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格的天空,在那個冷戰時代到處都有它們呼嘯的身影|老照片

2021-02-20 軍武次位面

今天是著名戰鬥機設計師米高揚去世48周年,藉此我們看一看米格系列的那些著名戰機——老照片。



在冷戰時期,只要蘇聯的戰機一升空,就必定會看到米格戰機。在那個被米格統治天空的年代,這一切都是因為背後有著這位天才設計師的支持。

▲米高揚和古列維奇

1939年阿爾喬姆·伊萬諾維奇·米高揚與米哈伊爾·古列維奇共同創立了蘇聯米高揚-古列維奇設計局。米格正是把兩人名字縮寫加在一起,其產品取兩名創辦人姓氏的字首,於是「米格」(俄語:МиГ,英文:MiG)的傳奇時代開始了。

▲米格-1

米格-1是他們兩人共同研製出來的第一種飛機,米格-1原名為I-200,1940年4月5日I-200試飛成功,由於當時蘇聯戰鬥機的命名方式改變,I-200改名為米格-1。當年這種飛機有許多問題令米格-1生產量不多,並很快改為生產其改良型米格-3。

▲米格-3

米格-3戰鬥機是蘇聯在二戰中使用的一種單座活塞式攔截機。該機加入現役後很快就擊落了兩架德國人的Ju 86偵察機,而此時德國和蘇聯間還沒有正式宣戰。米格-3設計目標是為了進行高空空戰,但是蘇聯戰場的特性讓它鮮少發揮所長,不過仍然是戰場上德國航空兵的最大勁敵,許多蘇聯王牌飛行員都是駕駛的這種飛機。

▲米格-5(米格-DIS)

米格-5戰鬥機也叫MG-DIS,米格-5戰鬥機是它的非正式名字。這是一架雙引擎重型戰鬥機,用於為正在設計中的彼得裡亞科夫的彼-8四發重轟炸機護航,並可兼作偵察、遠程巡邏和輕型轟炸等,在概念和構型上和梅塞斯密特 Me 110 相似。由於現役的彼-2已經可以較好地完成偵察、巡邏、輕型轟炸任務,彼-8又被取消,DIS也就沒有獲得準生而流產了。而且如果它真的會服役的話,可能會叫米格-2。

▲米格-7

米格7其實就是米格3的改進型,然而實驗發現各方面性能還不如米格-3出色,在衛國戰爭爆發後,航空工業人民委員部決定優先生產伊爾-2強擊機,於是米格-7被立即終止。

米格-8試驗機(綽號「鴨子」)是蘇聯的試驗飛機,改實驗是為了米格-15做準備。1945年用木頭設計和建造用來測試新型鴨式布局配置的飛機。米格-8又名Utka,被評論為「最不像米格」的米格飛機,也是少有的採用偶數編號的米格飛機。

▲米格-9

米格-9戰鬥機是蘇聯在二戰之後研發的第一代噴射戰鬥機,第一架原型機於1946年4月首度試飛。採用仿製德國BMW003的噴氣發動機。安裝有一門37mm炮和兩門23mm機炮。


▲這機頭真有點像李雲龍說的那句話:

豬鼻子插大蔥,裝象

在韓戰時史達林曾提供給中國一批米格-9,並錯誤的預估米格-9飛機能敵得過美國最好的噴氣戰鬥機(當時劉亞樓認為,米格-9連F-84都打不過),後來為了表示歉意蘇聯向中國無償提供6個師的372架米格-15戰鬥機(只收運輸費),用以改裝6個米格-9殲擊機師。從1951年7月起,人民空軍開始換裝米格-15,同時封存米格-9 。1956年11月3日我國全部淘汰米格-9。

▲米格-13

米格-13戰鬥機,是一型螺旋槳-噴氣混合動力飛機,其最大平飛速度達到 825 公裡 / 小時,創造了當時蘇聯飛機的速度紀錄,投入了小批量生產, 並且服役到1950年。米格 -13是蘇聯最後一種裝有活塞式發動機的戰鬥機。

▲米格-15

米格-15戰鬥機,北約給予的綽號是「柴捆(Fagot)」,是蘇聯第一代戰機的代表。米格-15各型總產量超過18,000架,曾裝備蘇聯、波蘭、捷克斯洛伐克、中國、保加利亞、埃及、阿爾及利亞等38個國家,是蘇聯製造數量最多的一型噴氣式戰鬥機 。

米格-15戰鬥機,在20世紀50年代初的韓戰中,首次大規模投入空戰中國空軍駕駛米格-15戰鬥機擊落美機330架,擊傷美機160架;中國被美機擊落231架,擊傷220架, 犧牲飛行員116名。

