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戰場:二戰英軍篇

2021-02-17 戰甲網

在法國北部的接收口糧的英軍,那個「F」告示牌表示箱子裡裝的是鹹牛肉

不久前,英國大廚戈登·拉姆齊在其中一期節目走訪駐德文郡的皇家海軍陸戰營,並親自製作「紅咖喱牛肉」勞軍。然而畫面上出現的某個東西卻頗為引人矚目:

請留意後方士兵們手中的飯盒。

看見沒有,士兵們手中的飯盒是不是跟我們小時候去食堂打菜用的很像?這個帶金屬絲摺疊握把的設計從一戰前夕的M1908野戰飯盒就已經存在,其後續版本M1937直到今天仍在英國武裝部隊中使用,只是隨著MRE的普及,野戰飯盒漸漸僅充當著軍營餐具的角色。

M1937野戰飯盒。

在散兵坑裡使用M1937煮茶的畫面,1944年,比利時前線。

二戰時代的士兵對M1937的評價頗高,它由兩個同樣帶摺疊握把、但尺寸稍有差別的方型飯盒組成。其收納方便,行軍時可在內容納一份24小時單兵作戰口糧,蹲在散兵坑裡的時候可分開來一個煮茶、另一個加熱食物。而當沒有摺疊烤架或可卸式液體爐灶時,兩個飯盒的其中一個就可以用作即興炭盆。

一戰英軍的M1908騎兵飯盒,M1937的摺疊握把設計也來源於此。

使用M1937收納口糧的示意圖。

加拿大第9步兵旅開赴法國戰場前的就餐畫面。

類似的設計眨大英國協武裝內得到推廣,其中包括英屬印度陸軍:新德裡「塞賈爾兄弟金屬公司」根據反饋對M1937進行了改進,到戰爭後期推出了橢圓形版本以更適合印度籍兵員的烹飪習慣;以色列建國後,從裝備和穿著上受英軍影響頗深的以軍,其第一代野戰飯盒也直接沿襲了M1937的設計,只是在摺疊握把上加有可安插燒水杯的擴口。

英屬印度陸軍的版本,前後經歷了兩次改動。

以色列國防軍的第一代野戰飯盒與原版M1937的對比。

西奈半島,1973年,一名以色列國防軍士兵用M1937加熱飲用水。

我不知道我國當年的「國民打菜飯盒」到底跟英軍M1937有什麼淵源,但至少可以預料評論裡會有不少人說「這玩意不就我們以前用過的嗎?」現在,我們來繼續看看二戰時代的英軍到底吃些啥?

 

開戰初期的「M. & V.」及老牌四件套

與美軍盟友分享熱茶的第7米德塞斯團的士兵,1944年2月10日。

從克裡米亞戰爭開始,英國陸軍就極其注重熱食對士氣的影響,曾經的國防大臣基欽納甚至自誇英軍「缺乏熱食的次數寥若晨星」。在本土,條件再怎麼差的軍營都有條件構建戶外廚房;在前線,野戰廚房跟隨著部隊一同推進。理論上來說英軍的確是最不擔心營養和熱食的,無奈當納粹德國用「閃電戰」開啟機械化立體戰爭的篇章後,潰退的英國遠徵軍仿佛只有在乘搭返回海峽對岸的船隻上才吃到一口熱的。

帝國戰爭博物館組織的二戰重演活動中展示的英軍口糧範例。

英國戰爭內閣可沒料到事情會朝這個方向發展,更別提他們原本只把單兵口糧當作是野戰廚房暫時跟不上部署時的臨時解決手段。1940年,開赴法國東北部的英軍領到的依然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標準的老牌四件套:鹹牛肉罐頭(Corned Beef)、罐裝燉菜濃湯(M. & V.)、餅乾和茶葉。

