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和朋友聊起十幾年前的幾次臺海危機和當時解放軍的應對舉措,其中就免不了提到當時幾乎所有對臺解決方案裡都會提到過的一件事情——水雷封鎖。對於當時的解放軍來說,水雷封鎖基本屬於「一次投資,長期受益」的封鎖形式,相比於其他使用作戰兵力進行封鎖的方式,具備成本低、效果好、容易部署且能牽制敵方大量兵力等優點。
▲ 對於水雷這東西,當年玩過「地雷戰」的解放軍當然不會陌生
對於水雷布設來說,常見的手段包括水面布雷、潛艇布雷和航空布雷這麼幾種,這其中,理論上一次性布雷量最大的毫無疑問是水面布雷。中國海軍在上世紀80年代為了封鎖渤海灣、阻滯蘇聯海軍在可能的大規模入侵中在戰場側翼進行的兩棲登陸,一度發展過專用的918型布雷艦,並且建造了814艦投入使用。
▲ 當然,說起來都是布雷,但918型布雷艦主要的任務是防禦型布雷
雖然從艦艇技術上,該艦更像是中國研製的自動布雷設備以及許可證生產的皮爾斯蒂克柴油機的試驗艦,但即使在上世紀90年代末和21世紀初,該艦的快速布雷能力和程控機械化布雷能力在海峽兩岸裡還是無人出其右,雖然該艦的最大航速只有20節,但理論上其攜帶200枚水雷,布設雷場的速度和效果反而要比那些理論上能跑到30多節的驅逐艦要好得多,不過對臺進行布雷封鎖的作戰環境顯然不適合這麼大的布雷艦,畢竟這樣的艦艇在臺灣周邊地區的行動不可能隱蔽,而作為專業的布雷艦,該艦所執行的任務顯然是路人皆知。
▲ 後來814艦改成了海監112船,也不知道其內部巨大的水雷艙被該做什麼用處
按照當時的設想,在臺海附近進行水面布雷,相對比較容易做到隱蔽行動的還是使用漁船等民用船隻進行偽裝布雷,但漁船航速慢,布雷數量少,對於進行全面封鎖所需的大規模布雷來說並不合適。
▲ 哪怕是軍用漁船布雷也很難夠用
相比之下,潛艇布雷的隱蔽性相對最強,潛艇一次性能夠攜帶的水雷數量也有幾十顆(典型的033型每次可以最多攜帶36枚水雷),比起漁船什麼的要好不少,而且因為是水下布雷,潛艇可以接近到儘可能靠近港口的位置布放水雷,其封鎖效果也要比水面布雷更好。正因如此,解放軍在那個時期對於潛艇布雷可以說是相當倚重的,畢竟當年連中央軍委都有領導提出了要搞「以潛制海」的海軍發展思想,雖然海軍最後經過論證是給出了要綜合發展的結論,但在那個時期,確實唯有潛艇有可能在隱蔽條件下展開對臺的布雷封鎖作業任務。
▲ 潛艇水雷的長度大概是魚雷的一半,因此其攜帶的水雷數量比魚雷一般要多一倍
在2000年之後,解放軍曾經不止一次派出常規潛艇突破第一島鏈,並對包括基隆港在內的臺灣主要港口進行模擬潛艇布雷行動,其主要的目的也在於阻止臺灣通過東海岸幾個港口獲得外界物資。由於當時解放軍的先進潛艇總體數量相對有限,需要執行更加重要的作戰任務,因此這些水下布雷任務大多數都交給了老舊的033型潛艇。不得不說這樣的行動讓臺軍也感到壓力巨大,因此將168艦隊的8艘濟陽級巡防艦部署在蘇澳港,試圖儘可能保障臺灣東海岸的海外交通線可以繼續使用。
▲ 濟陽級在90年代初就是作為增強臺軍反潛力量而引進的
不過對於當時的解放軍潛艇來說,臺軍的反潛力量並沒有太大的威脅。給解放軍潛艇行動造成比較大麻煩的,更多是美軍和日本海上自衛隊裝備的P-3C反潛巡邏機。由於兩國的P-3C飛機數量多,巡邏密度很大,多次出現我軍潛艇在水下發現被反潛機持續跟蹤,不得不改變計劃,展開大範圍機動。這在和平時期最多也就是「與外國軍機鬥智鬥勇」的額外訓練科目,可真到了實戰準備的時候,大範圍的機動所耽擱的時間與被持續跟蹤,輕則影響布雷任務的正常完成,重則會暴露解放軍的作戰企圖。
▲ 自衛隊的P-3C數量很多,在中國近海的巡邏密度相當高
儘管如此,在當時的情況下,潛艇布雷已經算是解放軍最可靠的大量布雷對臺封鎖的主要形式了。相比之下,航空布雷反應速度更快,雖然單機布設的水雷數量很少,不過在快速前出進行補充布雷或者對關鍵水道的封鎖上,航空布雷依然是行之有效手段。當然這種布雷行動也很難保持隱蔽性,適用的場合更多還是在大規模軍事行動發起後對雷區進行補充上。
▲ 畢竟一次出動一個幾十架飛機的大機群進行布雷,也不是很合適
解放軍裝備的轟-6系列轟炸機和「飛豹」殲擊轟炸機都具備航空布雷的能力,相關的作戰訓練也一直在進行,考慮到臺軍的防空力量特別是航空兵力量在行動後會被我軍全面壓制,這些戰機在合理規划行動路徑並且得到友軍戰機掩護的時候,其安全性也有相當的保障,唯一的問題在於轟-6和「飛豹」作為我軍當時重要的打擊力量,在戰鬥發起後無疑是任務繁忙,如果需要補充布雷的數量較多,屆時可能難以滿足各類任務的需求。
▲ 戰鬥一旦發起,數量有限的轟炸機要優先承擔更重要的打擊任務
相比解放軍的布雷力量,臺軍的水雷戰艦艇在數量和質量上一直都處於絕對的劣勢,因此一旦展開大規模攻勢布雷,臺軍本身的反水雷能力基本上是不需要太過擔心的。但類似的封鎖在短時間內對於臺軍能夠產生多大的影響,一定程度上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 反水雷艦艇技術要求不低,造價不低,管控不低,對於臺灣也是老大難
對一個省級行政區域進行大規模的全面封鎖,毫無疑問會對其各個方面產生重大的影響,尤其是對於臺灣這樣一個工業化程度極高的島嶼地區,由於大量的原料、燃料以及成品都要依賴運輸進出,全面封鎖顯然會對其經濟造成極為沉重的打擊。但這類影響多數需要至少幾個月才能顯現出來,對於臺軍來說,在本島存儲有相當數量武器彈藥的情況下,類似的封鎖也不會對其裝備戰鬥力的發揮有太多影響。
▲ 儘管臺軍的實際戰鬥力也就那樣,但指望短期封鎖能夠擊垮臺軍,顯然也不現實
而對於為了減少境外幹涉勢力影響,對臺統一作戰從一開始的最基本要求就是要縮短作戰行動時間,力爭儘快完成任務,這就和封鎖這種作戰形式產生了矛盾。某種程度上,這種「封鎖」能夠產生的最積極也是最快速的作用,便是在其甫一發生時對臺灣島內產生的巨大心裡震撼和所引起的社會恐慌。從這個角度看,雖然進行封鎖作戰是整個戰鬥中必不可少的一環,但顯然想靠「餓他十天半個月」來不戰自勝,並非對於臺海軍事行動科學的看法。
你可能感興趣的 往期文章
~感謝讀者老爺們賜予我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