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現代提倡恢復切腹制度第一人,剛動手便疼痛難忍還想咬舌自盡

2021-02-13 中華刀劍

武士一詞,是10—19世紀在日本的一個社會階級,一般指通曉武藝、以戰鬥為職業的軍人。而武士道精神象徵之一的切腹,是以刀切開腹部的自殺形式,一般認為源自於日本。在日本武士道精神中「切腹」這種行為不能不提,他們認為這是光榮赴義。切腹雖然是很痛苦的,事實上這種痛苦也是刻意要造成的。

日本的第一個切腹武士:藤原義

永祚元年(西元989年),權傾一世的藤原家突然出現了一個十惡不赦的人。他叫藤原義,他白天過著貴族般的生活,但是一到晚上就變成了大盜,他武藝高強,詭計多端,搞得全城雞犬不寧。有天晚上他作惡歸來,不料被三個武士發現最終身份。

而後,官兵包圍藤原義的住宅,令他們驚訝的是,藤原家燈火通明,院宅大開。只見藤原義坦胸露腹,盤坐於堂上,膝上橫著一柄雪亮的大刀,正悠閒的吹著一隻簫。官兵們圍在堂下,但沒有任何人敢貿然上前捉拿。

一曲終了,藤原義把刀用力的插入腹部,將腹部一字切開,然後用刀尖挑出內臟扔向官兵,倒地而死。

藤原義自己也不知道,當時他設計的自殺方式在幾百年後居然成武士道最崇高的典範,從而成為每個武士的必修科目,而藤原義也成為武士道中第一個確有其人的切腹武士。

切腹是日本平安時代以後才廣泛流傳的自殺方法。日本封建時期,與其被君主賜死,進行斬首,倒不如切腹自殺,因為切腹被視為最光榮的死法。剖腹到江戶時代才得以形成過程洗鍊、並由介錯輔助的複雜儀式。。二戰結束之日,日本陸軍大將阿南惟幾就是採用切腹的方式結束了自己,但死時極為痛苦,成為戰後第一個以切腹方式自決的日本高級將領,可見武士道精神在日本人心中是何等的根深蒂固。

日本武士道精神可以用八個字概括:名,忠,勇,義,禮,誠,克,仁。這八個字是有順序的,重要性從前向後遞減。只有做到了以上這些,一個武士才能夠保持其榮譽,喪失了榮譽的武士不得不進行切腹(腹切 はらきり、切腹 せっぷく)自殺。新渡戶稻造認為,對武士來說,最重要的是背負責任和完成責任,死亡不過是盡責任的一種手段而已,倒在其次。如果沒有完成責任所規定的事務,簡直比死還可怕。

你是不是覺得很不可思議、不能理解、很殘忍呢?但是沒辦法,這就是他們的武士道精神,也是他們獨有的文化,「切腹」一詞甚至在海外形成「Seppuku(セップク)」「Harakiri(ハラキリ)」等固有名詞。「切腹解說圖」的網絡上傳者也受到來自海外用戶的熱情關注。我們來看看都有什麼。

切腹主要有三種方式,一種是電影中常見的一字橫切腹部的方式,被稱作「一文字腹」;一種是橫豎十字切腹法,被稱作「十文字腹」,也是最正規的切腹法;還有一種不常見的方式「南部腹」,是縱向一字切的。如下圖:

切腹解說圖

切腹的方式:

一文字腹:最上乘的切法是只切開一層腹膜;

十文字腹:最正規的切腹法、需要相當的膽量;

T型十文字腹:在肚臍處停止;

南部腹:由肚臍向下切;

刀的切法:

不只是刺,因為肉本身的彈力,刀刃是難以通過的。刺後再橫向彈一下,使傷口擴大。

刀的動向:

拔出一次後再刺。保持刺中的狀態,刀刃返回中間位置後再從上往下切。

日本改革之後,這個切腹的傳統就衰落了,日本人都不再這麼做。但是日本有個作家,名字叫做三島由紀夫,他這人比較偏激,他自己覺著切腹自殺,是日本武士道精神傳承,應該遺留下來,隨意就試圖通過發動兵變來達到切腹自殺的復興。

