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坦克飛彈主要是用來打坦克和裝甲車輛,必要時也可以用它摧毀簡陋的野戰工事。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隨著坦克的發展,人們一直在研製、改進反坦克飛彈,力求以少量的消耗贏得殲滅坦克的勝利。至今,國外已經定型生產和正在研製的反坦克飛彈達幾十種。這些反坦克飛彈,大部分既可單兵攜帶使用,又可裝備在各種車輛上使用,既可在地面上使用,又可配備在直升機和固定翼飛機上使用。一般地說,在地面上使用的反坦克飛彈可以有效地攻擊三千米距離內的坦克,在空中使用的反坦克飛彈可以攻擊萬米距離之內的目標。
大家要問,反坦克飛彈是怎樣命中並摧毀坦克的呢?請看飛彈的組成及其工作原理。
反坦克飛彈由制導系統、戰鬥部、動力系統、彈體等組成。
▲ 法國「沙蛇」(Eryx)近程反坦克飛彈結構示意圖
反坦克飛彈的制導系統反坦克飛彈的制導系統,通常包括彈上部分與彈下部分。彈上部分的主要機件是指令信號接收機、陀螺儀、控制機構。彈下部分是控制指令發生器(盒)、計算裝置、電源等。
坦克在戰場上是相當機動靈活的,它不僅可以疾駛如飛,而且能爬坡越障。因此要直接擊中它必須要有一個好的制導系統。多年來,反坦克飛彈的改進和研製主要就是針對制導系統。制導系統正是它的核心,主要組成部分。從五十年代至今,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反坦克飛彈採用的制導系統已有如下六種:
目視瞄準、目視跟蹤、手工操縱有線傳輸指令制導系統
五十年代前後,國外軍事家們總結四十年代的戰例,曾就未來戰場上,坦克是不是反坦克的最好武器發生過爭議。當時,在法國和德國有人尋求用反坦克飛彈來打坦克的途徑,結果出現了目視瞄準、目視跟蹤、手工操縱有線傳輸指令制導的反坦克飛彈。即在使用時,射手藉助瞄準鏡目視飛行的飛彈與目標的位置關係,保持眼睛、飛彈和目標三者始終在一條直線上。當飛彈飛行方向與瞄準線發生偏差時,射手憑經驗估計出偏差量,用手操縱控制指令發生器(盒)上的手柄發出制導信號。信號通過導線傳輸給正在飛行的飛彈,彈上的信號接收機接到指令後,指揮執行機構修正飛彈的飛行偏差,直到飛彈命中目標。
▲ 法國SS.11反坦克飛彈就是上世紀50至60年代反坦克飛彈的典型型號,採用導線傳輸控制信號
採用這種制導方式的飛彈,因拖帶導線,傳遞指令不易受電子技術的幹擾;結構較簡單;工藝性好;成本也較低。但是對射手的訓練要求高,一個射手操作技術的好壞直接影響到飛彈的命中效果;飛彈飛行的速度一般都較低,大體上在80~120米/秒。存在較大的攻擊死區,即通常在300~500米內無法攻擊坦克。
目視瞄準、紅外光學自動跟蹤、有線傳輸指令制導系統
進入六十年代以後,隨著紅外技術的發展,在反坦克飛彈上採用了目視瞄準、紅外光學自動跟蹤、有線傳輸指令制導系統。使用時,射手只要藉助光學瞄準鏡瞄準目標並使之保持在十字線上就行,瞄準具上裝有一個精密紅外測角儀自動接受彈尾部紅外源發出的紅外光,測出彈和發射點的連線與瞄準線間的角偏差,經計算裝置自動地換算或消除角偏差飛行的指令,指令沿導線傳到彈上,通過彈上的控制系統修正並消除角偏差,直到擊中目標為止。
▲ 發射中的美國「陶」式反坦克飛彈。「陶」式反坦克飛彈是典型的第二代反坦克飛彈,採用了目視瞄準、紅外光學自動跟蹤、有線傳輸和半指令制導的制導系統
這種制導系統大大簡化了制導過程,減少了射手負擔。使飛彈的命中率可達90%以上。攻擊死區減少到百米之內。飛彈的戰術技術性能比較好,質量也比較穩定。目前許多國家裝備了這種制導系統的反坦克飛彈。
電視制導系統
