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文化軟實力發展對中國有哪些借鑑意義

2021-02-25 中國智庫網

作者:張小勁,清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政治學系系主任、教授

摘要:應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邀請,國家主席習近平於10月19日至23日對英國進行國事訪問。在中英全面戰略夥伴關係步入第二個十年、中歐建交40周年之際,習近平主席首次對英國進行國事訪問,全面推動中英關係發展,開啟中英全面戰略夥伴關係黃金時代,為中歐合作注入了新動力,為中西交流互鑑譜寫了新篇章。那中英文化軟實力發展有哪些不同,中國又能向英國借鑑什麼?求是網特邀清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政治學系系主任,博導張小勁教授為大家解讀。

 

訪談嘉賓:

張小勁

清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政治學系系主任,博導

訪談主持:

劉小暢

訪談嘉賓:張小勁教授,清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政治學系系主任,博導

 

精彩觀點:

 

■英國作為一個民族國家本身包含著極其豐富的文化積澱,蘊藏著或者說培育出的巨大創造力,為世界文化寶庫持續帶來了豐富的內容。這種豐富的歷史積澱和巨大的創造力,無疑為英國的軟實力帶來了巨大的增強作用,而且在英國「硬實力」相對下降的情況下得到更加充分的展現,而且相對延緩甚至補強了「硬實力」的衰減。

 

■軟實力補償了硬實力的減退,減縮了硬實力收縮的空間,甚至通過文化產業和教育事業的發展還將文化軟實力轉化成硬實力的構成。這對中國發展文化軟實力確實有很大的啟發、意義和價值。

 

■作為一個經濟上長期落後、對外聯繫由於各種原因而處於中斷或窄化的國家,中國只是在最近三十多年才全面擁抱外部世界,才開始高度關注文化軟實力建設的問題,這種滯後性和積累性的缺陷不能不影響中國軟實力的現狀。

 

■從這方面來講,我們這三十年來最重要的成功經驗就是對外開放;開放才能有更好的交流,交流才能實現相互理解,而相互理解才能有相互的學習和影響。這才是文化軟實力增長的一個關鍵所在。

 


訪談實錄:

 

求是網:張老師您好,今天我們訪談的主要內容是中英文化軟實力對比及對中國的借鑑作用。首先第一個問題,您認為英國的文化軟實力有哪些主要特點?

 

張小勁:坦率地講,英國的文化軟實力之強大在世界範圍內都是首屈一指的。一方面,英國有著極其突出的語言優勢,因為英語是國際通用程度最高的語言;另一方面,英國作為一個民族國家本身包含著極其豐富的文化積澱,蘊藏著或者說培育出的巨大創造力,為世界文化寶庫持續帶來了豐富的內容。這種豐富的歷史積澱和巨大的創造力,無疑為英國的軟實力帶來了巨大的增強作用,而且在英國「硬實力」相對下降的情況下得到更加充分的展現,而且相對延緩甚至補強了「硬實力」的衰減。

 

因此,英國文化軟實力的第一個特點就是有非常豐厚的歷史積澱,這是不容置疑的。無論經典文學意義上的文學作品,包括這次習主席訪問英國時女王作為禮物送給習主席的《十四行詩》,也包括習主席不斷引用的莎士比亞的作品,應當還包括英國歷史上的各種文化形態,甚至是思想大師的典,以及其他的一些成文文獻,都已經構成了世界文明寶庫最為珍貴的組成部分。由這個特點延伸出的,就是英國的軟實力對世界各國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對現在的思考模式,對文學欣賞標準,都有重大的影響,這是非常強大的。這也是當年的馬克思恩格斯,包括鄧小平,都曾反覆肯定過,強調過的。

 

