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本文原載於《兩岸視點》雜誌第035期,轉載務請聯繫本刊並註明。
臺灣「轉型正義」的政治迷思和現實亂象
文/鍾厚濤
蔡英文剛剛上臺,就開始大張旗鼓地推行「轉型正義」,聲稱要在最高級別的「總統府」內成立「真相與和解委員會」,「用誠懇與謹慎的態度處理過去的歷史」「用三年的時間完成調查報告」。「轉型正義」由此也成為島內各界密切關注的焦點。「轉型正義」如果真能達到蔡英文當局所宣稱的「還原歷史真相,促進社會和解」,當然是好事一樁,因為其有助於幫助臺灣民眾擺脫歷史模糊認識,凝聚臺灣社會共識。但整體評估來看,蔡英文當局的「轉型正義」表面堂而皇之,實則很多地方都似是而非。如果蔡英文當局只是以之為幌子,藉此來打壓和追殺自己的政治對手,那麼最終的結果則必然是以正義之名去引發爭議之實,只會遮蔽歷史的真相和加劇社會的分裂,進而導致臺灣陷入新一輪的螺旋下沉。
對國民黨的全面追殺與「去中國化」的暗中圖謀
蔡英文上臺之前,反覆宣稱要「謙卑、謙卑、再謙卑」,在5·20演講中還宣稱要「拋下成見」「化解對立」。但她正式上臺後,卻明顯口是心非,說一套做一套,口頭上宣稱要通過「轉型正義」促進社會和諧,但背後卻充滿了過多的政治算計。
在蔡英文看來,「轉型正義」最重要的使命,就是對國民党進行全面清算。如此一來,就可以將整個社會的輿論導向國民黨的「黑暗歷史」,可以趁機削弱國民黨的民意支持基礎。為了達到目的,蔡英文當局不顧民生福祉,只想把所有的精力都集中到對國民黨的圍剿上。例如,由民進黨全面主導、實際控制的立法部門,在其會期列出的優先推動法案中,對社會亟待解決的各類民生問題完全擱置一邊,對於民眾高度關切的「防災三法」「長照法」等束之高閣、懶得搭理。但對於具有清算國民黨意義的「不當黨產處理條例」和「促進轉型正義條例」等,民進黨當局卻不遺餘力地大加推動。
所以,蔡英文當局有意將「轉型正義」進行工具化處理,明顯是「口頭正義但行為鬥爭」,民進黨的「轉型正義」已經被完全異化,淪為對國民黨的政治清算,將之作為清理兩蔣在臺統治歷史,清算國民黨不當黨產,打破國民黨資源優勢的重要一環。未來臺灣的朝野戰火有可能隨時被點燃,臺灣社會也將陷入無休止的內鬥與內耗。
在這一過程中,「去孫中山化」就成了民進黨爭奪話語權的一個藉口,力圖挾正義之名來行不義之事,不問歷史背景和功過是非,就將孫中山畫像、蔣介石銅像等從公共空間移走,藉此來打碎國民黨的精神偶像,破壞國民黨的精神信仰,讓國民黨失去黨魂,再也無法以精神理念來凝聚全黨,吸引人才。
當然,島內的在野黨,除了國民黨之外,還有其他多個政黨。但其中頗具實力的臺聯黨、時代力量等,與民進黨當局本來就屬於同一陣營,彼此之間都存在著極其複雜的利益共生和裙帶交織關係,因而民進黨當局只會通過「轉型正義」之名對他們進行包庇,而不會對他們進行清算。
除此之外,假借「轉型正義」,蔡英文當局還可以轉移社會輿論焦點。蔡英文上臺後,島內經濟更趨低迷,連林全自己都聲稱,2016年GDP增長率能夠不負增長已經是很好的成績,更讓人擔憂的是,根據島內外各種研究機構的預測,未來一兩年內臺灣經濟前景都很難回溫轉好。目前臺灣社會內部潛藏著一股沉重的苦悶心理,「悶經濟」就是其典型代表,因而亟需一個突破口來宣洩和疏導。在蔡英文當局的沙盤推演中,「轉型正義」恰恰可以扮演這一重要角色,可以藉此來搶佔輿論話語的制高點,來轉移社會焦點,避免民眾因為經濟下滑對蔡英文的執政不力產生強烈不滿。
2016年2月28日,臺灣「二二八」紀念日,臺灣省宜蘭市中山公園孫中山先生像被人淋灑紅漆
