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位犧牲的領航員徐保安和我是同批的飛行員。」飛行員出身的女少將劉曉連回憶說。
徐保安簡歷是這樣記載的:1946年4月出生,遼寧瀋陽人,漢族。1965年8月入伍,1968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曾到空34師,北京沙河機場當機械兵。1965年8月被選為空軍第三批女飛行員,入空軍第二航空預備學校學習。1966年6月入第一航校學習,1967年1月畢業於該校第18期領航專業,任空13師39團領航員,所飛機型:運-5、伊爾-14。
徐保安從事的飛機領航員職業是駕駛員的「指南針」,為駕駛員提供準確的方向,以免飛機「迷路」。少了飛機領航員的導航,駕駛員就如同盲人一樣失去了對方向的辨別。領航員特別需要工作細心負責,並且需要很強的判斷能力和果斷的決策能力。
飛機領航員要準確無誤地確定飛機的航向;要根據飛行計劃指揮飛機駕駛員的飛行方向,確保航行安全;要根據氣象信息,在遇到意外情況時,確定新的航向,確保飛機沿正確航線飛達目的地。領航員要具備航空經歷,要符合領航員知識、經歷和技能的相關要求,具有豐富的航空知識背景;氣象學知識,熟悉領航的基本原理,包括飛行計劃和巡航控制;熟知導航設施的種類和一般使用程序,以及氣象系統縮略語、符號和專業術語;具有獨立的判斷能力和果斷的決策能力。還需要持有領航學員合格證。軍用飛機主要在轟炸機上才配有領航員,除領航外,同時負責投彈瞄準。徐保安是我軍培養的第一個女領航員。
徐保安所在的空軍航空兵第13師,是人民空軍最早組建的運輸航空兵師,是一支具有光榮歷史和優良傳統的部隊,肩負著空運、空投和保障空降作戰的主要任務。
空13師的前身為1950年4月,在四川新津機場組建的西南軍區司令部航空處空運隊,編有2架C-46、1架C-47以及接收原國民黨空軍的4架C-46和隨後從北京空運隊調來的3架C-46。空運隊當時主要擔負支援陸軍第18軍進藏的空運空投任務。
1951年3月17日,經中央軍委批准,組建空軍第13師。4月24日,以空軍高空運輸團為基礎,抽調長春第2航校高空運輸訓練大隊空地勤人員和部分運輸機,在四川新津正式組建空13師,下轄空37團(高空運輸團),空39團(第2航校高空運輸訓練大隊),新津和廣漢機場,共有飛機48架,其中伊爾-12飛機36架、C-46飛機11架、C-47飛機1架。
徐保安到空13師39團任領航員時,先後飛過運-5運輸機、蘇聯伊爾—14型運輸機。運—5型是中國第一種自行製造的運輸機,其原型為蘇聯40年代設計的安-2運輸機,1957年12月定型並首飛,1958年成批生產,當年即生產了90架,共生產了728架。徐保安犧牲時執行任務的是伊爾-14運輸機,這是蘇聯製造的多用途活塞式短程運輸機。伊爾-14飛機,是在伊爾-12運輸機基礎上改進設計的,1950年7月15日首次試飛,1954年開始投入使用。伊爾-14為活塞式雙螺旋槳型設計,時速為412公裡,最大航程1785公裡,可載乘員18—24人。中國空軍1956年從前蘇聯進口了伊爾-14飛機49架,主要執行專機和運輸任務。
