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作為南亞大國,為何總對周邊國家的領土感興趣?

2021-02-13 銘蘇先生

近期印度相繼與周邊多國發生領土爭端,為了應對周邊局勢發展,印度開始向拉達克和安達曼群島增兵,表現出咄咄逼人的氣勢。印度作為一個南亞國家,這些領土爭端基本上都是由印度挑起,那麼印度為何對周邊國家領土這麼感興趣呢?今天銘蘇先生就給大家具體分析一下其中的深層次原因:

一、印度有自己的大國戰略,大國戰略是印度對外領土擴張的推動力。

尼赫魯

印度開國總理尼赫魯曾說過,印度要做一個有聲有色的大國。按照銘蘇先生的理解,這個有聲有色的大國,最起碼是在世界上具備非常強大的綜合實力和非常高的國際地位,能夠在世界上發揮印度的重要影響力。

要想成為世界大國,除了人口這個基本因素以外,國土是必不可少的因素,因此不斷擴大本國版圖就成為印度推行自身大國戰略的最重要一步。

南亞地圖

印度自1947年從英屬印度獨立以來,武力佔領克什米爾約10萬平方公裡的土地、通過談判收回法屬印度526平方公裡土地、侵佔藏南9萬平方公裡的土地、武力收回葡屬印度3983平方公裡土地、佔領安達曼群島和尼科巴群島8249平方公裡土地、通過武力手段吞併錫金王國7096平方公裡土地。

印度自1947年從英屬印度獨立以來,為了實現自己的大國夢想,通過各種方式使其實際控制領土增加了約21萬平方公裡,這充分彰顯了印度的大國雄心。

二、印度曾是英國殖民地,歷史原因是造成印度與周邊國家領土爭端多發的重要因素。

英國東印度公司在印度的徵服活動

南亞地區在歷史上長期處於邦國割據狀態,即使在實力比較強大的孔雀王朝、莫臥兒帝國時期,南亞也未曾實現完全的統一。而英國對南亞地區的殖民擴張活動,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了南亞地區形式上的統一,但是也留下諸多隱患。

英國結束殖民統治以後,印度繼承了英屬印度殖民版圖的主體部分,但是印度還想繼承英國在南亞地區的權益,這是印度介入周邊國家的藉口。由於英國此前在劃分英屬印度與周邊國家版圖分界時存在很多問題,為此後印度與周邊國家衝突埋下了很多隱患。比如,印度與尼泊爾、中國的領土爭端都有這種因素在裡面。

三、印度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國,人口壓力是推動印度對外擴張的內在動力。

印度城市

印度1951年人口數量就達到3.61億,2018年人口數量達到13.53億,印度是一個僅次於中國的世界人口大國。印度人口規模跟我們相當,但是印度的國土面積卻只有我們的三分之一,再加上還有部分沙漠、山地地區不適合人類生活居住,所以印度實際上的人口密度是比較大的。

人口密度大,也就意味著單位面積上人口分布比較多,這給印度帶來比較大的人口壓力和發展壓力,再加上印度洪澇災害、蝗災多發,這使印度為了獲得更多的發展空間,需要向周邊國家擴張自己的領土,這是印度對外擴張的內在推動力。

四、政府出於國內政治的需要,需要藉助對外領土爭端提高自身的支持率。

莫迪

印度今年遭遇了比較嚴重的新冠疫情,目前確診病例已經達到42.7萬例,由於國內疫情的失控,莫迪政府已經飽受批評,再加上印度西部爆發了蝗災,這讓印度國內形勢對莫迪政府十分不利。

印度政府近期挑起與巴基斯坦、中國、尼泊爾三國的領土爭端,同時叫板三國,印度政府明顯是想藉助對外領土爭端來轉移國內的視線,將國內矛盾轉化為同鄰國的矛盾衝突。印度現在不斷向拉達克地區增兵,而且還授予一線作戰人員開火的權限,這就說明印度政府通過強化自身的對外的堅決態度,有意藉此提高印度的民族凝聚力,達到轉移國內矛盾的目的。

印度增兵拉達克

綜上,印度之所以與周邊國家領土爭端多發,這與印度自身的大國戰略、歷史因素、人口發展壓力、以及國內政治矛盾等方面密切相關。隨著印度綜合實力的提升,印度與周邊國家的矛盾衝突還將不斷爆發,所以鄰國需要做好面對印度挑戰的各種應對措施。