把最右邊的橘子醬罐頭換成茶葉罐的話,那就是老牌「四件套」的樣子了。

Fray Bentos鹹牛肉,從第一次世界大戰一直吃到蘇伊士運河戰爭。

鹹牛肉罐頭進入軍用乾糧袋內的歷史可追溯至第一次英布戰爭的時候,它的正式官方命名為「保鮮肉(Preserved Meat)」,士兵側戲稱其為「惡霸肉(Bully Beef,法語燉煮牛肉「boef bouilli」的錯音)」,簡單說就是用鹽、黑胡椒、肉糜和肉凍壓製成的一整罐。罐裝鹹牛肉並不是起源自英國的特色,連生產商都不是歐洲的。比如從索姆河戰役一直吃到諾曼第登陸的「老字號」Fray Bentoss™,它本身是烏拉圭那邊的民間食品(類似於甘竹豆豉鯪魚罐頭在我國南方的地位)。無可否定的是,「惡霸肉」的味道並不好,連對食物口味有著高度容忍的英國人也需要多吃幾次才能適應。但它可以補充必要的熱量和蛋白質,也可以跟淡然無味的餅乾互相調和口味,後來當美援的SPAM越來越多時,有些士兵乾脆以一種頗為惡趣味的態度把「惡霸肉」索性寄回給家裡的鄉親父老。

讓人心驚膽戰的「馬科諾基」在二戰重新回歸。

所謂「M. & V.」就是罐裝「肉菜亂燉」的俗稱。還記得那款在一戰時期聲名狼藉的「馬科諾基戰壕亂燉」嗎?很不幸,它在二戰的初期再次登場,而且沒有解決生產工藝疏忽導致其容易變質的缺陷,且同樣有士兵反應開蓋後聞到了一股「盛夏期間的垃圾箱氣味」。雖然M. & V.帶有「可開罐即食」的說明,只不過通常伴隨著球狀的油脂團和變黑的肉粒凝結在湯汁的表面。加熱是唯一一個可能使其看起來沒那麼噁心的方法,注意,只是可能。

往好的方面想,士兵們一次可以領4盎司餅乾,還有茶葉配額,這遠比抗日戰場上舒適太多了。

2盎司裝公發散茶,一般都是印度、尼泊爾或斯裡蘭卡生產的廉價紅茶。

英軍所使用的餅乾主要為「船夫餅(Hardtack)」,嚴格意義上說只要不受潮就能保存一百年都不壞(這對於戰場而言幾乎沒可能)。它淡然無味,吃起來非常難啃,不用燉湯或熱茶泡軟一下也很難直接吃下,因而得名「磨牙餅(Tooth Dullers)」;至於茶葉,士兵們自始至終都在引用產自印度的廉價散茶,通常是先用M1937飯盒直接煮沸,然後連濾網也不用就倒進牙杯裡喝。懂得做縫紉手工的男生在部隊裡十分受歡迎,尤其是當你知道如何用現有材料製造出茶葉袋的前提下,那些厭倦吐茶渣的同僚會很樂意拿香菸和襪子進行更換的。

「麻袋包口糧」與24小時作戰口糧

所謂Haversack即亞麻材質的挎包,找不到二戰版本的圖片用一戰時代的重演代替一下。

不列顛空戰期間的本土駐軍和民防自衛隊,在演習時所領到的口糧並沒有一個專門的官方區分命名,通常是非常簡單的奶酪夾肉三明治或塗抹黃油的厚切麵包,有時候甚至是用市面上最廉價的土豆胡蘿蔔洋蔥派充當了事。唯一不變的是人手一個蘋果或乾果穀物棒,類似的配置在登陸行動前會發放給運兵船或飛機上的兵員(另一邊,美國海軍的「傳統」是給準備登陸的官兵製作牛扒配煎蛋)。英國人給這種發放食物冠以「麻袋包口糧(Havershack Rations)」的雅號,到戰爭後期則變更為一罐鹹牛肉加一份罐裝餅乾。

