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來源與闡釋
20世紀90年代初,哈佛大學教授約瑟夫·奈首創軟實力(Soft Power)概念,從此啟動了軟實力研究與應用的潮流。
軟實力的概念一經提出,便在世界範圍內得到積極響應,世界各國紛紛研究並認真謀劃提升自己的軟實力。
軟實力這個詞一般用在國家、城市、企業等組織概念上,約瑟夫·奈就將綜合國力分為硬實力與軟實力兩種形態。硬實力(Hard Power)包括土地面積和人口等基本資源、軍事力量、經濟力量和科技力量等,軟實力(Soft Power)則分為國家的凝聚力、文化被普遍認同的程度和參與國際機構的程度等。
與國家、城市和企業的軟實力不同,六叔將「個人軟實力」闡釋為:一個人的能力可以分為硬實力和軟實力兩種,軟實力是指沒法用證書考核的能力,比如思維能力、溝通能力、表達能力、情商、領導力、快速學習能力、團隊協作能力、性格品質等,而硬實力是大學文憑、技能等級證書等可以證明的能力。
二、軟實力的時代背景
很多人問,為什麼以前沒聽說過軟實力這個概念,而現在頻頻映入眼帘?
其實,軟實力這種能力從古至今一直存在,因為思維能力、溝通表達能力、性格品質等一直都存在。諸葛亮就是一個典型的軟實力型人才,他強在策劃和謀略。劉備也是一個典型的軟實力人才,他硬實力(武藝)不如關羽、張飛,但他強在組織領導能力,能凝聚人才,能堅定目標。
軟實力這個詞之所以現在會頻頻出現,首先是因為約瑟夫·奈創造了這樣一個詞並用它概括了這樣一類能力,其次是因為軟實力在現在這個時代的重要性越來越凸顯了。
軟實力越來越重要,是基於中國市場經濟的轉型和人才觀念的轉變。以前對人才的考核標準比較單一,只要你拿著大學文憑,就能找到一個好工作。而且,那時大學生數量稀少,所以都是香餑餑。但隨著市場經濟的轉型,人們對人才的觀念也悄悄地發生了改變。比如一般新型企業,不會因為你是碩士、博士就會聘用你,他們用不用你完全取決於你的能力和你能創造的價值。部分「關係企業」或「壟斷企業」,一般也會設試用期,其實就是考察你的真實能力。
總結一下就是,在經歷過對學歷的瘋狂崇拜之後,現在的人才觀念逐漸從「學歷」過渡到「能力」,逐漸意識到高學歷不等於高能力。也就是說,以前只注重拿文憑、考證書,但現在更加關注文憑、證書後面的能力及一些沒法用證書和文憑證明的能力。其實任何東西在經歷狂熱之後都會回歸理性,近些年的英語熱、考研熱、出國熱甚至高考熱,都在回歸理性。
軟實力之所以越來越重要,也與現在「專業就業不對口、工作更換速度加快」的社會形勢有很大關係。
專業就業不對口,是說你從一個專業畢業,但畢業之後你未必有機會從事本專業的工作,學了四年的專業知識不一定派得上用場。那麼這個時候你憑什麼生存呢?答案是軟實力——你在任何一個行業和崗位都能獨立思考、與人溝通、快速學習的能力。這種能力,之前被人們籠統地稱為「綜合素質」或「通用能力」,也就是你在任何崗位都可能要用到的能力,而對有些崗位尤其重要。
而「工作更換速度加快」也是一個新的社會現象。我們的父母或者爺爺那兩代人也許一個工作可以幹一輩子,但現在這種事情越來越少了,基本上每個人一輩子可能要轉換幾個行業、幾個工作,有些畢業生甚至在一年內就換了五六份工作。當職業更換速度越來越快的時候,誰能保證自己的每一份工作,用的都是大學裡學過的專業呢?也就是說,專業知識可能過時,也可能用不上。李開復所說:「不管你在哪個行業或者哪個職位,思維、溝通表達等軟實力都會伴隨你一輩子。」
軟實力教育之所以顯得越來越重要,與傳統教育的某些弊端也有很大關係。
中小學教育方面,很多家長和老師一味重視成績,對學生的心態培養和性格品質的塑造做得非常不夠。其實很多學生之所以淪為「差生」甚至考不上大學,並不是因為他們的智商比別人低,而是因為他們進取心不夠、人際關係不好,對某門課程的意義不明確而沒激起興趣等。所以我經常說,很多家長不注重從軟實力方面來培養孩子,一味地請家教補課是沒有用的。
三、軟實力有多重要?
