山上表現人多。」

已經到「狀似白痴」的狀況,「素質」兩字,可想而知。與普遍接受過初等教育的日軍相比,不論是對於技術裝備的掌握和運用還是對於戰術的理解和協同,兩者均不可能在一條水平線上。

兩軍的身體素質也有天壤之別。黃仁宇的觀察中已經指出士兵「體格羼弱」了。事實上戰時國軍士兵因營養不良,體格嚴重惡化。缺乏食品,而不是武器,是導致戰時國軍戰鬥力下降的首要原因。

抗戰時一張中國軍隊閱兵時小憩的照片,90%以上的士兵低於基本營養標準,士兵雖然敏捷性不差,但體力和耐力較差,由於體內沒有基本的脂肪儲備,無法應對高強度對抗。

1944年10月,魏德邁擔任蔣介石的總參謀長後,發現士兵無力行軍,不能有效作戰,而其主要原因是他們處於半飢餓狀態。由於後勤、補給工作不良,後方軍糧不能按期送達第一線,導致前線部隊常常斷糧。

中國士兵體檢時的照片,其暴露的肋骨、基本沒有肌肉的腿,很可能在一次高強度衝鋒後死亡。

欠發、剋扣士兵糧餉,更是國軍部隊的普遍現象。加上軍糧、軍鹽摻雜摻假,士兵食不果腹。軍服不能按季節發下,士兵夏季尚有穿冬季軍服者。前方缺乏藥品,傷兵不能得到及時救治,因傷不及救治而致死者佔死亡率之大部。

日軍的廚房,可見食材品種雖然不甚豐富,但卻保質保量。更能看到日軍士兵強壯的身體和肌肉。

就是這樣一直身體和文化素質均可用低劣來形容的軍隊,在另一個戰鬥力構成的重要因素:訓練上,也遠遠被日軍甩在背後。

日軍的訓練相當嚴格。據昭和十五年(1940年)日軍頒發的《步兵操典》規定,步兵單兵及大隊以下步兵分隊訓練主要內容包括:

單兵教練,即單兵隊列(包括射擊、投彈和動作),單兵對歩、機槍的射擊和擲彈筒的使用。

中隊教練,包括隊形、戰鬥、分隊、小隊、中隊的進攻、防禦。

輕機槍和自動炮教練,包括密集隊形、射擊、分隊、小隊、中隊進攻、防禦,以及夜間戰鬥。

步兵炮、速射炮教練。

大隊教練,包括進攻、防禦、追擊、退卻,以及夜間作戰。

抗戰初中期參戰的日本士兵,從訓練上大體上要接受將近一年的軍事訓練。

前5個月是新兵集訓,訓練課目包括隊列、刺殺、射擊及拉練。在這期間最少要有一次在嚴冬條件下的五天野營拉練,訓練士兵嚴寒耐力及夜間應戰能力。

接下來2個月是常規單兵綜合素質訓練,強調小隊、中隊一級作戰協調。在這期間每天必須有30公裡以上行軍耐力訓練。並由教官掌握其中強行軍比例,但不得低於每日5公裡的強行軍。

新兵在轉入小隊、中隊級協同戰術訓練時,大都加入該部隊老兵的「私貨」。這些「私貨」練起來都很苦,例如立姿加重物持槍長瞄,打夜間100米外香火頭,避彈奔跑及針對避彈奔跑的射擊方法,狙擊與反狙擊術,突發情況下防守與反擊的動作等,都是在戰場上非常實用的技術。

