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最另類的太空實驗,太空性愛無法受孕!

2021-02-13 怪趣冷知識
提示:點擊上方"每日科學"關注我!

國際空間站(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ISS)是一項由六個太空機構聯合推進的國際合作計劃,也指運行於距離地面400公裡的地球軌道上的該計劃發射的太空飛行器。國際空間站將作為科學研究和開發太空資源的手段,為人類提供一個長期在太空軌道上進行對地觀測和天文觀測的機會。到目前為止,在國際空間站上進行的試驗項目已經不計其數,今天給大家盤點下十大最另類的實驗,一起來漲姿勢吧!

10、太空鼠實驗

人類想要探索深太空或者移民其它星球,我們必須找到方法應對長期暴露在強宇宙輻射帶來的影響,長期輻射會導致癌症和基因突變。實驗鼠成為科學家研究輻射的重要工具,科學家將冰凍的老鼠胚胎送入太空,然後將其植入到地球上的代孕老鼠體內。科學家將通過這些老鼠研究壽命、癌症發展以及基因突變等課題。

9、無頭扁形蟲實驗


在地球上,扁形蟲能夠再生細胞取代老化和受損的細胞。2014年9月,科學家將切掉頭部或者尾部的扁形蟲送入到國際空間站,以此研究這種再生能力背後的細胞信號傳導是否在太空中與在地球上有著相同的工作方式。這項研究將幫助我們了解重力對組織再生、受損器官和神經恢復有何影響。

8、西葫蘆實驗


2012年太空人Don Pettit寫微博描述了在國際空間站上通過一顆種子成長起來的一株綠皮西葫蘆,這是在太空種植綠色植物的諸多試驗之一。這項研究的最終目的是通過植物為長期的太空任務提供氧氣和新鮮食物。重力對於普通植物的生長和發育非常重要,但是植物也受到輻射、光線變化和其它太空因素的影響。

7、滅火實驗


由於燃料蒸發、熱量損失以及化學動力學之間的複雜相互作用,火在太空中表現的完全不同。有效的在太空中撲滅火焰需要了解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科學家本月月初在微重力環境下測試了各種滅火劑,他們發現太空中的火燃燒溫度更低、速度更慢而且需要氧氣較少。

6、夜光實驗


太空人在太空拍攝的照片從20世紀60年早期就開始被公眾所熟悉。太空人從太空站拍攝了數百萬張照片,其中近30%拍攝於夜晚,而且這些照片都是最高解析度的夜晚照片。現在科學家們正在尋找人們幫助對這些照片進行分類編目。

5、體育運動實驗


美國宇航局研發出了先進的阻力運動裝置,能通過真空氣缸提供阻力,讓太空人能夠進行在太空進行負載運動。這種阻力運動能夠幫助太空人減少長期太空飛行帶來的骨質疏鬆和肌肉萎縮的症狀。

4、太空中的魷魚實驗

夏威夷短尾魷魚和它共棲的發光菌進入到國際空間站。這項實驗的目的是為了觀察微重力對於依賴細菌存活的動物發育以及對於人類健康的影響。研究人員試驗發現,細菌能夠在微重力環境下在魷魚組織內繁殖。

3、液體流動實驗

液體在太空中的流動與地球上不同,但是我們對於這種流動的物理現象並不完全了解。佛羅裡達理工學院、麻省理工學院以及美國宇航局甘迺迪航天中心的研究人員藉助獨立自主的衛星進行了試驗。這項實驗的目的是為了改善火箭液體燃料箱的計算機模型,讓火箭變得更安全。

2、螞蟻殖民地實驗

這項研究對比了正常重力和微重力環境下的蟻群行為。8個蟻群的各抽取約100隻螞蟻送入太空中,科學家通過攝像機和軟體分析它們的運動方式和互動率。當許多螞蟻集中在小區域中時,許多螞蟻都會在同一片區域不停的轉圈,當蟻群密度低時,每隻螞蟻都會向外行走探索更大的區域。蟻群殖民地的研究數據能夠用於建立各自算法,或者用於解開數學難題。

1、性愛實驗

當人類開始飛向太空後,土豆、番茄、小麥等植物都在太空中培育出了可喜的轉基因品種。於是,科學家準備把繁殖物種的實驗放到人類身上。2001年,美國太空總署打算挑一對有合法夫妻關係的太空人上天。不久,瓊和馬克進入了太空總署官員們的視線。2001年9月的一天,瓊和馬克一起乘坐太空梭飛離了地面,到達美國自由號空間站。但是實驗開始的時候,馬克卻發現,儘管他熱烈響應著妻子的激情,但生殖器的勃起程度,跟地球上相比完全判若兩人。

