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戰爭生存指南——人類不會被毀滅

2021-02-13 國之利刃

因為部分媒體的宣傳,大家對核戰威力過於迷信,這樣既不利於反戰,也不利於戰爭時的自我保護。看完本文,您就知道核彈威力絕不能毀滅人類。你也會理解美國為什麼敢於鋌而走險,發動核戰。讓我們可以更好的作出應對,以避免戰爭的到來。

1.地下工事可以有效的預防衝擊波和火風暴

晴朗的天氣下,熱輻射會在衝擊波的幫助下形成火風暴,點燃爆心周圍的易燃物(比如窗簾、壁紙、報紙、乾草),其作用距離可達數公裡。例如:距離100萬噸級核彈爆心15公裡內的人們,若未及時躲入室內,其暴露在外的皮膚可能會受到二度燒傷。如果陰雨天氣,就會降低火風暴的毀傷能力。

火風暴只會在建築密度極高的區域發生,而大部分地下人防設施則基本不會被大規模火災波及。而如果按照常理,空爆打擊城市,那麼原爆點附近的建築則會因極高的衝擊波超壓而被嚴重損毀,甚至整棟樓徹底坍塌。但由於空爆時,核爆火球不會觸及地表,因此原爆點附近建築並不會被高溫「蒸發」,原爆點是爆心在地面的投影點,即從核彈空中爆炸的位置畫一條垂直於地面的直線,該線與地表的交界點即為原爆點。

例如在長崎,在距離原爆點約500米處的常規防空洞內,有些倖存者甚至毫髮未損。而對於現代大廈地下停車場來說,即便在核打擊來臨時,防爆門未能及時閉合,地表建築的嚴重受損,避難者也可能安然無恙。換言之,防爆門並不是必須的,一些開放、但內部空間巨大的地下人防設施的防禦效果較小型封閉避難所而言反而更好。

日本長崎,許多家庭自建的地下室也都撐過了核彈「大胖子」的打擊。哪怕地表建築被火風暴或衝擊波抹去,這些表面覆有厚土的地下設施仍基本完好無損。有個家用防空設施距原爆點僅90米,但實質上並未在核爆中受損。日方統計數據認為,這一倖存的家用防空設施在核爆中承受了65 psi的高壓。(65磅每平方英寸,約合0.45兆帕,大概是四個半標準大氣壓)

由於日本在二戰後期極度缺乏鋼材,因此民用設施大多以木材為主要建築原料。但令人難以置信的是,脆弱的木質結構卻也能在核爆炸的衝擊波和熱輻射中倖免於難。這種簡易防空設施頂部蓋有90釐米的覆土。狹小的防空洞與3英尺厚的覆土共同構成了一個穩定的穹架結構,防空洞呈弧形。足夠厚的覆土極大得削弱了來自空中的衝擊波,進而保護力覆土下的木質結構防空洞。這種穹架構造直到1957年才引起美方的重視,繼而對此進行了一系列測試,美方將其稱為Expedient Small-Pole Shelter。測試發現這種穹架結構平均能承受53psi的壓力。而其內壓力的增速也非常緩慢,避難所外的高壓甚至不會對避難者的耳膜造成損傷。一個家庭可在幾天即可完成對上述簡易避難設施的建造。

2.γ射線的防護

核戰掩體或優秀的人防設施都採用了足夠厚的泥土、混凝土、鉛板甚至貧鈾來增強其防護力。人防設施內人員每日所接受的輻射劑量,甚至低於和平年代普通人一天所接受的輻射劑量。

3.輻射落塵的防護

核彈空爆,多用於毀壞城市、殺傷人口、打擊工業,這時核爆火球不會觸及地表,就不會產生輻射落塵,廣島長崎就沒有產生輻射落塵,兩地被核彈打擊45年來並沒有出現嚴重的放射性沾染。

