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小勁,清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政治學系系主任、教授
摘要:應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邀請,國家主席習近平於10月19日至23日對英國進行國事訪問。在中英全面戰略夥伴關係步入第二個十年、中歐建交40周年之際,習近平主席首次對英國進行國事訪問,全面推動中英關係發展,開啟中英全面戰略夥伴關係黃金時代,為中歐合作注入了新動力,為中西交流互鑑譜寫了新篇章。那中英文化軟實力發展有哪些不同,中國又能向英國借鑑什麼?求是網特邀清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政治學系系主任,博導張小勁教授為大家解讀。
訪談嘉賓:
張小勁
清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政治學系系主任,博導
訪談主持:
劉小暢
訪談嘉賓:張小勁教授,清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政治學系系主任,博導
精彩觀點:
■英國作為一個民族國家本身包含著極其豐富的文化積澱,蘊藏著或者說培育出的巨大創造力,為世界文化寶庫持續帶來了豐富的內容。這種豐富的歷史積澱和巨大的創造力,無疑為英國的軟實力帶來了巨大的增強作用,而且在英國「硬實力」相對下降的情況下得到更加充分的展現,而且相對延緩甚至補強了「硬實力」的衰減。
■軟實力補償了硬實力的減退,減縮了硬實力收縮的空間,甚至通過文化產業和教育事業的發展還將文化軟實力轉化成硬實力的構成。這對中國發展文化軟實力確實有很大的啟發、意義和價值。
■作為一個經濟上長期落後、對外聯繫由於各種原因而處於中斷或窄化的國家,中國只是在最近三十多年才全面擁抱外部世界,才開始高度關注文化軟實力建設的問題,這種滯後性和積累性的缺陷不能不影響中國軟實力的現狀。
■從這方面來講,我們這三十年來最重要的成功經驗就是對外開放;開放才能有更好的交流,交流才能實現相互理解,而相互理解才能有相互的學習和影響。這才是文化軟實力增長的一個關鍵所在。
訪談實錄:
求是網:張老師您好,今天我們訪談的主要內容是中英文化軟實力對比及對中國的借鑑作用。首先第一個問題,您認為英國的文化軟實力有哪些主要特點?
張小勁:坦率地講,英國的文化軟實力之強大在世界範圍內都是首屈一指的。一方面,英國有著極其突出的語言優勢,因為英語是國際通用程度最高的語言;另一方面,英國作為一個民族國家本身包含著極其豐富的文化積澱,蘊藏著或者說培育出的巨大創造力,為世界文化寶庫持續帶來了豐富的內容。這種豐富的歷史積澱和巨大的創造力,無疑為英國的軟實力帶來了巨大的增強作用,而且在英國「硬實力」相對下降的情況下得到更加充分的展現,而且相對延緩甚至補強了「硬實力」的衰減。
因此,英國文化軟實力的第一個特點就是有非常豐厚的歷史積澱,這是不容置疑的。無論經典文學意義上的文學作品,包括這次習主席訪問英國時女王作為禮物送給習主席的《十四行詩》,也包括習主席不斷引用的莎士比亞的作品,應當還包括英國歷史上的各種文化形態,甚至是思想大師的典,以及其他的一些成文文獻,都已經構成了世界文明寶庫最為珍貴的組成部分。由這個特點延伸出的,就是英國的軟實力對世界各國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對現在的思考模式,對文學欣賞標準,都有重大的影響,這是非常強大的。這也是當年的馬克思恩格斯,包括鄧小平,都曾反覆肯定過,強調過的。
第二個特點是,英國文化軟實力還體現在對於當下的流行文化、流行時尚以及日常休閒生活的享樂,也有很深的影響。例如,《哈利波特》以小說和電影的方式在十多年裡實現了全球性的廣泛傳播,這是相當長的一個時期以來所僅見的一種文化現象。英國足球文化的發達與擴散也是一例。這一次習主席也專程訪問了曼城隊。實際上有專門的調查數據證據表明,在世界球迷數量排名前十的足球俱樂部裡,英國足球俱樂部佔據了半壁江山,總量高達近10億。我們做過的調查也證實,中國大眾對歐洲的認知、對英國的認知,至少在男性群體中,主要是通過觀看英國足球獲得的。再比如說我們講「披頭四」的歌曲,至今傳唱不休,其實是用一種歌曲形式來講述特定的時代觀念,這在當時是一種創新,同時,歌曲的歌詞也體現了一種全球性的普遍價值,所以才取得了廣泛的影響,包括在世界各國的反響。在這個意義上講,這是其他國家的文化軟實力難以達到的高度。
求是網:英國文化軟實力的這些特點,對於中國目前的文化軟實力建設有什麼借鑑意義嗎?
