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大國遺夢:饕餮吞噬,畸形的領土渴望

2021-02-08 秋雨戰歌

作者簡介:原海軍外交老兵,現中國500強社畜,堅持用獨特的眼光看世界。

① 分解巴基斯坦

1947年,英國駐印度總督蒙巴頓在撤退當天,拋出「蒙巴頓方案」,把印度一分為二,南亞次大陸出現兩個新國家——印度教徒的印度斯坦國家、伊斯蘭教徒的巴基斯坦國家。

如果印巴能夠獨立建國輕鬆加浪漫,英國就不是千年攪屎棍了,「蒙巴頓方案」故意為兩國遺留了克什米爾地區,讓兩國爭搶這處沒有劃定歸屬的地區;巴基斯坦還被分為東巴和西巴,東西相距上千公裡,後來在印度的慫恿下,獨立成孟加拉國,都有過億人口。

克什米爾地區地形圖

克什米爾約17萬平方公裡,是蘇聯、印度、巴基斯坦和阿富汗等眾多國家的利益交匯點,尼赫魯喻稱「亞洲的心臟」。印巴分治時,克區人口約1000萬,78%穆斯林,20%印度教徒,剩下的是錫克教和佛教徒。

巴基斯坦認為,克什米爾居民大多數是穆斯林,應該加入巴基斯坦;印度說,克區的穆斯林並不反印,宗教信仰並不妨礙克什米爾加入印度,兩國互不相讓。

第一次印巴戰爭

1947年10月27日,雙方建國才倆月,就因克區領土歸屬問題,爆發了第一次印巴戰爭,巴基斯坦輸了。1949年7月27日,在聯合國的調節(和稀泥)下,在喀拉蚩,雙方籤訂了分界線協定,停火線南起馬納瓦爾,北到開倫,然後由開倫向東至冰凍地區。印度控制了克區2/3的面積和4/3的人口,在第一次實現對外領土擴張中,印度嘗到了甜頭,從此一發不可收拾。

印度找盡各種理由,想要吞掉克區,在1965年、1971-1972年、1999年,就爆發過三次大規模印巴軍事衝突,小衝突簡直就是家常便飯。

2019年10月31日,印度實行《查謨·克什米爾重組法》,把佛教的拉達克地區和穆斯林的查謨、克什米爾地區分開,查謨和克什米爾由印度中央政府直接管轄,保留地方政府和議會,但沒有話語權了。

② 蠶食巴基斯坦

開頭說了,攪屎棍在主導印巴分治時,把巴基斯坦分為東巴和西巴,把印度夾在中間,前兩次印巴戰爭期間,印度嘗到了兩線作戰的苦頭。

英迪拉·甘地

1966年,英迪拉·甘地就任印度總理,提出施政目標「保護印度在南亞次大陸的支配地位,尤其是削弱巴基斯坦長期宣稱的最有可能與印度並駕齊驅的地位」。

1971年11月21日,印度利用巴基斯坦的動亂局勢,採取「東攻西守」的戰略,發起全面進攻,印度入侵東巴基斯坦,在12月6日宣布,承認在東巴基斯坦建立的「孟加拉國」。

第三次印巴戰爭局勢圖

1972年6月28日,英迪拉·甘地和巴基斯坦總統布託,在印度西姆拉舉行會談,籤署兩國雙邊關係協定,巴基斯坦又輸了第三次印巴戰爭,孟加拉國在東巴土地上誕生。

印度成功肢解了巴基斯坦,通過政權傀儡控制了孟加拉國,面積達14萬平方公裡,解除了兩線受敵的困境,第二次吞併巴基斯坦近2000平方公裡的土地,震懾南亞各國。

③ 強行「虎口拔牙」

1560年被葡萄牙殖民者佔據了印度西海岸一帶,這裡的果阿、達曼和第烏島都是良港,面積約3983平方公裡;17世紀中期開始,法國殖民印度,先後佔領了印度半島南部的5座城市,分別叫本地治裡、卡來卡、雅楠、馬埃、金德訥格爾,總面積約526平方公裡。

