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抗戰,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當時世界的主要強國,可以說跟中國抗戰都有或多或少的聯繫。各大強國與抗戰、與當時中國的關係究竟如何,是值得關注的問題。
庫叔此前注意到,的確是有人關注到這個問題,還發文專論,認為「美國是唯一幫助了中國抗戰並為此做出了巨大犧牲的國家」。
(圖為相關文章摘錄)
此外,文章對於英、法、德、意等國在中國抗日戰爭中的作用都以一句定性一筆帶過。
庫叔對這個問題倒是很感興趣,因為抗戰這面「鏡子」,把當時歐美列強「眾生相」揭示得淋漓盡致。
文 | 殷傑
編輯 | 謝芳 瞭望智庫
本文為瞭望智庫原創文章,如需轉載請在文前註明來源瞭望智庫(zhczyj)及作者信息,否則將嚴格追究法律責任。
「沒有永恆的朋友,也沒有永恆的敵人,只有永恆的利益。」這句把道理說得赤裸裸的流行甚廣的名言,最初究竟是出自19世紀英國政治家兼作家班傑明·迪斯雷利之口,還是曾參與兩次對華鴉片戰爭決定的帕麥斯頓在英國議會下院發表演講時脫口而出的「真情告白」,史學界尚有爭議。但這句話經過「二戰」時期英國首相邱吉爾的重新詮釋後變得家喻戶曉,是不爭的事實。
(圖為1944年的美國援華軍官陳納德與魏德邁)
無論是哪個國家,無論其動機是什麼,只要它的行為客觀上有助於中國抗戰,那麼都應牢記;同理,只要它的行為客觀上損害了中國人民的抗戰事業,同樣不能選擇性遺忘。
國際政治是複雜的,絕非「非黑即白」這麼簡單。哪怕是同一個國度,在長達14年的中國抗戰時期所扮演的角色,都有可能在「天使」與「魔鬼」間來迴轉換。如此「國格分裂」一般的巨大反差,恰恰真實反映了國際政治中本國利益至上的殘酷現實。
1
德國:與日本結盟前是國民政府最好夥伴
部分輿論對一些強國在抗戰中的作用急於定性、一筆帶過,最大的問題無疑在於缺乏「十四年抗戰」意識。
比如說起德國、義大利,就一句「抗戰時是日本盟友」,殊不知德意日三國開始結盟時,全面抗戰已開打數月;而三國軸心正式達成時,二戰都已經打了一年。且不論結盟後納粹德國也有約翰·拉貝這樣的人物,與日本結盟前的德、意與正在進行抗戰的中國關係如何呢?
答案是:好!而且是超過多數人想像的好。
在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前,和國民政府關係最親密的並非美、英,而是德、意,尤以德國為甚。
納粹德國與國民政府打得火熱,說穿了,就是資源貧乏的德國想從「一戰」失敗的泥沼中爬出來,需要海外市場和資源支撐。尤其是1932年納粹在德國上臺後,公開重整軍備,對鎢、銻、錫等戰略資源的需求量劇增。其中鎢又是製造槍炮不可或缺的原料。而上世紀30年代,世界已探明鎢儲量的三分之二在中國,中國鎢儲量的三分之二在贛南,贛南鎢砂產量幾近全球產量的一半。
當時同樣急欲重整軍備的國民政府,與納粹德國一拍即合,雙方達成了中國以鎢砂為首的戰略礦產換取德國軍事技術援助的合作協議。
德國顧問團制訂的《陸軍改革建議書》為國民政府採納。截至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前,在德國顧問團的幫助下,國民政府已完成35個調整師與24個整理師的整編工作,另調整東北軍10個師、廣東軍10個師、川康軍26師及9個獨立旅,這是中國近代第一次軍政軍令系統的大改造工程。
(圖為全面抗戰爆發前德國為中國訓練裝備的部隊)
非但如此,大批德制軍火也借中德軍事合作湧入中國。
1934年,僅1筆價值1500萬銀元的中德軍火交易中,就包含24門德制FH-18型15釐米野戰重炮、20門德制Pak35/36型37毫米戰防炮、數千支毛瑟24型步槍、數千挺捷克造ZB-26型輕機槍與瑞士奧利根公司生產的20毫米防空機關炮,此外還有大量西門子公司的通訊器材、蔡司公司的望遠鏡、德制輕戰車、架橋器材、防空探照燈等各種裝備。1936年,德國運交中國價值2300萬馬克的軍火。1937年,德國運交中國8200萬馬克軍火,其中包括150毫米要塞炮、高射炮、步槍、機槍、迫擊炮、重機槍,大批各式彈藥、鋼盔,以及魚雷240枚、快艇若干艘,還有制鋼、煉焦、化工、兵工生產機具等設備。