相關焦點

  • 印度在南亞為何獨一檔存在?
    南亞有七個國家,尼泊爾、不丹是內陸國,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是沿海國,斯裡蘭卡、馬爾地夫是島國。這七個國家中,印度可以說是獨一檔的存在,另外六個領土面積之和也沒有印度大,人口之和也沒有印度多。當年南亞還有個國家叫錫金,於1975年被印度兼併了。其他與印度陸地相鄰的國家只有巴基斯坦在反抗,另外三個孟加拉國、尼泊爾、不丹都是提心弔膽過日子。斯裡蘭卡和馬爾地夫是島國,受到的影響稍微小一些。
  • 印度大國遺夢:饕餮吞噬,畸形的領土渴望
    ① 分解巴基斯坦1947年,英國駐印度總督蒙巴頓在撤退當天,拋出「蒙巴頓方案」,把印度一分為二,南亞次大陸出現兩個新國家——印度教徒的印度斯坦國家、伊斯蘭教徒的巴基斯坦國家。尼泊爾的抗爭之路才剛剛上路,我在《尼印百年糾葛中的「地圖戰爭」》中,講的就是這兩國百年來的恩怨情仇,從「尼泊爾在印度「鄰國優先」的外交戰略中處於『最重要的位置』」 莫迪的表態中,就明白印度打死都不會撒手,吞併周邊小國之心,猶如饕餮之口。⑤ 覬覦高山深海印度立志成為「有聲有色的大國」,試圖以一山、一洋為重點,不斷擴展領土面積,提升地區影響力。
  • 南亞村霸的印度,為何不敢兼併近在咫尺的小國馬爾地夫?
    印度在南亞地區可謂是獨樹一幟,實力最強、也是最霸道的國家,在印度的眼裡,整個南亞都應該是印度的,吞併南亞其他國家一直是印度的夢想,當然被譽為印度洋上的明珠——馬爾地夫也不例外;而印度時常和巴基斯坦開戰,也是因為要爭奪克什米爾的地盤,為此已經打了半個世紀之久。
  • 印度同時與周邊三國開啟邊境副本 意欲何為
    而事實上的印度從來都不是這樣,印度作為南亞大陸的霸主,從來都是野心勃勃,對周邊小國凶相畢露。這種局面尤其在莫迪執政印度之後,更加嚴重。莫迪執政非常強硬且有手腕,對內打擊遏制非印度教的印度民眾,這些年的一系列政策都可以看出,莫迪實際上在利用宗教信仰衝突來完成其政治清理與統一印度文化的戰略,手段可以說是比較血腥的,非常殘酷。
  • 孟加拉國:東巴基斯坦獨立為孟加拉,讓印度成為南亞區域霸權?
    印巴分治界線將英屬印度分成2個國家,也將南亞大批穆斯林人口分成3個區塊。在新的南亞次大陸版圖中,以印度教徒為主的區域裡,伊斯蘭成為最大的少數族群;伊斯蘭為主的印度河流域與孟加拉地區,則成為巴基斯坦。因此,巴基斯坦在建國之初是個擁有2塊國土的異常國家;印度河區域的西巴基斯坦與東巴基斯坦(現在的孟加拉),中間被印度領土隔開,僅靠飛越外國領土的飛機航班連接。
  • 印度獨立後,多次在南亞稱霸,為何卻對斯裡蘭卡無可奈何
    印度作為南亞面積最大的國家,自脫離英國殖民統治獨立以來,野心勃勃。常以南亞和印度洋霸主身份自居。吞併錫金,控制不丹,和巴基斯坦更是戰火連連。
  • 硬剛印度?尼泊爾將爭議領土劃入本國地圖,印在教科書和硬幣上
    作為南亞次大陸上的大國,雖然與美國、俄羅斯、中國相比,印度還差點意思,但對於大部分的國家來說,印度都足以稱得上是大國、強國。
  • 同樣都是大國崛起,美國為何不去圍堵遏制印度日本德國的崛起?
    先說一下為何不遏制這三個國家。1、印度。
  • 哪些國家希望中印開戰?對付印度還有什麼高招?是否考慮分裂印度?
    我們認為,至少有三個國家希望中印開戰。一、美國:美國為什麼想讓中印開戰?這答案恐怕明得不能再明了,自從美國2010年實施亞太再平衡戰略,就不斷在中國周邊挑事,根本目的就是想引發中國與周邊國家的軍事衝突,從而打亂中國和平發展之路,給中國製造安全麻煩,促使大量資本從中國撤出回流美國。
  • 同是領土爭端,為何印度只對孟加拉國讓步?
    因此,印孟領土問題的解決是客觀必要的。另一方面,印度東段領土爭端使得印度有利用孟加拉國國土進行軍事機動的需求。從地緣上看,印度中部進入東北的唯一通道西裡古裡走廊極為狹窄,很難保證戰時連通性。從地形上看,西裡古裡位於喜馬拉雅山麓,本身就不利於軍事機動,而發源於山脈南麓流入布拉馬普特拉河的多條豐沛支流,由北向南將印度東北部交通線進行了多處切割,也同樣大大限制了軍事機動能力。
  • 印度獨立前,緬甸就是印度一個省,為何獨立後緬甸卻劃出去了