1948年印法達成協議,由當地人民公決其前途,印度收回法屬殖民地,相對平穩,基本沒有發生流血代價。4年後,金德納格爾直接回歸印度,併入西孟加拉邦;1954年11月1日,本地治裡、卡來卡、雅南及馬埃4個地區,以本地治裡的名義,一起加入印度,成為中央直轄區,直到1963年,法國才正式承認殖民地歸屬相關條約。

1955年8月15日,印度派遣軍隊,約5000人,進入果阿、達曼、第烏島,配合當地人民的解放鬥爭,但遭到葡萄牙軍隊的殘酷鎮壓,印度政府失敗後,試圖通過談判方案解決果阿問題,但沒有任何實質進展。

1961年12月18日,不甘心的印度政府再次出動,派出10000多名軍人,從地面和空中,對葡軍發動猛烈攻擊,激戰48小時後,收復果阿、達曼和第烏島,俘獲葡軍3000餘人,結束了葡萄牙長達400年的殖民統治。次年3月14日,印度下議院通過憲法修正案,規定果阿、達曼和第烏島是聯邦直轄領土,直到1974年,葡萄牙才承認果阿地區是印度領土。

④ 饕餮的吞噬

如果說印度拿回殖民地,敢於和舊帝國拼命是值得欽佩的,但是,印度覬覦周邊小國時,特別是尼泊爾、不丹、錫金的領土問題上,「豪橫」得非常無恥。

尼泊爾、錫金、不丹地形圖

1816年英國殖民了尼泊爾、1865年控制了不丹、1890年控制了錫金。一戰前後,國勢已去的英國,再也沒能力管控殖民地了,三個小國相繼獨立建國,不丹國土面積3.84萬平方公裡,人口約75萬;尼泊爾國土面積14.7萬平方公裡,人口近3000萬;錫金國土面積約0.71萬平方公裡,人口約60萬。

印度獨立後,提出「內圓」思想,把尼泊爾、不丹、錫金3個喜馬拉雅山小國和印度北部邊境都包了進去,掩飾對這3國的控制野心。

1949年8月,印度通過《永久和平與友好條約》,實現對不丹的控制;1950年7月30日,印度通過《印度尼泊爾和平友好條約》,取得派軍官訓練尼泊爾軍隊的特權,進一步從軍事上加強對尼泊爾的控制;1947年印度通過《維持現狀協定》,當年6月派兵進駐錫金。

1950年12月,通過《印錫和平條約》,印度控制了錫金的國防、經濟、外交,成為印度的「保護國」;1975年,印軍解散錫金國王的宮廷衛隊,廢黜國王,操控全民投票「併入」印度,合法吞併了錫金,成為印度的一個邦,成功擴張了0.71萬平方公裡的領土。

這些年來,尼泊爾民意漸醒,力圖擺脫對印度的經濟、軍事依賴,但印度在尼泊爾的影響太強大了!尼泊爾的抗爭之路才剛剛上路,我在《尼印百年糾葛中的「地圖戰爭」》中,講的就是這兩國百年來的恩怨情仇,從「尼泊爾在印度「鄰國優先」的外交戰略中處於『最重要的位置』」 莫迪的表態中,就明白印度打死都不會撒手,吞併周邊小國之心,猶如饕餮之口。

⑤ 覬覦高山深海

印度立志成為「有聲有色的大國」,試圖以一山、一洋為重點,不斷擴展領土面積,提升地區影響力。

從1950年起,印度向「麥克馬洪線」(這是攪屎棍英國留下的又一個坑)以南地區推進;4年後,佔領這條破線(中國永遠都不會承認!)以南約9萬平方公裡的領土,印度在新版地圖中,把東段「麥線」以南中國約9萬平方公裡、西段約3.3萬平方公裡的領土劃入印度,厚顏無恥地標為「已定國界線」,正式公開對中國提出非法的領土要求。