全面抗戰初期,這些經過德國方面訓練的中國部隊及大量德制軍火,成為了中堅力量。雖說那些由德國顧問親自訓練出來的「德盔師」,實際戰場表現並不十分盡如人意,但若沒有這些部隊及德制軍火,抗戰初期中國處境可能會更加艱難。
(圖為德國顧問團中和蔣介石關係最好的一位——漢斯·馮·塞克特將軍)
1938年初,國民政府為補充「淞滬會戰」的損耗,派專人在香港與德方議定緊急採購武器,內容包括:步槍30萬支(每支配彈1000發)、手槍3萬支(每支配彈1000發)、機槍2萬挺(每挺配彈1萬發)、37毫米戰防炮500門(每門配彈1000發)、迫擊炮500門(每門配彈2000發)。
1938年3月,蔣介石再次電令駐德專員採購武器一批,包括:迫擊炮300門(每門配彈3000發)、 駁殼槍2萬支(每支配彈2000發)、高射機關炮300門(每門配彈5000發)、150毫米炮彈6000發、雜式炮彈18000發、步機槍彈3700萬發以及一批水雷。
有統計資料表明,自1937年7月至1938年7月一年時間裡,國民政府實際從德國獲得了12架飛機、36門105毫米榴彈炮、800門迫擊炮、500門37毫米戰防炮、300挺13.2毫米高射機槍、1萬挺機槍、5萬支步槍、2萬支駁殼槍、4400支手槍、150毫米炮彈6000發、105毫米炮彈3.6萬發、迫擊炮彈190萬發、37毫米戰防炮彈50萬發、子彈1.6億發。
【註:全面抗戰第一年,中國實際從德國獲得的軍火數量,不同出處的資料略有差異。但這些軍火由德屬貨船陸續運到香港,再轉運內地,在全面抗戰的戰略防禦階段發揮了重要作用,卻毫無爭議。】
不過,德國對中國抗戰的幫助到此即止。
隨著德意日三國於1937年11月籤立反共協議,加之西班牙鎢礦產量隨著內戰結束而大增,中國鎢砂的價值已經越來越遜色於德日之間更為廣泛的利益,德國從1938年5月開始斷絕了對華武器供應,並召回了顧問團。
1941年7月1日,隨著德國承認南京汪精衛偽政權,國民政府宣布與德國斷交。
1941年「珍珠港事件」後,國民政府對德「宣戰」。
2
義大利:中國空軍「導師」
在許多人印象中,二戰中的義大利就是「廢柴」和「豬隊友」的代名詞。但蔣介石卻對義大利首創的法西斯制度十分推崇。早在1935年,他派孔祥熙訪意,與墨索裡尼政府搭上了關係。此後,義大利軍事顧問團和義大利軍火商開始湧入中國。
義大利對中國軍事方面的幫助主要是在空軍建設上。義大利通過與中方合建南昌飛機製造廠和洛陽航空學校,在華組裝布瑞達25式教練機、薩伏亞S-81式雙發轟炸機,從而在中國空軍的「四年建設計劃」(1933-1937)中佔據了主導地位。
締造「飛虎隊」的陳納德在其回憶錄中寫道:
我到達中國的時候(1937年),義大利人已經完全控制了中國的空軍,而且壟斷了中國的航空市場……中國向義大利訂購軍用飛機的款額已經飛快地上升到不知幾百萬美元了……(但)義大利人當時在中國搞的是陰謀破壞……真正能夠壯大空軍力量的實事一件也沒有發生……義大利的訓練方式……斷送了中國空軍的前程……義大利在南昌的飛機組裝廠也是個大騙局……當戰爭打響時,航空委員會擁有在冊飛機500架,而真正能夠參戰的只有91架。
當時美國和義大利在爭奪中國軍備市場中是「死對頭」,因此陳納德這番吐槽不能簡單聽信。
相對當時世界最先進的空軍裝備體系,義大利的裝備訓練體系可能的確有所不及。但中國空軍建設相關決策最終由國民政府高層拍板,國民政府中央系空軍在建設和訓練方面存在的許多問題,包括把買戰機的錢存在銀行吃利息,指望戰爭來臨時再行外購的策略,也不是義大利軍事顧問團所能左右的。
而縱觀義大利空軍自己在「二戰」時期的表現,他們在援華時還真不是藏著掖著或者故意搗蛋搞破壞。而更重要的是,對於白手起家的國民政府中央系空軍來說,義大利裝備和顧問客觀上的確起到了引路人的作用。
(圖為全面抗戰前中國軍隊裝備不少的義大利CV33超輕型坦克)
