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任總統拜登的上臺,進一步加劇了中美亞太的紛爭。而作為兩國對抗原爆點的臺海,則是中國亟需解決的首要問題。據人民政協報1月30日刊發的題為《臺灣問題不能拖太久,西方一些國家在一中原則上鬆動》的文章指出:「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反華勢力正在通過打臺海牌破壞中國大陸的整體外交戰略布局,並意圖遏制、減緩中國和平崛起的進程,這些都使得收復臺灣已經變得迫在眉睫。」顯然,與中印邊境爭端、中美亞太對抗相比,臺灣問題有著極為明顯的獨特性,而這一獨特性也成了中國在國際政治博弈中的軟肋。
為什麼說臺灣問題會成為中國的軟肋呢?這還要從軍事與政治兩方面說起。首先,臺灣島緊鄰大陸東南沿海,與大陸只有淺淺的一條海峽之隔。其絕佳的戰略位置,使得美軍在與解放軍海空軍的對抗中可以掌握先機。臺軍位於樂山雷達站的鋪路爪雷達,以及嵩山雷達站的防空預警雷達,都時刻監視著中國大半個東南地區的軍事部署,並或與美軍存在著數據共享的可能。雖然在軍力層面上,大陸方面擁有著絕對性優勢,但在軍情方面美臺雙方都掌握著先機。此外,之前川普政府為進一步增加解放軍收復臺灣的成本,曾向臺灣實施過擴大先進武器軍售的「箭豬計劃」,該計劃旨在讓臺灣從之前的「刺蝟」迅速升級為針刺更長的「箭豬」,對臺軍售武器包括了M-142「海馬斯」高機動火箭炮系統和配套的ATACMS戰術飛彈、SLAM-ER防區外精確打擊飛彈和F-16戰機新型偵察吊艙,總值約18.113億美元。
對臺軍售對美軍來講兩全其美,既能強化臺灣島內防衛能力,也能讓美軍賺一筆戰爭財。這些增程型的飛彈與火炮都嚴重威脅著大陸東南重要城市與軍事基地的安全,讓臺軍有了防區外攻擊與報復性打擊的能力。如今拜登總統為拉攏臺灣當局,極有可能將更具威脅性的戰略性武器交付蔡英文當局,屆時我們將不得不應對現代版的「古巴飛彈危機」。而據可靠消息顯示,美軍已將先進的飛彈助推與制導技術轉讓給了臺灣「中科院」,這讓臺軍原本射程200公裡的「萬劍彈」增程至了400公裡;射程600公裡的量產型「雄風二E」巡航飛彈增程到了1200公裡。而「天弓三」增程型防空飛彈射程高度,也從之前的45公裡增加到現在的70公裡,可有效攔截50至150公裡之間的高空來襲的飛彈,再這樣放任臺軍後果將不堪設想。
從地緣政治角度看,臺灣與大陸之間剪不斷理還亂的關係,也讓美國有著很多理由借題發揮。川普政府於去年12月推出強化對臺支持的《2020年臺灣保證法》,就將對臺的軍售與保護變成了美軍「有法可依」的常態化行為。美國國務卿蓬佩奧還在離任前公開宣稱:「臺灣並非中國一部分的事實,是雷根政府時代就承認的。美國已沿用當年政策35年,兩黨執政都是如此。」川普政府之所敢於如此睜眼說瞎話,就是意圖通過曲解「一個中國」原則,將臺灣從中國分裂出去,並通過承認「中華民國」來質疑「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國際社會的合法性,這是中國絕對無法做出退讓的紅色底線。雖然在美國內部民主、共和兩黨的鬥爭之下,美國駐聯合國大使克拉夫特(Kelly Craft)原定1月13日至15日的訪臺計劃宣告破產。但我們有足夠的理由相信,拜登政府還將通過高級官員「訪臺」的方式,來擴大臺灣當局在國際社會的影響力,將「美臺建交」變為既定事實。
自1月16日,美海軍航母羅斯福號(USS Theodore Roosevelt,CVN-71)率領的第九號打擊群與日本海上自衛隊(JMSDF)在西太平洋大搞聯合軍演以來,羅斯福號已於近期多次在南海展開自由航行,並實施了面向實戰化的艦載機起降訓練。美航母在臺灣海域附近遊曳的目的,主要是為了讓臺灣擺脫「拜登焦慮症」,告訴以蔡英文為首的民進黨當局美國對臺戰略不會因為政府的換屆而改變。而在拜登1月20日出任總統就職典禮當天,其發出的白宮邀請函也是先通知了臺灣駐美代表肖美琴,再邀請的中國駐美國大使崔天凱。這看似普通的時間差,不僅是給中方「穿小鞋」,也是為了抬高臺灣在美國心中的戰略地位。對此,民進黨國際事務部主任羅致政還公開對外宣稱:「蕭美琴出席拜登就職典禮創先例,是美臺1979年斷交以來的一次劃時代的外交突破。」值得一提的是,強化美臺在臺海地區的聯合防務,已成為拜登政府目前印太戰略的重要一環,這值得中國方面的高度警惕。
臺灣寶島收復在即,拖得越久越對中國不利。與川普時期美國動用國家力量與中國的正面交鋒不同,拜登政府的反華戰略用的是合縱之法,即通過聯合日本、菲律賓、越南等東南亞國家壓縮中國在亞太的發展空間,而臺灣則是其中最為重要的「隱形盟友」。中國只有儘快完成對臺灣的收復,才能有效突破美軍對中國海軍第一島鏈的封鎖,進而成功破解拜登正在努力編織的「反華包圍圈」,迫使其戰略重點不得不向第二島鏈的關島轉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