第二個特點是,英國文化軟實力還體現在對於當下的流行文化、流行時尚以及日常休閒生活的享樂,也有很深的影響。例如,《哈利波特》以小說和電影的方式在十多年裡實現了全球性的廣泛傳播,這是相當長的一個時期以來所僅見的一種文化現象。英國足球文化的發達與擴散也是一例。這一次習主席也專程訪問了曼城隊。實際上有專門的調查數據證據表明,在世界球迷數量排名前十的足球俱樂部裡,英國足球俱樂部佔據了半壁江山,總量高達近10億。我們做過的調查也證實,中國大眾對歐洲的認知、對英國的認知,至少在男性群體中,主要是通過觀看英國足球獲得的。再比如說我們講「披頭四」的歌曲,至今傳唱不休,其實是用一種歌曲形式來講述特定的時代觀念,這在當時是一種創新,同時,歌曲的歌詞也體現了一種全球性的普遍價值,所以才取得了廣泛的影響,包括在世界各國的反響。在這個意義上講,這是其他國家的文化軟實力難以達到的高度。

 

求是網:英國文化軟實力的這些特點,對於中國目前的文化軟實力建設有什麼借鑑意義嗎?

 

張小勁:一個關鍵的借鑑意義就在於,英國文化軟實力的影響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甚至說是促進了國家整體實力的上升。以一個島國的體量來說,雖然英國早年的文化推進和擴散當中既有殖民主義的理念又有為大英帝國服務的因素,但伴隨著時代的變遷,其文化軟實力的內涵和外延均有巨大的改變。尤其是近些年來,其文化軟實力的增長,伴隨著國家整體實力的相對收縮,反而更加凸現出文化軟實力很強大的一面。所以,在這個意義上講,軟實力補償了硬實力的減退,減縮了硬實力收縮的空間,甚至通過文化產業和教育事業的發展還將文化軟實力轉化成硬實力的構成。這對中國發展文化軟實力確實有很大的啟發、意義和價值。也許正是因為這樣,英國始終是我們在文化教育、文學寫作和其他形態的文化推廣方面進行學習和借鑑的對象。這也是為什麼我們有這麼多的留學生赴英學習,而英國很多教師和知識分子會在世界各國從事文化活動最重要的原因。

 

求是網:中國的文化軟實力近年來呈現出什麼樣的發展特徵?

 

張小勁:至少在我看來,第一個值得注意的特徵是,中國軟實力發展到目前的程度和水平,較之過去已經取得了很大的進步,有很明顯的發展。但是客觀地講,我們的文化軟實力及其傳播可能還存在一些短板;我們的文化精粹和思想精華,由於語言的障礙還無法順暢地擴散到外部世界。我們目前的文化整體發展狀況,包括媒體界的文化修養和文化素質由於面對新的全球化時代的各種挑戰,呈現出不太適應的狀態;進而言之,我們的文化創造力又處在一種搖擺和不確定的狀態。因此,我們確實很難能夠拿出一些既有時代特徵又具有深厚價值內涵的、傳播且影響到全球的文化作品。

 

第二個特點是,與英國這種幾乎是全民性的文化軟實力的發展模式相比,我們的文體軟實力發展中政府決策和政府直接介入的色彩更加突出。在文化軟實力氣的初期發展階段,政府的全面介入會起到關鍵性的作用,但從長遠來看卻可能會造成與外部世界的接軌是否契合、是否相當的問題,造成不利於全民化參與以及全民參與下的個體創造力迸發的問題。此外,還必須指出的是,作為一個經濟上長期落後、對外聯繫由於各種原因而處於中斷或窄化的國家,中國只是在最近三十多年才全面擁抱外部世界,才開始高度關注文化軟實力建設的問題,這種滯後性和積累性的缺陷不能不影響中國軟實力的現狀。

 

求是網:您能向我們舉一些具體的例子嗎?

 

張小勁:有些是非常有意思的現象。在九十年代末的時候,我擔任了中國-歐盟高等教育合作項目的項目主任。那時候中國項目管理辦公室一項重要工作就是到各個高校去宣講和輔導,力爭使中國學者的個人簡歷能夠具有「可讀性」或「可理解性」。因為那時高校優秀教師所獲得的頭銜和獎勵都是中國語境下才能明白,而歐洲學者會感到極度困惑的,比如說「新長徵突擊手」(pioneerintheNewLongMarch),比如說「勞動模範」(LabourModel),還有「標兵」(pace-maker),「跨世紀人才」乾脆就無法翻譯了。我們要幫助中國學者修改完善個人簡歷,而且還寫報告給教育部,建議未來的評獎要考慮國際通行程度的問題。類似的情況還有很多,也出現了很多令人涕笑皆非的故事。