24小時作戰口糧,總體積能剛好放進M1937飯盒內。

開啟後的樣子(復刻)。

原版。

另一方面,決心反攻歐洲大陸的英軍在1941年開始研發24小時單兵口糧,計劃用於登陸作戰發起後無機會構建野戰廚房的第一天。該口糧的設計指標是能正好容納在M1937野戰飯盒內,且能提供高烈度作戰環境的24小時所需熱量。首先,體積過大的鹹牛肉罐頭被摒棄,取而代之的是輕巧的壓縮脫水肉塊(Meat Block)。與我們如今吃的小吃肉乾不一樣,英軍的Meat Block食用方法是加入沸水內烹煮,再膨脹回原本的體積;另一樣使用同工藝處理的食品是燕麥棒,有點像現代口糧裡的濃縮湯塊,一份加以熱水即成一人量的燕麥粥(經反映,直接啃咬會導致不同程度的腹痛)。

濃縮燕麥的包裝,據說其開啟後的樣子與餅乾很像,直接食用會引起不適。

亞洲戰區的英軍24口糧,罐頭比紙質包裝更適應熱帶潮溼氣候。

除去主食,24小時口糧的最大改變是完全使用紙質包裝,包括散茶、糖包、餅乾、巧克力(味道不如民用巧克力可口,但添加了維生素)、水果硬糖(boiled candy,美式英語為hard candy)、奶粉、鹽包和幾張廁紙。在印度和緬甸戰區,因針對叢林潮溼氣候容易讓包裝破損,小體積的肉、奶酪及果醬罐頭重新引入。等到美國軍援的K口糧一到,英國自產的24小時口糧就全扔給英屬印度陸軍。

諾曼第登陸時的英軍全員領到人手兩份24小時口糧,有些步兵班還分配到了美制可攜式煤油爐灶(Tommy Cooker)。萬一戰鬥最初的兩天打完後還不能上野戰廚房,那就輪到英軍版C口糧——Compo口糧——出場了。

Compo

所謂「Compo」即「戰地組合口糧(Composite Field Ration)」的簡稱,往往是以整箱整箱的形式空投或運輸到戰區,一箱足夠14名作戰兵員的24小時所需,其中以字母A到字母G區分的包含餅乾,而以阿拉伯數字1/2/3標註的則不含有餅乾。後者主要是當野戰炊事部隊能建立起烘焙房後,能吃到新鮮麵包就不需要再啃罐裝餅乾。

Compo的大致模樣。

在戰場上最常見的是F餐譜,裡面為14罐鹹牛肉(最常見但也最不受歡迎)。除去F外,其它的餐譜依次序分別為:牛腎排布丁(Steak & Kidney Pudding)、罐裝牛腎排、愛爾蘭式土豆燉肉、牛柳燉濃湯、牛尾湯及雜菜燉肉。

北非沙漠的經驗表明,很多在歐洲能存放很長時間的食物能被氣候迅速搞壞。

Compo最早在北非戰役的英軍第1集團軍中發放,全部附有14人份量的茶葉、巧克力、硬糖、鹽包、人造黃油、肥皂、廁紙和香菸。D-Day後的版本還增加了針對不同餐譜的配菜,分別為香腸、培根、SPAM、罐裝西紅柿焗豆、沙丁魚、水果、蔬菜、鮭魚罐頭、果醬、奶酪及雞蛋布丁等。事實證明來自歐洲西北部的食物在北非沙漠往往很難保存得好,尤其是糖包、巧克力、黃油一類的在高溫面前都不堪一擊。另外,不管是北非還是諾曼第,長期依賴罐裝食品的士兵或多或少都面臨夜盲症的威脅,為此英軍還不得不額外訂購罐裝青檸汁和維生素C藥片。

 

其它口糧

針對2人、3人或5人戰鬥車組成員,英國推出了各自份量的「AFV」(戰鬥載具的縮寫)口糧,它依然沒有走出步兵的「肉、湯、餅、茶」四件套設置,只不過……這個看起來像彈藥箱的一樣的口糧儲藏間看起來真的有夠酷的。

AFV口糧的儲存箱,看起來像裝彈藥的。

攻入北萊茵-威斯特法輪地區的英軍裝甲兵,下車體驗了一把難得的野炊。

對於救生筏(大西洋上空被擊落的機組或遇險商船隊海員),24小時口糧的定義則是求生口糧。美國或加拿大生產的求生口糧往往是罐裝餅乾為主,英國版本倒是填塞了1.25盎司的巧克力蛋糕。這種口糧的包裝上標識有「保持密封,如無需要請勿打開」或「得到軍官指示下方可打開」的字眼。

