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型正義」實質是「新臺獨運動」

2021-02-10 直通臺灣

與傳統「臺獨」相比,蔡英文時代的「轉型正義新臺獨運動」,在終極目標追求、社會矛盾運用、基本依靠力量、政黨運作機制等方面並無區別,區別主要是策略方面,其特點十分突出、手法變化很大、靈活性務實性謀略性更強。 


一是「臺獨」的實現形式更加靈活務實。不一定直接「建國」,不一定「法理建國」,不一定與大陸敵對,不一定尋求全面「國際全面承認」(「踏實」地默認有臺灣這個「獨立實體」即可)。更加務實,暫不求其名,但要求其實。這是大陸崛起、國際現實、「臺獨」自身長期教訓等因素制約下不得已的選擇。 

二是「臺獨」的國際路徑更加以迂為直。偏重「從國際走向兩岸」,不再走先與中國大陸分家,再尋求國際承認的老路。而是反其道而行之,配合國際遏華戰略,加入遏華戰略體系,迎合對付中華民族需要,爭取成為國際反華圍堵圈中的正式一員。 

三是「臺獨」的兩岸策略更加低調溫和。不再過分刺激大陸以求島內認同、凝聚「反中」民意,不唐突突進,儘量避免與大陸迎面相撞、戰略攤牌。而是先軟化大陸立場,以自認為大陸可以「忍受」的尺度推進「臺獨」,與大陸漸行漸遠。 

四是「臺獨」在島內的推進路線更加講求章法。不再重複陳水扁時代用政治動員、「政府」權力強行塑造「臺獨」體系的老路,而是走「解構—重建—認同—新臺灣」路線。從瓦解主要政敵國民黨入手,從政治、歷史、文化角度解構國民黨、「中華民國」、「一個中國」既有體系,再造新的政治認同,進而逐步建構起「新臺灣」政治、歷史、文化、經濟、社會體系。「新臺獨運動」 是戰略清晰戰術詭詐的「臺獨」,是先解構既有歷史文化社會共識再推動政治「建國」進程的「臺獨」,是從「和平分立」到「和平分離」的「臺獨」。 

 

五是推進「臺獨」的具體作為更加柔軟隱蔽。

一是以「『中華民國』是臺灣」為指向的「政治體制」改革。如「修憲」、「政治治理機制」改革、「行政體制」改革、「行政區劃」改革等。「修憲」重在強化「治權臺澎金馬化」,進一步淡化與大陸時代「中華民國憲法」的傳承關係;「政治治理機制」改革重在深化「本土化」,以落實「民主人權」、「公民社會」、「地方自治」等理念為由,強化政治治理的「在地化」機制;「行政體制」改革重在突出「臺灣主體性」,切割與大陸的兩岸一國關係。

二是不遺餘力在文化教育領域培植「臺灣主體意識」。開動宣傳機器,策動學生帶頭,利用民意做文章,在文化教育的研究、教學、展示、推廣等領域連續不斷、大力度進行。核心是修改教科書、突出臺灣文化、推出臺灣語言和文字範式。

三是相機在社會領域「去中國化」。包括「政府機構」、公共設施、媒體宣傳、官方活動、民間儀式,乃至涉及民眾衣食住行的制度、規範、行為準則、言行習慣等等,逐步清除其涉及「中國」、昭示「兩岸一中關係」的內容與形式,構建或濃厚「臺灣」、「本土」色彩。

四是深化「軍隊臺灣化」改造。包括調整臺軍的政戰教育、組織人事、軍事戰略、體制編制、建軍備戰、對外合作、兩岸互信機制政策等,以及換發各類涉及中國的衣飾標誌,更改有「中國」含義的各類符號、命名,重修源自大陸時代的表彰獎勵名稱規則等等。

五是修訂相關法律。通過 「修法」、「立法」、「判例」等手段,徹底梳理、清除不利「臺獨」生存發展、有利統一生根發芽的各層次法律規定,建構「中華民國是臺灣」的法律制度體系,拔除對「臺獨」的法制威懾,並在法律上建立起鼓勵「臺獨」在島內紮根、成長、壯大的保障機制。還會持續打壓反「臺獨」政黨、社會團體及統派。 

總之,蔡英文和民進黨當局推動的「轉型正義」,表面上是清算國民黨「獨裁統治」,實質是藉助清算國民黨清算「一個中國」。蔡英文就職演說中反覆強調,要交給臺灣人民一個「新臺灣」。不是新「中華民國」,更不是「新中國」。現時的臺灣已經實現「民主化」,沒有清算的必要。那麼這個新臺灣概念的「新」字的內涵,就不會是更加「民主」,因為世界上恐怕沒有一個正常的地方比臺灣地區更「民主」了。蔡英文的這個「新」,只能理解為衝著「中華民國」這一「舊法統」、「一個中國」這一「舊憲政體制」而來。任何在臺灣島內長期生活過的人,不會有別的理解。從這個意義上說,蔡英文的「轉型正義新臺獨運動」的路線圖,更像英國戰略學家利德爾·哈特的「間接路線戰略」,她要效仿古希臘的帕裡斯。 