張小勁:一個關鍵的借鑑意義就在於,英國文化軟實力的影響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甚至說是促進了國家整體實力的上升。以一個島國的體量來說,雖然英國早年的文化推進和擴散當中既有殖民主義的理念又有為大英帝國服務的因素,但伴隨著時代的變遷,其文化軟實力的內涵和外延均有巨大的改變。尤其是近些年來,其文化軟實力的增長,伴隨著國家整體實力的相對收縮,反而更加凸現出文化軟實力很強大的一面。所以,在這個意義上講,軟實力補償了硬實力的減退,減縮了硬實力收縮的空間,甚至通過文化產業和教育事業的發展還將文化軟實力轉化成硬實力的構成。這對中國發展文化軟實力確實有很大的啟發、意義和價值。也許正是因為這樣,英國始終是我們在文化教育、文學寫作和其他形態的文化推廣方面進行學習和借鑑的對象。這也是為什麼我們有這麼多的留學生赴英學習,而英國很多教師和知識分子會在世界各國從事文化活動最重要的原因。
求是網:中國的文化軟實力近年來呈現出什麼樣的發展特徵?
張小勁:至少在我看來,第一個值得注意的特徵是,中國軟實力發展到目前的程度和水平,較之過去已經取得了很大的進步,有很明顯的發展。但是客觀地講,我們的文化軟實力及其傳播可能還存在一些短板;我們的文化精粹和思想精華,由於語言的障礙還無法順暢地擴散到外部世界。我們目前的文化整體發展狀況,包括媒體界的文化修養和文化素質由於面對新的全球化時代的各種挑戰,呈現出不太適應的狀態;進而言之,我們的文化創造力又處在一種搖擺和不確定的狀態。因此,我們確實很難能夠拿出一些既有時代特徵又具有深厚價值內涵的、傳播且影響到全球的文化作品。
第二個特點是,與英國這種幾乎是全民性的文化軟實力的發展模式相比,我們的文體軟實力發展中政府決策和政府直接介入的色彩更加突出。在文化軟實力氣的初期發展階段,政府的全面介入會起到關鍵性的作用,但從長遠來看卻可能會造成與外部世界的接軌是否契合、是否相當的問題,造成不利於全民化參與以及全民參與下的個體創造力迸發的問題。此外,還必須指出的是,作為一個經濟上長期落後、對外聯繫由於各種原因而處於中斷或窄化的國家,中國只是在最近三十多年才全面擁抱外部世界,才開始高度關注文化軟實力建設的問題,這種滯後性和積累性的缺陷不能不影響中國軟實力的現狀。
求是網:您能向我們舉一些具體的例子嗎?
張小勁:有些是非常有意思的現象。在九十年代末的時候,我擔任了中國-歐盟高等教育合作項目的項目主任。那時候中國項目管理辦公室一項重要工作就是到各個高校去宣講和輔導,力爭使中國學者的個人簡歷能夠具有「可讀性」或「可理解性」。因為那時高校優秀教師所獲得的頭銜和獎勵都是中國語境下才能明白,而歐洲學者會感到極度困惑的,比如說「新長徵突擊手」(pioneerintheNewLongMarch),比如說「勞動模範」(LabourModel),還有「標兵」(pace-maker),「跨世紀人才」乾脆就無法翻譯了。我們要幫助中國學者修改完善個人簡歷,而且還寫報告給教育部,建議未來的評獎要考慮國際通行程度的問題。類似的情況還有很多,也出現了很多令人涕笑皆非的故事。
從那時起到現在,這種「文化隔膜」的狀態已經發生了極大的改變。我們可以看到的是,一方面,中國在許多方面已經與外部世界有了深度的「嵌套」,例如我們現在的國民教育體系、學制安排和學位制度,甚至包括學位服的規定,都與世界其他國家的教育制度有著明顯的通約性;甚至我們這裡所談論的「軟實力」,也是源自於外國。另一方面,外部世界也開始理解中國、甚至受到中國的影響,儘管還是碎片化、零散化的。
從這方面來講,我們這三十年來最重要的成功經驗就是對外開放;開放才能有更好的交流,交流才能實現相互理解,而相互理解才能有相互的學習和影響。這才是文化軟實力增長的一個關鍵所在。過去,在我們關起門的時候,我們既難以知道外部世界是怎麼樣的,也很難以同外部世界進行交流。因此,中國要發展文化軟實力,首先就必須堅定不移地繼續對外開放,並在此基礎上汲取一切值得學習的外國經驗和文化。
求是網:再次感謝張老師接受我們的採訪!
(編輯:沈御風)
來源:求是訪談第61期,2015年10月
http://www.chinathinktanks.org.cn/content/detail/id/2903286
薈萃智庫思想、推動智庫合作、提升智庫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