1955年-1958年,印軍又佔領了中段的波林三多、什布奇山口以西、巨哇、曲惹等地區,並加緊對藏南地區的蠶食,得寸進尺到猖獗,忍無可忍的中國政府終於出手了,1962年只用了2個月時間就把印度打回了原形,2年後,尼赫魯下臺,鬱鬱而終。

印度踢到了鐵板,但繼任者小偷小摸動作不斷,1972年,把「東北邊境特區」更名為「阿魯納恰爾中央直轄區」;1987年,印度正式宣布成為所謂的「阿魯納恰爾邦」。

在西段地區,印度做夢都想要中國的阿克賽欽,企圖把印控克區連成一片,進而鉗制中亞地區和中國西藏、新疆地區。1950年代末,尼赫魯藉口「詹森線」,對阿克賽欽提出領土要求,又對班公湖地區,碟木卓克等地提出領土要求。印度硬生生地無中生有,在中印邊境製造了約12.5萬平方公裡的領土爭議。

1987年10月,印度以維和部隊的名義,派兵到斯裡蘭卡,和「猛虎」組織展開激烈戰鬥,最多的時候派了10萬人參戰,雖然沒能消滅猛虎組織,但是,對控制印度洋島國斯裡蘭卡的目的達到了。

1988年11月3日,馬爾地夫的泰米爾族人發動政變,印度就像聞到肉腥味的蒼蠅一樣,迅速派出1600餘名傘兵,迅速平息政變。

出兵馬爾夫,讓印度洋小國們看到了印軍的快速機動、遠程奔襲作戰能力,對印度在印度洋凸顯的大國地位默不作聲,馬爾地夫也付出了被控制的代價。

自21世紀以來,印度以潛艇和航母建設為重點,著力建設一支力量均衡、結構合理、具備強大威懾力的「藍水海軍」,力圖實現海軍從「近海防禦」向「遠洋進攻」轉型,通過「海上控制」和「海上控制」保衛印度的海上關鍵利益區,控制「」海上交通線和進出印度洋的關鍵通道」。

⑥ 「大國」遺夢

除了二戰前的日本,也就數印度具有畸形的、令人瞠目結舌的領土擴張心結,充滿著對領土擴張的饑渴,千方百計吞噬別國領土。

按常理說,英國殖民的200年統治,應該是印度人的「歷史傷疤」,但現實情況卻是,一些印度民族精英認為,古代印度是黯然失色的,英國人的統治,讓印度成了一個不能忽視的「大國」,包括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國、緬甸等版圖,遠超歷代9大王朝,以「英王王冠上最亮的明珠」為榮,是英國勢力在東方的最重要延伸,主要生產基地。

獨立以後的印度,並沒有清除殖民荼毒,而是把英國殖民印度次大陸時的疆域,全盤作為它的歷史,也繼承了英殖民者只顧自身戰略需求,無視亞洲國家存在傳統習慣線的客觀事實,侵佔別國領土,強行構建印度新邊界,在客觀上,都助推了印度的領土擴張圖謀。

印度制定了「一個內湖、兩個同心圓和三個緩衝區」的地緣戰略,作為領土擴張的基本理論依據,把「立足南亞、控制印度洋,爭當世界一流強國」作為國家戰略目標,印度的繼任者們忠實地履行這種地緣戰略,它的擴張之路,對他國而言,都是一種揮之不去的噩夢。

印度洋地形圖

這種大國夢野心,恐怕連美國都自嘆弗如,把印度洋視作印度的「一個內湖」,企圖拒止域外大國涉足;又提出以印度為中心,「內圓」包括尼泊爾、不丹、錫金和印度北部邊境的部落地區,「外圓」包括波斯灣的阿拉伯國家、伊朗、阿富汗、中國,西藏、泰國和緬甸;把阿富汗、中國西藏和印度洋,分別作為印度與俄羅斯、中國和域外大國的三個緩衝地帶。