皇家空軍的求生口糧。

開啟後。

商船隊及海軍救生筏版本。

隨著戰爭的進程,英軍給部隊發放了各種各樣的巧克力。它們的含糖量比零食店裡的巧克力要低,幾乎不含任何乳製品成分,一來是為了更好地防止融化,二來是因為戰時的物資短缺。不管怎樣,巧克力的熱量高,重量輕,可直接食用,貫穿整個二戰期間都陪伴著英軍士兵的行囊。

寫明「添加豐富維生素」的巧克力。

Cadbury’s,戰爭後期版本。

一份時隔60年後開啟的Cadbury’s。

美援物資不僅僅有SPAM,還有各種罐裝海魚,及最重要的雞蛋粉:U潛艇的封鎖教把雞蛋視為重要主食的英國人在1941年連續有三個月吃不上scrambled eggs,來自美國的雞蛋飯及時解決了這一難題。

美援雞蛋粉。

納粹德國版本,僅僅生產了不足一年就被盟軍的轟炸癱瘓。

製作雞蛋粉的工藝與奶粉類似,需要用凍幹法把蛋液製成脫水的粉末狀,到需要食用時只需酌量添加水分即可復原。雞蛋粉有比新鮮雞蛋更長時間的貨架壽命,無需冷藏,擺放也更加方便,對於前線急切要改善夥食的兵員來說比黃金更寶貴。全賴美援的雞蛋粉,英軍士兵有機會蹲在散兵坑裡用野戰飯盒製作炒蛋和蛋餅,同樣的製品也援助了進行全面抗戰的中國和衛國戰爭時期的蘇軍。納粹德國曾經也短暫生產了雞蛋粉,結果生產設施在盟軍毀滅性的空襲下無法恢復。