據軍史記載:1970年6月28日,空13師39團2大隊中隊長王虎臣駕駛伊爾—14型飛機從宜昌土門埡機場起飛,徐保安是這架飛機的領航員。飛機爬升階段,因調整片被安裝反了,導致飛機觸地墜毀,墜毀於宜昌機場附近河灘上,徐寶安及機組5名成員全部遇難,犧牲時她才24歲。其他4人是:中隊長王虎臣、飛行員趙慶福、通信長李勇、空勤機務副中隊長杜榮太。「我們是一起招飛到空軍的,在一個飛行大隊生活,她很年輕,是個性格非常開朗的東北姑娘,一下子就沒了。」劉曉連將軍惋惜地說。徐保安的名字也鑲刻在中國航空博物館英烈牆上,與陳志英和潘雋如結伴。三位空軍女烈士,分別來自我軍第一批、第二批、第三批女飛行員,陳志英第一批、潘雋如第二批、徐保安第三批,也就是說我軍前三批女飛行員都有為國捐軀者,令人惋惜,更令人敬仰。 馬傑,國產運—5型運輸機機長,第4名獻身藍天的女飛行員,也是第四批女飛行員中第一個犧牲者。1968年3月,海軍某部來大豐縣徵招3名女兵,馬傑幸運地被選中。到部隊後,她開始分配在海軍醫院榆林基地四二五醫院工作。在海軍服役兩年零五個月中,她曾任藥房保管員、護理員、後勤宣傳員等職。工作多次調動,她從不挑肥揀瘦,服從組織、服從領導,任勞任怨。曾多次受到領導的表揚。有次,馬傑上山採藥,右腿被狗咬了一口,流血很多,當她回部隊後聽說戰友急需輸血時,便主動去輸血兩次。1970年,空軍在海、陸軍挑選第四代女飛行員49名,馬傑榮幸地被錄取,在空軍二航校進行初級訓練。1972年7月,到哈爾濱空軍一航校預科大隊進行高級訓練。1973年底,馬傑參加了中央新聞記錄片《颯爽英姿上藍天》的拍攝工作,馬傑矯健的姿態,猶如銀燕在高空翱翔,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76年4月部隊整編後,她任北京航空兵運輸團一大隊飛行員。1976年夏,「文革」中的保定地區兩派鬥爭還十分激烈,情況複雜。為了促進該地區的安定團結,中央直接向北京航空兵運輸團下達了撒傳單的任務,宣傳「要安定團結,不要搞派性」等黨的方針政策。飛行任務艱巨,要鑽山溝。由於山間風流大、不穩定,隨時都有撞山的危險。因而部隊挑選了8位技術較好的同志,出動4架飛機,馬傑和另外一名女飛行員也被選上了。她和戰友共同努力,勝利完成了任務,受到北京軍區領導的接見和表揚。
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後,馬傑駕機參加了抗震救災,出色地完成了運輸工作。1977年秋,馬傑代表大隊參加團裡的崗位練兵,她畫的座艙圖受到全團的一致好評。1978年五一節,她與同部隊的飛行員華菊明結婚。次年,馬傑生了一女孩。為了飛行事業,馬傑不得不將生下來才30天的孩子斷了奶,並送給家住常州農村的婆母帶。
1980年3月13日,馬傑的左腿不慎扭傷了,而且腫得厲害。第二天下午有飛行任務,她愛人勸她向領導請假,改日再飛,但她仍堅持飛行。14日下午,馬傑像往常一樣,懷著滿腔革命激情,帶著完成任務的信心,駕著銀鷹向碧空呼嘯而上。馬傑的愛人華菊明和她同在一個團。馬傑駕駛的這駕飛機正好是華菊明上午駕駛的,然而,在這次飛行中卻發生了意外的事故。1980年3月14日,馬傑在副駕駛位置上,與一名男飛行員駕駛運—飛機進行超低空課目訓練。那天陽光燦爛,他們從北京通縣飛機場西南方向,飛機飛過田野,掠過村莊,正在返航,準備著陸。由於返場時他們逆光飛行,突然,飛機機翼被視線死角處一座剛豎立的30多米高的高壓電線鐵架擦了一下,失去了平衡,劇烈震動的飛機向一座民房斜衝而去,一剎那,飛機又凌空而起,翻了一個跟頭,墜毀在農田裡,爆炸起火。
