裕仁天皇去世後,日本曾對中國發出邀請,我國只回了其4個字

2021-03-05 歷史史記

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對我國造成了非常殘忍的迫害,讓我們無數同胞死在日本的魔爪之下,然而在這一時期,日本國內最有權威的人就是他們的天皇,可以說天皇就是他們的信念支撐之源,可以說日本的侵略,日本天皇需要負很大的責任。二戰結束後,日本作為戰敗國本應受到懲罰,但在美國的庇護下,裕仁天皇卻逃過了應有的審判,活到1989年才去世,而在裕仁天皇去世之後,日本還曾經對中國發出邀請,然而我國只回了其4個字:正視歷史。

要知道日本對亞洲眾多國家都造成了無法磨滅的後果,即便如此,他們到現在都不願意承認在二戰當中犯下的罪行,甚至沒有一句道歉,在裕仁天皇死後,中國在國際上的地位也已經有了顯著的提升,而各國之間也追求更加友好的交流,但是畢竟裕仁天皇在二戰期間傷害了我們無數同胞的生命,中國對於這個問題還是非常敏感的,所以要求日本對所有在抗日戰爭當中的遇難同胞一個交代,這種做法也代表了我國最後的底線,我們從來都沒有忘記過國恥,從來沒有忘記日本曾經對我們的傷害。

日本在當時為了對兩國之間的關係進行改善,開了一個記者發布會,面對無數外賓,向全世界承認了他們在二戰期間犯下的罪行,可是對於這種殘忍的做法,他們只表示非常遺憾,依舊沒有一句道歉。這意味著日本的狼子野心從來就沒有磨滅過,他們本質上還是不認為自己在二戰當中的行為是殘忍並且錯誤的,但畢竟日本也依照我國的要求,承認了他們在戰爭當中的犯罪事實,我們也算是守住了最後的尊嚴和底線。

在當時我國派出去參加裕仁天皇的國葬儀式的,是我國的外交部長錢其琛,不得不說,他的做法符合當時中國的國際形象,而且中國在對待日本這方面已經算是非常理智了,畢竟在那時各國之間已經追求和平交流,但無論如何,同胞的鮮血也不能白流,日本不可能輕而易舉的就和我國之間的關係有所緩和。

其實很多人都有所耳聞,在第2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對於中國的入侵就是由他主張的,而且發生在我國領土上的一系列慘案,比如南京大屠殺,731部隊,這都是日本犯下的殘忍罪行,其實在日本戰敗之後,裕仁天皇應該受到審判,但由於美國的庇護,他卻逃脫了,甚至又活了數十年,日本戰敗後他依舊是日本的天皇,而且繼續過著皇帝一樣的生活。當時這樣的結果,讓我國根本沒有辦法向那些在抗日戰爭當中犧牲的同胞交代,這也一直是我國的一個心結,所以在日本方面邀請我國參加裕仁天皇的國葬儀式的時候,我國才會如此的抗拒。

裕仁天皇這個人,可以稱為是日本對中國進行侵略的罪魁禍首,如果沒有他,中國在上個世紀不會受到如此嚴重的傷害,眾多中國人對於他的仇恨是永遠都無法抹去的。就不要說他甚至沒有受到法律的制裁了,即便他受到了相應的處罰,我們都很難原諒他,所以他的逃脫和依舊像皇帝一般生活,更是讓人難以接受。我們不會忘記曾經受到過的苦難,並且會把這種經歷記在心頭,把責任扛在自己肩上,為振興中華而努力奮鬥。

 【免責聲明】:轉載自其他平臺或媒體的文章,本平臺將註明來源及作者,但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僅作參考。如有侵權,請聯繫本平臺並提供相關書頁證明,本平臺將更正來源及作者或依據著作權人意見刪除該文,並不承擔其他任何責任。

