裕仁天皇去世,日方希望中國參加葬禮,我國回了4個字

2021-03-05 二十四近代史

二戰時期中國是亞洲地區的主戰場,瘋狂的日軍在我國犯下了無數罪行,尤其是在南京這個地方,日軍佔領南京後有組織、有計劃的進行了長達6周的大屠殺,殺害了30多萬毫無抵抗力的普通百姓。

抗戰期間,日軍之所以這麼殘暴,主要是因為他們的軍國主義思想,日本在發動戰爭之前,一直在用思想教育培養日軍的忠誠,在訓練的時候日本軍官會用非常苛刻的紀律要求士兵執行所有命令,做不到的話就要被肆意打罵。

普通日軍基本沒有尊嚴,只有不斷地調高軍銜,才能過上相對自由的生活。日軍還要求士兵對上級無條件服從,他們認為所有的命令都是源自日本天皇,是必須遵守的神諭,如果敢違背的話,得切腹謝罪。

二戰期間,日本天皇裕仁雖然沒有對前線士兵發布過具體的作戰命令,但他卻是發動侵華戰爭的始作俑者。正常來說,日本戰敗的時候裕仁應該以戰犯的身份,在國際軍事法庭上接受審判,事實卻恰恰相反,裕仁在美國的支持下躲過了這場審判。

眾所周知,天皇在日本具有很高的地位和象徵意義。因此,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正是通過他的計劃和許可,日本才會發動侵略中國的戰爭,加入到第二次世界大戰隊伍中,成為一個三軸國家。首先,戰爭席捲了太平洋。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戰爭罪犯,雙手被血沾滿了。最後,他不僅逃過了東京的審判,還保留了他作為天皇的地位,並活到88歲。結果,裕仁天皇也創造了一項紀錄,他是日本歷史上活得最長的天皇。

裕仁天皇任職63年,是壽命最長的皇帝。他88歲時因癌症才死,裕仁天皇在上個世紀完全體驗了日本的所有重大軍事事務。

戰爭結束後美國派兵入駐日本,計劃在亞洲地區遏制中國和蘇聯的發展,裕仁沒有得到應有的懲罰,不過他所釀造的惡果,卻沒有被中國人遺忘。裕仁天皇發動的侵華戰爭,像烙印一樣刻在所有國人的心裡,即使再過幾十年甚至上百年,也不會被人遺忘。

二戰結束後,中國和日本的關係一直都很僵硬,日本也從沒有放棄過對中國的覬覦,甚至還在我國安插了很多打探情報的間諜。1989年裕仁天皇去世,日本依照慣例邀請世界各國參加葬禮,還希望我國也能派人過去參加。

1989年1月,裕仁天皇患上了癌症。那時,日本的經濟已經開始起飛,日本政府希望憑藉這次追悼,使日本成為國際舞臺上的焦點,幫助他們尋求成為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大國。但是,日本人也知道,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問題,周邊國家一般不喜歡裕仁天皇。如果在全國哀悼時沒有來自亞洲的外國客人,那麼這將成為一個永久的笑話。

日本人民非常清楚,最有影響力的亞洲國家無疑是中國。如果中國派遣一支備受矚目的團隊前往日本哀悼裕仁天皇,那麼自然自其他國家的代表團隊也會趕來。因此,日本外交部積極聯繫中方,並強烈敦促中國人前往日本哀悼裕仁天皇,鞏固所謂的中日友好關係。

接到日本的邀請後,我們只有4個字送上:「正視歷史」!這幾個字說來簡單,但讓日本人去做卻很難,日本一直想掩蓋自己的罪惡歷史,從來不願正視過去的醜惡,也不知何時才能醒悟。