當然,三島兵變肯定是失敗了,作為切腹自殺的倡導者,他肯定是選擇切腹自殺來結束自己生命。在自殺時候,三島表現的非常堅定,果斷把自己肚子切開。然而他自己做的雖然好,他幫忙的那位「介錯改」卻不怎麼給力,連著砍了三島脖子好幾刀,都沒把三島砍死。三島自己實在疼的受不了了,試圖咬舌自盡,卻沒有成功。最後,又換了一個幫忙的人,結果還是不行,最後換到第四個介錯改,終於把三島殺死了。

隨著世代的發展,日本的切腹自殺也已經被拋棄,但是從中我們可以看出,日本這個民族為何能再二戰中強大起來,跟他們的各種文化有很大的關係,就像切腹,本身很是殘忍的事情,在日本這樣的國度竟然能為視為榮譽。雖然切腹已經消失,但他們內心中的罪惡是否也跟著消失了呢?而且一個不敢正是歷史的民族,又有什麼方法讓其低下那傲慢的頭顱.

相關焦點

  • 日本武士切腹時最害怕的事情,不是十字切,而是它
    傳統的日本武士一般會有兩把刀:長刀被稱為打到,短刀則是脇差。說到日本武士,就不得不提他們的切腹自盡。一般他們會在覺得自己幹錯事、戰敗後表示忠誠和勇敢時才會用。這種切腹最早的傳統大約是北宋初年的時候。日本有個叫藤原義的強盜,被官府團團圍住後,就用刀自己的刀把內臟挑出來,當場死亡。日本的武士們知道後就很激動,逐漸有了這種風氣。下面這張圖就是日本投降後,陸軍大臣阿南惟幾準備切腹自盡的場景。
  • 為什麼部分日本人切腹時要找人介錯?
    順帶解釋一下,切腹的死法和痛苦來源。切腹實際上就是把肚皮剖開,由於腹部脂肪較厚,再牛逼的切腹人,一刀捅進去,傷口深度也就是5到10釐米左右,然後再橫向切開那一下,長度大約在12到20釐米左右。這兩下基本動作之後,失血大約200毫升,跟我們現代一次性獻血差不多,即便再加個上提動作,弄個十字,人也不會當時死亡。
  • 日本武士有多狠,襲擊法國水兵,11人切腹自盡,法國為何要替兇手求情
    尊王攘夷運動的中心在長洲藩,為此在1863年長洲藩還炮擊外國船隻,美法軍艦進行報復,長洲藩損失慘重,史稱「下關事件」。同年,薩摩藩因「生麥事件」處理不當,招來英國艦隊的瘋狂報復,史稱「薩英戰爭」。 堺事件隊長箕浦豬之吉見狀,拔刀便砍,其他土佐藩兵紛紛舉槍拔刀
  • 三島由紀夫的切腹自殺有多搞笑?介錯人連砍他三刀都沒成功
    當時三島由紀夫先在額頭上繫上了一條「七生報國」的頭巾,然後用白色的布將預備切腹的部位一圈圈緊緊地裹住,後拿起短刀往自己的腹部刺。大家可能有所不知,所謂的切腹自殺,切腹只是第一個環節。因為這種死法比較痛苦,所以日本人又開創性地加入了「介錯」的環節。簡言之就是由切腹者指定一個「介錯人」,在進行完第一個環節後,由後者砍下切腹者的頭。這樣能最大程度地減少切腹者的疼痛。
  • 日本刀真正的戰鬥力原來不值一提
    ,建立君主立憲制;經濟上推行「殖產興業」,學習歐美技術,進行工業化浪潮;並且提倡「文明開化」,社會生活歐洲化,大力發展教育等措施。 而在1905年之後,日本各地的古玩店裡日本刀只能淪為不值錢的,帶有異國情調的工藝品。 而現代的日本刀是在1933年2月6日,由荒川五郎 、粟厚彥三郎 等在東京下議院本著復興日本民族精神的旗號,在帝國美術院第四部經過數年時間用收集到的民間資料重新製作的。 所以現代意義上的日本刀在很大程度上只能和龍泉一樣稱為復古。而不是真正意義上日本武士刀。 那本書第十三章的標題就是:刀.武士之魂 。