相關焦點

  • 裕仁天皇去世,日方希望中國參加葬禮,我國回了4個字
    二戰時期中國是亞洲地區的主戰場,瘋狂的日軍在我國犯下了無數罪行,尤其是在南京這個地方,日軍佔領南京後有組織、有計劃的進行了長達6周的大屠殺,殺害了
  • 日本天皇裕仁去世,邀中國參加葬禮,中國回復四個字讓日本大怒!
    昭和天皇,日本皇室的第124代,其本名為裕仁。他是日本最長壽以及在位時期最長的天皇,執政時間達到了63年。
  • 日本天皇裕仁去世,邀我國參加葬禮,中國:必須答應這個條件
    就這樣日本頭號戰犯昭和天皇僥倖逃脫了懲罰。昭和天皇,日本皇室的第124代,其本名為裕仁。他是日本最長壽以及在位時期最長的天皇,執政時間達到了63年。可以說,當時的中國以及東南亞和太平洋的諸多國家都曾遭受過日本的摧殘。直到裕仁死後,他還依舊對自己曾經犯下的罪行毫無悔改之意。
  • 日本天皇裕仁去世, 邀請中國參加葬禮, 中國: 去可以, 先答應一個條件!
    日本天皇裕仁去世, 邀請中國參加葬禮, 中國: 去可以,
  • 日本天皇裕仁去世,邀中國參加葬禮,中國:去可以,先答應一個條件!
    這個天皇之所以在日本歷史,甚至是世界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就是因為其一手策劃了侵華戰爭,以及日本跟美國的主戰場——太平洋戰爭。可以說,當時的中國以及東南亞和太平洋的諸多國家都曾遭受過日本的摧殘。這是一個極具野心的天皇,一個戰爭販子,一個將半個地球都籠罩在日本武力之下的人物。戰爭的另外一個代名詞就是死亡。
  • 日本天皇裕仁葬禮要求中國出席, 中國提出一個要求, 你們答應才去
    在近代有很多國家發起戰爭,最大的受害者就是中國,對中國傷害最大的一個國家就是日本,他們在侵略中國的期間,我國傷亡幾千萬人,究其原因發起戰爭的日本政府責任最大
  • 戰後脫罪:裕仁天皇的免責之路
    隨後一段時間裡,他開始以象徵天皇身份頻繁出現在公眾視野中。首先是 1971 年 9 月 27 日至 10 月 14 日再度訪問歐洲的英國、比利時、聯邦德國等國家,途中為了與美國總統尼克森會談還專門從阿拉斯加轉機,算上中間停靠地總共訪問了 8 個國家(另外 4 個為丹麥、法國、荷蘭、瑞士)。
  • 日本天皇和中國歷史上的皇帝一樣嗎?
    其二為日本裕仁天皇在位期間,曾經發動了包括對中國、朝鮮以及東南亞地區乃至美國的戰爭,用日語的表現是「十五年戰爭」、「大東亞戰爭」、「太平洋戰爭」。但是,1945年日本戰敗以後,裕仁天皇既沒有被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宣判為戰犯,又沒有被追究「戰爭責任」。  正是這兩個標誌性的隱含,也給中國讀者帶來很多的疑問和困惑。
  • 裕仁天皇:侵華戰爭直接責任者 &新刊推介
    隨後,日本國內進行了多次針對中國的陸海協同軍事演習。裕仁天皇曾多次「率閒院、梨本兩元帥親赴宮崎、群馬等縣御用大本營及野外特別演習御視察」,為即將開赴中國的日本侵略軍打氣鼓勁。 東北淪陷後,裕仁天皇下令設立日軍「七三一」細菌部隊,滅絕人性地用中國人進行細菌實驗,並生產大量細菌武器,給當地百姓帶來巨大災難。
  • 戰後,日本天皇差一點「換臉」
    在新憲法的骨架成形之前,革新派與保守派在水面下的角力一刻也未停止。而在角力的不同階段,充滿了種種不確定性,也包括天皇從日本消失的可能性。昭和二十年(1945),聖誕節當天,以GHQ民間情報局(CIE)局長、戴克·肯尼斯(Dyke Kenneth Reed)準將為首的GHQ官員和美國記者一行六人,從東京搭乘軍用列車到達名古屋。
  • 裕仁天皇為何免除戰爭責任? 東京審判研究
    如果要對天皇加以審判,佔領計劃必須作大的改變。以此之故,實際行動開始前,準備應該完成。如果告發天皇,必會在日本國民間引起大騷亂,其影響怎麼高估都不會過分。天皇是日本國民統合的象徵,排除日本天皇,日本也就瓦解了。」天皇免於起訴是美國的獨斷決定,決定的根據從以上麥克阿瑟的信中可以看到有兩方面的考慮,但主要還是為了避免加劇日本的反抗和穩定佔領。
