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中的手榴彈——英軍篇

2021-02-19 軍武次位面

軍武菌似乎早已寫慣了英國遍布各大海洋的皇家海軍,這次我們就來說說英國步兵紳士們手中的手榴彈。英國陸軍在二戰中的戰鬥力似乎一直沒有美帝、毛熊與元首的陸軍給力,但名氣是其次的,稱手的傢伙事還是必須存在的。

英國陸軍歷史也算悠久了,經歷的演變,裝備從冷兵器到熱兵器的過程:

▲英軍裝備演變史

看看我們今天首先就要說的一件傳奇手榴彈:

▲米爾斯手榴彈


英軍裝備數量最多的就是米爾斯手榴彈,這種無柄防禦性手榴彈擁有一個龐大的家族,基本可以分為NO.5,NO.23與NO.36三種型號,二戰中大英國協使用最多的就是NO.36,與美軍MKⅡ一樣,米爾斯屬於手投、槍射兩用手榴彈,自1932年列裝以來一直使用到上世紀60年代,可見其設計之成功。

▲米爾斯手榴彈


米爾斯手榴彈的雷管與底火座是獨立部件的,與螺紋蓋不相連接,這樣使其在保存運輸時可以將引信拆下單獨保存,安全可靠性大大提高。米爾斯整體外形類似一個菠蘿,表面的破片槽直接鑄造而成,全彈由彈體,拉環的保險銷,保險握片,擊針簧、中心管、發火組件、蓋螺、主裝藥和彈底螺盞組成。彈體上方有兩個凸耳,保險銷穿越兩個凸耳,上部側面圓形孔是用來填裝炸藥用的,之所以這樣設計是由於中心管是不對稱設計,這樣就無法先裝藥再插入中心管的方式,只能先將中心管裝入,再加入爆炸藥。

米爾斯手榴彈的外殼鑄造材料是質地較為脆的鐵,一旦內部炸藥爆炸過於劇烈會導致外殼碎裂,殺傷力反而降低,所以米爾斯手榴彈內部基本裝69克比較適中的「巴納特」炸藥,彈體長89毫米,重774克,彈徑57毫米,殺傷範圍35米,在當做槍榴彈射擊時最大射程180米。

▲米爾斯NO.5分解圖


▲NO.23與NO.36分解圖


米爾斯手榴彈產量巨大,幾乎戰時所有大英國協兵工廠都在製造這種手榴彈。

▲不同廠家生產的NO.36


▲NO.5、NO.23、NO.36手榴彈的底座


▲NO.36槍榴彈


米爾斯手榴彈的使用方法和傳統無柄手榴彈一樣,將保險握片一側朝向掌心,另一隻手抽出保險銷,用力投出即可。正是因為米爾斯手榴彈的部件簡單,存放方便,殺傷力大,用途廣泛,才成為二戰中大英國協部隊士兵最喜愛使用的手榴彈。

▲女工大規模生產「米爾斯」


▲投擲米爾斯手榴彈


▲奧通納戰役中英軍投擲米爾斯


NO.69進攻手榴彈同為二戰英軍的一款優秀手榴彈,雖然光環遠遠比不上上文所述的「米爾斯」那麼巨大,但是這種手榴彈依舊有許多可以大書特書的地方。首先這是一款使用酚醛樹脂製造彈體和零件的手榴彈,這樣可以更有效地控制破片數量,在進攻中顯得更為安全。

▲酚醛樹脂


並且這款手榴彈的引信不是傳統的延時引信,碰炸引信在當時的英軍中是非常少見的,自上而下為保險帽、密封螺、引信體、重球、擊針、帶保險銷的保險帶、擊針簧、火帽座和火帽組成的碰炸引信在英軍手榴彈界獨樹一幟,其內部構造與使用方法和傳統手榴彈都大相逕庭。使用前先擰下彈體底部的賭螺,撕下貼在保險蓋和彈體上的膠帶,擰下保險蓋,用一隻手的拇指按住保險帶端頭,將手榴彈對準目標扔出。由於是碰炸引信,所以動作原理可以分為三種方式:彈底著地、彈頂著地與彈壁著地,若彈頂先著地,擊針就會在慣性作用下向火帽運動觸發爆炸;若彈底先著地,那反過來火帽就會在慣性作用下向彈頂移動;若彈壁先著地,那兩者就會同時相向運動,不管哪種方式都是依靠慣性作用觸發爆炸。

