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生民立命
為往聖繼絕學
故,多讀書,多思考只有認清侵華日軍真實的戰鬥力,才知道抗戰時中國軍隊面對的是什麼樣的敵手,才知道為了不做亡國奴,我們的先輩除了付出數倍甚至數十倍的鮮血為代價,確實再沒有其他的路可以與日軍抗衡。
01
—來自抗日將領的回憶
林彪:從北伐到蘇維埃戰鬥中不曾碰到過這樣強的敵人
中共名將林彪在《平型關戰鬥的經驗》中寫道:
敵人實在有許多弱點可為我乘,但敵人確是有戰鬥力的。也可以說,我們過去從北伐到蘇維埃戰鬥中還不曾碰到過這樣強的敵人。我說的強,是說他們的步兵也有戰鬥力,能各自為戰,雖打敗負傷了,亦有不肯繳槍的。戰後只見戰場上敵人屍體遍野,卻捉不著活的。敵人射擊的準確,運動的蔭蔽,部隊的掌握,都頗見長。對此種敵人做戰,如稍存輕敵觀念,做浮躁行動必易受損失。
指揮平型關戰鬥的林彪
我們的部隊仍不善做疏散隊形之做戰……我們的軍事技術,特別是戰鬥員與班排連長的技術與戰術教育,實在還須大大的努力。過去大半年,部隊雖然得到了休息整頓的機會,在風紀、禮節與正規化上進步很多,但對戰術訓練還很差。今後應努力加強這方面的教育。
李宗仁:日本陸軍訓練之精和戰鬥力之強,舉世罕有其匹
臺兒莊會戰指揮官,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回憶:
日本軍隊的長處,那也確是說不盡的。日本陸軍訓練之精,和戰鬥力之強,可說舉世罕有其匹。用兵行陣時,上至將官,下至士卒,俱按戰術戰鬥原則作戰,一絲不亂,令敵人不易有隙可乘。日本高級將領之中雖乏出色戰略家,但是在基本原則上,絕少發生重大錯誤。日本將官,一般都身材矮小,其貌不揚,但其做事皆能腳踏實地,一絲不苟,令人生敬生畏。
陳誠:兵在精而不在多
曾分別任第六、第九戰區司令長官,指揮武漢會戰和遠徵軍入緬的陳誠更是對中日兩軍做了直接對比:
優勢兵力,不能專就量言,質的關係尤為重要。我們抗戰動員的兵力,在任何一次會戰中,都比敵人多幾倍。即如武漢會戰,光是九戰區指揮的部隊,最多時有七十多個師;而敵人使用部隊,據先後發現之番號計算,總計不過七個師團。其所以能以少擊眾者,除裝備關係外,就是因為素質的優越。反過來看我們自己,部隊雖多,但量的優勢每為質的劣勢所抵消,徒然虛糜餉糈,並無補於敗亡——此「兵在精而不在多」之所以為至理名言也。
1938年6月至10月,中國軍隊先後集結近百萬人,在武漢地區與日軍展開會戰。圖為中國軍隊的機槍陣地。
武漢會戰中,王陵基軍團及第三十軍團孫渡、張衝兩軍,均因素質太差,甫經接觸即潰不成軍;而滇軍盧漢所部,未經接觸,僅聞敵機之聲亦即潰散——以致連累素質較優的部隊也無法達成任務,而造成全盤的失敗。故素質是部隊的命脈,與其多而烏合,不如量少而精,反而能在疆場上發揮戰力。
02
—日軍裝備不佔絕對優勢 勝在量多配套性強
首先看一下日軍的單兵裝備。在抗戰初期、中期,日軍單兵裝備要強於中國軍隊,但與美國、德國等國陸軍相比,還是有差距。日軍主要的步兵輕武器還是三八式步槍,自動武器很少,而美軍、德軍和蘇軍大量配備了衝鋒鎗、突擊步槍,是日軍無法相比的。
日本南部十四式手槍(「王八盒子」)因彈簧鋼質量差供彈常出問題,被稱為「二次大戰中最差的手槍」。
日軍主要使用6.5毫米口徑的明治三十八年(1905年)式步槍,其具有精度好、射程遠和槍身長利用於白刃格鬥的優點,但由於6.5*50毫米步槍彈單頭飛行穩定,侵徹效果好,但是太過於穩定使得殺傷性不夠,威力稍顯不足。「三八」式步槍配有單刃刺刀,刀長500毫米。從總體來說,因為殺傷力的不足,三八步槍的性能並不出類拔萃。日軍為了彌補這個缺點,開發了使用7.7毫米口徑子彈的「九九式」步槍,但裝備部隊的普及程度遠不如「三八」式。
