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武菌似乎早已寫慣了英國遍布各大海洋的皇家海軍,這次我們就來說說英國步兵紳士們手中的手榴彈。英國陸軍在二戰中的戰鬥力似乎一直沒有美帝、毛熊與元首的陸軍給力,但名氣是其次的,稱手的傢伙事還是必須存在的。
英國陸軍歷史也算悠久了,經歷的演變,裝備從冷兵器到熱兵器的過程:
▲英軍裝備演變史
看看我們今天首先就要說的一件傳奇手榴彈:
▲米爾斯手榴彈
英軍裝備數量最多的就是米爾斯手榴彈,這種無柄防禦性手榴彈擁有一個龐大的家族,基本可以分為NO.5,NO.23與NO.36三種型號,二戰中大英國協使用最多的就是NO.36,與美軍MKⅡ一樣,米爾斯屬於手投、槍射兩用手榴彈,自1932年列裝以來一直使用到上世紀60年代,可見其設計之成功。
▲米爾斯手榴彈
米爾斯手榴彈的雷管與底火座是獨立部件的,與螺紋蓋不相連接,這樣使其在保存運輸時可以將引信拆下單獨保存,安全可靠性大大提高。米爾斯整體外形類似一個菠蘿,表面的破片槽直接鑄造而成,全彈由彈體,拉環的保險銷,保險握片,擊針簧、中心管、發火組件、蓋螺、主裝藥和彈底螺盞組成。彈體上方有兩個凸耳,保險銷穿越兩個凸耳,上部側面圓形孔是用來填裝炸藥用的,之所以這樣設計是由於中心管是不對稱設計,這樣就無法先裝藥再插入中心管的方式,只能先將中心管裝入,再加入爆炸藥。
米爾斯手榴彈的外殼鑄造材料是質地較為脆的鐵,一旦內部炸藥爆炸過於劇烈會導致外殼碎裂,殺傷力反而降低,所以米爾斯手榴彈內部基本裝69克比較適中的「巴納特」炸藥,彈體長89毫米,重774克,彈徑57毫米,殺傷範圍35米,在當做槍榴彈射擊時最大射程180米。
▲米爾斯NO.5分解圖
▲NO.23與NO.36分解圖
米爾斯手榴彈產量巨大,幾乎戰時所有大英國協兵工廠都在製造這種手榴彈。
▲不同廠家生產的NO.36
▲NO.5、NO.23、NO.36手榴彈的底座
▲NO.36槍榴彈
米爾斯手榴彈的使用方法和傳統無柄手榴彈一樣,將保險握片一側朝向掌心,另一隻手抽出保險銷,用力投出即可。正是因為米爾斯手榴彈的部件簡單,存放方便,殺傷力大,用途廣泛,才成為二戰中大英國協部隊士兵最喜愛使用的手榴彈。
▲女工大規模生產「米爾斯」
▲投擲米爾斯手榴彈
▲奧通納戰役中英軍投擲米爾斯
NO.69進攻手榴彈同為二戰英軍的一款優秀手榴彈,雖然光環遠遠比不上上文所述的「米爾斯」那麼巨大,但是這種手榴彈依舊有許多可以大書特書的地方。首先這是一款使用酚醛樹脂製造彈體和零件的手榴彈,這樣可以更有效地控制破片數量,在進攻中顯得更為安全。
▲酚醛樹脂
並且這款手榴彈的引信不是傳統的延時引信,碰炸引信在當時的英軍中是非常少見的,自上而下為保險帽、密封螺、引信體、重球、擊針、帶保險銷的保險帶、擊針簧、火帽座和火帽組成的碰炸引信在英軍手榴彈界獨樹一幟,其內部構造與使用方法和傳統手榴彈都大相逕庭。使用前先擰下彈體底部的賭螺,撕下貼在保險蓋和彈體上的膠帶,擰下保險蓋,用一隻手的拇指按住保險帶端頭,將手榴彈對準目標扔出。由於是碰炸引信,所以動作原理可以分為三種方式:彈底著地、彈頂著地與彈壁著地,若彈頂先著地,擊針就會在慣性作用下向火帽運動觸發爆炸;若彈底先著地,那反過來火帽就會在慣性作用下向彈頂移動;若彈壁先著地,那兩者就會同時相向運動,不管哪種方式都是依靠慣性作用觸發爆炸。
▲NO.69拆解圖
NO.69的優點是爆炸不會產生過多殺傷破片,在進攻中顯得更為安全,但缺點也很明顯,碰炸引信這種複雜的生產工藝在戰時顯得並不是那麼實用與靠譜,而且在一定情況下,NO.69的瞎火事件也不在少數。
▲NO.69手榴彈
NO.68反坦克手榴彈是英軍二戰中裝備的一種主要的反坦克武器,1940年研製成功開始列裝,其最大的特點就是採用空心裝藥技術,既可手投也可拋射,型號種類繁多,從MK 1到MK 6,在戰爭中使用最廣泛的是MK 3型,該型由彈體、引信傳爆機構和尾翼組成,其實就是一大一小兩個圓柱體接在一起,大的圓柱體是主裝藥區,底部有引信室,其內裝有由擴爆藥管、傳爆藥管和火帽組成的傳爆機構,頂部由螺紋帽蓋封住,尾部有四片方形尾翼,以便在使用步槍拋射時穩定飛行軌跡,該手榴彈使用方法也比較傳統簡單,拔出保險銷後採用類似德國PWM反坦克手榴彈的投彈姿勢扔出,當彈體碰撞減速後擊針會在慣性作用下繼續壓縮隔離簧直至激發引爆傳爆藥管和擴爆藥管,最後引發主裝藥爆炸,但是總體上來說NO.68的破甲威力不是很大,一般能穿透大約50毫米鋼板,這對德國後期的重型坦克來說實在是無從下手。
