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文化】歷史上的這些海洋帝國,是怎樣走下神壇的?

2021-02-23 大連海大海洋法治與文化研究院

誰控制海洋

誰就控制了世界

「自有史以來,海權都是統治世界的決定性因素,任何國家要稱霸世界,並在國內達到最大限度的繁榮與安全,控制海權為首要之務。陸權國家,如果沒有出海口,無論其國土如何廣袤,最後終難免於衰亡的命運。一個國家如果能用海軍力量控制了海上平原,並保持強大的商船隊,則全世界的財富資源,便都可以供他役使。」

——《海權論》

歷史上有很多國家富有強大、顯赫炫目,根本原因就在於它們控制了海洋。無論是海外殖民,還是海外運輸貿易等,都能帶來大量的財富。

 

縱觀歷史,西班牙、葡萄牙、荷蘭、英國、美國等國家都曾經通過稱霸海洋盛極一時。在這些海洋帝國的時代,商船遮天蔽日,奔波各國;艦隊縱橫大海,天下無敵。

而這些海洋帝國是如何稱霸海上的?又是從何走下神壇的?我們一起來看看大航海時代下的海洋帝國吧。

腓尼基人是歷史上著名的航海民族,他們的後代——迦太基人的國家開始就是以航海貿易支撐的。公元前814年,腓尼基城邦-泰爾的移民橫渡地中海建立了迦太基,藉以作為大量販賣奴隸及海上貿易的中轉站。

迦太基因為其強大的海軍控制西地中海,得以發展聯結地中海東西南北的貿易網絡。他們在撒丁島上建立殖民地,控制著西西里西部的所有腓尼基城市,還定期到西非與當地土著進行貿易。

 

據《佩裡普拉斯》記載,迦太基人的足跡曾遠達喀麥隆山。希羅多德也記載了迦太基人與非洲土著在大西洋沿岸進行黃金貿易的活動。在沒有多大阻力的環境中,迦太基人成功地控制了幾乎整個西地中海的貿易。為了保護這個龐大的貿易網絡,一支像模像樣的海軍也被建立起來了,並在與希臘人的西西里島爭霸中支撐著當地的防禦網絡。

▲遠航萬裡的腓尼基商城

 

迦太基前期一直與古希臘爭奪地中海的霸權地位;後期則與新興的古羅馬爭奪霸權。從古迦太基建國開始,便與古希臘就地中海沿岸的西西里、薩丁尼亞、義大利南部發生一系列戰爭,史稱希臘-布匿戰爭。這場戰爭並沒有分出勝負,古迦太基在地中海西部建立霸權,古希臘則稱雄於東部。迦太基帝國成為古代最強大的國家之一。它的海軍在地中海西部無人能敵,在北非綿長的海岸線上停泊著來自世界各地的商船和布匿的戰艦。

 

大約前3世紀,由於古羅馬的崛起,古迦太基與羅馬發生戰爭,史稱布匿戰爭。布匿戰爭共發生三次,在布匿戰爭裡,羅馬和迦太基都損失極為慘重,最終以古羅馬的勝利告終,古迦太基失去了除北非領土之外的所有領土。前146年,古羅馬終於攻破迦太基城,標誌著古迦太基的滅亡。

 

迦太基帝國作為大馬格里布地區的第一個文明單元出現在北非舞臺上,它在地中海的力量表明了北非在西方文明的發展和擴張中的重要性。迦太基人掌握了理解和欣賞不同民族文化的能力。

 

公元800年至1066年之間,由於北歐本土資源緊張,人口、土地等生存壓力很大,各國之間為了搶奪資源而徵戰不休。人們為了生存和發展,也渴望穿越大海進行探險,與外國進行貿易,尋找新的居住地。

 

而維京人(北歐海盜)作為殖民者之一,在向冰島移民的途中還向奧克尼群島、設得蘭群島、法羅群島等地移民。冰島人還相繼在格陵蘭島上建立了兩個移民區。據傳說和考古發掘,維京人到達過北美洲海岸,並在紐芬蘭島上短暫停留過。

 

維京人對東歐歷史即俄羅斯的歷史進程也有很大影響。維京人曾經控制著波羅的海沿岸,並沿著河流深入東歐,前往拜佔庭。大約也在9世紀中葉,斯堪地那維亞半島的維京人來到羅斯。但這些外來的人們很快就變成了統治者。到10世紀初,瓦良格武裝商人還佔據了黑海沿岸,以至於黑海當時被阿拉伯人稱作羅斯海,因為只有這些羅斯人才在黑海航行。據《往年紀事》記載,維京人留裡克受斯拉夫人邀請來到東歐的諾夫哥羅德解決斯拉夫人內亂,他率領親兵隊在諾夫哥羅德登上王公寶座,建立了第一個羅斯王國,即留裡克王朝。之後王朝首都遷往基輔,開始了基輔羅斯公國時期。

 

維京人對於西歐尤其是英格蘭和法蘭西的歷史進程則更有深遠影響。最早見於歷史記載中的維京海盜是《盎格魯-撒克遜編年史》記載中公元789年一次對英國的襲擊,當時他們被當地官員誤認為是商人,這些海盜殺死了要向他們徵稅的官員。

 

第二次記錄是在公元793年。以後200年間,不列顛群島飽受維京人的侵襲。維京人還控制了大片英格蘭的土地(丹麥法區)。阿爾弗雷德大帝曾經成功地抵禦維京人,但是丹麥的斯韋恩王和克努特大帝也曾擁有過英格蘭的王位。克努特大帝甚至建立起了包括今丹麥、挪威、英格蘭、蘇格蘭大部和瑞典南部的大帝國,被稱為「北海帝國」,是歷史上唯一一個幾乎統一了北海沿岸地區的帝國。維京時代在此時達到了頂峰。克努特大帝死後,北海帝國分崩離析。

朱羅國,又名注輦,是印度半島的一個古國,在今泰米爾納德邦。建立於公元前3世紀。朱羅國最早起源於高韋裡河流域,以歐賴宇爾為國都。朱羅王朝的統治者們曾經徵服印度半島南部,吞併斯裡蘭卡,並佔領了馬爾地夫,還成功地入侵馬來群島的王國。