日軍所用輕機槍主要是人稱「歪把子」的大正十一年(1926年)式,後裝備中國俗稱為「拐把子」的九六年式(1936年)。歪把子機槍的優點是射擊準確,但供彈不暢,加上通用的6.5毫米子彈殺傷力不足,殺傷性能不如中國各派軍隊主要裝備的捷克式輕機槍(通用德式7.9毫米彈)。日軍於1939年研製出7.7毫米口徑的九九式輕機槍,也因生產能力不足未大量裝備。
日軍的重機槍為九二式,使用 7.7毫米口徑子彈,耐寒性好,遠距離命中精度相當高。槍口焰很小,利於隱蔽,提高了在戰場上的生存率。缺點是靠彈板供彈操作不便且易卡殼。
侵華戰場上的日軍沒有裝備衝鋒鎗,是拘泥於日俄戰爭的經驗,認為「一門百發百中的大炮要勝於一百門百發一中的大炮」,感到衝鋒鎗耗彈多且精度差,又不符合日本武士最後以刺刀決勝的觀念。
再看日軍的火力配置。與美德等國陸軍相比,日軍的火力配置無疑是落後的,尤其是坦克的使用上,日軍坦克水平低、數量少,雖然跟中國軍隊比佔優勢,與歐洲戰場美、蘇、德各國部隊相比,均有較大差距。
日軍主要裝備的90毫米九七式迫擊炮性能優秀,彈道彎曲,死界很小,射速快、威力大,重量輕、體積小、便於機動、易於操作、造價低。雖然中國軍隊裝備的82毫米迫擊炮性能也非常優秀,使得日軍在支援火力上並沒能佔據優勢,但日軍大量裝備了50毫米口徑的八九式擲彈筒(一個中隊有6具),具備一定近戰火力優勢。
與美英蘇等國相比,日本陸軍裝備技術水平不算高,因為戰前日本軍工生產的重心放在飛機、艦艇方面,地面裝備則放在次要發展位置。跟中國軍隊相比,日本陸軍武器的性能,不能說佔據絕對優勢。
裝備性能不佔絕對優勢,日軍靠什麼戰勝數倍於己的中國軍隊?根本原因在於,日軍武器數量多、配套性強。
日本從明治維新至第一次世界大戰,已經建立起完整配套的軍事工業,裝備基本是自產。槍械性能雖不佔優勢,卻因實現了標準化、系列化而便於組織火力,而且能保障彈藥供應。
常德會戰國民黨軍繳獲的日軍武器裝備
日軍甲種中隊編制205人,人數相當於中國軍隊1.5個連,但擁有步槍、輕重機槍、擲彈筒、迫擊炮等。以裝備水平看,已經接近中國軍隊的團級單位。
日軍還在步兵各級編制內配備加強武器,以增強壓制火力:個別加強的分隊配備1具擲彈筒;在步兵小隊配備3具擲彈筒;在步兵中隊則配備1-2挺重機槍,有的還配備1-2門迫擊炮;在步兵大隊配備2-4門九二式步兵炮,另增配4-8挺重機槍(即增強一個1個機槍中隊),個別大隊還加強2門四一式山炮。在步兵聯隊配備4門四一式山炮或6-8門九二步兵炮,6門37毫米反坦克炮。
抗戰初期,日軍地面重武器數量也多於中國軍隊。日軍一個師團的支援火炮有24門四一式75毫米山炮、12門75毫米加農炮(亦即野炮)和24門三八式70毫米步兵炮。
近代特別是一戰以來的武器對抗,除了單項性能對比外,還需要武器配置按作戰要求力爭達成最優化。日本作為一個實現了近代系統工業化的國家,在侵華戰爭前已基本跟上國際戰爭水平的要求,從而對軍隊裝備進行配置,在陸海軍之間、航空兵與地面部隊及艦艇之間、陸軍的步、炮、騎、裝甲兵之間的武器使用能達成有機結合,戰時有較好的火力協同。從這點上說,日軍的軍事實力達到二戰時期國際先進(陸軍次於德美蘇英,海軍僅次於美軍)水平,遠強於當時的中國軍隊。
反觀中國,無論是中央軍還是地方雜牌軍,缺槍少彈一直是普遍難題。
國民政府缺乏工業基礎,國內兵工廠只能生產少量輕迫擊炮、步機槍和子彈,多數武器購自德、蘇、英、捷克等國,雖然多數品種質量還略優於日軍裝備,然而財力不足,外購數量有限。