 

從那時起到現在,這種「文化隔膜」的狀態已經發生了極大的改變。我們可以看到的是,一方面,中國在許多方面已經與外部世界有了深度的「嵌套」,例如我們現在的國民教育體系、學制安排和學位制度,甚至包括學位服的規定,都與世界其他國家的教育制度有著明顯的通約性;甚至我們這裡所談論的「軟實力」,也是源自於外國。另一方面,外部世界也開始理解中國、甚至受到中國的影響,儘管還是碎片化、零散化的。

 

從這方面來講,我們這三十年來最重要的成功經驗就是對外開放;開放才能有更好的交流,交流才能實現相互理解,而相互理解才能有相互的學習和影響。這才是文化軟實力增長的一個關鍵所在。過去,在我們關起門的時候,我們既難以知道外部世界是怎麼樣的,也很難以同外部世界進行交流。因此,中國要發展文化軟實力,首先就必須堅定不移地繼續對外開放,並在此基礎上汲取一切值得學習的外國經驗和文化。

 

求是網:再次感謝張老師接受我們的採訪!

 

(編輯:沈御風)

來源:求是訪談第61期,2015年10月

http://www.chinathinktanks.org.cn/content/detail/id/2903286

中國智庫網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辦,全國政策諮詢信息交流協作機製成員單位共同建設,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信息中心承辦。網站致力於搭建以政府系統智庫為主體的信息交流與合作平臺。