在公元1010年至1200年期間,注輦國領土南到馬爾地夫群島,最北到安得拉邦的達戈達瓦裡河沿岸。朱羅王朝在13世紀進入衰退,隨著潘地亞的崛起而最終滅亡。

圖依湯加帝國是過去一個的強盛大洋洲帝國。該帝國以湯加的湯加塔布島為中心,首都設在姆阿。在其鼎盛時期,它的疆域從紐埃一直延伸到Tikopia島,勢力範圍則更大。大約公元950年,薩摩亞的Tu'i Manu'a和斐濟的Tu'i Pulotu王國先後衰落後,該帝國開始形成。

首任統治者為第一世圖依湯加——阿霍埃圖。隨後湯加帝國開始了擴張,邊境擴張到了斐濟的全部、薩摩亞的部分地區、玻里尼西亞的西部和中部以及美拉尼西亞和密克羅尼西亞的部分地區。湯加帝國在頂峰時期,影響範圍達到了三百萬平方公里海域。

圖依湯加帝國的興起離不開強大的海軍。帝國海軍中,絕大多數船艦是種配有方形船帆的長形獨木舟,其中最大的獨木船隻可滿載100個人,而最為人知曉之船是Tongafuesia、acirc;kiheuho、Lomipeau號以及Taka』ip ocirc;mana。如此龐大的海軍促使湯加因貿易和隨之而來的皇家貢物而日漸富足 。

比薩共和國是中世紀文藝復興時期四大海洋共和國之一,建立於公元前90年前後,屬於託斯卡納地區最古老的一個城鎮。由於地處奧勒裡亞大道的沿線,又是向外運送託斯卡納地區物產的唯一海上出口,比薩自古以來就是一個繁榮的城鎮。藉著臨海的優勢,比薩在11世紀到達權力頂峰,成為海權強國,也是義大利歷史上四個海上共和國之一。

比薩擁有一支強大的地中海商艦和海軍。1005年,艦隊攻陷義大利南部的雷焦卡拉布裡亞,以便擴張勢力。撒拉森人以薩丁尼亞島和科西嘉島為基地,控制著地中海。比薩人亦與之衝突不斷。1017年,比薩與熱那亞結盟,擊敗撒拉森國王Mugahid,攻佔薩丁尼亞。經過這次勝利,比薩獲得了第勒尼安海的制海權。

隨後,比薩人把熱那亞人逐出薩丁尼亞,兩個海上共和國之間的競爭與矛盾萌芽。1060年,比薩與熱那亞展戰,首戰的勝利鞏固了其地中海的霸權地位。1077年,教宗額我略七世正式承認由比薩人提出的新「海洋法規及慣例」。1088年,比薩攻陷突尼西亞城市Mahdia。四年後,比薩和熱那亞的船艦協助阿方索六世,把席德從瓦倫西亞(Valencia)迫退。

1284年,梅洛裡亞海戰爆發。在與熱那亞的交戰中,比薩軍艦盡毀,不少水兵被囚。1290年,敵方船艦攻擊比薩港,比薩受重創。

1399年,比薩成為維斯康蒂的自治領,1402年售予佛羅倫斯。垂死反抗過後,比薩最終於1406年接受管治。

威尼斯原先是東羅馬帝國的一個附屬國,8世紀獲得自治權。中世紀時期,威尼斯由於控制了貿易路線而變得非常富裕,並開始往亞得裡亞海方向擴張,曾統治愛琴海內的很多島嶼。於15世紀奧斯曼帝國崛起後逐漸衰落,1797年被拿破崙滅亡,成為奧地利帝國的一部分。

海上霸權興起

威尼斯原來只是一片荒無人煙的沼澤地,據說威尼斯的先民是羅馬難民,為了逃避蠻族的追殺,在公元452年逃到了亞得裡亞海上的舄湖小島。威尼斯地理條件特殊,屬於群島,又被淺灘包圍著,陸地的軍隊不能大規模進入,大型的戰船也無法靠近。憑藉著地形的優勢,威尼斯人最終在海洋的庇護下活了下來。

公元687年,威尼斯建立了共和國,由於其正好位於地中海中央,四通八達的地理位置便於航運,威尼斯大力發展海上貿易,源源不斷地從東方運來香料和奴隸,這使其迅速致富。

海上貿易讓威尼斯呈現爆炸性的崛起。14到15世紀威尼斯達到全盛時期,成為了當時歐洲最強大、最富有的海上貿易國家,是地中海貿易的中心。當時的歐洲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從地中海到整個君士坦丁堡,到希臘西部、克裡特、賽普勒斯,無不飄揚著威尼斯聖馬可的旗幟。凡流水之經,皆為威尼斯的疆域。

曾經的威尼斯海上帝國

海洋霸權的建立

威尼斯真正的偉大是從一位雙目失明的老人開始的,他就是恩裡科•丹多洛。丹多洛一生最大的成就就是1204年帶領十字軍東徵的隊伍洗劫了君士坦丁堡。

從1202年開始的第四次十字軍東徵從一開始就註定是一場災難,遑論聖城耶路撒冷,它甚至最終都沒有踏足過穆斯林的領地,卻在地中海沿岸洗劫了基督教的城池。

1203年6月23日,第四次十字軍遠徵抵達帝國首府君士坦丁堡城下。十字軍最終在1204年4月洗劫了這座在當時的世界上最輝煌的城市。東羅馬帝國的王庭被迫流亡直至1261年。

1204年的君士坦丁堡一戰極大地削弱了拜佔庭帝國的力量,使它陷入了緩慢而持續的衰敗過程。與拜佔庭的衰弱相對的,是奧斯曼帝國悄無聲息的壯大過程。

在13至14世紀期間,奧斯曼土耳其從一個依附於羅姆蘇丹國的部落,逐漸成為安納託利亞的霸主。1444年,蘇丹穆拉德二世乘坐熱那亞的運輸船跨過博斯普魯斯海峽,自此,奧斯曼人在歐洲站住了腳根,再也沒有離開。

威尼斯通過一份造船合同,最終卻收穫了一個海洋霸權。威尼斯人將他的競爭對手徹底擠出了君士坦丁堡的貿易圈,威尼斯共和國佔領了八分之三個東羅馬帝國的國土。自此,他們確立了在地中海絕無對手的局面,迎來了繁榮大時代。