下一期,我們看看衛國戰爭期間的蘇軍戰地夥食。

很多英軍老兵總會在回憶裡強調戰時的口糧補給有多麼緊缺,假如他們清楚東線那邊的狀況,或許就不會這麼覺得了。

相關焦點

  • 舌尖上的戰場番外·尼古丁上癮和香菸的故事
    編者註:這是舌尖上的戰場系列的番外篇——雖然嚴格來說香菸不能叫食品,但是和巧克力酒精一樣,是戰場上為數不多的能快速提升士氣的東西。《傳令兵》,1917年油畫,記錄了戰壕內最常見的兩種抽菸形式。1853年到1856年間,英、法、撒丁尼亞王國、奧斯曼帝國與沙俄展開一場爭奪小亞細亞控制權的交戰。
  • 舌尖上的戰場:不吃意面會死的二戰意軍篇
    該套組現藏於紐奧良二戰紀念館。當蘇德戰場上的納粹和紅軍學會了利用凌晨啟動野戰炊車以防炮擊,義大利僕從軍也學會了保證就餐安全的方法:到飯點前士兵們的單兵飯盒會統一集中,派人到野戰廚房的部署地點逐一盛滿——意粉、熱湯、蔬菜、麵包片和蘸麵包片用的橄欖油——再一路返回進行分發。這招至少在史達林格勒戰役前、軸心國部隊橫渡頓河的階段很有用,到了後來就變成遊擊隊員的練習移動靶。
  • 舌尖上的戰場——美國獨立戰爭篇
    麵粉,1/2磅豬肉或培根,3/4磅豆類,1/2品脫酒(已用各種意義上的自釀酒充當),1基爾。由此可見,沒有足夠的運力和跟得上戰場形勢的後勤,標準再怎麼定都只是寫在紙上的文字罷了。但在這裡面我們得重點提一下開頭所說的「1磅肉」:大陸軍的將領們深知肉食對維持作戰效能乃至防止士氣下降的作用,就連華盛頓本人所目睹的譁變大多也發生在暴雪封山然後肉食見空的情形下。
  • 二戰中的手榴彈——英軍篇
    英國陸軍在二戰中的戰鬥力似乎一直沒有美帝、毛熊與元首的陸軍給力,但名氣是其次的,稱手的傢伙事還是必須存在的。英國陸軍歷史也算悠久了,經歷的演變,裝備從冷兵器到熱兵器的過程:▲英軍裝備演變史看看我們今天首先就要說的一件傳奇手榴彈:
  • 原標題:舌尖上的二戰:美軍步兵師冰激凌成美好記憶
    舌尖上的二戰:美軍步兵師冰激凌成美好記憶 原標題: >美軍步兵師冰激凌成美好記憶  對於韓戰「現代化戰爭」的定義不僅體現在武器裝備上,還體現在後勤體系上,這場戰爭首次讓中國軍隊真正意識到了後勤的重要意義。
  • 探尋二戰英軍「螢火蟲」坦克編制
    此時,受產量的限制,「螢火蟲」的裝備比例和數量都上不來。同時,「螢火蟲」缺乏足夠有效的高爆彈,也是其裝備比例受限的原因之一。1944年7月,英軍舍伍德義勇遊騎兵團的「謝爾曼」航向機槍手亞瑟·雷迪什(Arthyr Reddish)評價道:「我們的部分裝甲兵認為,在複雜地形上作戰時,75 毫米坦克炮要比 17 磅坦克炮的效果更好。
  • 舌尖上的戰場:蘇聯衛國戰爭篇
    至於戰況激烈的前線,炊事兵得把深鍋移到摩託車上運輸,不然就使用背負式熱食保溫箱加徒步前行——在繳獲了德軍的M40 Essentrager後,蘇軍很快也進行仿製——頂著炮火和子彈,在殘牆斷垣或塵土飛揚間要麼衝刺、要麼匍匐。
  • 《閃電戰》鐵軌上的日耳曼雷霆:二戰德國列車炮史話(作戰篇)
    從1940年5月西歐戰役打響到1945年5月戰爭結束,德軍在各條戰線上都投入了相當數量的列車炮,列車炮部隊通常作為高級指揮機關直屬的機動重炮力量從事要塞守備、海岸防禦或特定戰役的火力壓制及攻堅任務,並且在個別戰役中有搶眼表現。
  • 舌尖上的國民黨兵:活得不如日本軍犬
    根據二戰軍事學家估算,作戰期間,一名普通士兵每日需耗費4000至7000卡的熱量。就算非激戰狀態下的正常訓練和駐紮,每日也有3000卡以上。以此標準計算,一名士兵作戰期間的口糧,包括主食和副食在內,每天不能少於1.5公斤。這樣一對比,國軍士兵的9兩米就遠遠不足了。而就連這點兒可憐標準,都難以貫徹落實。
  • 裝備|邱吉爾的「鐵拳」,二戰英軍「邱吉爾」坦克型譜
    此坦克以當時英國首相溫斯頓·邱吉爾為名,並以厚重裝甲以及眾多衍生車種在戰場上擔任英軍主要坦克的重責,其開發起源並非二戰產物,而是從一戰之作戰哲學持續發展出來的成品。本文將簡單羅列該型坦克的型譜。「邱吉爾」步兵坦克(Churchill Tank)
