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彈常被認為是最厲害的武器。可是說到殺人的效率,世界上破壞性最大的武器並不是原子彈,而是另一種武器——凝固汽油彈。
你可能不知道,單次空襲造成最多死亡的並不是在廣島或長崎丟的原子彈,而是在東京丟的凝固汽油彈。而又因為製造方便、成本低廉,凝固汽油彈曾被廣泛用於大型戰爭,直到被聯合國喊停。
今天,我們就來回顧一下這種由哈佛大學研發的可怕武器的歷史。
美軍公布的凝固汽油彈演習資料
凝固汽油彈是靠火焰對人體和建築造成傷害,類似於用汽油點火。
你可能會感到奇怪,既然是利用汽油,那為何不直接澆或者投擲汽油呢?
汽油不適合用來直接製造燃燒彈,因為它的揮發速度太快,附著性不佳。要想產生持續的火焰,必須要改造汽油。
在一戰的時候,德國和美國曾經在戰場上互丟類似凝固汽油彈的武器,不過這種初代的燃燒彈燒得太快,效果不好。
在二戰時曾經出現過一種早期的燃燒武器,它採用的是乳膠。乳膠取自橡膠樹。而在日軍佔領了橡膠的重要產區馬來群島、印尼、越南和泰國後,國際上天然橡膠的供應就被日本控制了。
因此,盟軍積極地投入了乳膠替代品的研發中。一些著名的化工企業,比如杜邦公司、標準石油、柯達公司以及一些知名學府,如哈佛大學、布朗大學、芝加哥大學、史丹福大學均參與了燃燒彈的研發。
現在哈佛商學院前的足球場曾是Fieser測試凝固汽油彈的地方。圖片來源:napalmbiography.com
1942年的情人節,凝固汽油彈誕生了。那一天,哈佛大學的化學家 Louis Fieser 首先發明了凝固汽油彈這種強有力的替代物,美國也因此在二戰期間成了唯一擁有這種武器的國家。
凝固汽油彈是一種全新的武器,它本身是一種黏糊糊的膠狀物質,很容易粘住物體表面,非常適用於摧毀木質建築物和肉身。有了它,飛機就變成了龍媽的卓哥,水面地面都能燃燒。
二戰中美軍使用的凝固汽油彈是一種膠狀物質,可以炸開直徑為1米的圓圈,溫度可達500攝氏度,燃燒8-10分鐘。
凝固汽油彈的製造過程也不複雜,它的原材料是棕櫚酸、環烷酸鋁以及汽油。凝固汽油彈的英文名 napalm 就來自其主要成分環烷酸「naphthenic acid」 和棕櫚酸「palmitic acid」。
環烷酸取自原油,具有一定腐蝕性;棕櫚酸是椰油中的脂肪酸。這兩個成分本身並沒有殺傷力,但是加入汽油後,它們形成的凝固汽油彈的燃燒速度比純汽油慢得多,這就賦予了這種混合物武器的潛能。
2003年某次飛機展覽中的新型凝固汽油彈爆炸模擬畫面。圖片來源:wikipedia
為了測試凝固汽油彈的真正實力,1942年美軍在猶他州的達格維試驗場(Dugway Proving Ground)搭建了一個模仿德國和日本平民房屋的建築群,然後開始測試。
看到這裡你可能會心裡一沉,為什麼要針對平民建築呢?
當時的美國總統羅斯福和標準石油的主席 Robert Russell、空軍將領Hap Arnold 召開了一次會議,在會議上決定模擬戰爭要採用德日的平民建築,因為和轟炸工廠相比,摧毀平民建築更能消滅軸心國的士氣。
一開始,美軍也曾用現成的美式農場進行測試,不過農場燃燒的狀況和異國建築顯然有很大差異。
為了估計凝固汽油彈的真實效果,他們請來了對德國和日本建築非常熟悉的建築師,購買了和兩國木材相近的建築材料,並在室內擺放了典型的中產階級的家具。
1943年5月,這個名叫 the German-Japanese Village(德日小村)的短命小鎮只花了44天就建成了。
微信號:zgwynet本微信公眾號所載圖文除原創外均來自網絡,如涉及版權敬請指出,以便我們及時刪除或妥善處理。如果你覺得有收穫,點個讚吧!或者點個「在看」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