核彈地爆多用於打擊核彈發射井、水電站大壩等,核彈觸地爆炸時核心的火球會觸及地表,火球的超高溫會將地表物質粉塵化,而坑內原本的地表物質則會隨著升騰的蘑菇雲被拋入大氣層。在這一過程中,這些地表物質會與核爆後放射性物質顆粒相結合,於是就形成了放射性塵埃。這些放射性塵埃的質量大小不一,質量最大者甚至會在核爆後幾分鐘內便沉降到地表,大部分塵埃沉降會持續數小時。許多肉眼不可見的小顆粒會持續停留在六公裡處的高空長達幾周甚至幾年,只有降水才能加速其沉降的過程。但是,這些微小顆粒的廣泛擴散以及放射性衰變將使它們的危害大大降低。輻射落塵顆粒越小、沉降速度越慢,其到達地表後的威脅度就越低,因為放射性物質的輻射劑量率在核爆初期的下降是相當迅速的,核爆後第一小時輻射劑量為1000R/小時,7小時後,衰減至100R/小時,48小時後衰減至10R/小時。一般,在兩周後,輻射劑量率就會下降到1R/小時。然後衰變速度逐漸放緩。

氣象因素也將顯著影響輻射劑量率的變化,降水能衝刷植被、房屋上所附著的輻射落塵,當一場大雨過後,附著在建築物上的放射性物質塵埃顆粒被衝刷到大街上繼而或滲入土壤之下數米處中或流入下水道隨河流奔騰遠去。由此,這些放射物質顆粒遠離人類活動範圍的地方富集,再藉由大自然的自淨能力擴散到更遙遠的地方。

一般而言,核打擊兩天後,輻射劑量率下降到可外出尋求救援的程度(長時間戶外逗留仍可致命),而核打擊兩周後,外界輻射劑量率則會下降到一個可接受的安全水平(不再致命),人防設施內避難的民眾已經可以放心離開掩體,外出尋求救援。重點打擊區域的下風向地區,這些地區的民眾可能需要在防空洞內待更長的時間(2-4周)。

輻射致死劑量因人而異,健康者甚至可能在接受了600R劑量後仍然倖存。450R是一個中間值,約有一半的人口會因接受450R的劑量而死。而對於缺乏抗生素、消洗條件的倖存者來說,這個中間值會下降到350R。但人類的軀體並不是不堪一擊的。

人體的自愈能力足以應付低劑量輻射,因此,倘若倖存者在核爆炸初期的兩周內嚴格控制每日外出時間,仍有極大的可能存活,並可以在焦土上繼續為國戰鬥。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如果在核爆炸後前兩周接受的輻射劑量不高於100R,那麼在之後的兩個月中,他所能承受的每日輻射劑量上限為6R。

4.核戰雙方優先重複打擊各類軍事設施,其次才是各大城市,而很多小城市並不在此列

在一場相互確保摧毀(MAD)的核戰爭中,雙方的根本目的在於儘可能多得打擊對方工業能力,同時竭盡全力保護己方工業及人口。用核戰略術語來講,就是打擊敵方社會財富同時保護己方社會財富。那麼為了達成保護己方社會財富的目的,雙方必然將儘可能多得摧毀敵方核反擊能力以及其他重要軍事設施,從而使敵方難以發起有效的核反擊。而這種行為被稱為打擊敵方軍事力量。因此,摧毀敵方核打擊、核反擊能力就成為戰爭雙方的首要目標。所以,在美方解密的參聯會國防部文獻中,經常能看到重複打擊敵方核彈發射井、核彈發射陣地以及早期預警雷達系統這樣的打擊策略。