再接下來的1個月是中隊、大隊級作戰訓練。新兵從這個月開始接受野戰射擊訓練,遊泳訓練及強化刺殺訓練。除此之外,另有每天40公裡的行軍。

最後2個月搞大隊、聯隊級作戰協同,高級技戰術動作及火線機動。

經此訓練,抗戰初中期的日本普通士兵已經具備了相當的單兵作戰技能。

日軍《步兵操典》規定:新兵入伍以後每月用於實彈射擊訓練的子彈,步槍不得低於150發,機槍不得低於300發,每年用於訓練的步兵子彈則為1800發。在這種嚴格要求和訓練條件下,日軍射擊水平普遍較高,通常每個中隊(連)優秀射手佔到三分之一左右。英國軍事評論員給日本軍隊軍事素質的評價是:裝備B級,戰術水平A級,單兵射擊技術A級。

據一些抗戰老兵回憶,許多日軍士兵在乘車行進時舉槍射擊,仍能較準確地打中百米內的人形目標。而普遍受過基礎教育的日本兵在受到長時間嚴格訓練後,對技術兵器的操作、保養水平更是遠優於中國士兵。

到戰爭後期,日本在戰爭的泥沼中越陷越深,兵源枯竭,不得不擴大服役年限,徵召了許多「鬍子兵」和「娃娃兵」,老的老,少的少,且訓練的時間、質量都不能保證,軍事素質就大打折扣。

國民黨徵兵主要靠強抓壯丁,川、黔、滇軍部隊還多是大煙槍不離手的「雙槍兵」,其精神面貌可想而知。由於財政困窘,當權者珍惜所購武器卻輕視人命,加上士兵經常開小差,因此捨不得消耗彈藥對其進行訓練。

當時外國來華人員感到很奇怪的一件事,便是「國軍」士兵手中能有先進的德、美槍枝,卻赤腳穿草鞋,連一雙極便宜的防護腳的膠鞋都不發。士兵如此不受珍愛、缺乏訓練又充斥文盲的部隊,使用武器的效能肯定不會高。

由於後勤、補給工作不良,國軍士兵還要承擔繁重的雜務。據估計,一般部隊因領糧、領草、搬運、打柴、磨麥等,每星期竟難得三天的訓練。一個連往往有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一的人力,經常在打雜。新兵入伍後半年,還不知如何瞄準,如何使用表尺與目測距離。國軍士兵的射擊技能遠不如日軍,大多數士兵打仗時只是胡亂扳放。

戰鬥情緒的熱烈高漲,以及勇於犧牲,本為國軍士兵最大的長處。衝鋒和白刃戰,也是國軍最有可能取得勝利的方式。但直到日軍素質一落千丈的的抗戰後期,國軍士兵的劈刺技術還是比不上日軍,二、三個士兵尚不能敵過一個日本兵,原因固然有國軍士兵營養不良,體力太差的原因。而劈刺技術訓練不足,也是重要原因。衝鋒與劈刺的戰鬥技能,平日不注意訓練,每遇近距離與敵交鋒,只知一味喊「衝」、喊「殺」,如同兒戲。

國軍士兵不但技能差,且不沉著,往往過早發射,甚至一發現敵人,即到處放槍,無異暴露自己的位置,給敵炮以良好的射擊目標。投擲手榴彈,大多失之過早,常被敵人擲回。由於缺乏沉著應戰的工夫,日軍在攻擊國軍高地時,常在遠處大聲呼叫,誘使國軍過早投彈或射擊,以消耗國軍的彈藥。

徐永昌反省國軍屢戰屢敗的原因時,在日記中寫下了這樣一段話:「關於戰事,致勝條件太不夠,固無法使之有利,但如超過限度之敗,則又完全為官兵訓練太差,風氣太壞所致。」

「訓練太差,風氣太壞」,確是國軍弊端的經典總結。這裡風氣之壞是嚴重影響戰鬥力的又一重要因素。

連蔣介石自己也承認,中原會戰(即豫湘桂會戰中的河南戰場作戰)時,「我們的軍隊沿途被民眾包圍襲擊,而且繳械!這種情形,簡直和帝俄時代的白俄軍隊一樣,這樣的軍隊當然只有失敗!我們軍隊裡面所有的車輛馬匹,不載武器,不載彈藥,而專載走私的貨物。……部隊裡面軍風紀的敗壞,可以說到了極點!在撤退的時候,若干部隊的官兵到處騷擾,甚至於奸淫擄掠,弄得民不聊生!」長沙會戰時,部隊主官因營商應酬,脫離部隊,官兵擅入民房,攫取財物。有的守備部隊,當敵人攻擊時,尚在掩護體中賭牌,以致失守。