    印度獨立時,在蒙巴頓主導的「印巴分治方案」領土劃分中,卻不見緬甸的身影。獨立之後,印度倚杖龐大的體量,以英國繼承者自居,四處出擊,吞併了大量原屬英屬印度的土邦,卻為何放任緬甸獨立,沒有將其合併入印度領土呢?(緬甸獨立)一、兩者殖民歷史不同。
  • 印度,是非之地?
    印度山區秋色正所謂「成也山巔,敗也山巔」。海洋裡的鯨魚印度不僅擁有很多山,它還擁有7000多公裡的海岸線,是一個十足的海洋國家。和印度領土存在紛爭和衝突的國家也不僅局限於陸地諸國,還包括海洋之上的國家。
  • 地圖看世界;中國周邊國家領土「爭端」圖示.
    (亞洲領土「爭議」地圖。)
  • 印度實力不弱,為何每次衝擊聯合國常任理事國總被無情打臉
    不過,雖然印度此次當選為安理會新一屆非常任理事,但和常任理事國還差得遠。此前,印度屢次衝擊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席位均以失敗告終,而且經常被搞得灰頭土臉,最終灰溜溜地離場。很多人不禁感到疑惑,印度實力不弱,做夢都想成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為何每次衝擊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總被無情地打臉?首先,雖然近年來印度實力增長很快,已經儼然成為南亞第一強國,並常以「印度洋地區霸主」的身份自居。
  • 尼泊爾——一個神比人還多的國家,特殊地緣環境將如何夾縫生存?
    後來印度的阿育王統一南亞開始大力提倡尼泊爾很多地方早就興起的佛教,至今我們也可以看到尼泊爾境內佛教曾經輝煌的遺蹟。而且尼泊爾在歷史上也是一個大國強國,其領土最廣袤的時期是當下領土面積的三倍。由於我們都知道印度是一個地理概念,它並不是一個統一的國家,所以以尼泊爾當時巨大的體量完全可以稱得上是南亞次大陸地區的強國。同時,尼泊爾也並非是印度文明的接納者,更是印度文明的創造者。
  • 南亞觀察|印度正在成為「印度教國家」嗎?
    這樣一個地方性的政治問題如何能牽動全國人心並波及印度周邊國家,乃至獲得國際關注?答案在於該法案涉及了事關印度國家屬性的一個重大問題,即印度人民黨領導下的印度共和國是否正在成為「印度教國家」(Hindu Rashtra)?
  • 得罪整個南亞!印度才是真正的「戰鬥民族」!除了中國還與6國為敵
    印度一口氣就得罪了南亞整整6個國家,將整個南亞都惹急了,任何一個國家也不敢同時抵罪這麼多的國家,而且還個個都有發起戰爭的可能性,多變作戰是兵家大忌,而印度已經不是多邊了,是七手八腳作戰了!不知道印度政府有沒有做好戰鬥的準備!
  • 印度為啥總挑釁中國?
    迷茫的中印關係客觀地說,南亞次大陸印度是我們對南亞外交的重點,印度雖然是各邦自治,但整體還是以國家狀態存在的,也是地區性大國,上次有讀者說,印度不是一個國家,但它確實是一個國家那時新中國是受到美國全面封鎖的國家,在印度總理尼赫魯努力推動下,周總理才得以第一次代表新中國參加萬隆會議,在這次國際會議中,中國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首先得到印度支持,形成第一個聯合聲明,得到29個亞非國家響應與支持,這是對國際秩序的一個貢獻,對走向世界第一步的新中國而言,是破冰第三世界外交關係的重要裡程碑,意義十分重大。大國博弈風雲變幻,中印關係並沒有朝有益於雙方的方向發展。
  • 印度又堵心了:這2個南亞國家拋棄「親印派」,送上春節大禮
    事實上,這個地區處於平原,氣候溫溼,土地肥沃,但印度長期以來重軍事,忽視基礎設施建設,民眾收入甚至不及高原高寒地帶的鄰國一邊,居民只能靠打雜維持生活。  作為任期只剩1年多,而且飽受批評的政客,莫迪的時間不多了,必然會抓住所有機會爭取選票。印方的挑釁行為受到鄰國的嚴正抗議。這種陰損低劣的行為並非第一次發生。2015年2月,莫迪選在正月初二訪問了這個民生凋敝的地區。
  • 中印藏南、達旺、阿克賽欽三塊爭議領土 看中印國家戰略
    現在很多人為了穩定中國周邊的局勢,為中國的經濟發展營造一個和平安全的環境,因此急於與印度解決邊界問題,甚至不惜犧牲一些國土利益來換取邊界的穩定,這種做法從短期來看對中國經濟有利,但從長期來看卻對中國的國家安全和經濟發展會造成嚴重的惡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