在陸軍裝備方面,義大利的CV33∕35超輕型坦克,是全面抗戰爆發前國民政府進口數量最多的坦克。中國還從義大利訂購了百祿34型47毫米平射炮、布雷達35型20毫米高射炮、CR32戰鬥機、水雷等各種武器。同時,義大利向中國派遣了大量的軍事顧問,中國也派遣了不少軍事人員赴義大利進行學習。兩國在經濟、貿易、政治等領域也進行了積極的合作。短短幾年間,兩國貿易額直線上升。
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後,國民政府向義大利訂購了101輛裝甲車。不過,與德國情況類似,隨著與日本結盟,義大利不僅中斷了中意軍事合作,而且暗中為日本提供中國軍隊各方面情報,在背後狠狠捅了中國一刀。從此,中意兩國關係急轉直下,並於「珍珠港事件」後正式成為敵對關係。
3
英國:翻手為雲,覆手為雨
英、法與中國抗戰的關係,只以一個「自顧不暇」草草帶過,未免太過簡單。
先說英國。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國民政府乞求國聯主持「公道」。主要由英國把持的國聯,象徵性地派出李頓調查團,走馬觀花般到中國東北轉了一圈,出了一份不痛不癢的報告書,便再無下文。這種貌似中立公允,實際偏袒日本的做法,毫無疑問是對中國抗戰事業的傷害。國聯對「九一八」的態度,幾乎代表了英國對中國抗戰的態度。上世紀30年代的英國國策,是綏靖政策,無論哪個黨派上臺,不管誰當首相,皆是如此。
隨著逐漸發現日本的侵華戰爭對英國利益的威脅,出於維護自己在華利益的考慮,1933年3月3日,英國內閣制定了對華提供500萬英鎊平準基金的計劃,幫助中國穩定幣值。
這筆款項雖與國民政府的期望值相差很大,但客觀上仍是對中國有利的。
(圖為英國前首相張伯倫,他在全面抗戰初期沒少做損害中國利益和抗戰大業的事)
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後,戰火延燒到長江三角洲這個英國在華利益的核心區域,英國政府為保證自己的利益,售賣了36架飛機、1667萬發子彈給國民政府,算是支援了中國人民的抗戰事業。不過,實際把持中國海關,在很大程度上掌握著中國經濟命脈的英國人,同樣出於維護自己在遠東利益的考慮,玩起了平衡,反手於1938年5月與日本籤訂海關協定,將中國當時和未來的關稅以及一大筆庚款都存入日本正金銀行,並將上海海關交給日本扶植的傀儡政權「中華民國維新政府」。
不過,英國無止境的綏靖政策並未餵飽日本這頭餓狼。1938年11月底,日本御前會議做出了限制歐美國家在華利益的決定;12月,日本不顧英國阻止,強佔廣州海關,並在煙臺、青島兩個港口阻撓英國航運;加之從1938年開始,日本在華日佔區內成立各種公司瘋狂掠奪中國財富,直接從英企「碗」中「搶食」,英國議會這才於1938年12月批准給予中國1000萬英鎊的貸款,但規定其中只能撥付50萬英鎊用於購買通行於滇緬公路所需的卡車。
雖然錢不算多,而且有諸多限制,但對於處於困境中的國民政府來說,仍然是十分寶貴的。
然而,好景不長。1940年6月7日,法國戰敗投降後關閉了滇越鐵路,滇緬公路成了中國獲取外援的重要通道。但英國卻在7月17日與日本達成《英日關於封閉滇緬公路的協定》,斷絕了這條「生命線」,使中國軍民失去了物資補給的國際支持,極大削弱了中國的抵抗力量。直到當年9月27日,德、日、意在柏林結盟,英國戰時內閣才於10月3日決定滇緬公路封鎖到期後不再延長封鎖,於10月18日重新開放。
隨著日本侵略魔爪伸向東南亞直接向英國「開火」,英國才終於決定與中國開展合作保護其遠東利益,並於1940年底向中國提供1000萬英鎊貸款,但同時通知中國政府不能提供武器和軍事人員,只是口頭許諾將考察未來可能合作的基礎,提高駐華軍事武官的地位,擴大其武官處等。
(圖為英國前首相邱吉爾,他上臺後雖一改綏靖政策,但在中國抗戰問題上卻沒少在背後下絆子)
英國援華行為的動機,邱吉爾在1941年11月發給羅斯福的電報中說得明白:
我們所焦慮的就是中國,如果他們崩潰,我們共同的危險將會大大增加。