與日軍相比,尚未近代國家化的中國軍隊,其風氣也帶有濃重的前現代流寇風氣,與近代國民國家軍隊相比,風氣與素質實在有霄壤之差。

素質、訓練、風氣,這些在一定程度上比武器的先進程度還要重要的因素上,中國軍隊與日軍相比,其差距更遠遠超過了武器的落後。

對日軍軍事素質的醜化與貶低,實際上也貶低了那些在抗戰中犧牲的烈士和活下來的老兵。抗日戰爭,是一個前近代國家對一個近代工業國家的拼死抵抗,拒絕抗日神劇,記住歷史上真實慘烈的犧牲。

你的在看就是召集朋友的方式 

相關焦點

  • 日軍一個師團到底有多少人?數量遠超出你的想像
    除了近衛師團是天皇的御林軍駐守日本外,其餘16個師團全部參加了侵華,每個師團都犯下累累罪行。乙類師團作為支援作戰的單位,其編制有第十三師團、第十五師團、第十七師團、第十八師團至第110師團。▲《登陸之日》截圖由於後期馬匹不足,乙類師團在甲類師團的標準上壓縮了騎兵聯隊,改為大隊(個別不設騎兵),工、炮、鎦各一聯隊,共7個聯隊,加上一師團部、兩旅團部的非戰鬥人員共24400
  • 怎樣全殲日軍一整個師團?
    他的意思是,106師團後來被圍殲,不是自己的指揮能力太水,而是他們本來就爛泥扶不上牆。一路上,106師團你挑著擔,我牽著馬,迎來日出,送走晚霞。這地方天氣酷熱、道路崎嶇,山高林密,而且晝夜溫差極大,白天行軍衣服都被汗水浸透,晚上山風一吹,寒戰連連,致使許多日軍官兵成為病號。
  • 二戰鬼子戰力大比拼,日本各地師團誰最慫?
    說說日本陸軍各地區部隊戰鬥力的區別。都說日本九州兵第一,此話不假,不過也並非九州一地盛產強兵,來自本州北部仙臺的第二師團戰鬥力也不比九州兵差。來自九州熊本的第六師團,更是為大家所熟悉。在中國戰場幾乎無敵,號稱日本陸軍戰鬥力第一強師團,不過最後的結局也是悲劇的,在紐幾內亞被美澳聯軍打殘。第六師團是日軍在二戰爆發前17個常備師團之一,代號「明」。
  • 倭毒——揭秘侵華日軍化學戰
    大久野島的北部有一處依山而建的最大的毒氣儲存庫——長浦毒氣庫,可容6個百噸規模的大型毒劑罐。從1929年開始至1945年止,日本共生產了7000多噸、700多萬發毒氣彈,絕大多數運到了中國。1931年9月18日,侵華戰爭爆發。在黑龍江省,具有重要戰略位置的齊齊哈爾首先成為日本關東軍攻佔的要地。
  • 1個師團被殲,日軍士兵說活著的人也快變成鬼
    這是1938年武漢會戰時,日軍一名前線士兵在酷暑和殘酷的戰鬥中寫下的話。1938年6月-10月,圍繞武漢的戰鬥持續了數月,戰場遍布安徽、河南、江西、湖北4省的廣大地區。01 武漢會戰背景日本發動侵華戰爭使得國內勞動力、糧食、能源方面都出現了短缺,戰爭所產生的巨大負擔已經遠遠超出日本國力能夠承擔的範圍。
  • 武漢會戰日軍一個師團有多少兵力?為何國軍50個軍打不過10個師團
    為此日軍調集重兵進攻武漢,而武漢的地理位置對中國來說也極為重要,所以在日軍進攻前,也在這裡調集重兵積極防禦。1938年6月11日日本波田支隊趁雨夜突襲安慶,標誌著日軍進攻武漢的戰鬥正式開始,武漢會戰一直持續到1938年10月27日以日本攻佔武漢勝利而結束,歷時4個多月。武漢會戰雖然失敗,但這卻是抗日戰爭戰略防禦階段規模最大、時間最長、殲敵最多的一次戰役 。