極盛時期的威尼斯

正所謂「成也是水,敗也是水」。隨著16世紀美洲新大陸的發現和新航路的開闢,大航海時代來臨。歐洲和美洲、亞洲的貿易越來越密切,貿易中心逐漸從地中海轉移到了大西洋沿岸。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相繼崛起,威尼斯的貿易霸主地位受到了嚴峻的挑戰。

海上霸權的衰落

終結了威尼斯海洋霸權的是奧斯曼土耳其帝國。1453年,當穆罕默德二世兵臨君士坦丁堡城下時,威尼斯人和他曾經的敵人——希臘人、熱那亞人站在一起,保衛這座最後的堡壘,但君士坦丁堡最終淪陷。君士坦丁堡是歐亞間交通的重中之重,被奧斯曼攻佔後變為伊斯坦堡。它的淪陷改變了世界的格局,也改變了威尼斯的國運。

奧斯曼海軍首先倚靠陸地作戰。他們沒有深入海洋與威尼斯人決戰的資本,但在陸地上擁有絕對的優勢。中世紀的海戰通常是襲擾與反襲擾的對抗,真正的海軍正面對決少之又少。作為一個商業帝國,威尼斯當然無法接受這種局面。他們一而再再而三地向土耳其人施加賄賂、避免戰爭,用盡全力保證自己的商業利益,但奧斯曼皇帝為了自己的合法性必須開疆擴土,威尼斯人的領地不斷被蠶食。

威尼斯在奧斯曼帝國的擠壓下從海洋上不斷萎縮,幾乎是伴隨著西歐國家新航路的開闢同時在進行著。曾經的地中海霸主再也無力保護自己廣袤的殖民領地。在仍然擁有海軍的極大優勢時,威尼斯就因為一系列的用人敗筆而接連失利。

阻擋奧斯曼帝國的內格羅蓬特和勒班陀

隨著內格羅蓬特、勒班陀等一系列戰略要地的失守,最終,奧斯曼帝國佔領了扎拉,它的失守敲響了威尼斯海洋霸權的喪鐘。

16世紀初,威尼斯被西班牙、法國、神聖羅馬帝國同教皇所結成的同盟擊敗,領土日蹙。1453年奧斯曼帝國攻佔君士坦丁堡後,同威尼斯進行了延續二百餘年的海戰,威尼斯在巴爾幹和地中海的殖民地喪失殆盡。

1797年法國同奧地利爭奪義大利的戰爭,給威尼斯最後致命的一擊,拿破崙·波拿巴滅威尼斯後,根據《坎波福爾米奧和約》,將其割讓給奧地利,從而結束了威尼斯共和國的歷史。1866年併入義大利王國。

明末之前,中國一直都是東方世界霸主。

明朝水師又稱大明水師,是曾經世界第一的中國海軍,它的起源是元末朱元璋所部的兩大主力之一巢湖水師。在明成祖鼎盛時期的1420年,明王朝擁有3800艘船,其中1350艘巡船,1350艘戰船,以及駐紮在南京新江口基地的400艘大船和400艘運糧漕船,其中250艘是遠洋寶船,此外還擁有大量護洋巡江的警戒執法船和傳令船,威名遠揚的鄭和船隊實際上只是強大的明帝國海軍的一支海上機動艦隊而已。

鄭和下西洋所組織的遠航船隊,是世界上最早建立的一支大規模的遠航船隊,也是一支史無前例的海上特混艦隊。鄭和船隊由200餘艘不同用途、不同船型的遠洋海船組成,將士二萬餘名,規模宏大,人員眾多,組織嚴密。

鄭和艦隊七下西洋線路圖

15世紀初,明朝永樂三年(1405年),以強盛的綜合國力為後盾,明朝永樂皇帝作出了派遣鄭和下西洋的決策,鄭和統率一支規模龐大的船隊開始了航海活動。

鄭和七下印度洋,成功地全面貫通了古代陸海絲綢之路,將中西文明交往的重心從亞歐大陸轉移至海上,為海洋文明的全球崛起做出了重要鋪墊,拉開了海洋時代的序幕。海上事業的鼎盛,彰顯了古代中國處於世界航海史巔峰的海洋強國地位。

16世紀,全球化從海上全面拉開了帷幕,一個整體世界從海上連接起來。世界格局發生重大變動,東西方在海上大規模直接接觸交往的時代到來。此時,中國社會內部孕育的變革潛流已成洶湧之勢,明代白銀貨幣化,巨大的白銀需求,推動中國走向海外世界;海商集團迅速崛起,參與到全球化開端時期的國際風雲際會之中。

17世紀,中國海上力量重新整合,促成鄭成功在與西方國家的海上博弈中勝出,收復臺灣,稱雄於東方海上。明代海上事業不僅在五千年中華文明史上空前絕後,在中國乃至世界海洋史上彪炳史冊,也成就了明代中國輝煌的國際地位。

明朝水師經過了從內陸向海洋的擴張之路,曾經一度稱霸沿海及印度洋沿岸,建立印度洋朝貢貿易圈,但是隨著明朝的衰落以及遊牧民族的入侵,中國的水師不可避免的衰落了。

葡萄牙是世界歷史上第一個向海外擴張的國家,全盛時期面積達1040萬平方公裡,是歐洲建立最早、持續最長久的殖民帝國。

 

公元前11世紀,歐洲伊比利亞半島戰火連綿不斷,曾先後被羅馬人、日耳曼人和摩爾人徵服。直到公元1143年,葡萄牙在驅逐阿拉伯人、光復領土的戰爭中應運而生,歐洲大陸出現了第一個統一的民族國家。但獨立後的葡萄牙國小民寡,東面近鄰西班牙戰火綿綿,不斷侵擾著葡萄牙。15世紀,葡萄牙在恩裡克王子主持下創立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個航海學校,以及為航海而建的天文臺和圖書館。在熟悉了海洋並徵服海洋後,還發現了美洲大陸,在強大的王權和狂熱的宗教信仰支撐下,葡萄牙迅速向殖民帝國邁進。

 

正當葡萄牙繼續向海外擴張過程中,西班牙結束了穆斯林八百年統治,實現了國家統一,迅速發展為海洋大國,同葡萄牙爭奪世界霸權並不斷產生衝突。

 