從手段運用的變化看,「臺獨」大約經過武裝暴動、「社會運動」、「法理臺獨」、「轉型正義」四個發展階段,「轉型正義」是最新階段。早期「臺獨」分子幻想通過暴力推翻國民黨政權,建立「臺灣共和國」。1980年代臺灣逐步走向「民主化」過程中,轉而通過發動「社會運動」擴大影響,爭取民意支持。開放選舉後,在推動「社運」的同時進入「中華民國」體制,奪取各級政權,再利用政權力量推動「法理臺獨建國」。2000年至2008年陳水扁「執政」期間碰壁之後,「臺獨」經過一段被主流民意唾棄的「黑暗時代」。2010年代中期,以「太陽花學運」為標誌,新型「臺獨」異軍突起。進入蔡英文執政時代,轉而採取 「轉型正義」手段推進。這種「新臺獨運動」外柔內剛,欺騙性更強、危害更大。 

相關焦點

  • 兩岸視點 臺灣「轉型正義」的政治迷思和現實亂象
    如果蔡英文當局只是以之為幌子,藉此來打壓和追殺自己的政治對手,那麼最終的結果則必然是以正義之名去引發爭議之實,只會遮蔽歷史的真相和加劇社會的分裂,進而導致臺灣陷入新一輪的螺旋下沉。對國民黨的全面追殺與「去中國化」的暗中圖謀蔡英文上臺之前,反覆宣稱要「謙卑、謙卑、再謙卑」,在5·20演講中還宣稱要「拋下成見」「化解對立」。
  • 分析:「自我殖民」的臺獨史觀
    「去蔣化」   民進黨的執政方針當然不是想要「公正客觀」地面對歷史,而是要藉由所謂的「轉型正義」,打擊國民黨,讓它永遠無法翻身。鄭麗君表示,這都要經過社會討論後再決定,目前已先邀請專家學者組成「中正紀念堂轉型推動諮詢小組」,將在「立法院」下個會期之前,提出「國立中正紀念堂管理組織法」修正草案。「為何轉型?如何轉型?轉型之後的用途和名稱,都可以開放討論」。                  「臺中元年」?   蔡政府的「轉型正義」當然不會僅止於「去蔣化」。
  • 「促轉會」鐵腕發威碰釘子 「轉型正義」還是政治提款機?
    自2018「九合一」選舉前爆出「張天欽東廠事件」後,如過街老鼠般的臺當局「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
  • 臺灣搞「轉型正義」 紀念「七七事變」80周年只能「偷偷摸摸」來
    紀念「七七事變」80周年,臺軍方這麼小心翼翼,甚至可以說偷偷摸摸,究其原因,不外乎四個字——「轉型正義」。自民進黨當局去年「5.20」上臺執政以來,就以「轉型正義」之名,推行種種「去中國化」,甚至讚美日本殖民統治的舉措。
  • 何為「臺獨運動」根源?兩位臺籍知識人的對談
    此時正逢北美臺灣人社會「臺獨」運動風起雲湧,「臺灣民族論」甚囂塵上之際。1983年9月29日,在臺灣詩人呂嘉行、譚嘉夫婦的家裡,因著這歷史的因緣際會得以初次相逢的戴國煇與陳映真,便有了如下這場著名的有關「臺灣人意識」與「臺灣民族」的精彩對談。
  • 能源轉型的政治學研究:基於德國棄煤的探討
    各國的能源轉型都涉及兩個公平性議題——程序正義與分配正義,前者是指決策者與普羅大眾能就轉型目標與舉措展開平等協商、協同治理,尤其確保某些群體不因社會地位的差異而被排除在決策程序之外;後者是指在全社會範圍內能夠公平地分攤轉型成本、分配轉型收益,尤其避免某些群體(如化石能源產業工人、倚賴化石能源產業的社區)獨自承擔轉型的負面效應。
  • 臺媒對「臺獨」分子忍無可忍了:臺灣人也是中國人
    社評指出,「臺獨」主張者既可悲又可憐,卻又有些可惡。為了自己狹隘的意識形態一意孤行。鄙視中國人,也改變不了自己的血液。為了臺灣好,請那些基本教義「臺獨者」放下切割兩岸認同的屠刀。請記住:我們生在臺灣長在臺灣,我們都是臺灣人,我們也是中國人。
  • 」婦聯會」之後輪到了軍人 臺當局又找到了新清算目標
    據臺灣「自由電子報」6月23日報導,臺灣地區領導人辦公室下設的「原住民族歷史正義與轉型正義委員會」近期也發函「黨產會」,協請清查「軍友社」的不動產來源,而「黨產會」查出80億元新臺幣(下同)的「勞軍捐」收入流入「軍友社」。「軍友社」22日回應表示,「軍友社」已主動提供資料給「黨產會」,皆秉持「全力配合、主動說明」的態度。
  • 繼「婦聯會」後,蔡當局又找到清算新目標,這次輪到它了......
