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戰,亦稱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以德意日三個法西斯軸心國及僕從國與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進行的第二次全球規模戰爭。這第二次世界大戰與第一次世界大戰相差的時間並不算遠,規模卻遠遠超過了一戰,一戰所涉及的參戰人口不過是六千五百萬。到二戰被捲入的人口卻多達二十億,範圍從亞洲到歐洲,從大西洋到太平洋。
它可以說是深刻地的改編了人類歷史,其影響廣泛地涉及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文化和科技各個層面,也留下了無數在戰爭史上留名的戰役。比如說波蘭閃擊戰、不列顛之戰、莫斯科保衛戰、中途島海戰等等,今天便來盤點一下二戰中最經典的四場戰役,皆是教科書式的案例。中國有一戰役上榜,你知道都是哪些戰役嗎?
諾曼第登陸
1941年9月,也就是敦刻爾克大撤退的第二年,史達林就向邱吉爾提出在歐洲開闢第二戰場對德國實施戰略夾擊的要求。但當時美國尚未參戰,英國戰後倖存根本無力組織這樣大規模的戰略登陸作戰,所以只是派出小部隊對歐洲大陸實施偷襲騷擾。美國參戰後局勢就不一樣了,蘇英開始重新考慮這個計劃,便有了人們所見的諾曼第登陸。
1944年6月6日早6時30分,盟軍先頭部隊17.6萬人從英國跨越英吉利海峽,搶灘登陸諾曼第。攻下猶他、奧馬哈、金灘、朱諾和劍灘五處。隨後,288萬盟軍如潮水般湧入法國,勢如破竹。成功開闢了歐洲的第二戰場,即使到目前為止,這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一次海上登陸作戰。諾曼第登陸,使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略態勢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庫爾斯克會戰
蘇德戰爭的前期,由於法西斯的突然襲擊,蘇軍一路潰敗。一直到1942年6月爆發的史達林格勒會戰,雙方在烏克蘭東部陷入膠著,互有勝負。不過蘇軍真正轉入戰略反攻階段,是在庫爾斯克會戰,這一戰還是二戰中最大的坦克會戰、最大規模的一場對攻戰役。蘇德雙方共出動了近8000輛坦克,投入超過150萬名士兵,空軍參戰飛機超過5000架。
如此規模可謂是前所未有,雖然蘇軍也為庫爾斯克會戰付出了慘重代價,損失兵力八十多萬、坦克三千多輛。但這一戰後德國永久性地喪失了戰爭主動權,歐洲東線的戰局演變成了蘇軍的長途進攻,蘇聯人收復了所有失地並且一路攻進德國佔領柏林。所以說庫爾斯克會戰是蘇德戰爭的分水嶺,戰線德國不可一世,戰後蘇軍從防禦轉為反攻。
偷襲珍珠港
雖然偷襲珍珠港依然存在著很多的爭議,比如說美國事先是否知曉日本偷襲,或者說這件事根本就是美國人自己為參戰搗鼓出來的?這些爭議皆源於一些疑點,到底如何還不得而知,從長期的角度來看珍珠港對日本來說也是一個徹底的災難。但就其戰略目的而言,對珍珠港的襲擊,從短期和中期的角度來看是一次輝煌的勝利。
它的結果遠遠超過了它的計劃者最遠的設想,在整個戰爭史上,這樣的成果也是很罕見的。在這一事件中,美國的八艘戰列艦有四艘被擊沉、一艘擱淺,其餘都受重創。還有六艘巡洋艦和三艘驅逐艦被擊傷,188架飛機被擊毀,數千官兵傷亡。此後六個月中,美國海軍在太平洋戰場上無足輕重,日本順勢佔領整個東南亞、太平洋西南部。
臺兒莊戰役
日軍從七七事變後相繼佔領上海、南京、濟南,囂張氣焰更是一方不可收拾,計劃以南京、濟南為基地夾擊徐州。臺兒莊是南下徐州的最後一道屏障,舉世聞名的京杭大運河橫貫全境,戰略位置十分重要。中國軍隊也清楚看到了這一點,老蔣曾三次親赴徐州視察、督導、調配兵力,戰役由李宗仁、白崇禧、孫連仲、湯恩伯、張自忠等抗日名將指揮。
在歷時一個月的激戰中,中國約投入29萬的兵力,日軍參戰人數約5萬人。後以傷亡五萬餘人的代價,斃傷日軍約兩萬餘人,這是全面抗戰以來取得的最大勝利。它打擊了日軍的校長氣焰,對全民族士氣的鼓舞非常大,也改變了國際視聽。此前國際對中國抗戰前途大多抱悲觀的看法,這一戰勝利消息傳出後,提高了在國際上的地位並未爭取外援增添了有利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