▲NO.69拆解圖


NO.69的優點是爆炸不會產生過多殺傷破片,在進攻中顯得更為安全,但缺點也很明顯,碰炸引信這種複雜的生產工藝在戰時顯得並不是那麼實用與靠譜,而且在一定情況下,NO.69的瞎火事件也不在少數。

▲NO.69手榴彈


NO.68反坦克手榴彈是英軍二戰中裝備的一種主要的反坦克武器,1940年研製成功開始列裝,其最大的特點就是採用空心裝藥技術,既可手投也可拋射,型號種類繁多,從MK 1到MK 6,在戰爭中使用最廣泛的是MK 3型,該型由彈體、引信傳爆機構和尾翼組成,其實就是一大一小兩個圓柱體接在一起,大的圓柱體是主裝藥區,底部有引信室,其內裝有由擴爆藥管、傳爆藥管和火帽組成的傳爆機構,頂部由螺紋帽蓋封住,尾部有四片方形尾翼,以便在使用步槍拋射時穩定飛行軌跡,該手榴彈使用方法也比較傳統簡單,拔出保險銷後採用類似德國PWM反坦克手榴彈的投彈姿勢扔出,當彈體碰撞減速後擊針會在慣性作用下繼續壓縮隔離簧直至激發引爆傳爆藥管和擴爆藥管,最後引發主裝藥爆炸,但是總體上來說NO.68的破甲威力不是很大,一般能穿透大約50毫米鋼板,這對德國後期的重型坦克來說實在是無從下手。

▲所有型號的NO.68


並且在使用NO.68有一點非常需要注意,在使用步槍拋射時,必須先將保險銷拔下,再裝入發射底座,此時注意,千萬不能槍口朝下,否則可能會引起彈體脫落,接著會發生的事請參照上一段,所以不發射時必須將NO.68取下。

▲MK 3的剖面圖


NO.68以簡單的結構贏得了戰時的需求,但是殺傷力小,破甲威力有限的詬病也是既定事實,在更為先進的PIAT反坦克拋射器出現後,NO.68逐漸退出了裝備序列。

▲PIAT反坦克拋射「針」


說到這裡我們來想像一下,反坦克手也不希望瞄了半天使出吃奶的勁兒把一顆兩三斤重的反坦克手榴彈扔到坦克身上,只聽得「鐺」的一下被彈開的窘況吧。作為另一種反坦克手榴彈,粘性反坦克手榴彈想必大傢伙兒都不陌生,粘性顧名思義就是能夠通過粘性物體吸附在目標物身上起到固定作用。

英國人設計出了他們的粘性反坦克手榴彈NO.74,乍一看就是一個燒瓶的模樣:

▲NO.74「燒瓶」


事實上NO.74完全是依靠大裝藥量來完成對裝甲的破壞的,與早期泡用碎甲彈的原理一樣,並且由於NO.74研製時間較早,性能不太可靠,缺點遠遠大於優點,但是「能拔膿的膏藥也算是膏藥」,戰事吃緊的英國人也不能「不把豆包當乾糧」。NO.74屬於有柄手榴彈,球體端由兩個半球形外殼包裹起來,內部是塗滿粘性物質的網狀物,爆炸物為液體硝化甘油。使用方法與「米爾斯」差不多,只是倒過來使用而已。

▲NO.74分解圖


▲英文好的看官自行閱讀


只需擰下保險蓋,抽出保險銷,對準坦克扔過去,延時5秒就會爆炸,但畢竟反坦克手榴彈的裝藥量比較大,2斤重的彈體投擲距離一般在20米左右,但是NO.74對目標物的要求也比較高,雪風小編還是小學生時代就深切體會過,固體膠沾上灰塵就不能粘東西了。NO.74也基於同樣原理,無法吸附在滿是灰塵的坦克表面(打仗時候哪裡都是灰塵雪風小編你逗我們呢?)。

▲新兵學習投擲NO.74

所以我們建議在使用NO.74時學習一下美帝的套路:

▲用襪子做的粘性反坦克手榴彈


走近後直接糊上去效果比扔得好。

NO.82手榴彈是由英軍上尉阿瑟.高蒙發明出來的,所以又稱「高蒙」手榴彈,這種手榴彈的製作工藝在NO.74的基礎上更「低」一檔,彈體外包裝是一個「布袋子」,引信同樣採用和NO.69一樣的碰炸引信,內裝塑膠炸藥,是炸車輛工事的一把好手,是英國傘兵執行任務必備物品,由於布袋可以直接打開填裝炸藥,故可以更具目標不同改變裝藥量。

但有利必有弊,這種「布袋子手榴彈」在存放與運輸中都顯示出了極大的安全隱患,實際威力也不如上文提到的NO.74,二戰結束後很快就停止了使用。

▲布袋子「高蒙」手榴彈


反坦克武器中還有一種不算是嚴格意義上的手榴彈,這就是燃燒瓶,英國NO.76燃燒手榴彈事實上就是一款燃燒瓶,但是與其他國家直接拿酒瓶子改裝的不同,英國人還是需要追求批量化生產。這種瓶子比普通瓶子的瓶壁要厚一些,內裝黃磷與石油的混合物,我們平常看到的燃燒瓶都需要先點燃再投擲,NO.76隻需要朝著目標扔出即可,瓶子破碎後黃磷與空氣接觸立馬就會燃燒,使用起來更加安全可靠。

▲美帝都是先點燃再投擲


▲NO.76手投燃燒彈,一扔就著


但是NO.76與之前介紹的集中反坦克手榴彈一樣,因為固有缺陷導致的可靠性不佳問題,使之在二戰結束後迅速被淘汰替代。但是它們依舊在不列顛生死存亡的戰爭中「炸」開了屬於自己的一片領地,在紳士的戰爭中轟開一個個突破罪惡的缺口,一步步走向勝利。

這期英軍手榴彈接著上一期的美軍手榴彈為二戰盟軍手榴彈篇章再添一筆,篇幅有限導致介紹的手榴彈種類也比較有限,軍武菌還在奮力查閱相關資料中,若有不當之處還望及時指出。

想了解更多關於軍事知識的朋友們歡迎在各大視頻網站觀看《軍武次位面》系列節目,在騰訊視頻、優酷、愛奇藝、搜狐視頻、鳳凰網、土豆網、樂視網、ACfun、Bilibili、網易軍事等視頻網站,每周五晚同步更新!