  • 切腹——殘忍而又「榮耀」的日本式文化
    後來,切腹的內涵開始慢慢發生變化,由一開始單一的表達忠心,拓展到了表達對統治者的不滿。在許多日本的影視片中,大家都可以看到武士們通過切腹自盡來反抗統治者的情節。 切腹自盡前的審判雖然切腹自儘是日本武士文化中重要的一環,但觀眾大多數還只是在影視作品中看到,要問現實生活中比較轟動的切腹自盡,那就當屬日本當代作家三島由紀夫了。
  • 歷史上最疼的「自殺」方式,至今只有一人做到,日本人十分崇拜
    武士的忠誠和勇猛是建立在他所效忠的領主能對武士所作出的貢獻給予獎賞的主從制度上,很多史料記載武士來源於中國,到了日本後入鄉隨俗叫成了武士。我們都知道,日本武士表達自己忠心的方式之一就是「剖腹自殺」。那麼今天我們就來說說日本歷史上最疼的自殺方式,至今只有一人做到,令日本人十分崇拜。
  • 三島由紀夫--切腹自殺,同性戀傾向,健美,右翼軍國主義,
    ,呼籲「放棄物質文明的墮落,找回古人純樸堅忍的美德與精神,成為真的武士」隨他發動兵變,推翻否定日本擁有軍隊的憲法,使自衛隊成為真的軍隊以保衛天皇和日本的傳統,但是沒有人響應,甚至大聲嘲笑三島是瘋子,還對他連連發出噓聲。
  • 日本武士為何切腹而不自刎? 夜讀
    日本民俗學創始人柳田國男曾經對「何謂日本」這一問題,只作出兩點歸納:「島國」及「種稻」。除此之外,我們還能說出日本的許多特點,比如集體榮譽感,比如武士道,但有一點,我一直沒想通,日本武士在戰敗捍衛尊嚴時,為何要「切腹」?——同樣是自盡,他們為什麼不選擇自刎。這個問題看起來有些多餘,誰會在意是切腹還是割喉呢?
  • 日本武士的妻子,分娩時不能大喊大叫,實在忍不住疼痛該怎麼辦?
    影視劇鏡頭中,分娩的母親許多都是疼痛難忍,嚎叫掙扎,痛苦萬狀,然而現代醫學常識告訴我們,這樣的空喊哀號,於順產無任何益處。這樣做只會空耗體力精力,等到需要用力時反而用不出來最大的力氣了。正確的姿勢,應該是有規律、有效率地呼氣、吸氣,絕不能大喊大叫,弄得自己氣喘籲籲的。
  • 日本武士切腹真相,真有那麼多不怕疼不怕死的嗎?
    此後,切腹自殺成為日本武士中的一種流行死法,甚至成為「武士道精神」的一部分。君主降罪、戰敗羞愧、犯罪羞愧等等都成為切腹自盡的原因。那麼日本武士中宣揚的切腹文化,究竟真相是什麼呢?實際上,歷史上的那些武士切腹都是真的嗎?其實大多數都不是。例如日本著名的赤穗事件,47義士被下令切腹。實際上呢,根本沒有開膛破肚,只是被斬首的,對外則宣稱是切腹自盡。
  • 日本武士道之切腹
    在古代,打了敗仗的人是要切腹的,進諫不成要切腹,未完成君主交付的使命也要切腹······即使在現代,切腹而死對日本人來說有非同尋常的意義。和通常的求死之人不同,武士們期望用死亡展現自己的勇氣,在他們眼裡,切腹因極度的痛苦而崇高,是最能體現人的勇氣的自殺方式。二戰結束後,日本確立起一系列完備的民主制度,防止其軍國主義死灰復燃。
  • 武士道和日本刀原來如此廢物!
    由於日本的對外擴張的戰爭需求,以及日本實際丟棄傳統武術幾乎1代人,本來引以為傲的肉搏戰已經不如對手的矛盾,使得以明治38年(1903年)為界,政府決定借鑑《武士道》這本書。明治41年(1905年)日本語印刷本出版,「武士道」一詞才正式成為了日語。這個印刷本出版是響應中日甲午海戰(1894-1895年)後日本政府的要求。是當時日本戰爭國策的一部分。