中國的抵抗一旦崩潰,不但就其本身來說是一場世界性的悲劇,而且也會讓日本人騰出大量軍隊來向北或向南進攻。
1942年2月16日,第1期中國遠徵軍根據中英兩國政府達成的協議入緬作戰。但英國方面對中國軍隊進入其控制的殖民地,是懷有深深戒心的,因此在聯合作戰中頻頻下絆子,甚至拿中國遠徵軍當英軍的「墊腳石」。這種行為直接導致了緬甸戰役的迅速失敗。對於撤入印度的中國遠徵軍殘部,一開始英軍竟然打算對其繳械並將官兵們關入難民營,足見在英國人骨子裡,就沒真正拿中國軍隊當友軍看待。
在中方的力爭及美國的介入下,英國方面的企圖並未得逞,而且後來在訓練裝備中國駐印軍問題上,英國方面也提供了大批服裝、食品和軍餉,算是緩和了兩國關係。1944年5月,英國又向中國提供812萬英鎊的貸款。雖然雙方有共同利益訴求,有合作抗敵的共同意願,但在作戰及一些戰後安排問題上,中英之間仍齟齬不斷。
4
法國:說得熱鬧,啥事沒辦
1940年6月22日,法國迅速敗亡,但要因此斷言它跟中國抗戰沒啥關係,那還真是「冤枉」它了。
全面抗戰爆發前,法國在華影響力也是很大的。各路中國軍閥通過各種渠道獲得的法制裝備數量不小。其中尤其以滇軍中法制裝備的比例最高。
1937年5月,國民政府向法國求購34架D.510C型戰鬥機。法國以「歐洲形勢緊張,需充實國防」為由,將銷售數量減少到了24架,並轉身就將1架同型號戰鬥機賣給日本,讓日本方面摸清了底細。
由於全面抗戰初期中國空軍飛行員損失慘重,國民政府於1938年4月到10月,高價僱用了18名法國、英國飛行員和機械師,組成空軍第41中隊(以法國飛行員為主,故又名「法員隊」),負責駕駛這批D.510戰鬥機。因這些英法飛行員作戰消極,出工不出力,忍無可忍的中國空軍於1938年底就解散了這個中隊。
雖然有這麼多不愉快,但國民政府仍然企望法國軍事援助。蔣介石於1938年3月27日電告宋子文,令其代表中國與法國政府密商軍事合作。法方最終同意派軍事顧問來華,允許中國軍械通過法屬印度支那運輸,原則上贊同供給中國30至50師軍械。1939年1月,法國允諾為中國代購併協助訂購軍火,但須分期付現金及原料作抵償,還派白爾瑞中將、馬年少將、沙萊上校、駱庚少校、杜蒙少校、何汝克西少校、牛爾德上尉等人組成法國軍事顧問團,赴華參贊軍務,幫助訓練軍隊及任陸軍大學教官。
(圖為窄軌的滇越鐵路,其在抗戰前期曾發揮重要作用)
1939年4月,不願意得罪日本的法國政府,由荷蘭企業家阿魯福出面充當「白手套」,向國民政府提供4000萬金鎊借款,全部用於購買軍械,一年內購運完畢。1939年7月13日,駐巴黎總領事黃正電告,已與法方商妥代購波蘭產輕重機槍各1000挺、彈4000萬發,步槍3萬支,迫擊炮60門,福克機26架。不過,隨著1939年9月1日德國入侵波蘭,波蘭迅速亡國,這筆貸款協議和軍購合約遂成一張廢紙。
合著算下來,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後,中國從法國渠道獲得的武器裝備,也就是那24架D.510C型戰鬥機而已。
法國控制的印度支那殖民地與中國廣西、雲南接壤。全面抗戰初期,中國東南沿海重要港口相繼淪陷,滇越鐵路成為中國轉運進出口物資的重要運輸線。1937年10月13日,法國內閣作出決議,只允許中國一般軍用品過境,武器彈藥、飛機及航空器材均禁止通過滇越鐵路運輸。1938年1月初,滿載蘇聯援華軍火的「科克倫勳爵號」貨輪抵達越南海防,日本兩度向法國政府提出抗議,法方屈從壓力下令禁運。在禁令到達前,中國駐海防人員搶運了1500噸物資到昆明,餘下2000噸彈藥被扣。經過長達2個月的交涉,法方才默許中方將這2000噸彈藥分批裝上小船,以走私的方式運至廣西境內。
即便是不在法方禁運令範圍內的非軍事物資和出口礦產品本運輸,也常常遭法方刁難。歐洲戰爭爆發後,英法成立「對德貿易封鎖委員會」,規定中國從德國購買的物資不允許經過越南,已運至中越邊境的,也一律卸下。法國還扣留中國向蘇聯出口的礦產品。1940年6月7日,已向納粹德國投降的法國方面徹底關閉了滇越鐵路。
5
美國:前期消極,後期積極