  • 二戰坦克系列盤點:美國篇
    但客觀來說,二戰的誕生同時也推動了世界各國科技水平尤其是軍事科技的高速發展。坦克這種可以稱為「陸戰之王」的武器在一戰中被發明後經歷了一段低速發展期,但進入二戰後世界各國的坦克製造水平卻突飛猛進,坦克的噸位越來越大,防護越來越強,火力越來越高,這其中又以美軍,蘇軍,德軍,英軍和日軍最為著名。本篇中星球小文將和您一起盤點一下美軍在二戰中正式服役的各型著名坦克。
  • 二戰英國的花園行動,英軍二戰期間犧牲最大的一次空降行動
    說到英軍,大家都英軍在正面戰場跟德軍交戰總是非常謹慎的,英軍一直把士兵們的生命放在第一位,從英軍的邱吉爾坦克就可以看出,英國人不講究速度,也不講生什麼火力邱吉爾坦克
  • 二戰英軍奇襲奇襲塔蘭託之戰
    英國皇家海軍不得不在大西洋和地中海的雙線戰場上,同時迎戰德國和義大利海軍。同時,德國海軍潛艇進行的海上破壞活動極其頻繁,英軍在大西洋上疲於奔命,所以不得不投入大量的護航反潛兵力,確保本土的物資補給線安全無虞。那麼,英國人要再要分出一部分兵力對付義大利海軍,就顯得有些捉襟見肘了。
  • 《閃電戰》非洲軍的另一半 :二戰北非義大利陸軍的裝備與編制(炮兵後勤篇)
    在廣袤無垠的北非沙漠戰場上,火炮是和坦克同等重要的制勝武器。對於德意軍隊和英軍來說,各式火炮既是進攻中不可或缺的支援力量,也是防禦中極為依仗的火力屏障,而對於裝甲部隊力量薄弱、步兵部隊機動不足的北非意軍來說,各類炮兵部隊的地位尤其重要,堪稱絕對的火力中堅和戰力源泉。
  • 沒良心炮重現抗美援朝戰場雄風不減,英軍驚呼:志願軍投入了秘密武器
    它的主體就是一個空汽油桶,在其內填充發射火藥後,再把捆成圓盤形的炸藥包放進去,然後點燃發射火藥,這樣就能把十公斤重的炸藥包拋射到150~200米的距離上了。此後在解放戰爭的許多戰場上都有它的身影出現。可以說「沒良心炮」為解放戰爭的勝利做出了巨大貢獻。
  • 二戰時會用火箭炮的不只蘇聯一家,看看在歐洲戰場上的各國火箭炮
    除了在東線戰場使用之外,它也被用於西線盟軍登陸的防禦火力。但因為生產數量比較有限,所以並沒有發揮出影響戰局的作用,而德軍對火箭彈武器的戰術定位,也決定了它沒有喀秋莎火箭炮那樣出名。美國的T-34管風琴和德國的噴煙者相比,美國在歐洲戰場上使用的火箭炮還是比較出名的,這也和它的載體有著密切的聯繫。
  • 二戰北非戰場上,英、德、意三國軍隊為何使用同一作戰服?
    作為老牌帝國主義國家,二戰中的英國帶著日不落帝國的餘暉,無疑是北非戰場參戰國中,對環境最熟悉、作戰經驗最豐富的。毫無疑問,其裝備也更加適合當地的環境。英軍一套熱帶卡其作訓服通常包括3件長袖卡其襯衫,2條短褲和1條長褲。細心的人可發現,這個配比相當的合理。長袖襯衫可以挽起袖子作為短袖使用,因此不需要額外的配發短袖襯衫。
  • 《閃電戰》鐵軌上的日耳曼雷霆:二戰德國列車炮史話(技術篇)
    列車炮也稱鐵道炮,是安裝在特製的鐵路車輛上,由機車牽引在鐵道上機動和發射的大口徑火炮,通常由艦炮改裝而成,也有專門設計的型號。列車炮的概念是在19世紀中期由俄國人首先提出的,最早的實戰運用發生在美國內戰時期。在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列車炮的發展進入興盛時期,在一戰的歐洲戰場上各國都大量使用列車炮。隨著航空兵的興起和戰爭形式的變化,列車炮漸趨沒落,但在二戰戰場上仍有不俗表現。
  • 二戰英軍「克倫威爾」巡洋坦克史話(一)
    點擊上方藍字關注本公眾號,看更多精彩文章二戰時期,英國將坦克分為步兵坦克和巡洋坦克兩類。
  • ​沒良心炮重現朝鮮戰場雄風不減,英軍驚呼:志願軍投入了秘密武器
    它的主體就是一個空汽油桶,在其內填充發射火藥後,再把捆成圓盤形的炸藥包放進去,然後點燃發射火藥,這樣就能把十公斤重的炸藥包拋射到150~200米的距離上了。此後在解放戰爭的許多戰場上都有它的身影出現。可以說「沒良心炮」為解放戰爭的勝利做出了巨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