電視制導系統是把電視攝像與轉播原理應用到飛彈上,這種飛彈的前端裝有電視攝像管,它可把目標及其周圍背景的圖像發回到射手觀察的電視屏幕中,射手根據電視裡觀察到的情況,發出指令,飛彈則按射手意圖去攻擊目標。
紅外指令制導系統
採用紅外指令制導系統的反坦克飛彈,在使用時,射手通過瞄準跟蹤裝置捕獲目標,跟蹤系統自動測出飛彈的飛行偏差,經計算裝置,將此偏差轉換成指令信號,指令信號藉助紅外指令發射器發射的紅外線,直接傳送到飛彈的接收機(中間沒有傳輸指令的導線)。飛彈接收機將指令信號轉換成操縱信號,通過執行機構修正飛彈飛行,使飛彈準確地攻擊目標。
雷射制導系統
由於六十年代雷射技術的興起,這種新技術也被應用在反坦克飛彈上。七十年代初期出現了採用雷射波束制導和雷射半主動制導系統的反坦克飛彈。
▲ 奧地利「潘德(pandur)」裝甲車發射「海爾法(Hellfire)」反坦克飛彈
採用雷射波束制導系統的反坦克飛彈在使用時,射手通過瞄準鏡始終瞄準目標,與瞄準鏡同軸的雷射發射器不斷向目標發射雷射波束,發射出的飛彈進入雷射波束後,跟著波束飛向目標。
採用雷射半主動制導系統的反坦克飛彈在使用時,射手首先用雷射指示器指示目標,飛彈發射後,彈上裝有尋的器不斷接收來自目標反射的雷射能量,經光、電轉換,在執行機構的作用下,消除飛彈的飛行偏差,直到擊中目標。
全自動制導系統
上述幾種制導系統,從飛彈發射到擊中目標都離不開射手。這樣,在戰場上射手易遭到對方的攻擊。為此,進入七十年代後,正在研製發射後不需射手控制而自動攻擊目標的飛彈。
到21世紀,已經有多款採用雷達制導的反坦克飛彈服役。例如俄羅斯的「短號」系列、瑞典的MBT LAW等型號,都具備了「發射後不管」的能力。
反坦克飛彈戰鬥部反坦克飛彈在制導系統的工作下能準確的命中目標,但它又是怎樣地擊穿坦克厚厚的裝甲呢?關鍵在於飛彈有一個破甲戰鬥部,又稱聚能戰鬥部。
戰鬥部的前部為一空心錐體,當它觸靶後在引信的作用下立即使起爆裝置起爆,瞬時引爆戰鬥部裝藥。由於裝藥的前部製成錐形凹槽形狀,外襯一個紫銅做的藥型罩,所以炸藥生成物近似地沿著四槽表面法線方向飛出,將藥型罩拉成一股聚集很大能量的金屬射 流,這股金屬射流像焊槍切鋼板一樣將坦克裝甲瞬時 擊穿一個洞,隨之紫銅粒子衝進坦克倉內殺傷人員或擊毀儀表、彈藥等,使坦克喪失作戰能力。
▲ 「海爾法」反坦克飛彈剖視模型,可以看到內部的藥型罩
反坦克飛彈的動力系統飛彈之所以能飛是靠它的動力系統賦予動力。針對坦克這種目標,反坦克飛彈一般採用兩級固體燃料火箭發動機。一級為起飛發動機,它在很短的時間內給飛彈以預定的飛行速度,接著在另一級稱做續航發動機的作用下,保持已獲速度(或略微加速),使飛彈機動地追擊目標。
在結構布局上有的將兩級發動機並聯在一起,有 的串聯在一起,有的就在同一個發動機內裝兩種不同燃燒速度的燃料來達到起飛和續航的飛行要求。
反坦克飛彈彈體反坦克飛彈除戰鬥部、發動機外,它的彈體是很簡單的,實際上就是一個外殼把飛彈的組成件聯接在一起,並起維護外形的作用。通常在彈體上裝有彈翼,
以保持飛彈飛行的穩定性。老式的反坦克飛彈都有較大的彈翼,有的就把彈翼當作發射時的支撐架。而採用目視瞄準、紅外光學自動跟蹤、有線傳輸指令制導的反坦克飛彈則採用弧形翼,以便採用筒式發射,發射筒往往又兼做飛彈的包裝箱。
最後,要說明的是反坦克飛彈只是反坦克飛彈武器系統的一個組成部分。要發射一枚反坦克飛彈是離不開瞄準、發射系統的。現有反坦克飛彈的發射系統,有的採用架式,有的採用管式,有的利用現有的火炮發射,這些都依飛彈的使用條件而定,也是反坦克飛彈武器系統重要組成部分。
P.S. 《兵器知識》雜誌的投稿郵箱已更換,新郵箱:bqzs@cos.org.cn
歡迎訂閱2021年《兵器知識》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