「沒有永恆的朋友,也沒有永恆的敵人,只有永恆的利益。」這話並不是美國人說的,但觀察美國政府在長達14年中國抗戰期間的所作所為,卻是把這句話的內涵詮釋得淋漓盡致。
1931年10月,美國總統胡佛公開發表講話,支持日本侵略中國東北三省:「日本為保衛日僑生命財產的安全起見,對滿洲的進兵是不可避免的……我們是不能提出異議的。」1932年1月8日,美國國務院發表聲明,表示美國無意幹涉「日本在滿洲的合法條約權利」。
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到1937年「七七」事變,美國在中日身上同時大撈特撈:不僅向日本輸出大量軍火及與軍工相關先進技術,而且也與國民政府合作建設中央杭州飛機製造公司和杭州筧橋航空學校,採用各種手段為自己爭取最大利益。通過《中美白銀協定》,國民政府進行法幣改革獲得了1億美元後盾和支柱,客觀上有利於穩定中國金融,但美國也藉此獲得了19100萬盎司白銀。這種貴重金屬不僅僅是硬通貨,而且美國啟動「曼哈頓」計劃時,動用了海量的國庫白銀用於製造導線。中美雙方均從該協定中獲益,但美方受益顯然要多得多。
(圖為全面抗戰初期中國空軍裝備的美制戰機)
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後,美國宣布「中立」,禁止用美國船隻向中日兩國運送軍用物資。中國在1937年上半年向美國訂購的279架飛機和1205萬發子彈,總算還是交付了。然而,對於擁有強大海軍及海外商船隊的日本來說,美國的決定對其毫無影響;而對於沒有制海權,自家商船隊規模又小得可憐的中國來說,則是巨大打擊。中國從美國進口物資總額,從1937年上半年的1.15億美元,急劇下降到1937年下半年的0.73億美元。而日本在這一年裡從美國進口了2.9億美元物資,其中有1.68億美元軍用物資。包括550萬噸石油、價值248.4萬美元的飛機。此外,價值1.5億多日元的工具機,名義上屬於民用物資,但大多被日本用於擴大軍工生產。據美國政府統計,1937年日本進口的戰略物資中,有54.4%來自美國。有92.9%的銅、91.2%的汽車及零部件、60.5%的油料、59.7%的廢鋼鐵、48.5%的各種機械和發動機、41.6%的鑄鐵是從美國進口的。
對於羅斯福政府的這種做法,美國31名議員聯名指出:
我們說日本有德意兩個盟國。事實上,我們才是日本最好的同盟國。任何人進而都會毫無疑問地相信,我們正在積極參加日本在華進行的戰爭。
1938年5月4日,在洛杉磯五千人集會上,美國議員司克脫說:
請大家注意,日本目前在中國殺死一百萬人的時候,有五十四萬四千是美國資本作為幫兇而殺死的。
(圖為邱吉爾與羅斯福,兩人在對華政策上有分歧)
1938年11月3日,日本公然發表「東亞新秩序」的聲明,明確宣布要以日本的「新秩序」取代英美為主的東亞舊秩序。這顯然是動了美國的「奶酪」。
在這種情況下,美國終於感到有必要對中國抗戰給予適當援助,以免因中國的崩潰而喪失制約日本的籌碼,這才於1938年年底、1940年3月、1940年9月與國民政府分別籤訂《桐油借款》《華錫借款》《鎢砂借款》協議,共向中方貸款7000萬美元。中方可用這些錢購買美國商品,但品類受到了美方嚴格限制。除《鎢砂借款》中美方「恩準」國民政府採購了價值268.47萬美元的4.5萬支手槍,還有其他一些軍工原料外,其他採購物資皆為民用。而中方得以桐油、錫、鎢砂償還貸款。
與此同時,雖然美日矛盾逐漸激化,但唯利是圖的美國資本卻仍在不遺途力地對日輸出各種支持侵華戰爭不可或缺的戰略物資。
1939年,日本採購了價值3600萬日元的美國工具機;1939年至1940年,日本進口的美國汽油、鋼鐵、有色金屬及藥品合計4.9億日元。另據統計,從1937年到1940年,美國輸至日本物資總額共9.867億美元,其中軍用物資總值佔7.039億美元。哪怕是到了1940年6月,美日關係已經非常緊張之時,羅斯福政府也沒對日實施石油產品禁運。同時期,雖然美國開始對出口日本的石油和廢鐵實行許可證制度,但對日本進口戰略物資造成的實際影響卻微乎其微。因為僅1940年8月,美國發出的對日出口石油產品許可證就比1940年的前6個月所發的總和還要多。生鐵和鋼的供應情況也與此相似,僅1940年8月,就有30多萬噸的生鐵、廢鐵等物資輸往日本,幾乎與1940年上半年對日出口總量相當。