▲中國人民志願軍裝備的米格-15

米格-15的飛行性能在第一代噴氣戰鬥機中性能優異,它的飛行速度、火力、機動性遠遠優於美國的F-80和F-84,只有美軍的F-86性能相當。米格-15的37毫米機炮可輕鬆地擊穿F-86的飛機裝甲,雖然在水平盤旋、俯衝加速性和作戰半徑上不如F-86,但由於推重比大,爬升性能出眾,因此在垂直機動性方面壓倒了美國當時的所有同類飛機。

▲米格-17

米格-17戰鬥機是單座高亞音速戰鬥機。該型戰鬥機是在米格-15比斯基礎上發展而來。1952年進入前蘇聯空軍服役。米格-17有多個改進改型。總共製造了10,367架。米格-17後來逐漸退役,被超音速的米格-19戰鬥機取代。中國的殲-5就是仿製於米格-17F。

▲米格-19


米格-19戰鬥機是一種噴氣後掠翼戰鬥機,也是世界上第一種進入批量生產的超音速戰鬥機。米格-16整體性能存在一些問題,但米格-19仍然是一型性能優秀的戰鬥機。中國以米格-19為原型,仿製出殲-6。

▲中國裝備的殲-6

米格-19的爬升率突出,可以在1分06秒內爬升到10,000米高度。出色的爬升率將與其同一時代出現的西方戰鬥機遠遠甩在了後面。例如當時米格-19最直接的對手美國F-100「超佩刀」戰鬥機要花將近4分鐘才能爬升到10,500米高度。這是歷史上蘇聯的主力戰鬥機首次在性能上全面超越它的美國。

▲巴基斯坦裝備的米格-21(殲-7)

米格-21戰鬥機是於1950年代開始研製的單座單發輕型超音速的第二代戰鬥機。米格-21(包含仿製、改良型)可能是二十世紀產量最多的噴氣式戰鬥機,至今仍然有不少米格-21活躍在世界上,並有許多現代化升級套裝,被戲稱是戰機界的AK-47。到2013年5月3日共有52個國家使用,中國曾將其仿製為著名的殲-7。

▲米格-23

米格-23戰鬥機是在20世紀60年代研製的一種可變後掠翼多用途超音速戰鬥機。是20世紀70-80年代蘇聯國土防空部隊的主要裝備。

▲米格-23是一種可變式後掠翼戰機

米格-23是米高揚一生中最後一個親自掛帥的項目,他本人在1969年5月27日於辦公室中心臟病突然發作,被立即送入醫院,從此一病不起,經若干次大小手術後於最後一次心臟手術後不治去世。為紀念他,米高揚的辦公室內的擺設至今仍保持著他最後一個工作日時的樣子。

▲米格-25

米格-25「狐蝠」是蘇聯米高揚設計局在1960年代研製部署的一種高空高速截擊機,是世界上第一種最大飛行速度超過3馬赫的戰鬥機。是世界上闖過「熱障」(M2.5)僅有的三種有人駕駛飛機之一(另兩種是美國的SR-71和俄羅斯的米格31)。

▲米格-27

米格-27,原稱米格-23Б,是蘇聯米高揚設計局在米格-23C的基礎上研製的變後掠翼戰鬥轟炸機。屬於米格-23殲擊機的對地攻擊型,又稱米格-23B,,1974 年開始裝備部隊。

▲米格-1.44

米格-1.44戰鬥機,是採用部分隱身設計的雙發單座戰鬥機。1991年蘇聯解體後米高揚設計局因資金問題,只在1994年生產出一架技術驗證機。2000年2月29日首飛。

曾有人認為中國的殲-20隱身戰鬥機在設計概念上參考了MiG-1.44的設計,不過俄方堅持稱,中國軍隊從來沒有取得設計數據,中方也提到兩者「其實差距很大」。

▲米格-29

米格-29戰鬥機,是蘇聯米高揚·古格列維奇設計局研製生產的雙發空中優勢戰鬥機,北約代號:支點(Fulcrum)。是蘇聯第一種從設計思想上就定義為第四代戰鬥機的型號。

▲米格-31

米格-31,北約代號「捕狐犬」,Foxhound)是蘇聯米高揚設計局研製的串列雙座全天侯截擊戰鬥機,由米格-25戰鬥機發展而來。至今仍是俄羅斯空軍主力戰鬥機之一。米格-31的特點是速度快、火力強、油耗高。

▲米格-33

米格-33,實為米格-29M,是在米格-29基礎上經全面現代化改進而成的新型多用途殲擊機。

▲米格-35

米格-35戰鬥機,(北約代號:「支點-F」),是俄羅斯米高揚設計局在米格-29M/M2和米格-29k/kub技術基礎上的發展型號。在戰機世代上為第四代戰機集成米高揚所有成就的最終生產型。若一切順利,將從明年開始服役。

