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二戰以後沒有證據表明各國在戰爭中再次實際使用過某型特殊武器。但是並不代表這種武器不會再被用到。首先在於兩個全球儲存彈頭最多的國家,都有強烈的首先使用這種武器的傾向。而且隨著技術的提高,使用戰術某武器的門檻反倒越來越低。現在這兩個全球儲存彈頭最多的國家,其實都面臨很現實的戰略壓力。對俄羅斯來說,經濟常年不振,常規軍力仍然在不斷的萎縮,尤其是海軍。一個陸地國土世界仍然最大的國家,居然只能重新用飛潛快對付壓力。因此今後只能更加指望某個系統,不斷放話只要被逼急了就立即首先扔彈頭。而當今唯一的超級大國其實也是很有壓力的。首先在戰略上就越來越不自信,經濟上有在10年內被趕超的可能;國內產業空心化,必然導致財力的逐步下降。過去鶴立雞群的常規軍力,面對其他全球性競爭者的空前優勢已經不復存在。
在常規軍力的技術代差和規模優勢不斷減小的情況下,更頻繁的揮舞非常規大棒,似乎也是多快好省和容易上癮的一種戰略態度。因此在進入21世紀20年代以後,戰略性武器的運用概率不是在繼續減少,而是再次開始上升。唯一超級大國更高概率的動用這種武器,還有一個理由,就是他自認為他家的反導能力已經走在了全球的前列,認為自家的盾牌比較可靠,就更有首先動用特種長矛的衝動。反導體系的進步,讓少量洲際彈頭的可信威懾越來越低。某超已經建立起對亞太方向來襲洲際飛彈的多層攔截體系:以日本列島為核心陣地的地面和艦載攔截系統,可攔截上升段的洲際飛彈。以阿拉斯加為核心陣地的中段攔截系統,目前部署的攔截彈已經達到30枚上下,若誰家真的只保留「24枚洲際飛彈」,那麼可以輕鬆實現超過一對一的中段攔截率。
在面臨太平洋的本土西海岸,還部署了大批末端攔截系統,實現第三重攔截。隨著薩德系統紮根半島,等於又有了更突前的第4層預警和攔截陣地!只維持少量的洲際飛彈和彈頭,反倒會刺激超級大國的好戰派,採取「先發制人」的精確打擊,迅速打掉對手弱小的戰略力量,此後就可以肆無忌憚了。可以說,數量太少,不能讓人信服的戰略力量,不但不能保障國家安全,反倒會更高概率的招惹第一次戰略打擊。過去有種理論,就是認為如果彈頭最多的兩個大國互相投擲1萬枚彈頭,2萬枚彈頭同時爆炸,會立即毀滅地球,最低限度也會引發某種長達幾年的連續冬季,導致全人類的一切全完了。不過這種理論並沒有切實的證據,用數字模擬的模型也很不完善。隨著超算的能力更強,目前的結論是,目前全球儲存的彈頭已經下降到了12000枚以下,即使全部發射出去,也不能毀滅地球和全人類,因為過去的模型,往往忽視了全球遼闊海洋的強大的自我淨化的能力,因為大量的海水本身就是最好的屏蔽物和減速劑。雖然大規模爆炸可以引發陸地輻射環境短時間內的急劇上升,但是長期看會被海洋水循環和大氣綜合循環在2到3年內大部分沉降。而12000個彈頭同時爆炸的能量,還不如坦博拉火山一次爆發釋放能量的十分之一。類似影響可在幾十年內基本消除。
某超的居民點主要聚居在東西海岸,以及五大湖周邊和沿著密西西比河流域分布。現在有680個鎮以上居民點,而城市人口佔全國的80%。主要軍工企業,工業項目和軍事基地,發射井、重要經濟目標大約還有1200個,因此第一輪打擊2500枚彈頭足夠。
為了保險起見,二次再犁一遍,4000個彈頭可以確保徹底摧毀。俄羅斯現在盡全力維持4000個彈頭,也基本是採取了相同的算法。但是只有俄羅斯一家有這樣的儲備也不保險,若是有另外一家也有同樣的儲備,則全球可確保未來200年內不會再爆發世界性大戰。這才是真正的確保世界和平,造福子孫後代。4000個彈頭的生產成本和常年的維護費用,不會超過4個10萬噸級戰鬥群的建造和長期使用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