1940年9月23日,日軍進駐法屬印度支那北部,其放棄北上進攻蘇聯、轉向資源豐富的東南亞的戰略意圖已經十分明顯。在自身利益受到重大威脅的情況下,羅斯福總統於當年9月26日下令,對廢鋼鐵運往日本實行管制,但仍隻字不提石油供應問題。到了這個時候,美國仍然抱有日本改弦更張、北上進攻蘇聯的幻想,因此才在對日本而言至關重要的石油問題上,始終「網開一面」。
直到1941年7月22日,日軍開始進佔法屬印度支那南部,美國才於7月25日宣布凍結所有日本在美資產,並施行全面的石油、廢鋼鐵禁運。不過為時已晚。因為1941年前7個月,美國對日出口的生鐵、鋼板和廢金屬,按幣值計算比1940年增加了3倍多。
(圖為美國援華志願航空隊——「飛虎隊」,這是一支民間性質的高價僱傭軍)
在軍事方面,為了讓中國能在戰爭中繼續堅持下去,美國於1941年為陳納德以民間人士身份赴美招募援華志願飛行隊——即著名的「飛虎隊」——提供了若干便利條件。這支本質上是高價僱傭軍性質的隊伍,在存在的1年時間裡,雖說戰功頗多爭議,但在宣傳上卻大獲成功,極大鼓舞了中國軍民的士氣,對抗戰事業無疑是個不小的幫助。(關於「飛虎隊」諸問題的澄清,庫叔此前已發《這幫美國人的工資是中國同行的20倍,竟公然索要「性賄賂」!中國還欠了一個天大人情?》一文詳解。)
毫不誇張地說,從「九一八」事變到「珍珠港事件」,美國的所作所為,都是在為自己謀取最大化的利益。
而隨著日軍偷襲珍珠港正式拉開太平洋戰爭大幕,美國最終是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
(圖為美軍顧問培訓中國軍人)
此後,中美兩國成了盟友。在抗戰結束前,美國通過「租借法案」援華總額為8.25億美元,加上戰後援助的7.23億美元,總計15.48億美元。美國不僅武裝和訓練了5個師的中國駐印軍,而且對駐紮在雲南的中國第2期遠徵軍13個軍、39個師進行了武裝和訓練。據不完全統計,美國共交付國民政府140660支步槍、26907支衝鋒鎗、7430挺輕機槍、1404挺重機槍、737支信號槍、1009門迫擊炮、148個火焰噴射器、286個火箭筒、277門戰防炮、36門155毫米榴彈炮、2個營M3A3戰車。除此之外,還有大量的武器、裝具、醫療器材、藥品、騾馬、汽車、軍工原料等未列入統計。
除此之外,美國還為中國訓練了大批軍官、軍士和技術兵種,對中國軍隊的現代化助益良多。在空軍方面,美國不僅重新武裝了已經損失殆盡的中國空軍,大批中國飛行員得以赴美訓練。短短幾年光景,中國空軍的規模、質量和人員素質均脫胎換骨。他們同駐華的美國第14航空隊一道,重新奪回了中國戰場制空權,為抗戰的最終勝利做出了不可磨滅的突出貢獻。
但在中美合作的大背景下,雙方仍發生了諸多不愉快。美國援華的根本目的,是希望中國繼續堅持下去,拖住並消耗日本國力軍力。因此,美方通過駝峰航線運進中國的物資,主要供應自己的第14航空隊。美方還以國民政府腐敗無能為由,企圖奪取中國軍隊控制權。中美雙方曾為此鬧得不可開交,最終美方以撤換史迪威而告終。
(圖為史迪威向中國駐印軍官兵發表講話)
看過美國的所作所為,中國人民真的應該覺得自己要對美國人「感恩戴德」嗎?(庫叔此前已發《「日本每在中國殺死100萬人,其中54萬4千就是美國資本害死的!」》一文專門論述太平洋戰爭爆發前美國對中日雙方的政策與行動,有興趣的讀者可參看。)
6
蘇聯:前期支援巨大
蘇聯歷史上曾幫助創建黃埔軍校,並支援國民革命軍北伐。1927年國民黨公開反共後,中蘇兩國關係跌入冰谷,並曾在中東路事件中兵戎相見。但是,隨著日本侵佔中國東北,直接威脅蘇聯遠東地區,中蘇兩國出於對付日本的共同需要,關係迅速升溫。
(圖為裝備中國空軍的蘇制轟炸機)