▲米格系列合影

2006年,米高揚、蘇霍伊、伊柳辛、伊爾庫特和圖波列夫合併成立「聯合航空製造公司」。


▲米格系列合影


點擊下方小程序即可觀看軍武精選視頻

點擊下方小程序即可購買商品

根據大家的建議,我們決定把日曆提前一天發出

軍武日曆:我是坦克,不是步戰車

商務合作請聯繫QQ:2901413455

相關焦點

  • 冷戰時蘇聯的米格23戰鬥機為何飽受爭議?
    此時為了保證截擊所需要的加速性、兩倍音速下的飛行能力,米格23不能再安裝米格21的6噸級發動機,只能使用更大的10噸級推力發動機;而且還要有更大的垂直尾翼甚至是腹鰭以保證兩倍音速時的航向穩定性,這樣結構重量進一步攀升,也進一步提升了對推力的要求。
  • 冷戰時代「熾熱的一天」:RB-47與米格-17的驚魂對決
    令貝克深有感觸的是,朝鮮空軍米格-17戰鬥機的長機事先並未實施警告射擊,也沒進行無線電呼叫,便突然使用23毫米航炮向這架RB-47射擊,後者機身急劇顫抖起來。貝克立刻感覺到了機身的顫抖,隨後機頭向下並失去了高度。片刻之後,馬蒂森中校通知機組人員:「他們在向我們射擊!我機中彈,我要下降高度!」
  • 開山島,永遠矗立著那個身影
    ◁解放軍報攝影專版2016年2月17日報導王繼才夫婦守島事跡的版面開山島,永遠矗立著那個身影
  • 會噴水的冷戰鐵翼:蘇聯米格-25狐蝠截擊機
    都五十多年啦,我仍然驚嘆,冷戰時代的設計大師們,能打造出這樣的工程奇蹟。這是一種破記錄的飛機。
  • 「永恆的佩格」——美國空軍的秘密米格戰機
    多年以來人們猜測這些米格機的來源有兩種,一是冷戰時期駕機叛逃的米格飛行員,但這種情況比較罕見,不足以維持一支假想敵中隊。二是上世紀70年代末,埃及倒向美國後提供的一批蘇制裝備。但多年以來,該中隊的退役和現役軍人都對米格機的來源守口如瓶,他們從不談論美國是如何獲得這些飛機的,軍方對此也一直保持緘默。
  • 老照片: 1969年的金門島 到處充滿緊張氣氛
    1969年2月的金門,一位國軍士兵舉著望遠鏡警惕地觀察對岸,對岸正是福建廈門,一切都看得清清楚楚。
  • 紅色的黎明,冷戰巨頭的崛起——米格-15戰鬥機
    即使在冷戰結束29年的現在,米格飛機依然忠實的守護著全球超過30個國家的天空,而在米格家族中的成名作,當屬米格-15戰鬥機,這種被西方蔑稱為「柴捆」的戰鬥機,在朝鮮戰場上把驕傲的美國戰鬥機結結實實抽打了一頓。
  • 「狐蝠」,米格-25的冷戰故事
    在冷戰高峰時期,米格-25P及其改進型被廣泛部署於蘇聯的防空網內。駐紮在蘇聯歐洲部分的防空軍殲擊機團有1/4裝備了米格-25,到20世紀80年代更是增加到1/3,成為蘇聯國土防空軍最重要的截擊機。1970年7月9日,首批3架米格-25R抵達沙塔洛沃,一個星期後就開始了訓練飛行。但到了年底團裡仍只有這三架米格-25,每天都忙於訓練飛行。每一波次訓練飛行結束後,總有兩架甚至全部米格-25會因一個或多個系統故障而停飛,機械師們盡全力搶修,爭取在下一波次訓練到來前修好飛機。即使在這種困難的條件下,到當年年底,團裡所有飛行員都掌握了米格-25R的駕駛技術。
  • 被謠言埋沒的戰鬥機,米格-23戰鬥機一樣有戰果
    米格-23戰鬥機誕生的時代正是美蘇冷戰的高峰時期,而米格-23最重要的兩個戰場,一個是中東,另外一個是很少有人關注的非洲,安哥拉和納米比亞。
  • 冷戰「魚窩」——小記東德空軍的米格-21戰鬥機(下)
    譯文所配圖片有改動。  東德空軍的米格-21戰鬥機是保衛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的關鍵力量,道格•戈登在此繼續講述了這款飛機在冷戰期間的故事,並讓我們聽聽其在與西德空軍同行的「對抗」中的表現。這架米格-21M戰鬥機正在SPRD-99型起飛助推火箭的幫助下升空。SPRD-99型起飛助推火箭用於幫助米格-21戰鬥機從較短的混凝土或草地跑道上起飛執行戰鬥任務。