以當時最精銳的中央軍德械88師為例,全師也只有4000多支步槍,70多挺重機槍。主力部隊尚且如此,其他部隊就不用說了。
抗戰前貴州軍閥的部隊中,有一部分士兵還居然是手持大刀長矛作戰的,最多身上背幾個手榴彈,這種士兵在貴州叫做徒手兵。
1937年抗日勇士赤膊在上海與日軍對峙,這名勇士不久便死在日軍槍下
幾十萬川軍武器裝備也是極為缺乏,如臺兒莊作戰的川軍,出川以後步槍和手榴彈都嚴重不足,一些新兵是赤手空拳的。川軍沒有武器就無法在戰場上與日軍作戰。為了能在戰場上發揮作用,他們迫不得已在山西搶劫了閻錫山晉軍的軍火庫。
更要命的是,中國軍隊的武器配套性很差。
僅步槍一項,中國軍隊裝備的就有上百個品種,一個型號的步槍就衍生出十幾個不能通用的變種。恐怕連國民政府自身都無法準確統計當時中國各地到底裝備有多少種槍械火炮。雖然在1930年代國民政府開始軍備整頓,提倡用統一制式武器取代勢力的雜亂武器,但實際無法做到。軍備整編後,中國軍隊依舊裝備雜亂:僅步槍在標準化後仍有4個主要口徑,分別是6.5mm,7.62mm,7.7mm,7.92mm,標準化前更是擁有有13個口徑。且即使口徑相同的步槍,彈藥也未必通用,如7.92mm子彈就有3種長度。
國軍在手槍方面光個毛瑟手槍就有20多個各國型號(含自製型號)並且有7.62mm,7.63mm,7.65mm,9mm,11.25mm等口徑。勃郎寧手槍也有多個型號,口徑從6.35mm,7.65mm,9mm,11.43mm都有。此外還有各種型號、各種口徑的柯爾特手槍,魯格手槍,瓦爾特手槍,伯萊塔手槍,史密斯轉輪手槍,南部手槍,共11個口徑。
日軍在徐州會戰中繳獲的國軍各型火炮和彈藥輸送車
國軍的火炮也口徑繁雜,3英寸至6英寸級別就有70mm,75mm,76mm,76.2mm,77mm,81mm,82mm,88mm,102mm,105mm,107mm,115mm,120mm,122mm,140mm,149.1mm,152mm,155mm等口徑,且火炮口徑雖然繁雜,但總數卻少的可憐,全國總共800多門火炮卻有近40個口徑,平均每個口徑竟才20多門。對於炮兵的後勤供應來說,可以用無法措手來形容。
各地軍閥的自製武器更是各顯神通,毫無制式標準,產品質量也是參差不齊。各地軍閥還根據自身情況對所產槍械還大多加以改造,導致同一型號的槍械,各地生產的零配件與彈藥不能通用。
主戰武器裝備品種口徑紛繁複雜的狀況不啻是後勤保障的噩夢,並直接導致中國軍隊整體協同戰力異常低下。
抗戰期間日本陸軍裝備技術水平並非國際一流,而中國軍隊手中進口的武器性能並不差,甚至有一部分高於日軍。
日本作為近代化的工業國家,建成了完整配套的軍工業,裝備基本系自產,無論是裝備的統一性,還是後勤補給的方便程度,都大大優於中國軍隊。當時日軍的槍械性能雖不佔優勢,卻因實現了標準化、系列化而便於組織火力,而且能保障彈藥供應。
中國軍隊的武器受制於進口,僅槍枝便來自十幾個國家,有「萬國武器博物館」之稱。這種裝備混亂對後勤保障是一種災難,戰時常出現件不配槍、彈不對膛,還受制於出售國能否及時供應彈藥。
從本質上來說,這是一個工業化國家對非工業化國家在軍事裝備上的壓倒性優勢的充分體現。
03
—素質、訓練、風氣:中國軍隊遠遠落後於日本
首先看中日兩國兵源在文化素質上的差距。
1907年,日本的小學就學率達到97.83%,基本做到了小學教育的普及。而中國在民國時期識字率僅為20%左右。更嚴重的是,這20%識字的國人中,家庭條件較好的佔大多數。在「好男不當兵「的年代,能夠成為軍人的中國人中,有一定文化水平的就更加少之又少了。