他們總共做了十多次努力,沒有一次成功。最後終於成功了,但是他發現大部分精液正像汗珠一樣沾附在他的身上。這是因為沒有重力作用,精子不可能噴射,只能一滴一滴地滲出來,由於他與瓊分離過快,大部分精液被帶了出來,留在瓊體內的那點精液,根本不可能導致受孕。

內容來自:創客雜誌

相關焦點

  • 美俄保密5年的太空受孕實驗,結果很意外!
    繁衍,雖是人類統治地球的基本途徑,但當人類將目光投向太空、意欲完成地外殖民時,情況又有所不同。鑑於整個太空普遍存在的嚴酷輻射,再加上低重力環境帶來的嚴峻挑戰,太空繁殖技術一度成為無法突破的技術難關。不過,作為老對手的美俄,卻偏偏不信邪,他們從上世紀70年代起,便秘密進行過人類太空受孕實驗。
  • 【天宮佇立】五大神秘太空實驗盤點,中國為何一定要有自己的空間站!?
    爆炸將輻射塵拋射到大氣中,超過320萬民眾遭受核輻射侵害,劑量甚至超過廣島原子彈400倍以上,城市變做鬼城,兩萬年之內,人類都無法踏足。十個實驗成果,唯獨把」太空人端粒變長「這研究稱為」最矚目發現「,真是萬萬沒想到,上個太空居然還有這等意外收穫啊~不過遺憾的是,Scott回到地球後,這些端粒很快就又短回去了,
  • 太空垃圾之十大「太空肇事案」
    2最重的太空垃圾   俄羅斯「和平」號空間站服役15年後於2001年3月23日墜入地球大氣層。重達286600磅的空間站是迄今為止地球軌道中最重的物體,有1500個殘骸碎片落在地球表面。   5太空飛船部件墜落   1966年3月,巴西裡約內格羅發現了太空飛船殘骸,這些金屬部件經鑑別是來自土星發展測試衛星(SA-5)的一級推進器,該太空飛船是於1964年發射的,1966年4月30日從外太空進入地球大氣層。
  • 動態 我國將啟動首次太空腦—機交互實驗
    隨著我國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太空實驗室——天宮二號的成功發射,由天津大學神經工程團隊負責設計研發的在軌腦-機交互及腦力負荷、視功能等神經工效測試系統也一同進入太空,將開啟首次太空腦-機交互實驗。「腦-機交互將是未來人-機通信交互的最高形態。」
  • 手繪動畫丨太空實驗大管家
    「發射太空飛行器不是為了聽個響,最終目的還是在太空利用有效載荷開展空間科學實(試)驗及應用研究」那麼有效載荷究竟是什麼?如何運行管理有效載荷?
  • 太空中,男性太空人的這種致命疾病,只有女太空人才能治!
    太空對於人類來說,那是一個全新的世界,當然不只是對它的探索帶給我們的認知,還有它和地球上完全不一樣的環境,所以從第一天上太空起,太空人就在不斷的適應太空環境
  • NASA的雷射通信技術,在太空中安全進行科學實驗
    該任務的太空測試計劃衛星-6(STPSat-6)太空飛行器承載了NASA的雷射通信中繼演示(LCRD)和NASA-US海軍研究實驗室紫外線光譜-日冕探測器(UVSC探路者)。圖片來源:NASA/JoelKowskyNASA的雷射通信中繼演示(LCRD)和NASA-U.S.用於研究太陽輻射的海軍研究實驗室太空天氣有效載荷於美國東部時間12月7日星期二凌晨5點19分升空。
  • 載人航天之前,ISRO將用「人形機器人」進行太空實驗
    Before humans, 'humanoids' to do experiments in space在載人航天之前,ISRO將用「人形機器人」進行太空實驗>使用一個人形機器人——類似人類的機器人,在太空中進行兩次實驗
  • 那些獻身太空探索的猴子們 猴年說猴
    雖然研究者們在理論上提出了許多可能,但唯有實驗才能得到這些問題的確切答案。而太空猴阿爾伯特,承擔的正是這個使命。火箭起飛後,成功飛到了63Km的高度。但返回過程中,降落傘出現了問題,阿爾伯特的座艙不幸墜毀。事後的分析,發現了更加令人失望的事實:在整個飛行過程中,座艙內的生理監測設備沒有記錄下任何呼吸和心跳數據。研究人員推測,由於座艙設計的不合理,阿爾伯特很可能在發射之前就已經因呼吸困難去世了。
  • 頭條 美媒稱美國應在太空與中國合作:獨自無法實現太空使命
    ,什麼人在利用太空,這個問題對於地球人來說正變得越來越重要。文章稱,實際上,現在美國同中國的競爭在某些方面有點像冷戰時期美國同前蘇聯的太空競賽。不過,今天的競賽是在一種完全不同的氛圍下進行的。太空不再是軍方的專利,隨著天空變得日益擁擠,意外衝突所造成的損失正在上升。當今許多民用太空項目都在努力增加日益削減的預算以應對開支的攀升,大多數國家都無法獨自開展宏偉的太空項目。
  • 青少年空間站搭載實驗徵集 閩北小山城農村娃的設計也能上太空
    除了震撼於中國航天的成就和航天人的貢獻,這些學生更想在太空中驗證自己設計的空間站搭載實驗。空間搭載實驗有什麼樣的要求呢,青少年的中國宇航學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王一然說,利用太空飛行器在太空中做實驗的機會是很難得的。