從印度獨立以來,國內一直深受種族矛盾、宗教矛盾、貧富差距等問題困擾,印度教徒是最大的群體,和伊斯蘭教、錫克教的矛盾簡直不共戴天。每當印度國內出現重大經濟,發生重大社會問題時,國內矛盾就會被激化,當國內矛盾激化到一定程度時,印度就刻意製造邊界矛盾,強化民族主義,藉此轉移國內矛盾和民眾注意力,陰謀擴張領土,有棗沒棗捅一桿。

印度的新冠肺炎疫情發展,既在意料之中,我們知道印度這個世界最大的露天廁所,衛生條件好不到哪裡去,密集的人口主要集中在貧民窟,怎麼防?

政府的騷操作也在意料之外,先是突然全境封閉,造成大亂,熬了一個月放開不管了,這下倒好,氣球一下被捅破,疫情直追全球第一的美國,對印度國內政治、經濟、社會造成全方位的衝擊,導致宗教矛盾激化、經濟雪上加霜,可以判斷的是,2020年的印度GDP增長可能為負,或接近零。整個2020年下來,印度在製造邊境摩擦,轉移矛盾就沒有消停過,只是不如從前那麼靈光了。

溼婆雕像

二戰後,印度猶如饕餮般,大肆吞噬他國領土,是領土擴張最多的國家,都是建立在犧牲鄰國利益為代價,或許這就是我們對印度越來越強硬的原因。

本文由《秋雨戰歌》原創,為參考其他號文章,抄襲必究,圖片緣於網絡。

相關焦點

  • 印度作為南亞大國,為何總對周邊國家的領土感興趣?
    印度作為一個南亞國家,這些領土爭端基本上都是由印度挑起,那麼印度為何對周邊國家領土這麼感興趣呢?今天銘蘇先生就給大家具體分析一下其中的深層次原因:一、印度有自己的大國戰略,大國戰略是印度對外領土擴張的推動力。尼赫魯印度開國總理尼赫魯曾說過,印度要做一個有聲有色的大國。
  • 被印度佔中國領土地圖 中國與印度有爭議地區 印度中國領土爭議
    3),印度是個「民主國家」,導致執政黨對中國必須強硬。代表印度執政黨與中國談判的國家安全顧問納拉亞南必須強硬,與戴秉國談判必須針鋒相對,甚至提出無理要求,要中國歸還印度領土,以進攻為防守,寸步不讓。執政黨越強硬,印度老百姓支持率就越高,印度執政黨這次與中國談國界之事,不是沒有收穫,而是大有收穫。
  • 印度閱兵盡鬧洋相,大批武器都用模型代替,莫迪的大國夢醒了?
    近日,印度舉行了慶祝國慶72周年的閱兵式,儘管由於疫情的影響,名聲在外的摩託車雜技方隊因「接觸過密」被取消,但是依然出現了大量有意思的閱兵方隊
  • 印度阿三可制,藏南領土可收
    文章稱,印中邊境的實際控制線基於自我認知,沒有共識,因此導致頻繁的對峙,中國在實控線地區的自信和印度「絕不眨眼」的強硬立場使之成為新常態。「儘管邊界存在爭議,但印中關係是兩個大國之間最迷人的關係之一。儘管發生了許多敏感的邊境對峙,但兩國處理這種關係的方式是一項了不起的成就。」「如果這兩個亞洲巨人有歷史性的機會來解決邊界爭議,那就是現在。」
  • 印度最大神秘組織:刺殺甘地,培養莫迪,為「大國夢」打雞血
    印度,這次又高估了自己》(點擊標題即可閱讀)一文,正解局介紹了印度興起的抗議活動。實際上,這些抗議活動的背後,活躍著宗教組織的身影。國民志願服務團,也參與其中。這個印度最大最神秘的組織,如何影響印度?又將如何影響中印關係?二十世紀初,印度掀起反殖民運動。其中的領袖人物,就是國人非常熟悉的甘地。
  • 印度從中國領土撤軍了,誰取得了勝利?