    臺灣地區領導人辦公室下設的「原住民族歷史正義與轉型正義委員會」近期也發函「黨產會」,協請清查「軍友社」的不動產來源,而「黨產會」查出80億元新臺幣(下同)的「勞軍捐」收入流入「軍友社」。此外,臺灣地區領導人辦公室下設的「原住民族歷史正義與轉型正義委員會」日前也發文「黨產會」,協請調查位於花蓮美侖山的「花蓮國軍英雄館」,及清查「軍友社」名下「不動產來源」。「黨產會」查出,此七層樓高的建物產權極為特殊,臺當局防務部門擁有四層,「軍友社」買下的三層,為上世紀80年代向黎明文化事業公司購買取得。
  • 蔡英文的「柔性臺獨」之道
    大陸曾抨擊陳水扁繼承李登輝的「文化臺獨」脈絡,採取一系列「去中國化」的政策措施;藉由鼓吹臺灣本土文化,彰顯臺灣文化的主體性,割斷臺灣文化與中國文化的臍帶關係,遂行「文化臺獨」。而對蔡英文的批判,是依然遵循前述軌跡。
  • 「法理臺獨」成案之日,將是大陸全面啟動統一之時
    昨天,是春節過後臺「立法院」新會期第一天。根據安排,「修憲」是本會期的主要工作。這是自陳水扁執政時期以來,時隔17年民進黨再提以推動「法理臺獨」為目的的「修憲」行動。根據民進黨的安排,去年一年,「立委」們就提了各項「修憲案」43件,其中3件與「臺獨法理」相關。
  • 揭秘臺獨組織70年:由日本軍官成立,日美幕後主導!
    與「臺灣民政府」相似,臺灣島內還有形形色色的「臺獨」組織。如果從1945年第一家有日本背景的「臺獨」組織算起,71年來「臺獨」組織潛伏島內,既有「理論大師」, 又與有「臺獨黨綱」的民進黨勾結,加上歷史因素形成的日美幕後主導,讓「臺獨」分子幻想著有朝一日能「借殼上市」。
  • 【轉型進行時】新材料 新引擎 新支柱
    為實現「十四五」末建成國家重要的新材料產業基地這一目標,我省正從產業集群發展、研發創新能力提升、人才培養、政策支撐等多方面共同發力,推動新材料產業成為轉型發展的新引擎、新支柱。  從200元到3萬元,「點石成金」的新材料傳奇  玄武巖是地球上年齡最大的巖石,儲量幾乎佔到了地球上所有石料的三分之一。
  • 餘偉民 | 1917年俄國革命的兩次轉型【十月革命百年紀念專題】
    由於政治革命的主導,原本連續的社會轉型曾一度出現脫離歷史條件的「跨越式」發展,但最終又在歷史條件制約下回歸俄國的現代化目標,然而實現目標的途徑已經改變,這就是十月革命後開創的對20世紀產生重大影響的蘇聯模式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
  • 大陸最應該警惕的是臺灣「新潮流系」
    文/李東海 四川省臺灣研究中心新潮流淵源於擅長文筆與理論、主張街頭運動的「編聯會」。一直以來,新系都著力於資源共享、派系培養。相比其他派系因為領頭羊或理念變更分分合合,新潮流則強調集體領導,且富有戰鬥力,因此一直維持著民進黨的「半壁江山」。
  • 「轉型」幾十年,臺灣間諜「菜」得越來越有特色……
    視頻來源:新聞聯播文 | 東老師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瞭望東方周刊」(ID:lwdflwdf),原文首發於2020年10月11日,原標題為《放棄暴力,尋求「轉型」,然而臺灣間諜越來越「菜」了……》。據《國家安全》期刊發文分析,這些臺灣間諜既使用了傳統的間諜手段,比如金錢收買、感情拉攏、色情引誘等,也與時俱進地使用了很多新技術,充分利用電子郵件、微信等網絡技術和社交媒體的便捷性展開活動。極力向大陸滲透,大肆策反發展人員,布建間諜情報網絡,嚴重危及國家安全和利益。什麼樣的人容易被境外間諜機關盯上?
  • 倒幕與維新:超速轉型的輝煌陷阱 / 蕭瀚
    孝明天皇堅定而愚蠢的鎖國論——他在涉及開港問題時幾乎永遠都在給朝廷和幕府正確處理事務製造障礙,無法給予幕府攘夷所需要的真正實力,除了在民間引發混亂的攘夷運動,以及造成國家的損失之外,也給他期望的公武合體、舉國一致新體制的形成製造巨大障礙,並最終導致其解體。公武合體運動的崩潰,使得幕末政局幾乎不可避免地走向倒幕。
  • 鄧德隆:中國正在進行一場「新的圈地運動」
    第一次管理創新我們知道是泰勒的科學管理,其成果是把人類從農業社會轉型為工業社會;第二次的社會創新是德魯克的組織管理,它是繼科學管理之後掀起的又一輪的社會創新高潮。我們可以看到日本為什麼有長達40年的繁榮期 ,恰恰是因為戴明博士把泰勒的這種科學管理帶到日本,使日本高速增長了二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