所以在核戰初期,對敵方軍事力量(尤其是核力量)的核打擊才是重點。會有大量核彈被耗費在核彈發射陣地的對射中或是被摧毀在發射井中。攻擊此類高價值固定目標必然採用觸地爆炸的方式以期使目標徹底喪失功能,比如打擊ICBM發射井就需要地爆。而核武器採用地爆時,其作用半徑將遠遠小於空爆的毀傷範圍,且各國的核彈發射井、核彈發射陣地往往遠離城市,因此,戰爭雙方打擊敵方軍事力量的行為不會對城市人口產生直接的威脅。唯一需要擔心的是被打擊區下風向的聚居地可能會受地爆產生的輻射落塵的影響,因此,下風向區居民需要及時進入人防設施以躲避核打擊後48小時內致命的輻射落塵。這種來自輻射落塵的威脅是非常有限的,與對城市的直接核打擊相比,簡直小巫見大巫。

5.對城市的核打擊不等於對城市的完全摧毀

不同於徹底摧毀敵方核打擊能力的需求,戰爭雙方並不會追求針對敵方特大城市的毀滅性打擊。雙方的戰爭目的在於瓦解主要城市功能而非將城市從地圖上抹去。為了追求效率最大化,雙方會採用空爆的方式打擊敵方城市。但由於空爆是一種追求打擊廣度捨棄打擊力度的攻擊方式,遠離原爆點的居民有極大的可能生還。

此外,城市功能也不會因核打擊而徹底喪失,在21世紀鋼筋混凝土的時代,遠離爆心的建築不會受到真正遭受結構性損傷。因此,遭受核打擊的城市雖然喪失了主要城市功能,但由於部分城區倖免於難,加之仍有較多「修復後可繼續利用」的建築,因此被打擊城市仍保留了一定的社會價值。也就是說,除非重要城市被反覆打擊,否則城市並不會在核打擊中被完全摧毀。

Atomic Weapons Requirements Study for 1959是由The Strategic Air Command(1992年前的美國戰略空軍司令部)在1956年撰寫了一份預測性報告,於2015年12月解密。僅莫斯科和聖彼得堡就要各挨150枚核彈。報告中的解釋是,150枚核彈能基本確保莫斯科和聖彼得堡的城區及周邊重要軍事設施被徹底摧毀。

現代城市太大,鋼筋混凝土結構又太堅固,以當今世界核彈頭總數來看,一國顯然沒有能力將核彈頭都浪費在摧毀敵國城市上。除首都和經濟都會外,其他城市所受到的核打擊並不足以使其徹底喪失城市功能,而未被打擊的城市也顯然不在少數。