據一般的觀察,戰時國軍士兵90%以上是文盲,無科學常識者幾佔百分之百。抗戰中期,歷史學家黃仁宇當時正在國軍中擔任排長。據他的親身體驗,士兵「不僅體格羼弱,而且狀似白痴,不堪教練。師部的辦法,即是抽調各營連可堪訓練的士兵,組織突擊隊,集中訓練,其他的則歸各部隊看管,也談不上訓練,只希望來日作戰時在山上表現人多。」
已經到「狀似白痴」的狀況,「素質」兩字,可想而知。與普遍接受過初等教育的日軍相比,不論是對於技術裝備的掌握和運用還是對於戰術的理解和協同,兩者均不可能在一條水平線上。
兩軍的身體素質也有天壤之別。黃仁宇的觀察中已經指出士兵「體格羼弱」了。事實上戰時國軍士兵因營養不良,體格嚴重惡化。缺乏食品,而不是武器,是導致戰時國軍戰鬥力下降的首要原因。
抗戰時一張中國軍隊閱兵時小憩的照片,90%以上的士兵低於基本營養標準,士兵雖然敏捷性不差,但體力和耐力較差,由於體內沒有基本的脂肪儲備,無法應對高強度對抗。
1944年10月,魏德邁擔任蔣介石的總參謀長後,發現士兵無力行軍,不能有效作戰,而其主要原因是他們處於半飢餓狀態。由於後勤、補給工作不良,後方軍糧不能按期送達第一線,導致前線部隊常常斷糧。
中國士兵體檢時的照片,其暴露的肋骨、基本沒有肌肉的腿,很可能在一次高強度衝鋒後死亡。
欠發、剋扣士兵糧餉,更是國軍部隊的普遍現象。加上軍糧、軍鹽摻雜摻假,士兵食不果腹。軍服不能按季節發下,士兵夏季尚有穿冬季軍服者。前方缺乏藥品,傷兵不能得到及時救治,因傷不及救治而致死者佔死亡率之大部。
日軍的廚房,可見食材品種雖然不甚豐富,但卻保質保量。更能看到日軍士兵強壯的身體和肌肉。
就是這樣一直身體和文化素質均可用低劣來形容的軍隊,在另一個戰鬥力構成的重要因素:訓練上,也遠遠被日軍甩在背後。
日軍的訓練相當嚴格。據昭和十五年(1940年)日軍頒發的《步兵操典》規定,步兵單兵及大隊以下步兵分隊訓練主要內容包括:
單兵教練,即單兵隊列(包括射擊、投彈和動作),單兵對歩、機槍的射擊和擲彈筒的使用。
中隊教練,包括隊形、戰鬥、分隊、小隊、中隊的進攻、防禦。
輕機槍和自動炮教練,包括密集隊形、射擊、分隊、小隊、中隊進攻、防禦,以及夜間戰鬥。
步兵炮、速射炮教練。
大隊教練,包括進攻、防禦、追擊、退卻,以及夜間作戰。
抗戰初中期參戰的日本士兵,從訓練上大體上要接受將近一年的軍事訓練。
前5個月是新兵集訓,訓練課目包括隊列、刺殺、射擊及拉練。在這期間最少要有一次在嚴冬條件下的五天野營拉練,訓練士兵嚴寒耐力及夜間應戰能力。
接下來2個月是常規單兵綜合素質訓練,強調小隊、中隊一級作戰協調。在這期間每天必須有30公裡以上行軍耐力訓練。並由教官掌握其中強行軍比例,但不得低於每日5公裡的強行軍。
新兵在轉入小隊、中隊級協同戰術訓練時,大都加入該部隊老兵的「私貨」。這些「私貨」練起來都很苦,例如立姿加重物持槍長瞄,打夜間100米外香火頭,避彈奔跑及針對避彈奔跑的射擊方法,狙擊與反狙擊術,突發情況下防守與反擊的動作等,都是在戰場上非常實用的技術。
再接下來的1個月是中隊、大隊級作戰訓練。新兵從這個月開始接受野戰射擊訓練,遊泳訓練及強化刺殺訓練。除此之外,另有每天40公裡的行軍。
最後2個月搞大隊、聯隊級作戰協同,高級技戰術動作及火線機動。
經此訓練,抗戰初中期的日本普通士兵已經具備了相當的單兵作戰技能。
日軍《步兵操典》規定:新兵入伍以後每月用於實彈射擊訓練的子彈,步槍不得低於150發,機槍不得低於300發,每年用於訓練的步兵子彈則為1800發。在這種嚴格要求和訓練條件下,日軍射擊水平普遍較高,通常每個中隊(連)優秀射手佔到三分之一左右。英國軍事評論員給日本軍隊軍事素質的評價是:裝備B級,戰術水平A級,單兵射擊技術A級。