1472年到1475年間,兩國發生了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爭,為結束海上爭端雖暫時達成妥協,但對哥倫布新發現的土地歸屬問題仍長期爭執不下。為解決這一糾紛,兩國籤定了《託爾德西拉斯條約》,將地球劃出一條線,這就是著名的教皇子午線。這條線將地球分為兩個半球,西半球新發現的土地歸西班牙所有,東半球新發現的土地歸葡萄牙所有。

葡萄牙先在非洲西海岸幾內亞、剛果、安哥拉等地設立據點,然後又佔領東非海岸的莫三比克等地,在亞洲則佔據印度果阿、錫蘭和中國澳門等地,在美洲佔據巴西。此後,葡萄牙又奪取了一個又一個海上交通戰略要點,利用從大西洋到印度洋的50多個據點,壟斷了半個地球的商船航線。16世紀初,葡萄牙成為海上第一強國,殖民地遍布非洲、巴西以及環大西洋、印度洋航線的島嶼。

 

1511年,葡萄牙佔領馬六甲港。1641年,馬六甲港被荷蘭人奪取,預示著葡萄牙的沒落。

西班牙帝國是世界上第一批真正意義上的全球帝國和殖民帝國之一,也是世界歷史上最大的帝國之一,被認為是第一個日不落帝國。

 

1492年,西班牙軍隊攻陷摩爾人首都格拉納達,終止了伊斯蘭教在伊比利亞半島長達7個多世紀的統治。實現統一後,西班牙逐漸成為歐洲較為強盛的封建大國。不久,西班牙王室便將目光集中於海上的擴張與爭奪。伊莎貝拉女王便授予克里斯多福·哥倫布海軍大將的軍銜並授命他遠航海外。哥倫布先後進行了4次航行,並由此開啟了西班牙的海上強國之路。

 

1492年10月12日,哥倫布船隊抵達並命名了巴哈馬群島的聖薩爾瓦多島,隨後又到達了美洲的古巴島,但他當時誤以為這裡就是亞洲大陸。此後,他又率領船隊到達西印度群島中的伊斯帕尼奧拉島,也就是現在的海地島,並在該島北岸地區進行了考察。1493年3月15日,哥倫布率船隊返回西班牙。這次遠航用了不到1年的時間就開闢了從歐洲橫渡大西洋到美洲的新航路,也拉開了發現新大陸的帷幕。

 

哥倫布的第二次遠航似乎更具歷史意義。這次遠航的目的便是到亞洲大陸的印度建立永久性的殖民統治。

 

1493年9月25日,哥倫布率領17艘航船以及王室官員、技師、工匠和士兵等近1500名船員,從西班牙加的斯港出發,開啟了名副其實的殖民擴張之旅。然而,1494年2月,當船隊行進至古巴島和伊斯帕尼奧拉島以南水域時,因糧食短缺等原因,大部分船隻和人員被迫返航。最後,哥倫布只能率領3艘航船繼續航行。最終,哥倫布船隊先後到達了多米尼加島、背風群島的安地卡島等島嶼。1496年6月11日,船隊返回西班牙。哥倫布的第二次航行使西班牙在那裡建立起殖民統治機構和殖民據點,進而將其殖民掠奪的魔爪伸向了整個西印度群島。此後,哥倫布又分別於1498年和1502年進行了第三次和第四次美洲航行,並由此發現了中美洲和南美洲。

 

1519年4月,科爾斯特在墨西哥登陸。在次年5月,他率領軍隊捲土重來,包圍了特諾奇蒂特蘭,並於8月13日攻陷該城,完全徵服了墨西哥。然而,西班牙人對美洲內陸的殖民侵略並沒有停止。

16世紀30年代以後,皮薩羅又毀滅了秘魯印加古國,並在那裡建立了殖民統治。到1550年時,西班牙人已經徵服了除葡萄牙人佔領的巴西以外的整個南美洲。與此同時,西班牙帝國的版圖不斷擴張,到16世紀中葉,西班牙佔領並統治了北美洲的大部分地區、中美洲以及除巴西以外的幾乎整個南美洲。

海洋將西班牙殖民者運送到這裡,而他們卻用極其殘暴的手段迫害當地的人們、掠奪巨額財富。不僅如此,海外貿易也為西班牙國庫作出了重要貢獻,西班牙帝國通過對海上貿易的控制,獲得了高達300%的巨額利潤。為了繼續壯大海上力量,謀取更多的海外財富,西班牙帝國花費1000萬金幣,打造了一支「無敵艦隊」,而這也成為了西班牙海權貿易的重要保障。至此西班牙王朝牢牢確立了在歐洲的海上霸權地位,並進入了空前絕後的繁榮時期。

 

西班牙和葡萄牙兩國因領土問題籤訂了協議,承認了西、葡兩國的海權,並以大西洋中的一條子午線作為兩國行使主權的分界線,這就是著名的「教皇子午線」。但兩國的爭鬥並沒有終止,1529年,兩國在東印度群島劃線,將全球的海洋全部分割歸為己有。

西班牙人不斷加快海上擴張的步伐,與此同時,葡萄牙人卻放鬆了對西班牙強大海權的警惕,開始了陸地上的擴張。1578年6月,葡萄牙國王塞巴斯蒂安試圖以討伐異教徒為名侵佔摩洛哥。最終,葡萄牙人慘敗於這場戰爭。而西班牙趁葡萄牙慘敗之際,於1580年佔領了葡萄牙,並剝奪和侵佔了葡萄牙包括海外財產在內的大量財富,結束了葡萄牙的海上霸權地位,建立起強大的西班牙海洋帝國。

 

1588年的英西大海戰,是西班牙的一場噩夢。以德雷克、霍金斯為代表的英國海軍(更確切地說是英國皇家海盜),給了西班牙致命一擊。從此以後,西班牙在歐洲淪落至「一隻跌入陷阱裡的熊」,無人能敵,又人盡可欺。

英西大海戰

17世紀50年代,西班牙還維持著歐洲規模最大的軍隊,但英國、法國、荷蘭都讓它吃過敗仗,瑞典、丹麥這樣的小國也敢虎視眈眈。後來,西班牙也重蹈覆轍。當英國的海外力量不斷增長時,為了保全海上霸主的統治地位,西班牙國王派遣「無敵艦隊」徵討英國。結果,聲名顯赫的「無敵艦隊」竟然全軍覆滅,由此,西班牙的海上霸主地位被取代。