▲所有型號的NO.68
並且在使用NO.68有一點非常需要注意,在使用步槍拋射時,必須先將保險銷拔下,再裝入發射底座,此時注意,千萬不能槍口朝下,否則可能會引起彈體脫落,接著會發生的事請參照上一段,所以不發射時必須將NO.68取下。
▲MK 3的剖面圖
NO.68以簡單的結構贏得了戰時的需求,但是殺傷力小,破甲威力有限的詬病也是既定事實,在更為先進的PIAT反坦克拋射器出現後,NO.68逐漸退出了裝備序列。
▲PIAT反坦克拋射「針」
說到這裡我們來想像一下,反坦克手也不希望瞄了半天使出吃奶的勁兒把一顆兩三斤重的反坦克手榴彈扔到坦克身上,只聽得「鐺」的一下被彈開的窘況吧。作為另一種反坦克手榴彈,粘性反坦克手榴彈想必大傢伙兒都不陌生,粘性顧名思義就是能夠通過粘性物體吸附在目標物身上起到固定作用。
英國人設計出了他們的粘性反坦克手榴彈NO.74,乍一看就是一個燒瓶的模樣:
▲NO.74「燒瓶」
事實上NO.74完全是依靠大裝藥量來完成對裝甲的破壞的,與早期泡用碎甲彈的原理一樣,並且由於NO.74研製時間較早,性能不太可靠,缺點遠遠大於優點,但是「能拔膿的膏藥也算是膏藥」,戰事吃緊的英國人也不能「不把豆包當乾糧」。NO.74屬於有柄手榴彈,球體端由兩個半球形外殼包裹起來,內部是塗滿粘性物質的網狀物,爆炸物為液體硝化甘油。使用方法與「米爾斯」差不多,只是倒過來使用而已。
▲NO.74分解圖
▲英文好的看官自行閱讀
只需擰下保險蓋,抽出保險銷,對準坦克扔過去,延時5秒就會爆炸,但畢竟反坦克手榴彈的裝藥量比較大,2斤重的彈體投擲距離一般在20米左右,但是NO.74對目標物的要求也比較高,雪風小編還是小學生時代就深切體會過,固體膠沾上灰塵就不能粘東西了。NO.74也基於同樣原理,無法吸附在滿是灰塵的坦克表面(打仗時候哪裡都是灰塵雪風小編你逗我們呢?)。
▲新兵學習投擲NO.74
所以我們建議在使用NO.74時學習一下美帝的套路:
▲用襪子做的粘性反坦克手榴彈
走近後直接糊上去效果比扔得好。
NO.82手榴彈是由英軍上尉阿瑟.高蒙發明出來的,所以又稱「高蒙」手榴彈,這種手榴彈的製作工藝在NO.74的基礎上更「低」一檔,彈體外包裝是一個「布袋子」,引信同樣採用和NO.69一樣的碰炸引信,內裝塑膠炸藥,是炸車輛工事的一把好手,是英國傘兵執行任務必備物品,由於布袋可以直接打開填裝炸藥,故可以更具目標不同改變裝藥量。
但有利必有弊,這種「布袋子手榴彈」在存放與運輸中都顯示出了極大的安全隱患,實際威力也不如上文提到的NO.74,二戰結束後很快就停止了使用。
▲布袋子「高蒙」手榴彈
反坦克武器中還有一種不算是嚴格意義上的手榴彈,這就是燃燒瓶,英國NO.76燃燒手榴彈事實上就是一款燃燒瓶,但是與其他國家直接拿酒瓶子改裝的不同,英國人還是需要追求批量化生產。這種瓶子比普通瓶子的瓶壁要厚一些,內裝黃磷與石油的混合物,我們平常看到的燃燒瓶都需要先點燃再投擲,NO.76隻需要朝著目標扔出即可,瓶子破碎後黃磷與空氣接觸立馬就會燃燒,使用起來更加安全可靠。
▲美帝都是先點燃再投擲
▲NO.76手投燃燒彈,一扔就著
但是NO.76與之前介紹的集中反坦克手榴彈一樣,因為固有缺陷導致的可靠性不佳問題,使之在二戰結束後迅速被淘汰替代。但是它們依舊在不列顛生死存亡的戰爭中「炸」開了屬於自己的一片領地,在紳士的戰爭中轟開一個個突破罪惡的缺口,一步步走向勝利。
這期英軍手榴彈接著上一期的美軍手榴彈為二戰盟軍手榴彈篇章再添一筆,篇幅有限導致介紹的手榴彈種類也比較有限,軍武菌還在奮力查閱相關資料中,若有不當之處還望及時指出。
想了解更多關於軍事知識的朋友們歡迎在各大視頻網站觀看《軍武次位面》系列節目,在騰訊視頻、優酷、愛奇藝、搜狐視頻、鳳凰網、土豆網、樂視網、ACfun、Bilibili、網易軍事等視頻網站,每周五晚同步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