軟實力包括的能力有很多種,我還想特別提一下獨立思考能力。缺乏獨立思考能力的人,不僅在生活中容易上當受騙,在工作和事業上也不可能有所創新,而且特別容易跟風從眾。
我還見過很多這樣的大學生,每次做事情,他都會先參考他們班的人數比例,比如多少人考研了、多少人參加比賽了、多少人去聽課了、多少人去參加培訓了,然後他再選擇一個人數最多的去做。
比如參加校外培訓或商業實戰活動,很多人報名時,第一句話問的是「多少人報名了」,第二句話問的是「我們學校多少人報名了」,第三句話問的是「男生報了多少,女生報了多少」。
這就顯得很沒獨立思考能力:你參不參加一個活動,為什麼要取決於人數呢?我見過有的人參加活動,二話不說就選了,因為他們很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麼。
缺乏獨立思考能力的人,喜歡參考他人,缺乏主見,容易受他人影響。
四、對軟實力的認知誤區
1、錯誤認知:不需要考試的東西都是不重要的
我們所處的時代正經歷著風起雲湧的大變革,思想觀念更新越來越快,我很奇怪的是,依然有很多學生還是只會考試的機器。在他們的觀念裡,依然秉承著一個信念:凡是不需要考試的東西都是不重要的。
但現實中確實有一類能力是沒法用證書證明的,比如你的思維能力、溝通表達能力,沒人給你發一級思維證書、二級思維證書,也沒有人給你發一級溝通證書、二級溝通證書,更沒人給你發一級表達證書,二級表達證書,但你就能因此認為思維、溝通表達不重要嗎?
如果你是一個老闆,你是要一個思維活躍、創意十足的員工呢,還是用一個思維幼稚、不想事的員工?
如果你是一個老闆,你是要一個人際關係很差、情商很低、沒有團隊協作精神的員工呢,還是要一個情商不錯、善於協作的員工?
2、軟實力這種能力是虛的還是實的?
「軟實力這種能力很虛嗎?」——這是我被問過次數最多的問題,也是明顯沒有經過腦袋的問題。
我歸納了一下,發現說軟實力很虛的人有幾種情況:要麼是「視覺型動物」,他們需要一個看得見的所謂的證書,才有安全感。要麼是這類人軟實力很弱,軟實力在他們身上發揮不了作用,他們也從來沒嘗過軟實力這種能力的甜頭。叫花子就不會跟你強調思維能力、組織領導力的重要性,因為他也沒嘗過這些能力的甜頭。
事實上,社會上幾乎所有的工作,都需要軟實力,不論是老闆還是文秘助理,不論是公務員還是創業者。而且也有相當多的崗位,是更側重於軟實力的,比如策劃、營銷、銷售、公關、管理、戰略設計等。
3、軟實力和硬實力哪個重要?
經常有人問,軟實力和硬實力哪個重要?我說,兩個都重要。
但不同的崗位有不同側重點。
如果你幹的是技術活,那麼技能(硬實力)可能更為重要。
如果你幹的是綜合類崗位,那軟實力(策劃、管理、協調、溝通等)更為重要。
但不管你幹的是技術活還是非技術活,軟實力都很重要。正如軟實力概念的提出者約瑟夫·奈教授所言:「硬實力和軟實力同樣重要,但是在資訊時代,軟實力正變得比以往更為突出。」
尤其是對於想成大事的人來說,軟實力顯得尤為重要。
如果秦末項羽當年只是不停地練劍,就算他技能再高,也不過是一代劍客,而無法成為西楚霸王;如果馬雲只是精通英語這門技能,他肯定締造不了阿里巴巴這個企業帝國。
更多闡述見圖書《大學迷茫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