被稱為「海上馬車夫」的荷蘭,在17世紀是一個殖民強國,也是世界上最發達的國家之一。

荷蘭獨立之前是西班牙屬地尼德蘭的一個省。1581年,荷蘭宣布脫離西班牙獨立;1588年,聯合北方諸省成立尼德蘭聯省共和國(史稱「荷蘭共和國),1648年西班牙正式承認荷蘭獨立。這是世界上第一個資產階級共和國。

17世紀,荷蘭在商業、製造業、海洋運輸業、金融業等方面都領先於歐洲其他國家,其中造船和海運業的優勢尤為明顯,其造船業規模居當時世界首位,商船達1萬多艘,噸位數佔歐洲商船總噸位數的四分之三;阿姆斯特丹是國際貿易和金融中心;荷蘭的商船遍航世界,替許多國家轉運商品,為荷蘭創造了巨額利潤。所以,當時荷蘭有「海上馬車夫」之稱。

 

荷蘭建國還不到100年,對外貿易額佔到了全球的一半,10000多艘荷蘭的商船橫行在全球的每一個角落,包括縱橫在中國領海。16世紀後期到17世紀下半葉,荷蘭是世界上最龐大的海洋帝國,這段時間被成為荷蘭黃金時代。

 

不過好景不長,正當荷蘭人雄心勃勃、傲視全球時,其海上霸權遇到英國的嚴重挑戰。從1652到1674年,荷英兩國海軍進行了多次大規模的海戰,最終,荷蘭被英國打敗,元氣大傷。

在英國之後,法國也盯上了荷蘭,在1672至1679年間,法國為奪取西屬尼德蘭與荷蘭交戰,荷蘭軍隊遭受毀滅性打擊,「海上馬車夫」由此終結其輝煌時代。


 1672年4月29日,法王路易十四入侵荷蘭,史稱法荷戰爭。

16世紀,隨著航海家韋拉扎諾及卡蒂亞開拓了航線後,法國漁民便開始在紐芬蘭一帶航行,這樣就揭開了法蘭西殖民地擴張的序幕。

 

法國在早期曾經企圖以巴西作為殖民地。1555年、1612年都曾入侵裡約熱內盧及聖路易兩地,但由於葡萄牙和西班牙對法國的戒備及阻止,使得法國在兩地及北美佛羅裡達的侵略均告失敗。1605年7月27日,當法國在新斯科舍建立起皇家港開始,揭開了法蘭西第一殖民帝國的序幕。

 

拿破崙戰爭結束後,很多法國殖民地都被劃為英國所有,特別是南美洲北岸的法屬蓋亞那,以及在西非塞內加爾所建立的貿易站。因此,法國需要再次擴張殖民地,因而揭開法蘭西第二殖民帝國的序幕。

 

法蘭西第二殖民帝國的建立,始於1830年法國對阿爾及利亞的侵略。殖民帝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達到巔峰,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戰。

 

16世紀中葉之後,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英國對外進行了規模日益擴大、手段日益殘暴的殖民擴張和殖民掠奪。到19世紀中葉,英國成為列強中佔有殖民地最多的帝國,一直擴張到20世紀初。最龐大的時候,英國佔據了澳大利益、北美、印度等區域,掌握了蘇伊士運河,和馬六甲海峽。

英國通過七年戰爭(1756年——1763年)維持了歐洲大陸均勢格局的穩定,還再度摧毀了法國和西班牙的海上力量,奪取了法國在北美大陸和印度的幾乎所有殖民地。邱吉爾稱七年戰爭後「英國在歐洲之外成為海上和陸上的主人」。七年戰爭勝利後的1763年,英國首次驕傲地自稱「日不落帝國」。

從1588年擊敗西班牙人引為驕傲的無敵艦隊,到1940年的卡拉布裡亞海戰和奇襲塔蘭託,大英帝國皇家海軍的白船旗稱霸大洋近4個世紀之久。海洋給了大英帝國無上的榮耀,更為之帶來了巨額的財富。正是藉助著堅船利炮,工業革命後溢出的英國商品在遼闊的印度和中國腹地變現為真金白銀。

正是依託著對全世界航運的壟斷優勢,不列顛群島成了當時的財富之都。曾有無數英國人認為只要世界末日還未降臨,海洋便會成為英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金羊毛」。

英國的海權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開始衰落。而美國的海上霸權才剛剛開始,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到來,美國逐漸取代英國海上霸權的地位。

19世紀末,美國開始趕超其他歐洲強國。1894年,美國的工業總產值躍居各大國之首,成為世界第一經濟強國。這一時期的世界地緣政治形勢處於日趨複雜和大變革顯現時期。

美國海軍理論家馬漢在這一時期創作出《海權論》。《海權論》認為,以貿易(指商品輸出)立國的國家,必須控制海洋。而奪取並保持制海權,特別是與國家利益和海外貿易有關的主要交通線上的制海權,是國家強盛和繁榮的主要因素。要奪取和保持制海權,必須具有佔優勢的海上實力,即強大的艦隊和商船隊以及發達的基地網。

《海權論》是在美國資本主義開始進入壟斷階段時產生的,它適應了美國壟斷資本重新瓜分世界的政治需要,成為當時美國政府制定海洋政策和海軍發展政策的理論依據,並對其他海軍強國的海洋戰略發生重大影響。


美國的海權取得飛躍發展是在1898年的「美西戰爭」之後,美國奪取西班牙屬地古巴、波多黎各和菲律賓。西班牙早已衰落,在國際上陷於孤立,根本無力阻擋美國的進攻。

美西戰爭

美國取得古巴、波多黎各和菲律賓後,美國憑藉其擁有雄厚的經濟、軍事潛力,分別向南美洲和亞洲擴張其勢力。


美國的海權確立方式不同於英國,英國是通過建立大量的海外殖民地來確立世界海上霸權,而美國則是通過在當地建立傀儡政權或控制該地區的經濟命脈的方式,以達到控制該地區的海權。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英國逐步失去世界海上霸權地位的開始,同時也是美國掌握海上霸權的開始。一戰後,美國在太平洋各大要衝建立起海軍基地(如中途島、菲律賓、珍珠港等),已然控制了太平洋的整個海權。在南美州,各國成為了美國的附庸,美國的海軍基地遍布由加勒比海到麥哲倫海峽的整個西大西洋沿岸(美洲東海岸)。