相關焦點

  • 二戰手榴彈——美軍篇
    人類歷史上最重大同時也是最慘烈的戰爭無疑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各國在戰場上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進行著一場場慘烈的搏殺,塹壕中、叢林間、公路上、窗臺邊,到處都擺放著手榴彈的身影。那我們就以國家軍隊視角一探各國手榴彈在二戰中的「高大」身影。
  • 二戰手榴彈——蘇聯篇
    說起蘇聯手榴彈,毛熊們自然可以得意洋洋地自戀一會兒,畢竟俄國是率先在現代化實戰中投入使用手榴彈的國家,早在日俄戰爭中,毛熊的手榴彈就讓本子吃盡了苦頭
  • 舌尖上的戰場:二戰英軍篇
    這個帶金屬絲摺疊握把的設計從一戰前夕的M1908野戰飯盒就已經存在,其後續版本M1937直到今天仍在英國武裝部隊中使用,只是隨著MRE的普及,野戰飯盒漸漸僅充當著軍營餐具的角色。我不知道我國當年的「國民打菜飯盒」到底跟英軍M1937有什麼淵源,但至少可以預料評論裡會有不少人說「這玩意不就我們以前用過的嗎?」現在,我們來繼續看看二戰時代的英軍到底吃些啥? 開戰初期的「M.
  • 由No.69手榴彈派生出多種碰炸手榴彈,有一種居然是布袋彈體,裝藥量可調
    在二戰中,英軍裝備過一種No.69進攻手榴彈,彈體材料採用苯酚塑料(俗稱電木),彈體高114mm,最大直徑60mm,全重383g,裝藥為92g
  • 步兵之雷——M24手榴彈
    ,還可以採用集束形式,能炸毀鐵絲網和簡易土木工事,甚至可以對付初期的英軍坦克。最後,M24手榴彈裝填了爆炸力更強的TNT炸藥,裝藥量約為100克,威力大幅度提高。在二戰期間,M24手榴彈是德軍步兵手中的「重型武器」,對其恨之入骨的美軍稱之為「高爆手榴彈」,英軍則稱其為「馬鈴薯搗碎器」(指其體型碩大)。
  • 海灣戰爭中的英軍挑戰者1主戰坦克
    1991年海灣戰爭已經過去30周年了,這場戰爭被稱為沙漠風暴行動,但其中英軍參加的部分叫"格蘭比行動",2月24日開始,英軍實施了地面行動。
  • 【互動】木柄手榴彈的威力到底有多大?
    這是一種年代久遠的手榴彈,它最特別的地方在於它的木製握柄,這使它看起來像一個木杵,在一戰和二戰時期,它與其它手榴彈最大的不同則是它的引信引爆的方式
  • 美國AGP M1A2手榴彈適配器,二戰的冷門裝備
    AGP M1A2手榴彈適配器是美國在二戰期間開發的步槍附加套件
  • 二戰中搞笑的五件事,笑破你的肚皮
    英軍很紳士地救起了落水的德軍,但是德軍仍然大發雷霆,認為英軍沒有去掃雷的行為是很不負責任的。英國人為此深感抱歉,於是優待了那些落水的德軍俘虜,並且在戰爭結束後紳士的將他們送回了德國。 二,二戰期間的中非,義大利派遣500人防守野戰機場,他們物資充沛,除了有混凝土的永備工勢,還有充足的彈藥
  • 74號手榴彈
    要對付曾席捲歐洲的納粹裝甲集團,英國軍隊必須配備足夠的反坦克武器,可經歷過敦刻爾克新敗的英軍極為缺少反坦克火炮——大部分重型裝備都被丟在了敦刻爾克海灘甚至更遠的地方,淪為德軍戰利品。作為緊急措施,英國決定因地制宜立即開發反坦克單兵裝備。74號手榴彈就是這一階段緊張工作的結果。這種手榴彈也被稱為「粘性炸彈」(sticky bomb),其基本外形呈球形,下方帶有一根手柄。
  • 德棍標配,二戰德軍M24柄型手榴彈詳解
    之所以用棍這個詞來描述德國人我想和二戰時期德軍腰間揣著的M24柄型手榴彈不無關係,狗子這篇就和大家聊聊它。德國人最早開始用柄型手雷是1915年,但關於這類手雷的歷史後邊再說。二戰時候德國人用的主要是M24,看名字就知道這貨設計於1924年,當時德國被凡爾賽條約搞的鬼火冒,軍隊規模被砍的只剩10萬人,各種輕重武器也被限的厲害,早先一戰時期留下來那些M15、M17手雷存量也不多,M24手雷就在這麼個背景下開始研發投產。
  • 世界上最喪心病狂的手榴彈是哪一款? 比火焰噴射器還殘忍!