薈萃智庫思想、推動智庫合作、提升智庫成就

相關焦點

  • 【鄭一省 陳俊源】軟實力研究的新突破——評《遠親與近鄰——中美日印在東南亞的軟實力》
    為此,作者指出,中國需要借鑑日本的經驗,重視國內問題的外部示範性、開拓對外交往的渠道、注重與國外民間社會的交往。再次是探討中美日印在泰國的軟實力。該書的調查顯示,中國在泰國的經濟軟實力、文化軟實力、外交軟實力和政治軟實力都排在第一,而日本四個方面都排在第二,美國的經濟軟實力和政治軟實力排在第三,文化軟實力和外交軟實力排在最後,而印度軟實力的各項指標排名則恰好與美國相反。
  • 專訪約瑟夫•奈:中國軟實力不足在於社會自由度不高
    但是如果中國在經濟發展的同時,注重提升軟實力,增強自身的吸引力,這對鄰國的威脅感就會降低,國與國之間的爭端也會減少。從這個角度來講,我認為中國領導人強調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策略是非常明智之舉。張梅:您剛才提到總部設在倫敦的英國國際諮詢公司Portland近日發布的一項關於國家軟實力30強的報告,事實上,在這份報告中中國僅位列第30名,排名在日本、韓國和新加坡之後,對此,您怎麼看?
  • 德意志帝國的教訓對中國有重大借鑑意義
    中國要吸取德意志第二帝國的教訓之處: 1.不要過度刺激民族主義,過分了就演變成民族優越感,會失控;不要操縱民意和民族情緒,而是提供本國人民平等發展空間,提升治理能力實現現代化;2.聯盟戰略問題:大國之間的聯盟相當於企業家之間的擔保,有連帶責任的風險,一旦一方捲入戰爭,根據盟約,就被捲入
  • 在美國看中國軟實力的變遷
    美國人對像我這樣來自中國的人也充滿了好奇,回頭看,那更多的是友好的好奇。一些美國學者也開始研究中國的軟實力。他們認為,在上世紀90年代末和二十世紀初,中國有官員和學者意識到了要表達中國文化的重要性,即中國文化的復興。而軟實力之義首次在中國高層明確提出,是2007年秋天一次會議上,當時的最高領導人說: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必將伴隨著中華文化的繁榮興盛。
  • 約瑟夫·奈:軟實力理論
    2004年,他在新著中較為完整地闡述了軟實力概念:軟實力是通過吸引而非強迫或收買的手段來達已所願的能力。它源於一個國家的文化、政治觀念和政策的吸引力。如果我國的政策在他人看來是合理的,我們的軟實力就自然得以增強。他把軟實力歸結為一個國家由文化、政治觀念和政策的吸引力而在國際社會產生的感染效果。
  • 【大國戰略】龐中英:美國「軟實力」不是全球標準——寫在「軟實力」概念提出25周年之際
    書中,他首次提出了「軟實力」的概念。後來,奈在當年的《外交政策》雜誌上發表了《軟實力》(Soft Power)一文,較為清晰地論述了這一詞的基本內涵。從此,「軟實力」一詞不脛而走,在美國和全球流行。奈也被尊稱為「軟實力之父」。「軟實力」概念誕生25周年後,對這一概念在全球流行的歷史與現狀進行回顧及反思,無疑具有重要的學術意義。
  • 名詞解釋丨軟實力
    因此,軟實力是通過吸引而非強迫或收買的手段來達到自己目的的能力,是一種軟性的同化權力。他指出,如果一個國家可以使其權力被其他國家視為合法,則它將遭受更少對其所期望的目標的抵制。如果其文化與意識形態有吸引力,其他國家將更願意追隨其後。如果該國能夠建立與其社會相一致的國際規範,則它無需被迫改變。
  • 什麼是軟實力?
    硬實力(Hard Power)包括土地面積和人口等基本資源、軍事力量、經濟力量和科技力量等,軟實力(Soft Power)則分為國家的凝聚力、文化被普遍認同的程度和參與國際機構的程度等。劉備也是一個典型的軟實力人才,他硬實力(武藝)不如關羽、張飛,但他強在組織領導能力,能凝聚人才,能堅定目標。  軟實力這個詞之所以現在會頻頻出現,首先是因為約瑟夫·奈創造了這樣一個詞並用它概括了這樣一類能力,其次是因為軟實力在現在這個時代的重要性越來越凸顯了。軟實力越來越重要,是基於中國市場經濟的轉型和人才觀念的轉變。
  • [徐美恆]科幻、科技和文化軟實力:《格薩爾》史詩魔幻敘事解讀
    這其實就是一種輿論控制和心理暗示,是開發和利用文化軟實力治理社會的早期實踐。像總管王在格薩爾出生前給嶺部落人們講述的夢,既可以看成是天人感應,即英雄誕生的一種吉兆;也可以理解為輿論引導和心理暗示,即所謂的日月同輝一類的夢,可能是嶺部落中的智者出于氏族部落生存發展需要,精心編造的故事,目的就是為氏族部落英雄製造輿論,用心理暗示引導人們認同王者。
  • 鄭筱筠:東南亞宗教對中國對外發展戰略的影響
