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15式輕型坦克已經正式列裝部隊,這意味著這款早在2012年就在網絡上現身的我軍新一代輕型坦克,在歷經近6年的型號競標以及各種適應性測試和部隊試用之後,最終得以修成正果,加入了解放軍陸軍現役裝備序列,而它也將成為了我軍未來數十年內的主力輕型坦克型號。
(15式輕型坦克已經正式列裝部隊)
相比大家耳熟能詳的各型主戰坦克,輕型坦克這種裝備的存在感實際上並不算太高。畢竟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各國陸軍都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更加重視防護性能以及火力的主戰坦克之上。但這並不意味著輕型坦克已被各國所放棄,在許多特殊的作戰環境下,具備極強機動性與通過性的輕型坦克依舊能有所作為。
而我國陸軍在裝備了99A、96A等多個型號的主戰坦克後,依舊選擇發展15式這類輕型坦克,主要是因為我國國土廣袤,地形複雜的客觀條件提出的需求。無論是水網密布的南方,還是高原多山的西部,輕型坦克的表現都要明顯優於傳統的主戰坦克。
(儘管火力與防護無法與主戰坦克相提並論,但輕型坦克依舊能有所作為)
儘管因重量限制的緣故,國產15式輕型坦克的防護能力無法與99A這類戰鬥全重動輒近60噸的鋼鐵猛獸相提並論。但我們都知道,強大的防護能力並不是輕型坦克所需滿足的首要因素。相比之下,更加靈活的機動性以及地形通過性,才是15式輕型坦克能在各種水網以及高原山川之中如履平地的關鍵。
據悉,戰鬥重量為30噸級的15式輕型坦克,其動力系統採用的是1臺改進了增壓系統,最大輸出為800馬力的8缸V型柴油機,單位噸功率接近26馬力/噸,基本與99A型主戰坦克持平,遠高於96A型主戰坦克17馬力/噸的水平。同時,先進的懸掛系統也賦予了15式輕型坦克應對複雜地形的能力。
(強大的機動性和地形通過性是15式輕型坦克最大的優勢)
至於15式輕型坦克的主炮選擇,雖然該型號並未採用當下主流的125mm口徑滑膛炮,但經由94式105mm口徑長身管線膛炮改進而來的新105依舊顯得威力不俗。該炮在使用新一代鎢合金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時,足以在2000米以外的距離上擊穿T-90S這類三代主戰坦克的正面裝甲。此外,新105還具備了使用炮射飛彈的能力,極大地增強坦克的使用靈活性。
值得一提的是,15式輕型坦克在火控系統以及信息化方面也同樣保持了極高水平。這款坦克的獵-殲式火控系統及觀瞄設備,直接移植自99A型主戰坦克。而毫米波戰場敵我識別系統的兼容,更是為15式輕型坦克提供了極為優秀的戰場態勢感知能力。
(長身管105mm線膛炮與脫穿的配合足以擊穿T-90S的正面裝甲)
隨著陸軍主戰裝備更新換代進度的加速,大量部署在南方地區的59系列中型坦克乃至62式輕型坦克,其落後的性能顯然已經無法滿足我們的作戰需求。這種情況下,具備優異的機動性、不俗的火力以及重點部位防護能力的15式輕型坦克,自然成為了這些老舊型號最為合適的接班人。
此外也有消息顯示,15式輕型坦克除了陸軍之外,同樣也將裝備我國的海軍陸戰隊。其在海軍陸戰隊中的替換對象,同樣也是頗顯老邁的59與63系列。對於存在跨海、島礁作戰需求的海軍陸戰隊而言,15式這類輕型坦克顯然要比其他型號的主戰坦克更能滿足其需求。
(此前曝光疑似採用海軍陸戰隊迷彩塗裝的15式輕型坦克)
隨著國產運-20運輸機的批量服役,我國軍隊的遠程戰略投送能力也將隨之得到顯著的提升。而在這其中,15式輕型坦克也必然將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這主要是因為這型坦克30噸級的噸位,除了能讓運-20一次性運載2輛以外,也更適合快速反應和部署,由此可見其戰略戰術價值。
就連已經放棄輕型坦克近20年的美國陸軍,也於近年開始並加速其下一代輕型坦克——"機動防護火力車計劃"的研發,該項目預計於2020年之前實現量產。屆時,"最強輕型坦克"殊榮的爭奪,也將在它和國產15式之間展開。(利刃/Q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