1937年8月14日,國民政府便向蘇聯求援,要求其提供350架飛機、200輛坦克與236門大炮,並要求蘇聯向中國派遣飛行員、航空技師、炮手與坦克手以訓練中國軍隊。兩國於當年8月21日籤署了《中蘇互不侵犯條約》。時任國民政府立法院院長的孫科,於1938年1月、7月和1939年4月三次赴蘇聯求援。蘇聯為了能夠讓中國戰場拖住日本,對援華表現出了極大的熱情。據當時負責對蘇接洽的國民政府官員回憶:蘇方「對於所需各物,儘量一次給與,且開價極低,一切願望中國勝利之熱誠處處表現」。蘇聯分別於1938年3月和7月、1939年6月提供了3筆,總計2.5億美元的低息對華信用借款。
截至1938年底,蘇聯運抵中國的武器包括94架伊-16戰鬥機、122架伊-15戰鬥機、94架轟炸機、120挺航空機槍、82輛T-26坦克、20門76毫米高射炮、180門37毫米反坦克炮及49萬發炮彈、50門45毫米反坦克炮、1000挺馬克西姆-託加萊機槍、300挺馬克西姆機槍、3000萬發機槍槍彈、1500挺傑格佳廖夫機槍、360門76毫米野炮及36萬發炮彈、80門115毫米榴彈炮及8萬發炮彈、1000萬發步槍子彈、746輛汽車以及大量的零部件和裝具。
1939年起,歐洲燃起戰火,捷克、法國、比利時、丹麥等中國武器傳統供應國皆戰敗淪陷,供應源被斷;德、意兩國已與日本結盟,也不可能再援華;英國和美國還在繼續為虎作倀。1939年至1941年,只有蘇聯一家在繼續對華供應武器裝備。
據統計,這一時期,蘇聯輸華的武器主要有224架轟炸機、326架戰鬥機、44架教練機、770輛汽車、200門37毫米反坦克炮、50門76毫米山炮、250門高射炮、約150萬發炮彈、6920挺輕重機槍、5萬支步槍、1.5億發子彈、31000枚炸彈以及大量其他軍火物資。這些軍火支撐著中國軍隊度過了抗日戰爭最艱難的歲月。蔣介石在1939年初親口承認「從蘇聯獲得的武器裝備佔中國獲得外援總數的八成左右」。在1939年至1940年,這個比例實際上比蔣承認的更高。
(圖為當時蘇聯最高領導人史達林,在援華問題上,蘇聯其實也是實用主義至上)
除提供優惠貸款和大量軍火外,從1937年至1942年間,總計有超過300名蘇聯顧問來華幫助國民政府訓練軍隊並參與重大戰役作戰計劃的制定和實施。
此外,蘇聯政府還直接從蘇聯空軍中調撥飛機交中國使用,並組織蘇聯空軍志願人員來華助戰。蘇方人員來華後立即擔負起兩項任務:一是直接參加對日空戰和轟炸,二是培訓中國飛行員和航空技師,重建中國空軍。1937年10月下旬,第一批蘇聯志願航空隊赴華。兵力最高峰時,曾達到戰鬥機、轟炸機各4個大隊的規模。蘇聯志願航空隊的成員採取輪換形式,先後來華參戰的有2000多人,像日加列夫、雷恰戈夫、阿尼西莫夫、波雷寧、特霍爾、赫留金、布拉戈維申斯基等著名空軍將領都曾來華與日軍作戰。
和陳納德的「飛虎隊」不同,蘇聯志願航空隊所需費用皆由蘇聯政府承擔,沒要國民政府一分錢。這些直接從蘇聯空軍中抽調出來的作戰骨幹,在紀律及尊重中國政府及人民方面,是有口皆碑的。在作戰上,該航空隊先後參加了1941年之前的所有會戰。1938年2月23日,蘇聯志願航空隊奇襲臺北松山機場,不但毀傷幾十架日機,而且將機場上儲存的可使用3年的航空油料和設備付之一炬;1939年10月3日,蘇聯志願航空隊12架轟炸機奇襲漢口機場,就炸毀日機60架左右,炸傷日機近百架。
據統計,蘇聯援華志願航空隊總計犧牲了包括轟炸機大隊長庫裡申科和戰鬥機大隊長拉赫曼諾夫在內的211人。
(圖為最後一任蘇聯援華軍事總顧問崔可夫中將)
不過,中蘇雖有如此一段為期不短的合作「蜜月期」,但當日軍在諾門坎戰役中慘敗後,不得不收斂「北上」的野心,蘇聯也急欲穩住日本,以解除自己東西兩面作戰的威脅。
從1940年開始,蘇聯援華的態度和力度明顯發生了不利於中國的變化。具體體現在援助的軍火數量開始明顯減少,蘇聯志願航空隊的作戰頻次和求戰欲望也大不如前。1941年4月13日,蘇日籤訂了《中立條約》。6月22日,蘇德戰爭爆發,蘇聯無暇東顧。1942年2月,蘇聯援華軍事總顧問崔可夫被召回國,蘇聯也不再援華抗日。直至1945年8月,在與美英談妥若干損害中國主權及利益的條件後,蘇軍才對盤踞在中國東北的關東軍展開了最後一擊。
7
誰為誰做出巨大犧牲?