    1:戰術上,印度贏了,他們不僅主動入侵中國,把本來沒有爭議的地區變成了是非之地,而且全身而退,而且極大的助長了印度從政府到軍隊的野心,原來可以入侵中國領土兩個多月,居然還不用死人不用傷人。中國也是同樣,作為大國,要有清醒的戰略意志,我們不可能因為印度一次小小的幾十人,100米的入侵行動就改變我們的戰略部署,否則我們不能和美國,蘇聯這樣的大國相提並論。 那麼戰略上負面的結果是什麼呢?中國在搞一帶一路,我們是帶頭大哥,沒有人願意真心實意的跟著一個慫人去混,相反別人看透了你的軟肋,反而會越發運用這一點從你身上攫取好處和利益。
  • 同是領土爭端,為何印度只對孟加拉國讓步?
    因此,印孟領土問題的解決是客觀必要的。另一方面,印度東段領土爭端使得印度有利用孟加拉國國土進行軍事機動的需求。從地緣上看,印度中部進入東北的唯一通道西裡古裡走廊極為狹窄,很難保證戰時連通性。從地形上看,西裡古裡位於喜馬拉雅山麓,本身就不利於軍事機動,而發源於山脈南麓流入布拉馬普特拉河的多條豐沛支流,由北向南將印度東北部交通線進行了多處切割,也同樣大大限制了軍事機動能力。
  • 印度往事:一代梟雄尼赫魯,親手葬送了印度的大國崛起
    我們的近鄰印度近期是悲喜兩重天,好不熱鬧。喜的是剛剛獲得了聯合國非常任理事國的席位,這距離印度的大國夢更近了一步。
  • 老祖宗留下的領土一寸不能丟!印度撤軍後,侵佔我們的領土仍沒還
    老祖宗留下來的領土一寸也不能丟,別人的東西我們一分一毫也不要。這擲地有聲地回答,不難讓我們聯想到中印邊界,別看現在印度已經撤軍,但還有很多問題沒有解決。在每一段邊界上都有爭議領土。在中印邊界存在爭議的12.5萬平方公裡土地中。從林芝地區的八一鎮坐車到察隅縣或墨脫縣等地均可遙望被印軍佔領的這片中國領土。尤其還有六世達賴喇嘛的故鄉達旺地區,約有三分之二也被印度實際佔領。更可氣的是,藏南地區爭議領土約9萬平方公裡領土,全部被印度佔領。中印實際控制線竟然是非法的「麥克馬洪線」。印度地圖已經將其作為它的正式、合法邊界,並向該地區大量移民。
  • 四大噩夢引爆連環危機,前線印軍恐遭重創,多年大國夢要破碎?
    今年以來,印度的種種行為無疑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此前有報導指出,印度邊境士兵如今面臨了4大危機,媒體也表示,印度多年的大國夢要破碎了?
  • 硬剛印度?尼泊爾將爭議領土劃入本國地圖,印在教科書和硬幣上
    作為南亞次大陸上的大國,雖然與美國、俄羅斯、中國相比,印度還差點意思,但對於大部分的國家來說,印度都足以稱得上是大國、強國。
  • 一場實戰對大國的意義,普京:俄羅斯領土雖大,無一寸是多餘
    一場實戰對於大國的意義,實際上在中國身上體現的最為現實,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一些局部衝突中,實戰讓中國陸軍一戰成名,成為了諸多軍事家眼裡不能招惹的對象
  • 疫情令莫迪焦頭爛額,印度航母又突然著火,大國崛起化為泡影?
    這句詩可以說是目前印度的真實寫照了:印度現在正遭受新冠疫情第二波暴發的猛烈襲擊,所有人都已經接受了疫情已完全失控的現實。幾乎是所有人都將疫情失控的責任推到了莫迪頭上,而印度海軍也不省心,差點讓印度的國之重器被燒毀。