二戰後,英國的中心地位被美國所取代,世界進入了美蘇冷戰時期,美國展開了新一輪的海外戰略擴張政策,進一步發展和鞏固其海上霸權。在大西洋地區,成立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美國的海軍基地遍布整個大西洋和地中海地區。在太平洋地區,美國在臺灣扶蔣反共,派艦隊封鎖臺灣海峽,在臺灣、日本衝線島、韓國一線建立起海軍基地,南亞西亞的部分國家(如以色列、印尼等)也與美國建立起一層緊密的關係,美海軍在這些國家長期駐守。

美國在大力發展本國經濟的同時,抓住英國由於經濟實力不足選擇在美洲、亞洲體面從海上退出的歷史機遇,從而建立起海上霸權。二戰後美國開始獨步海洋,在延續英國海權控制和制衡機制基礎上,結合國情和世界外部環境變化,通過聯合國、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國際機構和聯盟策略,構築世界治理體系和制衡機制,並依託綜合國力的優勢,海運發展上實行「海權控制模式」,構築其海運發展生態圈,長期保持世界海運強國地位。

1、世界海運咽喉要道的控制

美國依託其強大的政治、經濟、海軍力量、外海島嶼和盟友支持,在世界戰略要地擁有軍事基地,逐步實現了對16個世界海運咽喉要道的控制。

在亞洲,美國前國務卿杜勒斯在1951年明確提出島鏈概念,第一島鏈由日本群島、琉球群島、中國臺灣島、菲律賓群島和大巽他群島組成,第二島鏈起點也是日本群島,經小笠原諸島、火山列島等延至哈馬黑拉群島。第一和第二島鏈被看做遏制中國海軍向大洋發展的兩條戰略陣線。

世界主要海運通道

2、國旗船隊、船旗國和航運權的控制

美國長期對國旗船隊保持直接控制。根據《瓊斯法案》懸掛美國旗的船舶必須在美國建造,至少75%的股權是美國公民所有,海員必須是美國公民,海運企業(公司、合夥和其他合規的法律實體)董事長和CEO必須是美國公民,半數以上的董事會成員必須是美國公民。

對三大船旗國的間接控制。世界前三大船旗國巴拿馬、賴比瑞亞和馬紹爾群島分別佔世界規模的20.6%、12%和10.1%,美國均對其有很強的控制力和影響力。巴拿馬在其直的控制力和影響力之下;1944~1947年美國對馬紹爾群島實行軍管;對第二大船旗國賴比瑞亞的控制力更為直接,賴比瑞亞國際船舶&企業登記公司(LISCR)總部設在美國的維吉尼亞,在全球設有辦事處,LISCR所有人必須為美國人。

依託綜合國力形成的影響力,強化對航運權的控制。首先實行嚴格的沿海運輸權控制,通過《商船法》將沿海運輸權問題規定得嚴密而堅決,禁止外國船舶經營沿海運輸;對外貿海運,依託綜合國力、金融信息業發達和大型企業形成的採購集中優勢,形成供應鏈管理整體競爭力,提高對航運權的控制,在派船上具有較強話語權;「Controlled Carrier Act of 1978」通過區分海運企業類別,將部分國外海運企業列為受控承運人,並以具體措施削弱其承運美國進出口貨物的競爭力。

3、維持在世界海運體系治理中「話語權」

國際海運治理體系中的「話語權」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的含義,就是依託綜合國力,在國際海運事務中,一是以自己意志為主導地發起、或阻止某項技術標準、規則等項目,並被國際主流接受成為事實的權利;二是具有一定推進和強制實施相關技術標準、決議和自己意志的權力。

基於海運的全球性以及在促進經貿發展、支持國家安全方面的雙重作用,美國通過推動建立國際相關海事機構、在規則、技術標準制定中,特別是相關規則、技術標準中實施中發揮作用,積極推動海運技術進步,長期保持在世界海運發展引領作用。

美國除擁有世界最強大的海軍力量外,海岸警衛隊是海事執法和海事安全保障的重要力量,是最具推進和強制實施相關技術標準、決議和自己意志的能力的國家,甚至單邊行動能力。這從「銀河號」事件對我國的影響,2012年伊朗石油事件對世界海運的影響可見一斑。

4、在世界海運中技術、服務創新的引領

作為世界創新能力最強的國家,同樣體現在海運上,這些創新成果開發動機大都起始於軍事,應用於海運,並推動了世界海運技術和服務的創新。

例如,1937年美國首先將雷達技術應用到商船,用於探測、定位、導航及避碰;1974年7月14日,GPS(全球定位系統)第一顆衛星發射到軌道,1994年24顆衛星布設完成,引領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用於海運;1976年,美國先後發射了3顆海事通信衛星,從此船舶無線電通信跨入了採用微波頻段和衛星通信技術的新時期。

美國在海運技術創新的引領作用,在推動海洋資源開發、海洋環境保護與推動海洋科技發展等方面擁有舉足輕重的話語權,在更廣泛的領域影響著世界海運的發展。

5、美國海運政策與海運文化

法制化的海運經濟政策。美國是第一個建國伊始就確立為民主、法制體制的國家,兩百多年來,美國經歷了風風雨雨,這些動蕩並沒有打垮這一制度,而是成為美國長期繁榮、強大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海運發展上也是如此。

海運制度和政策大都是國會通過法律給予明確,交通運輸部、司法部、國土安全部和聯邦海事委員會分別承擔行業發展、行政執法和市場監督職能。其經濟政策以安全保障、商船扶持和市場公平競爭管理為政策導向,以法律形式形成了完善的海運保障和政策體系,也造就了龐大的律師隊伍。

長期持之以恆的海運文化建設。作為文化強國,美國以多種形式弘揚海運文化,耳熟能詳的在我國上映的電影就有Action in the North Atlantic (中文譯名:血戰大西洋)、Titanic(中文譯名:鐵塔尼克號)和Captain Phillips(中文譯名:菲利普船長)等。而航海日總統文告是其海運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讓全體國民對遠離日常生活的海運在維護國家安全、促進經貿發展的作用有清醒的認識,這些長期持之以恆的宣傳,為制定海運經濟政策、海員經濟政策奠定了基礎。