  • 切腹:可怕又痛苦的死亡儀式
    直到歐洲人和美國人強行打開日本的貿易市場,日本社會才發生巨大變化,開始走向現代化社會。期間,日本政府開始實行改革,武士階級從此退出了歷史的舞臺。外國人或者和外國人有商業往來的人被日本武士殺害是常有的事情。1863年,孝明天皇(Emperor Kōmei)下令「驅逐所有外國人(西洋人)」,武士便開始舉起他們的武士刀瘋狂地驅趕外國人。
  • 切腹:可怕又痛苦的死亡儀式 | 檀閒篇
    期間,日本政府開始實行改革,武士階級從此退出了歷史的舞臺。外國人或者和外國人有商業往來的人被日本武士殺害是常有的事情。1863年,孝明天皇(Emperor Kōmei)下令「驅逐所有外國人(西洋人)」,武士便開始舉起他們的武士刀瘋狂地驅趕外國人。
  • 世界上最邪乎的日本武士刀,村正妖刀
    正宗帶著村正,正近和貞宗三人到附近的河邊試刀,正宗要求三把刀的刀刃面向上遊,平行插入水中,接著由上遊放入稻草,稻草流向正進及貞宗的刀時,便鬆軟的捲住刀刃,但村正的刀卻彷佛具有邪性的生命吸引著稻草,稻草剛觸及刀刃就斷成兩截。正宗看著三名弟子解釋道:刀匠理想中的名刀,目的並非在鋒利.短刀護身,長刀護國,這才是刀劍真正的使命。
  • 日本武士切腹,真的是專用肋差嗎?
    估計是這種精神鴉片的麻醉效果太好,於是在某些根本不接觸日本刀、甚至是冷兵器,卻對此評頭論足的專家嘴中,日本刀中的脇差(肋差)就變成了切腹專用刀,還振振有詞曰:知道日本武士為什麼腰上別兩把刀麼?長的那把拿來殺人,短的那把拿來自殺,所以日本人不拿自己的命當回事兒,也不把別人的命當回事兒。
  • 肋差和短刀是切腹的嗎?
    這種說法從何而起已經不可考,但確實是有著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了,以至於相當多的新人在開始接觸日本刀的時候有這種看法。其實這種誤讀還是源自於對脅差、短刀的認知不足,以及對切腹的了解比較粗略導致的。因此我們需要把這三者分別解析一下,何為脅差,何為短刀,以及切腹這一行為的發展歷史。
  • 日本帝國的崛起與大清帝國的衰落 —「魏源和佐久間象山」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自此,《海國圖志》編撰便貫穿了魏源的餘生,這部書不但改變了他的命運,也改變了中日的國運。讓人遺憾的是,鴉片戰爭的炮火,並沒有驚醒守著沒落封建制度的滿清政府,也沒有叫醒沉沉酣睡的國人,如魏源一般,始終保持清醒的人,更是少之又少。
  • 最後一個切腹自殺的日本男人:1970年11月25日三島由紀夫切腹
    作者:薩沙本文章為薩沙原創,謝絕任何媒體轉載【薩沙講史堂第一千三百七十八期】(歷史系列第671講)最後一個切腹自殺的日本男人:1970年11月25日日本作家三島由紀夫在東京市谷駐屯地的陸上自衛隊東部方面隊總監部(軍區指揮部)鼓動兵變失敗後,切腹自殺身亡。先簡單介紹一下切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