  • 諜戰米格──美國搜集米格戰鬥機的故事
    1948年,當蘇聯人開始封鎖西柏林的時候,「冷戰」驟然升溫。蘇聯向其東歐衛星國的空軍部隊提供了米格戰鬥機,此舉加劇了他們對美國和美國盟國空中力量的威脅。  接著,在朝鮮半島,「冷戰」變成了「熱戰」。在韓戰期間,由蘇聯飛行員駕駛的米格-15戰鬥機依託位於中國境內的基地,與美軍的F-86「佩刀」戰鬥機展開了激烈的空中角逐。
  • 不落幕的米格時代 ——紀念遠去的鷹神和空天前輩
    有一群人,他們年輕健康,渴望翱翔,生而為贏。他們橫刀立馬,金戈鐵馬,以夢為馬;他們跳下戰馬奔向戰鷹,做了天空中的「騎士」;有一種戰友,叫作「長機和僚機」;有一種深情,叫作「伴飛」;有一個記憶,叫作「保家衛國」;有一片空域,叫作「米格走廊」;有一時代,群星閃耀。
  • 藝術家舉行葬禮埋葬米格戰機,中國卻曾用其打出米格威名
    許多圍觀的人都帶著好奇和懷疑的心情看著這個場景。圖片:捷克工人正在將一架米格-21F戰鬥機起吊,一側還挖了一個巨洞。其實,這是英國藝術家羅傑·希恩斯(Roger Hiorns)的一件作品——「米格的葬禮」,將一架米格-21戰鬥機埋葬在地下。
  • 冷戰結束了還沒多少年,又捲土重來?
    大家有興趣了解的話,戳這裡:硬廣:一套給孩子聽的世界歷史音頻課文:奈傑爾·克利夫譯:陸大鵬冷戰結束了還沒多少年,又捲土重來,讓我們在烏雲滾滾的天空下戰慄。這一次,有人在英國境內運用不明裝置釋放了一種蘇聯時代的武器級神經毒劑。
  • 《GTA5》中有22種戰機 它們的原型是哪些?|遊民專欄
    該機主要參考的是冷戰中期美國開發的戰鬥機——F-5「自由戰士」。在美國空軍中,「自由鬥士」只是二線裝備,由於性能與蘇聯的米格21戰鬥機相近,它們經常在模擬空戰中扮演美軍的假想敵。由於極為輕巧可靠,在1980年代後,其改進型經常作為特種部隊的運輸機投入戰場,舉個例子,電影《黑鷹墜落》中便可以看到它們的身影。
  • 開放天空條約成一紙空文,再進行偵察將遭飛彈打擊
    美國政府21日對外表示,美方將退出《開放天空條約》(Open Skies Treaty),理由是俄羅斯違反條約。川普當天在白宮解釋這一「退約」決定時說,「我們與俄羅斯的關係非常好,但俄方沒有遵守條約,所以在他們遵守條約之前,美方將退出。」他補充說,雙方很有可能會達成一項新協議,「或者做些什麼來重新達成協議」。《開放天空條約》於1992年籤署,2002年生效。
  • 米格-25的「鋼鐵傳奇」:一架戰機演繹出「戰鬥民族」的國家性格
    圖註:碩大的「尾部大燈」暴烈的噴吐著火焰,大地在灼熱的炙烤下也變得朦朧起來,這個角度很能展現米格-2在風起雲湧的上個世紀中葉末期,正值冷戰雙方兩大陣營於鐵幕內外鬥法的關鍵階段,雙方都為獲取在各條戰線上鬥爭中的優勢而無所不用其極
  • 米格設計局唯一的攻擊機,米格-27,比原版米格-23更受歡迎
    再加上米格-23由於採用可變後掠翼設計,其本身的駕駛操作難度就很大,經常容易出現各種飛行事故,所以該機在其服役的漫長時間內,大部分時間都可以說是默默無聞。不過米格-23的"娘家人",米格設計局卻在米格-23上開發出新式的專用對地攻擊機,編號為米格-23B,通常稱呼為米格-27,而這種對地攻擊機反而實現了"無心插柳柳成蔭"的局面,為米格-23打開了另外一片天空。
  • 米格-29「支點」太空邊緣自駕
    體驗宇宙邊緣的零重力闊美風景 - 天空由藍轉黑,地平線由直變曲。在每次飛行前後,生產廠家的技術人員都會按照嚴格標準對飛機進行檢查維護,確保它們永遠保持在最佳狀態,並僅由經驗豐富的廠家一級測試飛行員執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