最為值得警惕的是,「轉型正義」的背後還隱藏著「去中國化」的險惡用心,也就是通過對臺灣歷史的重塑,故意遮蔽兩蔣時期如「十大建設」等給臺灣經濟起飛、社會繁榮帶來巨大推動作用的客觀事實,反而凸顯兩蔣政權是所謂的「外來威權統治」,其目的就是要通過對於歷史的裁剪和重編,來徹底醜化國民黨政權。另外,民進黨當局還想明修棧道、暗度陳倉,通過「轉型正義」的推行,來虛化與中國乃至中華文化的歷史連接,進而凸顯臺灣的主體意識和自主意識。從這個意義上來講,「轉型正義」已經淪為「臺獨分裂主義」的一個道具。
例如,近日蔡英文當局在處理洪素珠事件時,就將自己的「臺獨」立場暴露無遺。洪素珠立場明顯屬於「極獨」勢力,她公然辱罵老榮民和大陸配偶,在島內引發軒然大波,造成極其惡劣的負面影響。但就是對於這種明顯在撕裂臺灣社會的錯誤行徑,民進黨當局還有人在為其辯解甚至是提供庇護,不願意對其提起控告,這等於是在變相地在縱容「臺獨」分裂活動。
缺乏正義根基的「轉型正義」
臺灣目前各類問題層出不窮,現實的事情沒有解決,未來也沒有進行很好的規劃,蔡英文當局反而要社會沉溺於歷史的往事中搞政治清算,難免給人一種今夕何夕、時空錯亂的感覺,因而引發了島內外廣泛的質疑。
民進黨當局大力推動「轉型正義」,但其最近的一系列舉動卻讓島內民眾喪失了信心,因為他們突然意識到,所謂的「轉型正義」只是一種可望而不可即的畫餅充飢,只是一套騙取選票的政治工具,最主要的原因就在於民進黨當局根本就不具有正義感。
例如,對於慰安婦這樣一個摧殘人性、證據確鑿的殘暴行徑,臺行政部門負責人林全竟然毫無同情之心,聲稱有人是「自願的」。又例如,為了博取美日的歡心,臺灣當局完全無視島內民眾的身心健康,竟然打算開放進口對人體非常有害的含有瘦肉精的美國豬肉與核輻射影響不明的日本食品。再例如,為了培養「臺獨」青年軍,蔡英文剛上臺,就不顧「太陽花學運」激進分子毀壞立法機構的客觀事實,一紙命令,就對這些人撤告。種種的跡象都表明,民進黨當局在很多議題上都無法堅守道德底線,毫無正義感可言,指望他們去完成「轉型正義」,無異於緣木求魚,自欺欺人。
為了精確清算國民黨,蔡英文當局有意將「轉型正義」回溯時間鎖定在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至1991年4月30日終止戰亂條款,舉凡當時的政黨、相關依附組織和參與人員都被列為重點追查對象。顯然是刻意避開了日本殖民時期,以及李登輝、陳水扁執政時期。民進黨這種長時間、大跨度、大陣仗的鉤鎖羅織,必將在臺灣社會掀起新一輪的血雨腥風。
如果蔡英文真的要推行「轉型正義」,就應該將日本殖民時期對臺灣民眾所犯下的滔天罪行給逐一揭露,就應該將李登輝因為「一邊一國論」導致臺海地區陷入動蕩的真實動機揭露出來,就應該將陳水扁的貪腐行為重新暴露在陽光之下。但顯然,無論是日本政府,還是李登輝或者陳水扁,都是蔡英文的同盟軍,蔡英文都不敢得罪,也不願意拿他們開刀。只能精確選擇兩蔣統治時期來劃線,以所謂的「白色恐怖」來為追殺清算國民黨提供由頭。
「轉型正義」為何要搞兩套標準?一方面高舉「轉型正義」大旗,另一方面又在踐踏正義底線。其行為之分裂,讓人匪夷所思。例如,同樣都是前臺灣地區領導人,裝手抖穿幫的陳水扁作為一個被判定有二十餘年牢獄之刑的罪犯,可以堂而皇之地舉行公開募捐餐會;馬英九清廉無虞,卻無法赴香港參加學術活動。兩者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構成了莫大的反諷。不但如此,民進黨立法機構黨團總召柯建銘還稱,陳水扁當年受到「境管」,現在馬英九也要受到同樣的「境管」。這種邏輯顯然已經不是司法認定,而是政治報復。
更讓外界疑惑的是,如果其他貪汙犯也能像陳水扁那樣尋求保外就醫,也能謀求大肆公開活動,民進黨當局能夠坦然接受嗎?近日更有民進黨「立委」提出修訂「特赦法」,準備為陳水扁量身定做一個解套方案,逼迫蔡英文「特赦」。這些行徑明顯是在政治幹預司法,是在挑戰司法紅線,難道這也符合「轉型正義」?