所以,在核戰爭中,人們只要遠離城市,防護得當,生存機率還是很大的。

相關焦點

  • 假如核戰爭爆發,我們要如何生存下來?記住三個地方可自救
    雖然自1945年以來,我們從未見過核武器襲擊任何國家,但人類之間總是存在矛盾,更不用說即使在現在的和平時期,小規模的戰爭和摩擦也在地球的一些角落不斷上演。所以有人擔心未來可能會發生核戰爭。愛因斯坦曾經有過一個預言:「我不知道人類在第三次世界大戰中使用了什麼武器。但我知道在第四次戰爭中,人類會使用石頭和木棍。愛因斯坦也很擔心人類未來的核戰爭。
  • 古代核戰爭的證據,人類文明空白期也許是不斷的發展和毀滅的輪迴
    半邊黑桃 古代核戰爭理論分為兩派,一派人認為古代發生過核戰爭,當時高度文明都被核武器毀滅了;另一派人則認為原來地球上存在過高度文明
  • 末日之鐘:預測人類毀滅,即將敲響,我們卻一無所知
    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世界末日鍾是1947年通過原子科學家雜誌在芝加哥大學創建的,最初的目的是顯示核武器的威脅程度,這是12次核戰爭的象徵,該雜誌對形勢的世界評估,取決於分鐘針之前或之後發生核戰爭的可能性,以提醒社會各界。例如,前蘇聯在午夜前三分鐘進行了一次原子彈試驗。離午夜最近的時間是冷戰高峰期,離這裡只有兩分鐘的路程。
  • 核戰爭會毀滅人類?不要再被騙了,威力還不如一次火山噴發
    核戰爭人類的每一次快速的進步
  • 末日之鐘:預測人類毀滅,即將敲響,我們卻一無所知
    末日時鐘,通過《原子科學家公報》1947年在芝加哥大學的建立,最初的目的是顯示的程度在核武器的威脅下,12的核戰爭的象徵,雜誌世界上評估形勢,根據核戰的可能性將分針撥之前或之後,提醒各界。例如,前蘇聯在午夜前三分鐘進行了原子彈試驗。離午夜最近的時間是冷戰最激烈的時候,只有兩分鐘的路程。 該雜誌現在考慮了對人類生存的任何全球性威脅,如全球氣候和人工智慧。
  • 末日之鐘:預測人類毀滅,即將敲響,我們卻一無所知
    該雜誌現在考慮任何對人類生存的威脅,如全球氣候和人工智慧。2018年1月25日,具有象徵意義的「世界末日鍾」再次向前推進30秒,提醒世界人類已被徹底毀滅,只剩下兩分鐘的時間留給具有象徵意義的「午夜午夜」,這是自冷戰以來最危險的局面。但幾十年來,「世界末日鍾」的分針一直接近於零。現在它所包含的不僅僅是核威脅。
  • 科學家探索未知:末日之鐘:預測人類毀滅,即將敲響,我們卻一無所知
    該雜誌現在考慮任何對人類生存的威脅,如全球氣候和人工智慧。2018年1月25日,具有象徵意義的「世界末日鍾」再次向前推進30秒,提醒世界人類已被徹底毀滅,只剩下兩分鐘的時間留給具有象徵意義的「午夜午夜」,這是自冷戰以來最危險的局面。但幾十年來,「世界末日鍾」的分針一直接近於零。現在它所包含的不僅僅是核威脅。
  • 人類核彈可以毀滅地球十幾遍邊是真的嗎?記得是小學教科書內容
    在網絡上,總有一群人在問這種問題,人類的核彈能夠毀滅全人類嗎?能夠毀滅地球嗎?這是一個有點不知道怎麼評價的問題,也是一個不少人喜歡問的問題。下面我們假裝很認真地分析一下這個問題,看看是否能讓要問這個問題的人滿意。
  • 人類生存面臨哪些風險?| 六分鐘英語
    是的,渡渡鳥是一種1米高的大鳥,在17世紀被人類獵殺至滅絕後消失了。 That's right.沒錯。 Dodos couldn't fly and weren't very clever.渡渡鳥不會飛,也不是很聰明。
  • 千枚核武器毀滅地球?文盲趙盛燁只是一個笑話丨硬核生存指南
    趙盛燁這兩天忽然走紅,起因是他發表了一套通過核武器毀滅地球全人類的方案。按照這個方案,不需要把核武器扔到美國,就可以毀掉美國和全世界。以蘇聯的核武器,確實可以毀滅許多人類,若是觸發死手系統,如今的中國已經沒幾個人了,生活在瀋陽的趙盛燁更是不可能全屍,瀋陽有724、黎明發動機之類的巨型軍工廠,肯定會被幾十個原子彈炸得乾乾淨淨。很多人憤怒譴責趙盛燁,說他反人類,罵他喪心病狂。但是,很少罵他是個文盲,這讓我很奇怪。因為從趙盛燁的方案看,他分明就是個文盲。
