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在家看了《好戰略,壞戰略》這本書,受益良多,應該說是在對的時間看了對的書。
這本書強化了我對戰略的理解,同時幫我理清了好戰略和壞戰略的區別,對好戰略的特徵有了初步的認知。後續還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提升對這些理論的認知。
壞戰略防不勝防
當我合上這本書之後,回顧了職業生涯親身經歷與戰略有關的會議或者郵件,得出的結論是:很多的戰略都可以說是壞戰略。在讀這本書之前,我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壞戰略的具體例子
我們將成為一流的圖形藝術服務商;
我們的年收入將至少保持20%;
我們將培育以奉獻精神為導向的企業文化
…...
壞戰略的特徵
空話:使用一些浮誇而深奧的字眼,造成一種思想認識水平很高的假象。
不能直面挑戰:無法確定挑戰是什麼,就無從對戰略進行評估或改良。
錯把目標當戰略:我們的戰略目標是增加市場份額(可誰不是呢?)
糟糕的戰略目標:各項戰略目標相互衝突等
什麼是戰略
什麼不是戰略
為了理清概念,我們先列出很多可能被認為是戰略的概念。
『很多想要把戰略同抱負、領導力、願景、規劃或者競爭的戰略邏輯等同起來,但實際上戰略與它們不是一回事。』『它們正在導致越來越多的企業走上互相摧毀式的競爭之路。問題的根源出在人們未能分清運營效益(operational effectiveness)和戰略(strategy)的區別。』戰略的核心
『戰略的核心基本相同:發現關鍵問題,設計出一個合理的方案,併集中力量採取行動處理這些關鍵問題。』
用公式來表達就是,戰略核心= 調查分析 + 指導方針 + 連貫性活動。
以通用汽車的公司為例,在1921年其總共只佔據美國汽車市場12%的份額,福特汽車大概佔有62%,如何提高市場份額對通用是一個挑戰。
斯隆通過調查分析得出,通用汽車自己推出的雪佛蘭、奧克蘭等價格都在1800~2200美元區間,沒有一個跟福特T型車(495美元)相競爭的品牌。
斯隆給出的指導方針是,』應該從整體角度妥善考慮產品線中各款汽車的相互關係,在某個價格下以質取勝,而在這個價格之上要以價取勝』。
通用公司執行委員會採納該方案之後,做出了以下連貫性活動:
雪佛蘭、別克、凱迪拉克三個品牌呈現明顯差異化,
調整雪佛蘭價格跟福特靠近競爭,
將謝裡登賣掉,解散斯克裡普斯-布思分布
斯隆出任通用汽車公司總裁
到1931年,通用汽車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汽車製造商和最主要的企業之一。
戰略是假設
從科學方法論來講,一個新的戰略就是一個假設。
『在戰略領域,我們檢驗新戰略時,首先也是看它是否有悖於已經確立下來的原理以及已經積累起來的業務知識。如果它能經受住考驗,我們就需要把它應用到實踐中,看看會發生什麼情況。』好戰略的核心結構拆解
調查分析
在制定戰略的過程中,大量的工作就是弄清楚目前發生了什麼。當你通過分析明確了當前形勢的類別之後,就容易借鑑歷史上處理相似形勢的經驗。
比如2008年星巴克陷入困境:同店銷售額增長停滯,利潤率降低,資產收益率從14%下降到5.5%。
那麼拿出明確的好點子和行動方案之前,就需要準確的確定問題真正所在。增加店面數量是管理不善的標誌嗎?消費者的品味再次改變了嗎?隨著競爭對手為顧客提供的咖啡不斷改善,星巴克的特色正在消失嗎?等等。
指導方針
指導方針簡要列出了為克服在局勢分析中凸現出來的障礙而採取的總體策略,是方向,而不是具體內容。
好的指導方針是在排除了其他可能性之後確定下來的處理問題的某種方法。我的理解是,這種』排除了其他可能性』就是邁克波特所說的』取捨』。
『戰略就是在競爭中做出取捨。戰略的本質就是選擇不做哪些事情。沒有取捨,就沒有選擇的必要,也就沒有制定戰略的必要。』連貫性活動
戰略方案的各個組成部分要經過精心設計,明確指出如何將行動與資源結合起來,使彼此相吻合、相協調。行動的協調性是戰略最基本的影響力之源或優勢之源,這種協調性本身就能創造優勢,這是一個深奧的道理。
關於連貫性活動,我認為邁克波特的解釋可能是更好的,其稱之為戰略配稱。
西南航空公司以其在特定的航線上提供低成本和便捷的服務為核心,對所有運營活動進行了設計。它的飛機停靠在登機門的周轉時間只有 15 分鐘,使得它的飛機的飛行小時數高於競爭對手的飛機,並且用更少的飛機提供頻繁的航班。西南航空公司不提供餐飲,不指定座位,不提供跨航線行李轉運或高級艙位服務。它還在登機口設立自動售票機,鼓勵乘客跳過旅行社直接購買它的機票,從而省掉了付給旅行社的佣金。此外,它的機隊全部選用波音 737 客機,從而提高了維護效率。西南航空公司的核心競爭力是什麼?它的關鍵成功因素是什麼?正確的答案是:每一個環節都重要。西南航空公司的戰略囊括了整個企業內的運營活動系統,而不是各個部分的簡單集合。它的競爭優勢來自各項活動之間的配稱(fit)和相互加強。戰略配稱可以建立一個聯接最緊密的鏈,進而將模仿者阻擋在外。實際上,配稱才是競爭優勢的核心要件,其重要性遠遠超過大多數人對它的認識。心理學 vs 戰略
豆瓣網友分享到:
老一代PM認為心理學、經濟學是必讀,讀了這些,我覺得戰略才是,也是和工程師、設計師、項目經理最大的區別。我個人的理解是:
產品為王的時代,產品經理更需要懂心理學、經濟學,但以產品就可以制勝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當前商業的競爭是產品、技術、營銷、銷售等的綜合競爭,是系統與系統的競爭,這個時候對戰略的要求就更高了,要在資源有限的條件下去取捨。所以產品經理在當下除了懂心理學之外,也需要懂戰略。
推薦閱讀
《什麼是戰略》邁克波特(點擊閱讀原文獲取)
《劉潤對話小馬宋:到底什麼是戰略?》劉潤
本文作者周慧明,產品經理一枚,目前從事在線教育,坐標杭州。歡迎關注公眾號,多多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