民房保住了,人民的生命財產保住了,而馬傑卻獻出了寶貴的生命,犧牲時28歲,被追認為革命烈士。那名男飛行員也同時遇難。王春,為領導人駕機最多的直升機女機長
「巾幗不讓鬚眉,你的飛行技術不簡單!」胡耀邦總書記曾笑著誇獎她。
王春,為領導人駕機最多的直升機女機長,先後為胡耀邦總書記、楊尚昆主席、總參謀長楊得志、內蒙古軍區司令員尤太忠等領導駕機服務,她多次出色地完成軍事運輸和搶險救災任務,榮立二等功、三等功各一次。
王春,1953年出生於山東青島市,1969年3月入伍,1970年被選為空軍第四批女飛行員,進空軍哈爾濱第一航校學習飛行。1974年底畢業後分配到北京沙河機場直升機團飛行,歷任飛行員、機長。
1974年12月,哈爾濱王崗機場,第四批女飛行員九期乙班畢業照。
1977年的初冬,24歲的王春在空軍第一航校經歷了兩年嚴格的理論學習和飛行訓練後,第一次放單飛,當時內蒙古錫林浩特遭特大暴雪襲擊,大量牲畜餓死、凍死,數萬牧民陷入絕地,急需空投糧草援助。王春的任務是送內蒙古軍區司令員尤太忠到災區組織救援和慰問災民。
受命後,王春駕駛直升機火速從首都飛抵災區。她從機上往下一看,草原、河流、公路全被厚厚的積雪覆蓋,引導飛行的地標已無處尋找。長時間在白色的雪域上空飛行,很容易使飛行員產生「雪盲」,導致視網膜產生錯覺,分不清天和地,隨時可能發生機毀人亡的慘劇。
1985年,王春駕機護送胡耀邦赴西北視察,從烏魯木齊起飛到西北地區數縣。時而穿雲撥霧,時而頂風飛行,時而與漫天黃沙較量,王春事憑藉嫻熟的飛行技術,一次次從容不迫地過關斬將,送胡總書記安全抵達目的地。完成任務返回烏魯木齊後,胡耀邦專門設宴招待機組人員。王春代表全體機組人員向胡書記敬了一杯酒,胡耀邦對王春滿意地點點頭誇讚。
1995年,青島航空公司成立,缺少頂尖飛行員,王春告別戀戀不捨的軍營,到青島航空公司擔任直升機機長。上任後,無數次地執行搶險救災的飛行任務。1996年4月23日,蒙古人民共和國的一場草原森林大火,越過國境,竄入我國呼倫貝爾的紅花爾基地區,直逼國寶「樟子松」林。青島航空公司接到求援,王春義無反顧駕機直飛火場。
4月28日,15個森林警察在森林救火中下落不明,王春根據指令,開始了艱難的搜索救援。莽莽林海,到處是一個模樣,從煙霧瀰漫的天空更看不到明顯的地標。當天下午1時,越來越暗的天空,能見度只有400米,飛機不得一次次降低高度。因為愈接近火場,氧氣越稀薄,越容易引起飛機發動機熄火而造成機毀人亡。離火海的距離近一米,飛機的危險也就多了一分。王春冒著生命危險,以無畏精神和嫻熟的飛行技藝,沿著火場超低空一遍又一遍地搜索,終於在一個山溝裡發現了用許多橘紅色被面拼成的「地面求救信號」,終於救出了失聯多日的15名森林警察。經過7個晝夜的連續奮戰,大火終於被撲滅了,王春也由此贏得了「火海飛行女神」的美稱。慶功會上,大家紛紛給王春敬酒,一位「老森林」端著酒杯來到王春的面前說:「18年前,楊得志將軍來林區視察的時候,開飛機的也是一位女飛行員,她可真能喝啊!」王春笑了笑,對老人說:「那就是我啊!」