據一些抗戰老兵回憶,許多日軍士兵在乘車行進時舉槍射擊,仍能較準確地打中百米內的人形目標。而普遍受過基礎教育的日本兵在受到長時間嚴格訓練後,對技術兵器的操作、保養水平更是遠優於中國士兵。
到戰爭後期,日本在戰爭的泥沼中越陷越深,兵源枯竭,不得不擴大服役年限,徵召了許多「鬍子兵」和「娃娃兵」,老的老,少的少,且訓練的時間、質量都不能保證,軍事素質就大打折扣。
國民黨徵兵主要靠強抓壯丁,川、黔、滇軍部隊還多是大煙槍不離手的「雙槍兵」,其精神面貌可想而知。由於財政困窘,當權者珍惜所購武器卻輕視人命,加上士兵經常開小差,因此捨不得消耗彈藥對其進行訓練。
當時外國來華人員感到很奇怪的一件事,便是「國軍」士兵手中能有先進的德、美槍枝,卻赤腳穿草鞋,連一雙極便宜的防護腳的膠鞋都不發。士兵如此不受珍愛、缺乏訓練又充斥文盲的部隊,使用武器的效能肯定不會高。
由於後勤、補給工作不良,國軍士兵還要承擔繁重的雜務。據估計,一般部隊因領糧、領草、搬運、打柴、磨麥等,每星期竟難得三天的訓練。一個連往往有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一的人力,經常在打雜。新兵入伍後半年,還不知如何瞄準,如何使用表尺與目測距離。國軍士兵的射擊技能遠不如日軍,大多數士兵打仗時只是胡亂扳放。
戰鬥情緒的熱烈高漲,以及勇於犧牲,本為國軍士兵最大的長處。衝鋒和白刃戰,也是國軍最有可能取得勝利的方式。但直到日軍素質一落千丈的的抗戰後期,國軍士兵的劈刺技術還是比不上日軍,二、三個士兵尚不能敵過一個日本兵,原因固然有國軍士兵營養不良,體力太差的原因。而劈刺技術訓練不足,也是重要原因。衝鋒與劈刺的戰鬥技能,平日不注意訓練,每遇近距離與敵交鋒,只知一味喊「衝」、喊「殺」,如同兒戲。
國軍士兵不但技能差,且不沉著,往往過早發射,甚至一發現敵人,即到處放槍,無異暴露自己的位置,給敵炮以良好的射擊目標。投擲手榴彈,大多失之過早,常被敵人擲回。由於缺乏沉著應戰的工夫,日軍在攻擊國軍高地時,常在遠處大聲呼叫,誘使國軍過早投彈或射擊,以消耗國軍的彈藥。
徐永昌反省國軍屢戰屢敗的原因時,在日記中寫下了這樣一段話:「關於戰事,致勝條件太不夠,固無法使之有利,但如超過限度之敗,則又完全為官兵訓練太差,風氣太壞所致。」
「訓練太差,風氣太壞」,確是國軍弊端的經典總結。這裡風氣之壞是嚴重影響戰鬥力的又一重要因素。
連蔣介石自己也承認,中原會戰(即豫湘桂會戰中的河南戰場作戰)時,「我們的軍隊沿途被民眾包圍襲擊,而且繳械!這種情形,簡直和帝俄時代的白俄軍隊一樣,這樣的軍隊當然只有失敗!我們軍隊裡面所有的車輛馬匹,不載武器,不載彈藥,而專載走私的貨物。……部隊裡面軍風紀的敗壞,可以說到了極點!在撤退的時候,若干部隊的官兵到處騷擾,甚至於奸淫擄掠,弄得民不聊生!」長沙會戰時,部隊主官因營商應酬,脫離部隊,官兵擅入民房,攫取財物。有的守備部隊,當敵人攻擊時,尚在掩護體中賭牌,以致失守。
與日軍相比,尚未近代國家化的中國軍隊,其風氣也帶有濃重的前現代流寇風氣,與近代國民國家軍隊相比,風氣與素質實在有霄壤之差。
素質、訓練、風氣,這些在一定程度上比武器的先進程度還要重要的因素上,中國軍隊與日軍相比,其差距更遠遠超過了武器的落後。
對日軍軍事素質的醜化與貶低,實際上也貶低了那些在抗戰中犧牲的烈士和活下來的老兵。抗日戰爭,是一個前近代國家對一個近代工業國家的拼死抵抗,拒絕抗日神劇,記住歷史上真實慘烈的犧牲。
你的在看就是召集朋友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