  • 唯一死在中國的日本元帥,只給女兒留下4句遺囑,意義深刻
    二戰日本軍銜系統中,最高是大將。大將之上所封的元帥,是個榮譽性軍銜。從建軍到投降,70多年中,日本陸軍元帥共有134枚,其中17人受封元帥。這17人中,有1人死在了中國。他,就是武藤信義。事後,由關東軍副參謀長岡村寧次把其靈柩送回東京。日本官方的說法是,死於黃疸病。——這也不靠譜:作為一個地位很高的陸軍大將,如果黃疸病能致其死亡,那應該死在日本高級醫院,死前有治療護理。C.2005年,某出版社《歷史恥辱柱》一書中,說武藤是「在極度興奮中,突發心臟病猝死」。
  • 國民黨審判日本戰犯:為何故意漏掉裕仁天皇和岡村寧次?
    岡村寧次身後依次是中國方面艦隊司令官中將福田良三、第十方面軍(在臺灣)參謀長中將諫山春樹、第三十八軍(在印度支那北部)參謀大佐三澤、中國派遣軍總參謀長中將小林淺三郎和副參謀長少將今井武夫1945年8月日本戰敗投降後,中國國民政府開始對日本戰爭罪犯展開審判。各地共逮捕日本戰犯2357名。在南京、北平、廣州、上海等10個城市設立了專門審判戰犯的軍事法庭。
  • 劉 檸| 戰後,日本天皇差一點「換臉」
    據一行中的《星條旗報》記者凱利描繪:「寬道其人個子很高,橄欖色的皮膚,有種威嚴感。與其說是日本人,倒有些像朝鮮人。」在玄關脫鞋進屋,一家人跪坐在帷幔前,寬道逐一把妻子和三個孩子介紹給客人。長子尊信在滿洲被俘,後被蘇軍押送至西伯利亞戰俘收容所,彼時的情況是「去向不明」。
  • 一組日本昭和(裕仁)天皇的老照片,你怎麼評價他呢?
    日本第124代天皇(1926年-1989年在位),是日本最長壽以及在位時期最長的天皇,執政長達63年。1901年4月29日晚,裕仁出生。大正十五年(1926年)大正天皇因病退位,裕仁登基成為日本新一任天皇。在位期間,指揮和策劃日本相繼發動侵華戰爭和太平洋戰爭,侵略和踐踏了中國和東南亞以及太平洋十幾個國家,導致了數千萬無辜人民的死亡。
  • 有戰爭罪行責任而沒有受到審判的裕仁天皇
    70年前日本侵略軍的鐵蹄氣勢洶洶地殺向南京,一路上留下的是廢墟和中國人的屍體。有一個二戰最大的戰犯,從來沒有受到審判,他就是整個日本帝國的最高掌權者——裕仁天皇。亞洲太平洋戰爭結束後,日本政府與美國做了交易,以保留日本天皇制為代價實現所謂「無條件投降」,裕仁天皇也因此得到了庇護,逃過了東京審判。二戰後,裕仁天皇又把自己塑造成一個愛好和平的老人。
  • 面對靖國神社,日本天皇轉身而去
    實際上,明仁天皇不去參拜靖國神社,也是遵循他父親裕仁天皇晚年的做法。據英國廣播公司(BBC)報導,裕仁天皇曾常年參拜靖國神社,但自1978年後再也沒去過。外界對這一改變有諸多揣測。2006年7月20日,《日本經濟新聞》報在頭版刊登文章,通過已故的皇宮宮內廳長官富田朝彥的備忘錄,披露了裕仁對靖國神社1978年秘密合祭二戰甲級戰犯的不滿,裕仁從此不再參拜靖國神社。
  • 【軍國歧途】天皇難蓋地虎
    這些聊天記錄後來整理成書,直到1990年,即裕仁去世後第二年才得以問世,名為《昭和天皇獨白錄》。《獨白錄》第一部分便提及「滿洲某重大事件」,指的是1928年6月4日中國奉系領袖張作霖遇刺的「皇姑屯事件」。可見連裕仁本人都意識到,剛剛過去的這場大動亂,肇始於那一次跨國謀殺案。
  • 日本天皇裕仁投降時,讓他恐怖顫抖的不是原子彈,而是蘇聯的宣戰
    1945年8月15日中午,日本天皇裕仁廣播《停戰詔書》,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無條件投降。
  • 雙語|日本裕仁天皇的《終戰詔書》
    《終戰詔書》大綱由內閣書記官長迫水久常作成,1945年8月9日起由鈴木貫太郎內閣委託漢學家川田瑞穗起草,同樣受鈴木貫太郎內閣委託的小川一平與大東亞省次官田尻愛義參與擬稿[,1945年8月14日由大東亞省顧問安岡正篤刪修完成後由昭和天皇裁示認可。《終戰詔書》文末由昭和天皇籤署本名「裕仁」及加蓋御璽,鈴木貫太郎內閣16大臣共同副署。《終戰詔書》經過瑞士、瑞典駐日大使館,送到同盟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