自1996年參加護林後,王春飛遍了大小興安嶺,受到國家林業局、內蒙古自治區的通令嘉獎,多次授予她「航空護林先進個人」、「航空護林模範機長」等榮譽稱號。2004年9月16日下午,王春駕駛b7009號ec-135型直升機,執行杭州和寧波電視臺合制的《天上人間看杭州》的航拍任務。在飛臨浙江禾姚天下玉苑景區時,直升機墜入竹林之中,機上7人有3人受傷,4人不幸遇難,王春也在其中,時年50歲,飛行34年,4000多小時。
餘旭飛翔在藍天上的金孔雀
餘旭,1986年11月12日,出生於四川崇州,空軍上尉,二級飛行員,曾任空軍「八一飛行表演隊」中隊長。
2005年考入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航空大學,成為第八批女飛行學員,中國首批殲擊機女飛行員,也是中國第一位殲10戰鬥機女飛行員。2007年12月20日,加入中國共產黨。
「每個人的青春樂章中,總會留下動人的旋律和音符。女軍人、女飛行學員,是我在自己生命樂章中留下的一筆,我期待在飛翔之路上能多添幾筆,把每一筆都當作書籤,收藏在我生命中的每一頁。」這是餘旭生前寫下的人生感悟。她的生命樂章雖然不長,卻活得震撼人心。
2009年4月2日,空軍第三飛行學院隆重舉行首批殲擊機女飛行學員畢業典禮,餘旭和另外15名女飛行學員被授予空軍中尉軍銜和軍事學學士學位,同時獲得空軍三級飛行員等級證章和證書。畢業後任北京軍區空軍空某部飛行員。也是在畢業5天之後,受命參與組建教-8梯隊,她擔任教—8梯隊三中隊右二僚機,參加國慶60周年閱兵,以嫻熟的技術飛過天安門廣場,接受祖國的莊嚴檢閱。
在「八一飛行表演隊」中,餘旭的代號是「金孔雀」,是全中國僅有的幾名具備表演機飛行資格的女飛行員之一,先後飛過4種機型,兩次榮立三等功。
8年的飛行生涯餘旭似乎順風順水,但光環背後,是「金孔雀」長久地堅持和付出。特技飛行表演被世界公認為是「在刀尖上跳舞」,對女飛行員來說,主要對下肢力量以及耐力進行培訓,但相比於男飛行員來說,難度是不降的。
對於女性來說就更不容易,戰鬥機的速度大、機動性大、負荷變化大,這樣對飛行員的身體要求更嚴格,需要更大的耐受力。對飛行員的選拔標準不會因為是女性而有不同,因此,八一表演隊女飛行員需要比一般的女性飛行員更加的勇敢、果斷、敏捷、反應快,而且對於女性來說,心理、體能方面也是極大的挑戰。訓練時,偶爾會趕上生理周期,餘旭和姐妹們通常吃止疼片忍著身體不適參加,飛特技因為動作幅度大、飛行時間長、精神高度緊張,她和其她姐妹還曾出現頭疼的情況。但這些,餘旭鮮少對外提及。「鮮花和掌聲是需要實力的,而不是只是給你這麼一個稱號。」她曾在接受採訪時留下這樣一句話。
公開報導顯示,截至2012年,世界上共有16個國家的軍隊擁有女飛行員。其中,美國、英國、德國、西班牙、以色列、巴基斯坦等國已培養出戰鬥機女飛行員。2005年,為追趕世界空軍發展步伐,經中央軍委批准,空軍首次招收殲擊機女飛行學員。
但即使在國際上,也罕有女飛行員參與高強度的特技飛行,中國航空專家王亞男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曾表示,中國女飛行員參與特技飛行,是走了一條其他國家還沒有成功走過的道路,從訓練方法到科學數據積累都沒有國外的成熟經驗可以參考。