    宗教力是我國對外發展戰略中一種特殊形態的文化軟實力(圖片來源:資料圖)當今世界是全球化浪潮影響下飛速發展的時代,東南亞國家也都面臨著社會的轉型。隨著科技的發展、交通的發達、信息交流的頻繁,宗教在東南亞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等方面的作用得到進一步增強。東南亞地區的地理位置使它在世界政治、經濟、文化、軍事格局中的地位非常重要。
  • 巴基斯坦駐德國大使發布新書《中國人軟實力代碼》
    原標題:巴基斯坦駐德國大使發布新書《中國人軟實力代碼》  新華網法蘭克福3月11日電(記者饒博)由巴基斯坦駐德國大使賽義德·哈桑·賈維德寫作的英文版新書《中國人軟實力代碼》11日在此間發布。包括中國駐法蘭克福總領事梁建全、賈維德和巴基斯坦駐法蘭克福總領事伊姆蒂亞茲·卡齊等在內的中巴各界人士參加發布會。
  • "軟實力"之父​約瑟夫·奈:中美優勢再評估
    美國哈佛大學教授約瑟夫·奈就將綜合國力分為硬實力與軟實力兩種形態。硬實力(HARD POWER)是指支配性實力,包括基本資源(如土地面積、人口、自然資源)、軍事力量、經濟力量和科技力量等;軟實力(SOFT POWER)則分為國家的凝聚力、文化被普遍認同的程度和參與國際機構的程度等。相比之下,硬實力較易理解,而軟實力就複雜一些。
  • "軟實力"提出者:事到如今,我對美國依然有信心
    三十多年過去了,懷抱著這一信念,約瑟夫·奈對1月6日的美國國會暴亂給出了自己的解釋:儘管川普對國家造成了破壞,但美國的軟實力依然「有復原的能力和使我們浴火重生的改革能力」。歷史確實沒有終結,但歷史也會給出答案,我們只能祝美國好運。觀察者網翻譯此文,供讀者參考。
  • 香格裡拉對話和新加坡的軟實力
    放眼亞太,新加坡是為數不多的有一定國際威信和影響力、各方又都可以接受的中間人。事實上,不僅軍事外交上是如此,學術上似乎也是如此。就在半個月前,筆者受邀到新加坡國立大學參加一場關於香港政改的國際會議,在這次會議上,來自中國大陸、中國香港、新加坡和周邊幾個國家的專家學者各抒己見,觀點紛呈,會議氣氛緊張激烈但不失禮貌友好。
  • 踢館 | 055驅逐艦服役對中國海軍有哪些重要意義?
    做個小廣告,推薦個我們自製的H5小遊戲:   堂主人狠話不多,匯作今天一句話: 中國海軍,生日快樂!圖:055對海軍主要的意義有3個:第一是建立自信心,沒有世界最好的裝備,怎麼敢稱自己是世界頂級海軍呢?當前水面艦是我國海軍與世界先進水平差距最小的領域,055率先做出了突破。
  • 模里西斯大使:英國軟實力弱成這樣 還想搞殖民?
    近期,英國公然拒不承認國際上對於印度洋島嶼歸屬權的判決、不肯將島嶼歸還給模里西斯,同時又想往國際刑事法院(ICC)塞入「自己人」,結果遭模里西斯駐聯合國大使「神嘲諷」——  「軟實力都弱成那樣了,還保持殖民姿態。」  據《衛報》9日報導,國際刑事法院首席檢察官即將換人,英國律師卡裡姆·汗(Karim Khan)是最有希望的人選。
  • 吳曉明 | 論中國的和平主義發展道路及其世界歷史意義
    「中國的歷史、文化、傳統、規模、經濟活力和自我形象,都驅使它在東亞尋求一種霸權地位。這個目標是中國經濟迅速發展的自然結果。所有其他大國如英國、法國、德國、日本、美國和蘇聯,在經歷高速工業化和經濟增長的同時或在緊隨其後的年代裡,都進行了對外擴張、自我伸張和實行帝國主義。沒有理由認為,中國在經濟和軍事實力增強後不會採取同樣的做法。」
  • 「綜合國力」是冷戰概念,中國更該關注的是全球「軟實力」排名
    但是,20世紀末期,中國也要「現代化」了,也要「發展」了,也要追求「富強」了,那麼,現代化、發展、富強,是否就是西方說的power?這個問題一直沒有答案。不過,後來,多數情況下,儘管各種論壇在說「強國」,甚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之一也包括「富強」,在理解power上,中國還是迴避了「強」,power最終被翻譯為了「實力」。
  • "軟實力"提出者:美國轉折點到了
    Nye Jr.)的文章稱,川普時代對美國的軟實力並不友好,但美國是一個「有恢復和改革能力的國家」,20世紀60年代美國也遇到了種族暴亂、抗議和越戰泥潭一系列問題,美國隨後通過改革「恢復了軟實力」。作者表示,1月6日的暴亂和「珍珠港事件一樣」,是一個臭名昭著的日子和「轉折點」。在川普下臺後,如果拜登緩解了美國政治的「極化對立」,控制新冠疫情,美國將恢復一系列「軟實力」,重新吸引其他國家。
  • 克里斯多福·沃克:銳實力的意義
    無論是直接出面還是通過聽話的代理,這兩個國家已經在傳媒、文化、智囊、學術和其他領域投入數十億美元,來增強它們的全球影響力。儘管投入了巨額資金,但觀察家卻摸不著頭腦,包括小約瑟夫·奈本人,他們想不通這些專制政權為什麼一直背負著軟實力赤字,即使它們在國際上的姿態已更加強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