除了以上六個強國,中國在全面抗戰的頭兩年裡,還從比利時進口了54000支步槍、3867萬發子彈;從捷克進口1829挺輕機槍、2600萬發子彈;從瑞典進口1.18億發子彈;從匈牙利進口1500萬發子彈;從西班牙進口的武器裝備多通過民間商行小批量購入,缺少詳細統計數據。
無論這些「小國」也好,還是當時世界上主要六個強國也罷,在中國抗戰問題上,都是從本國利益出發,概莫能外。要說幫助,六個強國都在不同歷史階段,或多或少地幫助過中國抗戰。若論幫助力度,1937年至1941年間,以蘇聯的力度最大;1941年至1945年,則以美國為翹楚。但從另一方面來說,這些國家又無一例外地曾經損害過中國的國家利益,甚至對中國抗戰事業起過破壞作用。
(圖為美國前總統羅斯福)
1943年開羅會議期間,美國總統羅斯福曾對他的小兒子直言不諱:
假如沒有中國,假如中國被打垮了,你想一想有多少師團的日本兵可以因此調到其他方面來作戰?他們可以馬上打下歐洲,打下印度……他們可以毫不費力地把這些地方打下來,他們並且可以一直衝向中東。日本可以和德國配合起來,舉行一個大規模的夾攻,在近東會師,把俄國完全隔離起來,割吞埃及,斬斷通過地中海的一切交通線……
羅斯福的這番大實話,說得再清楚不過。不是哪個國家為中國抗戰做出了巨大犧牲,而是中國軍民以簡陋的武器、以血肉之軀牢牢拖住並持續消耗了日軍主力,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做出了巨大貢獻。再不客氣點說,如果中國早早地垮了,恐怕「珍珠港事件」早幾年就提前爆發了。如果中國軍民不再死死拖住日軍,侵華日軍悉數調到太平洋戰場上,恐怕美國曆次奪島戰役將要付出更大的人員及物資損耗代價。
若對這些「選擇性失明」、揣著明白裝糊塗,自然只能得出歪曲的結論。這可能就是他們敢於大膽定性下結論卻無法做出詳細論述的原因所在吧。
參考書目:
《美國通史簡編》黃紹湘著 人民出版社1979年出版
《羅斯福的外交和第二次世界大戰》
《第二次世界大戰史1939-1945》(12卷本) 【蘇】德波林主編 上海譯文出版社1978年出版
《日本帝國的興亡》 湯重南、汪淼、強國、韓文娟著 世界知識出版社1996年出版
《羅斯福選集》 商務印書館1982年出版
《中國抗日戰爭史(2005年修訂版)》 軍事科學院軍事歷史研究部著 解放軍出版社2005年出版
《太平洋戰爭史》 日本歷史學研究會編 商務印書館1962年出版
《陶行知日誌》 江蘇省陶行知研究會編 江蘇教育出版社1991年出版
《陳光甫日記》 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年出版
《杜邦在尼龍幕後》 【美】齊爾格著 上海譯文出版社1982年出版
《抗戰時期中國的外債問題》 吳景平著 《抗日戰爭研究》1997年第1期
《抗戰時期中美間的五次借款》 潘國琪、易繼蒼著 《福建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2年第1期
《我在中國那些年 陳納德回憶錄》 中國工人出版社2013年出版
《文史資料存稿選編》
《沿著陌生的道路(1938-1939):一位蘇聯駐中國軍事顧問的筆記》 【俄】卡利亞金著 解放軍出版社2013年出版
《淞滬會戰記略》
(本文系與王正興合作作品。王正興,原解放軍某野戰部隊軍官,他的公眾號名為「這才是戰爭」,微信ID:xiaoxiongchumo123,歡迎關注。)
庫叔福利
庫叔的贈書活動一直都在!人民郵電出版社為庫叔提供25本《智慧城市之美》贈予熱心讀者。本書從以人為本的角度詮釋智慧城市的規劃與建設。請大家在文章下評論,點讚最高的前3名(數量超過50)將得到贈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