  • 歷史 關於抗日戰爭的70個問題 你都能回答出來嗎?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本陸軍主力有35個師團被牽制在中國戰場,派往太平洋戰場的僅10個師團。羅斯福總統曾說:「假如沒有中國,假如中國被打垮,你想有多少師團的日本兵可以調到其他方面來作戰?他們可以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邱吉爾說:「如果日本進軍西印度洋,必然會導致我方在中東的全部陣地崩潰,能防止上述局勢出現的只有中國。」
  • 他是國民黨第一悍將,石牌要塞血戰不退,擊潰日軍精銳師團
    1943年5月25日晚,日軍第三師團和第三十九師團攻入石牌外圍,石牌要塞保衛戰打響。第三師團是日軍陸軍精銳,先後多次參加侵華作戰。胡璉5月28日,日軍第三師團、第三十九師團推進到石牌附近,日軍第三師團開始向第十一師第一道防線南林坡陣地發起攻擊。
  • 日本侵華史料:老明信片上的日軍攻陷太原城
    日本侵華史料:老明信片上的日軍攻陷太原城2020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日本侵華期間,印刷發行了大量供日本軍隊在中國通信使用的明信片,日軍官兵可以免資寄遞。明信片上印有或蓋有「軍事郵便」字樣,圖案通常為日軍隨軍記者、畫家拍攝、繪製的日本侵略者在中國戰鬥、行軍、生活的場景以及中國的名勝古蹟、風土人情等內容,旨在美化侵略、歌功頌德、炫耀武力、宣揚戰績。這是一枚難得一見的日本侵華時期發行的《太原入城》照片版「軍事郵便」明信片。
  • 教導總隊如果和日軍一個甲種師團正面硬扛,到底誰會成為勝利者?
    日軍德甲種師團,要先明白,甲種師團是只有中國派遣軍才有的編制,也就是在中國戰場上擔負機動作戰的主力野戰部隊,還不是日軍戰鬥力最強的部隊。這兩者相比,誰的戰鬥力更強?【公告:本號在今日頭條新開關聯帳號「知兵堂老周」,敬請大家關注支持】      在抗戰中,中國軍隊最精銳的自然是德式化程度最高的教導總隊,原來是準備作為德械師整編的樣板部隊。日軍德甲種師團,要先明白,甲種師團是只有中國派遣軍才有的編制,也就是在中國戰場上擔負機動作戰的主力野戰部隊,還不是日軍戰鬥力最強的部隊。
  • 70年前中國軍人的50個浴血片段
    尤難忘東北軍在長城抗戰中高呼的口號:「以最後一滴血,為民族爭生存!以最後一滴血,為國家爭獨立!以最後一滴血,為個人爭人格!」70年前的今天,日本正式宣布投降;70年後的今天,讓我們一起來重溫當年中國軍人浴血沙場的慘烈情景。
  • 70萬中國軍隊為何打不過20萬日軍?日本海軍大口徑艦炮不可忽視
    淞滬會戰於1937年8月開戰,持續時間長達3個月,在這3個月時間中,中國軍隊先後集結了包括中央軍精銳在內的約70餘萬大軍參戰;而日軍先後增調的兵力也高達20餘萬人。很多人不明白,為什麼淞滬地區作戰,中國軍隊集結了3比1以上的兵力優勢,而且很多還是精銳部隊,最終卻依然慘敗。
  • 日軍臺灣旅團,是一支中國人互相殘殺的部隊?