6、對美國海權控制模式的若干認識

美國海權控制模式是19世紀末成為世界第一經濟大國,結合「海權論」思想,在擴張海外市場的強烈需求、國家實力日益提升和擺脫傳統「孤立主義」而逐步形成。二戰後逐步完善,歷經100多年的風雨堅持,有效構築了其以控制海上運力、海運通道、維護國家安全、海運技術與技術創新和保持在海運發展的引領性以話語權為目標的海運生態圈,形成了全球海運資源配置能力,有效抓住了歷史發展機遇。

而從海運生態圈的角度,其強大的保障性、引領性彌補了其競爭性的不足,在其競爭性不強的情況下,通過對全球海運資源配置能力,仍可持續獲得廉價的海運服務,通過政策「花錢」提高競爭性對美國意義不大。這一戰略選擇,是其他經貿大國和非軍事、非技術強國望塵莫及的、不可能有的條件。


美國的全球海權正式建立起來,一直維持到現在,雖然受到了不斷的衝擊,但美軍的海上霸權卻依然在全球各地所挺立,美軍還依然駐守在全球眾多海上戰略要衝。

相關焦點

  • 海洋國家與海外帝國:一個角度問題
    有些國家太小,只能成為海洋國家,不能奢望成為大國,而另一些大陸國家則只把海外領土視為對其核心關注的有益補充。雖然海洋國家具備海權身份的大部分特徵,但它們太小,不可能成為大國,而大陸國家想要獲得海洋帝國的話,根本無須改變其文化或是成為一個海權。若要完善海權的定義,並且說明國際環境的變化怎樣影響著各國採納和發展海洋身份的能力,古代的羅得斯、近代早期的熱那亞和葡萄牙帝國提供了極好的例證。
  • 海洋帝國
    地球的表面約71%被海洋所覆蓋,在有記錄的人類歷史中,與海洋的交集更頻繁的出現在中世紀之後。沒有留下記錄的成了傳說,比方說亞特蘭蒂斯。
  • 大陸與海洋視野下的亞洲秩序
    在歐亞這塊大陸上,誕生了無數地理規模龐大的帝國,形成了不同的信仰版圖、文化版圖和經濟版圖,彼此間的兼併與分立,構成了人類文明內容的主體,以及國際關係紛爭與合作的主要舞臺。    因此,在航海和空間技術形成突破之前,以海洋為核心的地緣秩序思想並不佔主流,一個重要原因,是海洋秩序的物理限制太多,導致這種秩序非常脆弱。
  • 海洋帝國USA
    美國有龐大的海軍維持海洋的捅智,所以,經常看到航母群出沒在難海或苔望海峽。  新聞上的熱點地區也經常看到報導:美國XX航母戰鬥群出現在波斯灣、東地中海、波羅的海、黑海、難海、日本海!……  我們經常說美國是世界驚詫,如果將全球大部分海洋囊括在內的話,美國的面積真是巨無霸,當年的酥臉,此陸權郭嘉都比不了。
  • 【原創連載】|《簡明中國海洋讀本——「一帶一路」的海洋思考》第2章 海洋科學(12):海洋文化同樣決定民族未來的命運
    比如,中原仰韶文化遺址距今已超過5000年,東北赤峰地區紅山文化距今也在5000年以上,西北大地灣文化遺址距今已達7000年,浙江河姆渡古文化遺址出現了距今7000年的早期海洋文明。考古發現,生活在東南沿海的「飯稻羹魚」的古越人,在六七千年前即敢於以輕舟航海;百越文明也屬於海洋文明。今天的東南亞、南太平洋諸島上的許多民族,都與古越人的後裔有一定的血緣關係。
  • 海洋文化|《海洋強國夢》連載7——中華海殤:歷史背後中國海洋戰略的缺失之六:為什麼會爆發中日甲午戰爭?
    如果說大陸中國是一頭睡獅,一直在朦朧中昏睡,那麼海洋中國就猶如一頭海獅,視而不見海面上依然波濤翻滾,泰然在平靜的水下酣睡。1887年,日本政府制定了「清國徵討策略」,並逐漸演化為以侵略中國為中心的「大陸政策」:第一步為攻佔臺灣,第二步吞併朝鮮,第三步進軍滿蒙,第四步侵佔整個中國,第五步是徵服亞洲,稱霸世界。
  • 400年英國海洋帝國的文明興衰史
    今日,書評君推出《海洋帝國》的書評,再次梳理日不落帝國400年海上興衰史……英國人天生是海洋民族嗎?  幾乎每一本政治、軍事類的書,提到英國殖民擴張時,都會強調他們的海洋民族性,「島國外交」「島民心態」,島國這個詞被濫用到無以復加的地步。《海洋帝國》不落窠臼,跳出這個框架,重寫了英國海軍史。歷史上以航海聞名的民族,幾乎都是小國寡民的沿海城邦,如雅典、迦太基、威尼斯,無一例外。黃金時代的荷蘭曾有1/3居民依賴大海營生,而英格蘭從沒達到這個比例。
  • 《上帝東來篇》:海洋帝國,第一代新大陸
    > 所謂帝國威嚴,是建立在戰爭上。各種歷史材料已經寫得明明白白,一八四零年爆發了鴉片戰爭,清帝國戰敗,此後一蹶不振,由猛虎變病貓。但是各種材料從來挖掘英國勝利的根源。當然咯,那是英國的事,看起來很遙遠,似乎沒有必要。但因為英國在近代史上異常重要。歷史周期律第四層便是從英國啟動。
  • 海洋文化|《海洋強國夢》連載11——中華海殤之十:甲午戰爭對今日中國和世界的影響
    倘若,當時朝廷有此危機感,只用一半費用,或是修建要塞的一半,足可購30艘「定遠」級,60餘艘「經遠」級艦船,尚若如此,甲午海戰或許已經不在歷史上了。所以,並非是沒有錢,而是缺少戰略。從中法戰爭結束到甲午戰爭爆發的九年間,是中國在十九世紀下半葉一段最好的時期。在此期間,國內無大亂,遠東的國際環境緩和,中國與西方各國都處於和平狀態。以「富國強兵」為目標的洋務運動,歷經三十年,效果明顯。
  • 海洋文化|《尋找中國海》第四集:河口之海(一)
