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雷和反水雷戰,是海軍和陸軍工程兵最複雜,最危險的任務之一。
臺灣的水雷是拒統的重要工具。有從美國進口的,臺灣的中山研究院也研發過幾型水雷。
本文盤點臺軍自研的幾種水雷,以及在10月與美國政府籤署了武器購買合同後,可能獲得的美軍新型水雷。這些都將是未來戰爭的重要影響因素。
萬象計劃
臺灣從1975年開始實施萬象計劃研發水雷武器。「萬象計劃」,是臺軍以水雷研製工作為核心,提高其水雷作戰能力的一項綜合性水雷戰計劃。該計劃從1975年3月開始實施,歷經「啟蒙」、「養正」、「萬象」三個方案過程,相關規格亦不斷修正。
當時臺軍對水雷的要求分別是從反兩棲作戰和反潛兩方面考慮的。
反兩棲水雷,其指標裝藥量達到295千克,延時爆炸的定時範圍為10分鐘到30天,自毀設定期限為3到90天,布設深度10-37米,攻擊目標為1000~5000噸的艦船。
對反潛水雷的要求則更高,裝藥量要達到560千克黃色炸藥,延時爆炸期限為10分鐘到90天,自毀設定期限延長至一年,布放深度要能到100米。
另外,還對水雷的儲藏,水雷使用前的裝配精度和使用時間,水雷的入水穩定性、耐腐蝕性和水中生物附著情況以及殼體耐壓等特性做出了詳細規定。研製規格最終於1975年被臺灣海軍總部確定,交由臺灣中科院開始研製,並將該計劃命名為「萬象計劃」。
為保證萬象計劃順利實施,1976年,臺灣「中科院」電子研究所(現改稱資訊通信研究所)建立了水下科技組,專門負責水下兵器研發。又因研究需要,在海軍左營軍港桃子園基地海邊籌建了一座試驗廠房,並根據水雷研製計劃將該廠房命名為「萬象館」。此後,萬象館便成為臺灣水下科技研製機構的代稱。
萬象館的研究設施和技術水平經過幾十年不遺餘力的發展,不僅建立了門類齊全的專業試驗室,還擁有亞洲最大的大型動態磁模擬試驗室,用於魚、水雷的磁感應測試。
其水下兵器研究項目包括:主動聲吶研發、水下監聽及布放、水下感應器及水雷研發、水中信號處理及艦船噪聲測量等技術。萬象館成立後首項研發的水下武器系統就是萬象水雷。
萬象一型
萬象一型水雷於1984年部署。萬象一型水雷分艦用型和空投型兩種。艦用型(WSM210)為錐形雷,屬於系留觸發水雷,形狀為錐形,以方便從艦船上布放。雷徑頂部為0.8米,下部為0.97米,雷高0.9米,總重635千克,內裝300千克高爆炸藥,磁性引爆,具有延時及自毀功能,主要用於反擊登陸部隊。
空投型(WSM110)為柱形雷,同樣屬於系留觸髮式,形狀為圓柱狀,方便掛載到機上掛架,雷徑0.5米,長1.6米,總重約700千克,內裝300千克高爆炸藥,布深60米,主要用於打擊水面艦隊。
萬象二型
萬象一型服役後,臺灣「中科院」萬象館又根據部隊使用經驗,開始研製第2代水雷,即萬象二型水雷。
該系列水雷屬於艦布雙引信感應淺水雷、空投或艦布或潛布多引信感應沉底水雷、艦布雙引信感應系留水雷等,均屬先進的複合感應水雷,採用磁聲聯合引信,以抗登陸打擊登陸艦船為主。
萬象二型系列水雷共有四種,分別是1號淺水水雷、2號訓練水雷、3號系留水雷和4號沉底水雷。
淺水水雷是專用於灘頭淺水區域布設的抗登陸水雷,只用來對付登陸艇和兩棲車輛,所以體積和裝藥量比其他萬象水雷要小很多。其外形與義大利的著名MANTA水雷類似
訓練水雷是用於進行航空布雷訓練的假水雷。
3號系留水雷為大型反潛水雷,雷體呈卵形,安置在雷車上,主要通過艦船布設。
4號沉底水雷與萬象一型沉底水雷外觀相同,只是水雷引信更換為更先進的複合感應引信。萬象二型系列水雷於上世紀90年代裝備臺軍。
請關注下回解說萬象三型,萬威水雷以及臺軍的布雷能力分析。
邁納防務,專注於保障與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