偉人曾經說過:抗日戰爭急不得,解放戰爭拖不得。許多人大概會疑問,如何理解這句話?其實,不論前者和後者,都不單是關於軍事,還涉及了戰略意義,政治意義。
前者以空間換取時間,最後戰而勝之。而後者則要速戰速決,完成戰後復甦,打碎西方國家讓我國"劃江而治"的念頭。
而在此之後,我們的鄰居越南,也曾面臨過如此的抉擇。是該拖?還是該速戰?於是,才有了越戰中,屍山血海的"春節攻勢"。
如今,對於此戰,國際上的評價從不存在一家之言,就連我國,對於越南春節攻勢地方勝負,也是莫衷一是。其實,在筆者看來,這是一場有深意,更有深刻意義的勝利。
1、 從背景看1968年春節攻勢越南,一個從19世紀初就淪為法國殖民地的國家,在二戰中,更是被日軍所侵略。雖然反覆的戰爭中,由胡志明領導的"越盟"建立了越南民主共和國,然而這僅僅是越南北部的一部分,所以歷來被稱為"北越"。
而當時在越南的南方,還存在著法國扶持的傀儡政府,定都西貢,稱為"南越"。當然這個南越並非我國南越王趙佗所擁有之南越,而是相對於越南全境來說的方位命名。
經過長期的對峙,9年的"抗法戰爭",最終以武元甲領導,中方援助團顧問,才打出了奠邊府大捷。從此法國撤出了越南北部。
然而這個國家的歷史,又一次驗證了"弱後且不團結,就要挨打"。就如曾經的老大哥中國一樣,在我國,也曾有過分歧,也曾受到凌辱。
最終,還是我們的偉人拍板,道出了那句"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徹底粉碎了劃分南北的建議。
最終,中國由此長存,而此後,關乎內政的問題,我們從不尋求別國幫忙,而偽政府,卻蜷縮在島上時刻警惕,時刻求他人幫忙。
當然,這又是另一個故事。但就後面看過北越統一越南之路,就可看出,統一是大勢所趨了。
前面咱們說過,這個國家分歧頗多,這其中就包括了曾經參加過越盟,但是中途因為信念分歧而離開,比如後來的南越領袖阮文紹。
儘管奠邊府大捷,法國殖民的歷史一去不返。但是根據日內瓦會議決定,北越依舊是胡志明統治的北越,而南越依舊還在曾經的傀儡政府,保大皇帝控制。
直到奠邊府大捷之後,曾在南越創立越南民族聯盟的吳庭豔在1955年發動政變,建立了越南共和國。這也就是後來跟胡志明,黎筍政府對峙多年的南越政府了。
彼時的北越,依靠著戰時與中國、蘇聯培養出來的深厚感情,獲得了大量的軍事援助。在戰後漸漸開始復甦。
時間一長,就要尋求統一的時機,面對著南邊阻擋自己統一的,不同意識形態的政府,北越政府最終在1959年拍板,打算發動武裝,南下統一越南全境。
有人支持,就有人反對,於是1961年,美國派遣特種部隊進駐南越,幫助當時的南越政府對付因為北約的意識輸出,而導致的暴亂。從此,開啟了由美軍進入中南半島對戰越南的先河。
儘管經過一連串,長年來的戰爭,北越政府已經是全民皆兵,個個善戰。然而在面對世界超級大國的時候,其兵力常常暴露難以為繼的問題。
拼人,並不容易,拼武器,也拼不過當時裝備優質,土豪的南越政府。截止到1967年底,駐越的美軍已經達到了50多萬。
是拖,還是速戰,一目了然。美軍不是彼時激進的日本,剛剛在朝鮮戰場鎩羽而歸的美軍,時任總統必須要在自己任上劃上完美的句號。
而越南,也不是地大物博的中國、蘇聯可以依靠縱深,拖住敵人消耗敵人。因此,有速戰。
於是,就有了春節發動攻勢的籌劃。
二、1968年春節攻勢有深意《孫子兵法》曾這樣介紹戰爭機遇:"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簡單概括最容易理解的幾句話, 也就是兵貴神速,出其不意,攻其不備。
不得不說,一個可以孕育出孫武子這樣的民族,絕對是這個世界舞臺有一席之地的偉大民族。他的兵法,無論在何種時代,都有著現實意義。就比如那年越戰的"春節攻勢"。
經過幾年的較量,有著兵力和技術絕對優勢的美軍和南越政府,在戰場之上越來越襯託了北越政府的捉襟見肘,導致了北越政府的士氣開始逐漸低落。