相關焦點

  • 日本天皇裕仁去世,邀中國參加葬禮,中國回復四個字讓日本大怒!
    但是畢竟曾經是日本最高統治者,舉行的肯定是最高級別的政治盛會,如果無人來參加,豈不是十分尷尬。所以日本政府就舔著臉去各個國家邀請當時的元首來參加裕仁的葬禮。作為擁有最古老傳承的禮儀之邦,我國沒有直接斬了來邀請的使者已經是極大的涵養了,若是還去參加裕仁的葬禮,如何對得起九泉之下的英烈,如何還有臉面去祭奠這些死去的亡魂?
  • 裕仁天皇去世後,日本曾對中國發出邀請,我國只回了其4個字
    二戰結束後,日本作為戰敗國本應受到懲罰,但在美國的庇護下,裕仁天皇卻逃過了應有的審判,活到1989年才去世,而在裕仁天皇去世之後,日本還曾經對中國發出邀請,然而我國只回了其4個字:正視歷史。要知道日本對亞洲眾多國家都造成了無法磨滅的後果,即便如此,他們到現在都不願意承認在二戰當中犯下的罪行,甚至沒有一句道歉,在裕仁天皇死後,中國在國際上的地位也已經有了顯著的提升,而各國之間也追求更加友好的交流,但是畢竟裕仁天皇在二戰期間傷害了我們無數同胞的生命,中國對於這個問題還是非常敏感的,所以要求日本對所有在抗日戰爭當中的遇難同胞一個交代,這種做法也代表了我國最後的底線
  • 日本天皇裕仁去世,邀我國參加葬禮,中國:必須答應這個條件
    如果無人來參加,豈不是十分尷尬。所以日本政府就舔著臉去各個國家邀請當時的元首來參加裕仁的葬禮。所以我國接下了邀請函,但是需要日本答應一個條件。條件就是四個字「正視歷史!」日本方面如果能夠答應這個條件,中國就派代表過去參加葬禮。如果不能答應,那抱歉了,恕不奉陪。
  • 日本天皇裕仁去世, 邀請中國參加葬禮, 中國: 去可以, 先答應一個條件!
    日本天皇裕仁去世, 邀請中國參加葬禮, 中國: 去可以,
  • 日本天皇裕仁去世,邀中國參加葬禮,中國:去可以,先答應一個條件!
    這個天皇之所以在日本歷史,甚至是世界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就是因為其一手策劃了侵華戰爭,以及日本跟美國的主戰場——太平洋戰爭。可以說,當時的中國以及東南亞和太平洋的諸多國家都曾遭受過日本的摧殘。這是一個極具野心的天皇,一個戰爭販子,一個將半個地球都籠罩在日本武力之下的人物。戰爭的另外一個代名詞就是死亡。
  • 日本天皇裕仁葬禮要求中國出席, 中國提出一個要求, 你們答應才去
    在近代有很多國家發起戰爭,最大的受害者就是中國,對中國傷害最大的一個國家就是日本,他們在侵略中國的期間,我國傷亡幾千萬人,究其原因發起戰爭的日本政府責任最大
  • 戰後脫罪:裕仁天皇的免責之路
    與希特勒、墨索裡尼同樣身為侵略國元首的裕仁天皇,不僅沒有被送上軍事法庭,反而成為日本史上最長壽與在位時間最長的天皇。無論是支持還是反對戰爭,戰後幾乎所有日本高官都主動站出來希望幫助裕仁逃脫戰爭審判,同時,美國也在水面之下進行著一系列運作。而最終,他們成功了。
  • 裕仁天皇:侵華戰爭直接責任者 &新刊推介
    隨後,日本國內進行了多次針對中國的陸海協同軍事演習。裕仁天皇曾多次「率閒院、梨本兩元帥親赴宮崎、群馬等縣御用大本營及野外特別演習御視察」,為即將開赴中國的日本侵略軍打氣鼓勁。 東北淪陷後,裕仁天皇下令設立日軍「七三一」細菌部隊,滅絕人性地用中國人進行細菌實驗,並生產大量細菌武器,給當地百姓帶來巨大災難。
  • 日本天皇和中國歷史上的皇帝一樣嗎?
    其二為日本裕仁天皇在位期間,曾經發動了包括對中國、朝鮮以及東南亞地區乃至美國的戰爭,用日語的表現是「十五年戰爭」、「大東亞戰爭」、「太平洋戰爭」。但是,1945年日本戰敗以後,裕仁天皇既沒有被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宣判為戰犯,又沒有被追究「戰爭責任」。  正是這兩個標誌性的隱含,也給中國讀者帶來很多的疑問和困惑。
  • 裕仁天皇為何免除戰爭責任? 東京審判研究
    (裕仁天皇)【CIIL】 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在東京對日本28名侵華戰犯進行了審判,但我們注意到日本裕仁天皇卻沒有受到起訴。一般認為不起訴天皇是麥克阿瑟為了穩定佔領日本的權宜考慮,您對這一觀點怎麼看? 【程兆奇】這一點不錯,但不完全。其實對裕仁不予追究作為美國的主導性思路早在戰爭前期即已成型。