    我們知道普通手榴彈一般裝填幾十克炸藥,外殼有鑄鐵、刻槽破片或鋼珠來增大殺傷力,例如中國產的67式木柄手榴彈,使用木柄鑄鐵彈體,內部裝填的炸藥僅有38克,改進型的77-1式卵形木柄手榴彈,裝填炸藥為70克,有效殺傷半徑7米,炸點20米以外仍有破片殺傷威力。卵形的82-2式手榴彈是塑料殼體,內裝炸藥62克,塑料殼體壓入600多個鋼珠。殺傷半徑大於6米,破片數量則是67式的15倍。
  • 戰鬥民族的變態手榴彈 爆炸威力堪比大口徑炮彈
    前蘇聯時期,為了加大手榴彈的威力,俄國人甚至設計了一種裝填雲爆劑的溫壓手榴彈,一枚溫壓手榴彈的爆炸威力相當於10枚普通手榴彈。士兵在戰場中隨時根據作戰需求調整這種手榴彈的威力,直接把擴展模塊螺接在基礎模塊上。目前美國三角洲和海豹突擊隊等特種部隊都配備了這種新型手榴彈,這種溫壓彈在爆破建築物的時候特別有效。溫壓彈手榴彈可以在同時幹掉幾個房間中的敵人。美軍認為沒有哪種單兵使用的傳統武器能和溫壓手榴彈的破壞力一樣大。
  • 奇襲「提爾比茨」號:二戰英軍「水源」行動始末
    卡梅隆盲目地摸索著他所認為正確的方向,其在水面狀態下靠近「提爾比茨」號的左舷艦艏,結果他的方位暴露了,結果遭到了敵方輕武器和手榴彈的猛烈攻擊。X-6距離戰列艦的火炮太近,很明顯逃跑已變得不可能了,因此卡梅隆和他麾下的艇員銷毀了重要的機密文件,其操縱潛艇沿著目標的舷側倒車,將兩側攜帶的巨型炸彈施放在敵艦B號主炮塔的兩邊。然後,艇員們鑿沉了小艇,並向一艘德國糾察船舉手投降。
  • 探尋二戰英軍「螢火蟲」坦克編制
    諾曼第戰役中,英軍裝甲師下轄的四個裝甲團,只有師屬裝甲旅下轄的三個裝甲團才裝備「螢火蟲」,與其他坦克進行混編,裝甲師的直屬裝甲偵察團只裝備「克倫威爾」坦克。 在英軍與大英國協軍隊的獨立裝甲旅中,「螢火蟲」的裝備情況與裝甲師相同。不同之處為獨立裝甲旅只下轄三個裝甲團,而沒有裝甲師下轄的一個裝甲偵察團。以「邱吉爾」步兵坦克為主戰裝備的英軍與大英國協軍隊獨立坦克旅,不裝備「螢火蟲」。如果有反坦克作戰任務的需要,往往會在獨立坦克旅中臨時配備「阿喀琉斯」自行反坦克炮。
  • 鋁熱劑手榴彈威力有多猛?60秒輕鬆燒穿5釐米厚的裝甲車鋼板
    點「戎馬軍師」免費關注軍師寄語:手榴彈是步兵的必備武器之一,由於重量以及體積小,同時還能破壞裝甲車甚至是坦克,在近距離作戰中可以發揮相當重要的作用。目前,在世界範圍內來看,手榴彈從外形來看分為兩類:木柄手榴彈以及無柄手雷,在二戰期間,英美日等國均使用無柄手雷,而中蘇德等國則使用木柄手榴彈,按用途來說,一般分為四類:殺傷手榴彈、照明手榴彈、化學手榴彈和教練手榴彈。
  • 天長山發現的大威力手榴彈是哪國的?| 尋找二戰最後戰場之二
    ▼ 前篇:【預告】尋找二戰的最後戰場「坦克開路」的二戰考察天長山第一步便精彩——這兩種手榴彈是二戰中日軍此類武器中的最常用型號得到否定的回答後,前方向後方發回了所發現手榴彈的照片。而與之相對的進攻式手榴彈殺傷範圍較小,這是與進攻方通常在投彈後隨彈墓躍進衝擊有關,適用於進攻作戰中的使用。
  • 義大利在二戰中主要負責搞笑,絕對不是段子!
    很多歷史研究者認為,二戰中正是由於義大利拖後腿,才加速了以希特勒為首的法西斯政權的滅亡。因此,完全可以說:感謝上帝,二戰時讓義大利加入了軸心國,否則納粹鐵十字說不定真的會遍布全球。結果教會尖塔被雷劈中……城市因大爆炸而瞬間炸飛了五分之一……3、在機場調查燃料不足的原因才發現沒有燃料管理部門……4、槍枝設計師為了保持戰場清潔,而發明了可以把彈殼塞回彈鼓的機槍……5、手榴彈品質極差,丟出去不知道會不會爆炸也不知道何時會爆炸,但就在放鬆警惕的時候也許就爆了……6、飛機上不裝無線電。
  • 二戰英軍「克倫威爾」巡洋坦克史話(一)
    點擊上方藍字關注本公眾號,看更多精彩文章二戰時期,英國將坦克分為步兵坦克和巡洋坦克兩類。
  • 裝備|邱吉爾的「鐵拳」,二戰英軍「邱吉爾」坦克型譜
    「邱吉爾」坦克為英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開發的步兵坦克。此坦克以當時英國首相溫斯頓·邱吉爾為名,並以厚重裝甲以及眾多衍生車種在戰場上擔任英軍主要坦克的重責,其開發起源並非二戰產物,而是從一戰之作戰哲學持續發展出來的成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