經過李登輝、陳水扁時期的政治操作,臺灣在過去的二三十年中高度對立,整個社會也呈現出去中心的無序化態勢,這也直接導致臺灣經濟長期低迷,社會內部政治生態日益惡劣,在「亞洲四小龍」中的排名也由之前的首屈一指到現在敬陪末座。臺灣已經沒有任何再繼續分裂下去的資本,如果因為「轉型正義」再去徒然地追究幾十年前的前塵往事,必然導致臺灣社會重新遭遇「心理上的血洗」,在民進黨當局的政治操弄下,未來臺灣社會將更加「只有立場,沒有是非」「顏色決定一切」,一般民眾為了盲從所謂的「政治正確」,只能放棄基本的道德底線。如此一來,臺灣社會又將陷入無窮無盡的內耗,臺灣人性的溫暖將會更加貧瘠,臺灣的發展前景也會更加黯淡無光,在可以預見的時間裡都很難實現自我救贖。
臺灣繼續沉淪的又一誘因
從理論上來講,「轉型正義」應該以尋求真相為根基,以達到和解為目標,但目前蔡英文當局訴諸實施的「轉型正義」,卻基本上是以選擇性掩蓋部分真相為手段,以打壓政治對手為主要目的,因而是一場完全變質的「轉型正義」,自然也會產生嚴重的不良後果。
首先是撕裂社會,加劇對立。目前「轉型正義」已經淪為整肅政敵,為自己謀取私利的政治工具。蔡英文根本不是要去修補社會裂痕,而是要引爆政治鬥爭,憑藉自己完全執政的優勢將國民黨等在野黨打趴在地,再也無法起身,而且還可以轉移焦點,減少外界對自己經濟發展和兩岸政策的批評不滿。
「轉型正義」如果似這般為政治鬥爭而生,必然會引發整個臺灣社會的「二度撕裂」。許多已經沉入歷史潭底的往事又被重新挖起、浮出臺面,好不容易逐漸趨向彌合的傷痕再度撕開,放在人們的視野中央。所以蔡英文當局「轉型正義」製造的不是朝野和解,而是社會分化和族群仇恨,它有可能會成為進一步撕裂臺灣社會的元兇。
例如,島內的少數民族對蔡英文當局的「轉型正義」就高度不滿。蔡英文當局雖然訴求「轉型正義」,但對於長期被邊緣化、最需要「轉型正義」的島內少數民族,卻視而不見、不管不問,反而處處作梗、有意阻撓。國民黨所力推的「原住民自治條例」在立法機構莫名遭到民進黨的多次技術性杯葛,即為明證。蔡英文當局在「轉型正義」中刻意忽略少數民族的生存困境,顯現了對於他們的無情和冷漠,這也在民眾中也引發了強烈反彈。
其次,是導致臺灣經濟繼續滯脹,臺灣社會發展遭到延宕。對於「轉型正義」,臺灣行政事務機構前負責人張善政曾憂心忡忡的表示,轉型正義能帶來多少經濟增長?臺灣目前更需要的是止痛療傷、休養生息,而不是製造對立、激化矛盾。張善政的此番言論可謂肺腑之言,而且其觀點直擊肯綮之處,指出了轉型正義的危機所在。如果蔡英文當局再假借「轉型正義」之名,大搞政治清算,整個臺灣也將被民進黨當局拖下水,陷入愈陷愈深的漩渦困境。
再次,是打著清理「白色恐怖」的口號,製造「綠色恐怖」。兩蔣時期的「白色恐怖」已經悄然過去,但蔡英文以「轉型正義」為名對「白色恐怖」重新清理,卻讓人嗅到了濃重的「綠色恐怖」氣息。例如,根據「促進轉型正義條例」的相關規定,臺灣當局有權無需提前告知對方,就派人到相關機關單位、個人家庭進行搜查,還可以強制帶走相關資料文獻。如若違抗者,將遭到處罰。民進黨當局的這種做法,顯然屬於擴權濫權行為,完全是在打著正義的幌子去清算異己,這嚴重踐踏了臺灣民眾的基本人權和法治精神。這讓臺灣民眾恍如隔世,彷佛是又回到了當年的「白色恐怖」時期。
結 語
民進黨雖然是執政黨,而且是首次「完全執政」,但卻不應該恃權自傲,完全按照自我的政治立場去狹隘地理解和推行「轉型正義」,更不應該故意扭曲法律來推行自己的意識形態滲透,進而攫取政治利益。否則,民眾賦予的權力,民眾自然也會很快將之收回。「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蔡英文應該懂得這個最基本的道理。
【兩岸視點獨家特稿,作者為中國社科院臺灣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編輯:村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