    著《海權論衡》、《海洋權益與中國崛起》、《渤海啟示錄》、《海洋龍脈》、《縱橫中國海》、《海洋強國夢》等,傳記《一代宗師一赫崇本》,紀實文學《中國深藍夢》,長篇報告文學《闖海的男人》,長篇小說《紅海灘》、《混沌》等30餘部。央視紀錄片《中國向陽紅一向陽紅09》、《蛟龍潛深洋》撰稿,大型海洋文化紀錄片走向海洋》撰稿人之一。潛龍在淵,見龍在田,飛龍在天。
  • 海洋研學講堂——海洋軍事研學的歷史責任
    期間當站到研學基地情人島上遺存的一處古炮臺,面對滄海和少年小海軍抖擻"精、氣、神"無不令人欣喜,令人振奮;令人感慨,令人沸騰。此時,筆者真切地感到,小海軍,承載希望;少年強,則中國強;海洋夢,中國夢,少年志在海疆的海洋研學活動己興起在18000千千米的海岸線上,這告訴我們陽光少年之輩已揮動如椽大筆彩繪建設海洋強國的壯美畫卷而潑墨於萬裏海疆。
  • 海洋文化|《尋找中國海》第四集:河口之海(二)
    著《海權論衡》《海洋權益與中國崛起》《渤海啟示錄》《海洋龍脈》《縱橫中國海》《海洋強國夢》等,傳記《一代宗師一赫崇本》,紀實文學《中國深藍夢》,長篇報告文學《闖海的男人》,長篇小說《紅海灘》《混沌》等30餘部。央視紀錄片《中國向陽紅一向陽紅09》《蛟龍潛深洋》撰稿,大型海洋文化紀錄片走向海洋》撰稿人之一。
  • 走下神壇的GE和人才盤點
    在20世紀創下企業經營管理的奇蹟的企業,現在已經走下神壇了。最近二十年新科技引發的新經濟模式,使GE失去了20世紀70-90年代的光環。儘管如此,作為20世紀企業管理的思想和實踐的引領者,GE留下的許多管理方法,仍然影響著今天很多企業的經營哲學。人才盤點就是其中的一個例子,是GE始創並促使讓全世界的企業將人才管理提高到戰略高度。
  • 海洋文化|《尋找中國海》第一集 :生命之海(二)
    著《海權論衡》、《海洋權益與中國崛起》、《渤海啟示錄》、《海洋龍脈》、《縱橫中國海》、《海洋強國夢》等,傳記《一代宗師一赫崇本》,紀實文學《中國深藍夢》,長篇報告文學《闖海的男人》,長篇小說《紅海灘》、《混沌》等30餘部。央視紀錄片《中國向陽紅一向陽紅09》、《蛟龍潛深洋》撰稿,大型海洋文化紀錄片走向海洋》撰稿人之一。
  • 給海洋地殼做「B 超」
    大家都知道,在醫學上有一種給人體做檢查的方式——B 超,它通過發射聲波穿透人體,當聲波遇到人體內部組織或器官時會產生反射波,通過計算反射波的走時和振幅等參數並進行處理成像
  • 當前世界格局劃分,是大陸法系和海洋法系的對抗
    但實際上美國跟英國之間的聯繫仍然是千絲萬縷的,從文化、信仰、價值觀上看,美國基本都是跟英國一脈相承。這使得在二戰之後,美國取代英國成為世界第一大國後,再通過五眼聯盟跟大英國協的關係,實際上儼然成為了大英國協的實際統領者。大英國協本質上,是英國殖民地通過和平手段脫離英國統治之後,仍然保留一個率屬於大英國協的名義,仍然名義上奉英國女王。大英國協並無實際統治效應,只是有一個「大義」的名分。
  • 田一楓:海洋文明衝突對中美關係的影響
    西方的海洋文明,以殖民、擴張和謀求海洋霸權為己任,海洋成為西方列強對外擴張和爭奪世界霸權的重要場所,而控制海洋和奪取海權的最終目的,還是要將霸權延伸到大陸,從而獲得世界性霸權。正是這樣的海洋文明,造就了號稱「日不落帝國」的英國,也造就了被稱為當今世界唯一超級大國的美國。
  • 老邢說歷史 || 中國為什麼沒有成為海洋國家??
    中國、俄羅斯、印度等就是典型的陸地國家,陸地國家在世界上佔多數;美國、英國、法國等就是典型的海洋國家。海洋國家自詡代表的海洋文明要優越於陸地國家代表的大陸文明。(也有把草原文明單列,老邢以為不妥。草原的根在陸地,應該屬於大陸文明。) 這兩種文明又有什麼區別呢?
  • 【海洋研究】白續輝:中國海洋戰略的時代背景
    當前,中國正處於實現「大國復興」的攻堅階段和實現海洋崛起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海洋哲學變革隨著中國在海上崛起,中國海洋文化價值體系開始得到重塑,並努力擺脫傳統大陸意識禁錮,不再以陸地為本位看待海洋。中國已經正式確立了開放型的海洋觀,全面啟動了海洋方向的利益拓展工程,將海洋利益納入國家經濟規劃、政治規劃中,指明了海洋文化建設方向,積極推動新時期海洋戰略的形成、發展與創新。海洋權益屬於國家利益範疇,海洋戰略則屬於基於軍事安全的國家發展規劃範疇。海洋戰略由海洋權益訴求驅動、由海洋權益框架塑造,是對海洋利益的識別、確認、衡量排序、相對取捨和對獲取模式的設計確定。
  • 深度開發汕頭潮陽海洋旅遊資源
    潮陽位於南海之濱,地處榕江、練江出海口,外海岸線長26.3公裡,海域面積4000多平方公裡。潮陽,因海而得名,也因海而立,因海而生,海洋旅遊資源豐富,同時又是汕頭各縣區中歷史最悠久,潮汕文化、海洋文化特色最鮮明的縣區,是難得的濱海旅遊勝地。但是目前潮陽海洋旅遊開發還處在較為傳統的觀賞旅遊階段,體驗式的深度海洋旅遊開發還有待我們進一步開發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