如何扭轉局面,就在於一個破局的手段。然而這個破局的時機,不是來自對面的南越政府,而是來自大洋彼岸的美國華盛頓。也就是美國總統大選。
一直以來有頗多關注國際形勢的,都會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現象。就是不論總統候選人是個什麼貨色,是政治菜鳥還是上一任總統,都會對民眾許願民眾最迫切實現的需求。
假若在大選的時候,在海外的目標久攻不下,厭戰情緒也就會在民眾中產生,推動美國民眾的反戰運動。
這也就是春節攻勢的機遇。最大的好處,就是能夠化解掉目前北越政府的危機,導致美軍撤軍。
三、戰略勝利,戰術失敗許多喜歡了解歷史的,在查閱"春節攻勢"的百科時,往往會看到這樣一個關於結果的結論,那就是"戰略勝利,戰術失敗"。
其實,就筆者看來,看一場戰爭的結果,是要跨越時間維度去看,而不是看當時。如今的越南,是一整個國家。
統一後的越南,甚至攜戰勝美國之勢,入侵柬埔寨,並侵犯我國底線。最終開始了我國對越反擊戰,狠狠敲打一下找不著北的越南政府。這,就是結果。之所以後來有這樣"找不著北"的,還要先來看看春節攻勢所取得的戰果如何。
在雙方較量的幾年裡,每到春節,為了慶祝越南這個最重大的節日,都會在此期間停戰。
然而,在臨近春節的時候,因為美國駐守溪山戰略基地的海軍陸戰隊被北越士兵火力圍攻,於是雙方1968年1月21日凌晨展開大戰。
當時,北越精銳的325師和304師於1967年底開始向溪山集結,另三個師在9號公路一字排開準備阻擊美軍的增援,加上其他兵種,北越在這一地區集中了將近4萬人。
原本以為會停戰的南越士兵和美軍,明眼都能瞧出北越軍隊這架勢是不會消停了。而這北越方面,參加的兩個師團,325和304,也正是在奠邊府戰役中殲滅法軍精銳的師團,打五常國家,可謂是經驗豐富。
面對著當時北越人民軍的猛攻,美軍逐漸顯現頹勢。儘管有著優勢制空權,然而這場戰場還是持續到了3月底。
直到4月7日,持續了77天的溪山戰役結束,然而當我們翻看這場圍攻時,會發現北越人民軍以傷亡1.5萬人的損失,才換得了美軍的548傷亡,士兵轉換比為27:1,也就是27人才砍掉一個美軍。
對於美軍來說,這無疑是場勝戰,然而在國內卻引發風波。溪山戰役在媒體的熱炒下引起了美國公眾的高度關注,電視畫面中不斷呈現出越南戰場的血腥畫面,直接引發了聲勢浩大的反戰大遊行。
而這一年,正是美國總統大選的年份。新總統就是"主席的粉絲"尼克森了。身為共和黨的他,其競選口號也可想而知,當時他就是以結束越南戰爭為口號,贏得了大批民眾的支持。
如火如荼的反戰遊行讓總統詹森所在的民主黨十分不利。儘管在戰場上輸了,然而北越政府卻為自己贏得了空間,時任總統為爭取連任,爭取選民,於是將美軍浴血才得到的溪山基地關閉。
而溪山基地一關,也就導致了嵌在河內面前的一根"骨頭"迎刃而解。1968年6月11日,時任美軍四星上將,指揮美軍的威斯特摩蘭將軍,奉命回國任陸軍參謀長。他的接班人艾布拉姆斯秘密實施總統的授命從溪山撤軍。
一場本沒有輸的戰爭,卻在美軍士兵浴血奮戰之後,輸給了政客們的私心。有人會說,這大概就是"民主"了吧?
別急,這不是民主,這可謂是雙標。功名但在馬上取,然而政客們的一句話,上馬之後卻能落馬。
而這場溪山戰役,更是"春節攻勢"最慘烈的一個戰區,最終成為越南戰爭的轉折點。當時戰區遍及了越南南方的許多城市.
在這場攻勢之下,越南粉碎的南方城市的反動勢力和地下黨,以陣亡人數就高達4.5萬人,傷亡總數不下10萬定下結局。也為此後的統一,奠定了空間。
雖說有點瞎貓碰上死耗子的意思,戰爭本身就是政治的一部分。當一個國家,不能真真正正的從軍事實力,武器裝備去打贏一個國家的時候,只能夠另闢蹊徑。
而作為標榜民主,三天兩頭上街遊行,遊行就要有打砸搶的國家。這樣的戰略勝利,顯然已經夠讓他抓耳撓腮了。
而這,也是筆者所認為的勝利。世人往往熱衷強大一詞,然而當我們忽略了團結合力,轉移矛盾。那樣的國家再強大,也只是紙老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