    1941年2月7日,臺灣混成旅團擴編為第48師團,由土橋勇逸中將擔任師團長。師團管轄臺灣步兵第1、2聯隊、步兵第47聯隊、工兵第48聯隊、搜索第48聯隊、山炮兵第48聯隊、輜重兵第48聯隊等。1941年11月6日,編入第14軍,後投入到太平洋戰場。至此,臺灣旅團基本結束了入侵中國的作戰。而臺灣軍之後也改編為日軍第10方面軍,方面軍司令官由安藤利吉大將擔任。
  • 真實德械師:火力不及日軍一個聯隊,但意志極其堅定
    至於輕火力,很多人認為國軍一個師有1萬多人,步槍、輕重機槍、手榴彈居多。近戰中,應該國軍應該能佔優勢。但這一優勢僅僅是表面上的,實際戰鬥中,「德械師」一個師火力都無法抗拒日軍一個聯隊。日軍一個聯隊火力碾壓「德械師」日軍常設師團、特設師團都管轄4個步兵聯隊,以常設師團管轄的步兵聯隊為例。
  • 彭俊 | 侵華日軍登陸常熟之經過
    一、登陸計劃1937年10月下旬,侵華日軍中央統帥部鑑於其在上海方面的戰況【攻佔大場完成中央突破】,及為之後對淞滬戰場國民黨軍的堵截圍殲,下令組建第10軍,並於10月底調令在華北戰場的第16師團編入其上海派遣軍序列。
  • 孫立人率領的美械師,把日軍18師團打的抱頭鼠竄,蔣介石很意外
    第一次入緬作戰雖然以失敗告終,但是很多戰役都可圈可點,戴安瀾率領200師萬餘名官兵就擋住了日軍兩個師團的進攻,讓日軍損失慘重。孫立人僅率領新編38師113團800多人就擊潰了仁安羌的2000多名日軍,救出了被包圍的7000英軍。
  • 同為二戰狂人,為何日本總是兵力捉襟見肘,而德國卻沒有?_侵華
    另一方面,就是素質這一塊拿捏得死死的,二戰前日本將適齡參軍青年分為五個等級,也就是甲乙丙丁戊五種,只有各方面完全符合兵役要求的才算是甲等,稍微有點指標不符合,那就是乙等。如果視力影響到開槍射擊,那就可能是丙等,剩下諸如智力不好,身高不足一米四五的,那就是劃到丁等了,如果是完全不適合服兵役,根本上不了戰場,那就是戊等了。
  • 熊本師團,二戰中日本陸軍最能打的部隊,卻在太平洋全軍覆沒
    第六師團是日本陸軍精銳,其不僅僅是二戰爆發前17個常備師團之一,更是日本明治時代初建新式陸軍時的六大師團之一,由日本六大鎮臺中的熊本鎮臺改編而來
  • 1938年三井戰鬥,老八路圍著日軍打,一仗抓了28個俘虜兵
    三井戰鬥中,八路軍投入的是120師359旅的717團和718團一部,日軍則是第26師團獨立步兵第11聯隊一部。這次戰鬥的背景是這樣的:1938年2月,為配合第二戰區晉綏軍等部反攻太原,120師主力在同蒲路展開破襲戰。日軍第26師團趁晉西北空虛,竄犯於此,並佔領了神池、寧武、五寨等7座縣城。
  • 中國有兩百多個師,一個師有多少兵力?最多時能有四十萬人
    在中國人民解放軍中,一個師的編制到底是有多少人呢?要知道在建國初期我們的軍隊有70多個軍,200多個師,而一個師到底有多少兵力?其實這也要看各個時期的情況,但每個時期情況都不一樣,在抗戰時期我國我軍的兵力比較少,而在建國初期一個師的兵力甚至超過了2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