  • 太空水球"沸騰"了!中國空間站首次太空授課!
    「太空教師」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在中國空間站為廣大青少年帶來了一場精彩的太空科普課,這是中國空間站首次太空授課活動。在約60分鐘的授課中,神舟十三號飛行乘組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生動介紹展示了空間站工作生活場景,演示了微重力環境下細胞學實驗、人體運動、液體表面張力等神奇現象,並講解了實驗背後的科學原理。
  • 太空垃圾 從何掃起
    太空垃圾變軌需要額外耗能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航天學院教授聞新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按國際要求,一般情況下,太空飛行器在壽命結束後,需要進行變軌進入南太平洋的「太空垃圾場」,而火箭殘骸或其他較大的衛星碎片,會因技術無法規避而形成太空垃圾。自2000年以來,諸如太空垃圾協調委員會等國際組織制定了實現空間可持續性的準則。
  • 【太空】歷史性時刻!中國人首次太空跑步
    很多人關心我和景師兄在太空中怎樣鍛鍊身體,與地面健身相比有哪些不一樣的感覺。昨天我們主要做了拉力器鍛鍊,晚上穿了企鵝服。從記錄來看,陳冬在太空蹬車的運動量峰值接近他在地面的最高水準。我們分析,最初跑不起來,是姿態控制的問題,對於剛到太空的人來說,姿態適應需要時間。
  • 中國 太空學校 世界第一
    一丶太空船需要發射升空安全比例第一丶培訓熟練的太空技工太空船不是需要5吋晶片,而是擁有精緻製造技術的高階技工。第二丶設立太空學校公費保障終身工作,招收中考600分以上的學生,專業學程:中學丶高校丶碩博士等,培訓成為太空製造高階技工。電腦軟體學程必修,協助高階技工生產高度精密零件。
  • 太空生活這個樣
    將進行四大類16項在軌實(試)驗項目航天員太空挺忙的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和神舟十一號飛船「組合」30天,意味著航天員有足足30天的「太空資源」,可以用來完成相應的科學實驗,以及需要他們自身參與的太空試驗。
  • 第一個進入太空的華人——王贛駿
    1985年4月29日,王贛駿乘坐「挑戰者」號太空梭開始了為期7天的太空飛行(任務代號:STS-51-B),並完成自己設計物理實驗,成為第一位進入太空的華人,也成為第一位在太空完成自己所設計物理實驗的科學家。王贛駿出生於1940年6月16日,祖籍江蘇鹽城,生於江西。出生後不久,即隨父母遷居重慶。
  • 從太空看地球,美不勝收!太空影像的新時代正在到來
    航天員湯洪波 攝「太空影像」一詞也越來越多的被媒體及影友提及。中國進入空間站時代後,航天員們除了在太空裡的國家實驗室從事繁重的科研實驗工作之餘,還積極開展影像創作的實踐,加之空間站艙內艙外設置的多個固定攝像頭以及出艙航天服頭頂上的移動攝像機,為我們了解航天員的太空生活欣賞美麗的太空景象提供了一個嶄新的視角。
  • 知行之旅‖走進美國國家航天局—甘迺迪太空中心探秘之旅
    美國國家航天局—甘迺迪太空中心探秘之旅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是世界著名的航空航天機構,自1958年成立以來,nasa始終站在地球科學和太空探索研究的前沿。1958年,美國成功發射了第一顆人造衛星「探險者1號」,拉響了nasa大舉進軍太空的號角。之後,一系列裡程碑式的太空項目將各種無人飛行器和載人航天飛船帶入人們的視野。這些偉大的太空計劃都是在大名鼎鼎的甘迺迪航天中心(ksc)完成發射的。
  • Calling 太空 | 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為什麼看上去金閃閃的?
    在與火箭分離後,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會獨立飛行29天,最終在距離地球約150萬公裡的位置完成升空任務。作為著名的哈勃空間望遠鏡的繼任者——詹姆斯·韋伯望遠鏡,由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歐洲航天局(ESA)和加拿大航天局(CSA)共同研發,被稱為這個十年中人類觀察宇宙的理想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