餘旭和她的姐妹們,正是從這條沒有路的道路上,艱難而行的「路人」。「不管每次訓練多麼辛苦,我好像從來沒有真正退縮過,從來沒有。」回憶起飛行訓練的點點滴滴,餘旭曾這樣說。在正式成為中國第八批女飛行學員的第一個月裡,餘旭就意識到自己選擇的絕不是一條輕鬆的路。跑步是每天都要訓練的項目,一跑就是3000米,「我很難受,因為從來沒有跑過那麼遠。」冬天,每次訓練完哈口氣,圍脖就會結冰,「我根本受不了那種冷,腿跑得不聽使喚,但還是咬牙堅持下來。」
2010年的央視春晚小品《我心飛翔》中,餘旭等16名首批殲擊機女飛行員以颯爽英姿、鏗鏘誓言,向全國觀眾展示了新一代空軍官兵的藍天情懷。「我們都沒想到,亮相春晚就1分鐘,會引起全國那麼多人對我們的關注!」當時,回到成都休假的餘旭談及這次上春晚,高興地說:「真的,我為我們空軍感到驕傲,我為四川四個女飛行員感到驕傲。」餘旭說,16位女飛行員從全國25萬報名者中挑選出來,譽為「空中寶貝」,「我和陶佳莉、鍾芹、何曉莉等四川女孩,都是1986年生的,我們4個人都屬虎,一起參軍,一起上學,一起參加閱兵,這次一起上春晚。自從入伍後,我們親如姐妹,互相學習,表現都很好。」
2010年2月28日上午10時至11時,餘旭及其戰友張曉佳、周帥三名殲擊機女飛行員在人民網演播室,接受獨家專訪並現場回答網友提問,這也是中國空軍殲擊機女飛行員第一次與網民、軍迷在線直接交流。
入伍後,殘酷的訓練才剛剛開始。餘旭生前曾回憶當年:「有的時候會感覺我都已經承受不了了,但心裡還是咬著牙。……風嗖嗖吹著,臉凍得通紅,腿和腳尤其是腿基本上跑得是不聽使喚,但還是咬牙堅持下來。因為我感覺既然來了,我是帶著家裡人的期望,證明一下自己可以的那種心情,就這樣一直堅持跑。不管是每次訓練多麼辛苦,我覺得我好像從來沒有真正退縮過。從來沒有。」四年的殘酷訓練,入學時的35名女學員,只有16名順利畢業。
餘旭烈士生前與空政文工團原政委杜文彪有過一段對話,他記憶猶新:你在部隊當飛行員,待遇與民航飛行員相差甚遠。你想一直這麼飛下去麼?要不,飛一段時間就轉業去民航當飛行員?餘旭堅定地告訴他:「我堅守殲擊機飛行員是在幹事業,這是一個崇高的事業,這是無上光榮與自豪的事業。我喜歡藍天,我喜歡飛殲擊機的感覺,那種感覺很自由、很酷。再說,國家花了大力氣培養我,我要一直飛下去。」
餘旭的家庭條件不好,但她自小就自強、自立、懂事、吃苦、孝順。「懂事、吃苦、孝順」,這是餘旭外公胡明康心中的印象。胡明康老人說,由於家庭條件不好,餘旭自小很獨立也很懂得做事。上學時離家2公裡多的地方,很多附近的娃娃上學要坐三輪,但是她每次都走路去。餘旭從小就勤快,參軍後偶爾回家一趟,前來看望兩位老人時她還會搶著幫外婆做家務。
嫁給飛機的餘旭,最終獻身藍天。2016年11月12日,八一表演隊2架殲10進行飛行訓練。2架飛機在練習「雙機滾轉」項目時相撞,其中1架殲10雙座型表演機墜毀在河北省玉田縣陳家鋪鎮大楊浦村西南。前艙飛行員成功跳傘,後艙的女飛行員餘旭彈射時撞上僚機副翼,不幸以身殉職。
航空兵是勇敢者的事業,是天天都在生死戰場拼殺的職業,誰也無法預言今後再不會出現女飛行員烈士,但面對藍天生死,無數的中華花木蘭為了保衛祖國的領空,為了人民空軍的航空事業仍然前僕後繼,義無反顧,已去的女烈士也當含笑九泉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