  • 大印度與小印度:印度國家戰略的抉擇和糾結
    ※莫臥兒帝國的擴張與西方殖民者的早期據點英國之所以能夠用東印度公司徵服次大陸,徵服後又能長治久安,創下三千文官治理數億異教徒的傳奇。根本原因就在於,英國充分利用了印度的內部張力。在這個以印製印的過程中,英印總督直接控制的行政領土其實非常有限,大約僅相當於目前印度領域的一半。在其外圍,是數以百計的「土邦」。
  • 農家樂裡造核彈,看《核彈英雄》如何圓印度的大國夢
    電視新聞裡播著「上周中國進行核試驗」的報導而此時的印度,還沒有自己的核武器歡迎收看馬賽克影視匯第一季#1自2010年至今,說起印度電影,不少人的心裡估計都是一股五味雜陳。因為在「拳打好萊塢,腳踢橫店城「的寶萊塢裡,天堂和地獄可能也就只隔著一個攝影棚的距離吧。再加上,咱們都知道印度又是一個有著大國夢情緣的國家。所以當「電影藝術」和「國家事業」有機結合起來時,就誕生了咱們今天要講這部電影《核彈英雄》
  • 談歐洲夢還有什麼吸引力?
    的社會模式是美國夢。歐洲夢的核心價值在世界各地廣受歡迎,這增強了歐盟的全球影響力。各國政府都在研究歐洲的社會模式及其依賴的價值觀,希望能在自己的國家複製這種模式。當然,和福利國家模式一樣,許多國家並沒有負擔歐洲夢的能力,但是它仍被視為一種長期的渴望和目標。
  • 甘地的詛咒——談談印度退出RCEP背後的「印度夢」
    後人把這個無法實現的烏託邦理想,變成了鏡花水月的信仰——或者說「印度夢」,這個印度夢七十多年來一直都很有市場,追夢人前赴後繼。雖然加入RCEP後,印度有機會得到大筆發展所需的資金,在莫迪看來卻是相當於再被殖民一次,會犧牲掉印度對國家經濟的支配權——因此他在演說中強調是「甘地的護符」不允許他選擇加入RCEP,而「甘地的護符」歸根結底就是Swaraj這一陰魂不散的烏託邦「印度夢」。
  • 獨家|「超日王」著了 一起燒毀的還有印度遠洋海軍之夢
    4月26日,印度海軍唯一航母「維克拉瑪蒂亞」(也譯做「超日王」)號在進港時動力艙發生大火。這是「超日王」號自2012年大火後,相同位置發生的第二次大火。目前「超日王」號因這次大火受損狀況不明,1名初級軍官在救火時窒息身亡。相比損傷不明的航母,印度有比航母更重要的東西在這場大火被燒毀,那就是該國的遠洋海軍之夢。
  • 雲石:印度為什麼這麼討厭中國?
    直到50年代末60年代初,印度挑起西藏問題,最終引發1962中國對印自衛反擊戰,才反目成仇。 而即便是這場中印邊境戰爭,本身也沒道理成為印度敵視中國的理由。首先,這場戰爭是印度一方挑起的,且不說西藏本身就是中國領土之一部分,即便退一萬步,按照印度的觀點,認為西藏不應由中國中央政府直轄,那也和它印度半毛錢關係沒有。
  • 決不準新德裡搞事,中東大國果斷出手,將海軍基地建在印度家門口
    印度與周邊國家劍拔弩張之際,又一個中東國家果斷站出來,與新德裡叫板,該國直接在印度家門口大建海軍前線基地,這個國家就是伊朗,伊朗這一舉動令印度措手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