  • 一組日本昭和(裕仁)天皇的老照片,你怎麼評價他呢?
    日本第124代天皇(1926年-1989年在位),是日本最長壽以及在位時期最長的天皇,執政長達63年。1901年4月29日晚,裕仁出生。大正十五年(1926年)大正天皇因病退位,裕仁登基成為日本新一任天皇。在位期間,指揮和策劃日本相繼發動侵華戰爭和太平洋戰爭,侵略和踐踏了中國和東南亞以及太平洋十幾個國家,導致了數千萬無辜人民的死亡。
  • 有戰爭罪行責任而沒有受到審判的裕仁天皇
    乃木對裕仁的訓練非常嚴格:每天四個小時的晨練,接著用午餐——裕仁通常一個人吃西餐,喝一杯牛奶;下午再進行四個小時禮儀訓練,接著進行身體鍛鍊和軍事技能訓練。在乃木的教導下,裕仁很早就認識到他身體的孱弱——他需要通過勤奮的鍛鍊來克服它。儘管裕仁離乃木心中的理想君主形象相差很遠,但他仍以巨大的熱忱對待裕仁。乃木在聽到明治天皇駕崩的消息後,和裕仁見了面,長談了3個小時。
  • 國民黨審判日本戰犯:為何故意漏掉裕仁天皇和岡村寧次?
    岡村寧次身後依次是中國方面艦隊司令官中將福田良三、第十方面軍(在臺灣)參謀長中將諫山春樹、第三十八軍(在印度支那北部)參謀大佐三澤、中國派遣軍總參謀長中將小林淺三郎和副參謀長少將今井武夫1945年8月日本戰敗投降後,中國國民政府開始對日本戰爭罪犯展開審判。各地共逮捕日本戰犯2357名。在南京、北平、廣州、上海等10個城市設立了專門審判戰犯的軍事法庭。
  • 日本天皇裕仁投降時,讓他恐怖顫抖的不是原子彈,而是蘇聯的宣戰
    1945年8月15日中午,日本天皇裕仁廣播《停戰詔書》,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無條件投降。
  • 蘇聯領導人的葬禮,1982年,中國參加,關係緩和的第一步?
    勃列日涅夫的葬禮過程中,中國派遣了高規格代表團參加。雖然,當時的中蘇關係還非常緊張。但從這個葬禮開始,我國與蘇聯的關係開始逐步緩和。80年代中前期,蘇聯先後有三任領導人逝世,我國都派遣了代表團參加。今天,我們就這個問題。
  • 蘇聯領袖勃列日涅夫執政18年,他逝世時,中國派誰參加了其葬禮?
    世界各國對邊此事高度重視湛,紛紛派人前時去參加。比如豐阿富汗,敘利高亞,法國等國樊的總統親自出羊席,就連美國魏也派遣了身為霍副總統的老布從什參加葬禮。董這些國家有的容跟蘇聯關係密章切,有的跟蘇廣聯關係糟糕,郝他們派高層領晏導參加葬禮,鬱一方面是因為蔡國際禮儀,另湛一方面則是為終進一步了解蘇仲聯境內的情況盛。
  • 作為「象徵」的明仁天皇:現代政治下的國家皇室
    對於他來說,慰問群眾並不是作秀,而是在「象徵天皇」的限制下履行促進日本國民對抗天災、保持繼續生活動力的「公務」。 「陛下一人可敵百位外交官」有別於昭和天皇終其一生只外訪過3次,明仁即位後,延續了他在皇太子時代多次出國的作風,在短短4年時間內訪問了10個國家,其中有7個是日本在二戰中的交戰國,當然也包括中國。
  • 為什麼麥克阿瑟執意要裕仁天皇公告「我不是神」?
    「二戰」後,出生在美國阿肯色州小石城的佔領軍領袖、共和黨人麥克阿瑟(Douglas MacArthur,1880-1964年),建議裕仁天皇親自向全體日本國民承認
  • 【軍國歧途】天皇難蓋地虎
    這些聊天記錄後來整理成書,直到1990年,即裕仁去世後第二年才得以問世,名為《昭和天皇獨白錄》。《獨白錄》第一部分便提及「滿洲某重大事件」,指的是1928年6月4日中國奉系領袖張作霖遇刺的「皇姑屯事件」。可見連裕仁本人都意識到,剛剛過去的這場大動亂,肇始於那一次跨國謀殺案。
  • 雙語|日本裕仁天皇的《終戰詔書》
    《終戰詔書》大綱由內閣書記官長迫水久常作成,1945年8月9日起由鈴木貫太郎內閣委託漢學家川田瑞穗起草,同樣受鈴木貫太郎內閣委託的小川一平與大東亞省次官田尻愛義參與擬稿[,1945年8月14日由大東亞省顧問安岡正篤刪修完成後由昭和天皇裁示認可。《終戰詔書》文末由昭和天皇籤署本名「裕仁」及加蓋御璽,鈴木貫太郎內閣16大臣共同副署。《終戰詔書》經過瑞士、瑞典駐日大使館,送到同盟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