  • 人類又一次成功的毀滅了世界!
    先展示下世界毀滅後的地球生物吧
  • 丨硬核生存指南
    斬首行動,定點清除,外科手術式的精準打擊,這些新名詞日益流行,給人造成這樣的印象:未來的戰爭,主要毀滅高級首腦、指揮和通訊中心,或許還會摧毀軍事設施、道路和發電站、變電所之類的設施,但是普通百姓是不會受到直接襲擊的,戰爭對平民已經不再可怕。
  • 古巴飛彈危機,差點毀滅人類的13天!
    古巴飛彈危機,差點毀滅人類的13天1962年發生的「古巴飛彈危機」差點讓整個人類滅絕,這絕對不是危言聳聽,如果這次危機演變成戰爭的話,我們的世界將會變成另外一個樣子,如果當時美國所有的轟炸機都裝滿核飛彈,美國能用於攻擊的力量可以達到300億噸TNT炸藥,這相當於150萬枚投在日本廣島的原子彈,戰爭爆發的一天時間內就相當於爆發了三次第二次世界大戰,會有一億五千萬人死於非命
  • 毀滅世界毀滅地球的惡因——原子彈!
    如果這種損害不是客觀存在的話,從科技剛剛開始誕生、萌芽之初一直到現在,也就不會有那麼多的宗教界及社會各階層人士對它的片面、畸形之發展進行持續不斷的理性反思與嚴厲批判。對待科技之發展,既不需要盲目崇拜,亦不需要如臨大敵、恨之入骨,因為科學不但不會對佛法造成絲毫傷害,而且在很多地方都與佛教宣說的道理有相似之處,完全可以互為印證。
  • 核戰爭之後的世界是啥樣子?開局你連狗都沒有 裝備清零
    全世界再次發生大規模核戰爭之後的世界到底是什麼樣子?
  • 核戰爭爆發,中俄會共同應對嗎?
    理察明確表示,大國之間的地區衝突現在有很高的概率會升級成核戰爭。無獨有偶的是,新任美國國防部部長奧斯汀在他的一次公開講話中也表達了同樣的擔憂,奧斯汀同時還向國會建議,美國必須永遠在核武器領域保持壓倒性的優勢,否則很容易會導致有敵意的國家趁著美國虛弱之際發起挑戰。
  • 古代核戰爭之謎
    可事實上,早在史前文明階段,人類很有可能就已經經歷過核戰爭了。古文獻和古遺蹟中都殘留著有關「核戰爭」的記憶……殘留在摩亨約·達羅中的核戰爭痕跡在人類歷史上,最早用於實戰的核武器,是1945年8月6日從日本廣島上空投下的原子彈。
  • 遠古核戰爭的記憶 摩亨佐達羅遺址
    不過有令人震驚的說法稱,殘存於荒涼之地上的這片廢墟,是遠古爆發的核戰爭留下的痕跡。讓我們用這些珍貴的照片串聯起這一神秘文明的故事吧!《摩訶婆羅多》中描寫的核戰爭悲劇「阿溼婆他摩因這話語而怒火中燒,在戰車上仔細漱口後,與真言一同拋射出耀目的無煙之火。不祥之風捲起,太陽都失去了光芒。
  • 能夠毀滅人類的5大武器 記憶消除太可怕
    根據核戰爭狂熱專家在星球大戰裡的研究,這裡有五大超級武器,在理論上已經驗證了其可行性,甚至其中有的武器已經進入秘密研發階段。5、電磁脈衝爆炸矩陣當然每一項科學成就的應用不但可以幫助人類,而且可以幫助毀滅人類。如果使用記憶消除器消除掉人性中的閃光點,徒留下邪惡面,這個世界將成為地獄,如果摧毀了全球人的記憶,那更是一種災難。3、閃光戈登的射線槍
  • 鈷彈是最恐怖的人類終結武器 一顆就可以毀滅全球生命
    人們常說擁有的原子彈已經能夠毀滅人類了,這個話或許並不誇張,但真正實施起來卻並非易事。可如果這個所謂的髒彈~鈷彈真的弄出來了後,那就真的是末日即將來臨,「末日」這個魔鬼時刻都會懸掛在所有人類的頭上,因為只要一顆就可以毀滅人類!如果說原子彈要數千顆定點清除才能毀滅人類,這種操作畢竟有一個時間差,還有可能挽救的話,現在這個鈷彈只要一顆就會使人類歷史終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