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軟實力?

2021-02-25 軟實力教育

一、來源與闡釋

       20世紀90年代初,哈佛大學教授約瑟夫·奈首創軟實力(Soft Power)概念,從此啟動了軟實力研究與應用的潮流。

       軟實力的概念一經提出,便在世界範圍內得到積極響應,世界各國紛紛研究並認真謀劃提升自己的軟實力。

  軟實力這個詞一般用在國家、城市、企業等組織概念上,約瑟夫·奈就將綜合國力分為硬實力與軟實力兩種形態。硬實力(Hard Power)包括土地面積和人口等基本資源、軍事力量、經濟力量和科技力量等,軟實力(Soft Power)則分為國家的凝聚力、文化被普遍認同的程度和參與國際機構的程度等。

  與國家、城市和企業的軟實力不同,六叔將「個人軟實力」闡釋為:一個人的能力可以分為硬實力和軟實力兩種,軟實力是指沒法用證書考核的能力,比如思維能力、溝通能力、表達能力、情商、領導力、快速學習能力、團隊協作能力、性格品質等,而硬實力是大學文憑、技能等級證書等可以證明的能力。

二、軟實力的時代背景

  很多人問,為什麼以前沒聽說過軟實力這個概念,而現在頻頻映入眼帘?

  其實,軟實力這種能力從古至今一直存在,因為思維能力、溝通表達能力、性格品質等一直都存在。諸葛亮就是一個典型的軟實力型人才,他強在策劃和謀略。劉備也是一個典型的軟實力人才,他硬實力(武藝)不如關羽、張飛,但他強在組織領導能力,能凝聚人才,能堅定目標。

  軟實力這個詞之所以現在會頻頻出現,首先是因為約瑟夫·奈創造了這樣一個詞並用它概括了這樣一類能力,其次是因為軟實力在現在這個時代的重要性越來越凸顯了。

軟實力越來越重要,是基於中國市場經濟的轉型和人才觀念的轉變。以前對人才的考核標準比較單一,只要你拿著大學文憑,就能找到一個好工作。而且,那時大學生數量稀少,所以都是香餑餑。但隨著市場經濟的轉型,人們對人才的觀念也悄悄地發生了改變。比如一般新型企業,不會因為你是碩士、博士就會聘用你,他們用不用你完全取決於你的能力和你能創造的價值。部分「關係企業」或「壟斷企業」,一般也會設試用期,其實就是考察你的真實能力。

總結一下就是,在經歷過對學歷的瘋狂崇拜之後,現在的人才觀念逐漸從「學歷」過渡到「能力」,逐漸意識到高學歷不等於高能力。也就是說,以前只注重拿文憑、考證書,但現在更加關注文憑、證書後面的能力及一些沒法用證書和文憑證明的能力。其實任何東西在經歷狂熱之後都會回歸理性,近些年的英語熱、考研熱、出國熱甚至高考熱,都在回歸理性。

  軟實力之所以越來越重要,也與現在「專業就業不對口、工作更換速度加快」的社會形勢有很大關係。

  專業就業不對口,是說你從一個專業畢業,但畢業之後你未必有機會從事本專業的工作,學了四年的專業知識不一定派得上用場。那麼這個時候你憑什麼生存呢?答案是軟實力——你在任何一個行業和崗位都能獨立思考、與人溝通、快速學習的能力。這種能力,之前被人們籠統地稱為「綜合素質」或「通用能力」,也就是你在任何崗位都可能要用到的能力,而對有些崗位尤其重要。

  而「工作更換速度加快」也是一個新的社會現象。我們的父母或者爺爺那兩代人也許一個工作可以幹一輩子,但現在這種事情越來越少了,基本上每個人一輩子可能要轉換幾個行業、幾個工作,有些畢業生甚至在一年內就換了五六份工作。當職業更換速度越來越快的時候,誰能保證自己的每一份工作,用的都是大學裡學過的專業呢?也就是說,專業知識可能過時,也可能用不上。李開復所說:「不管你在哪個行業或者哪個職位,思維、溝通表達等軟實力都會伴隨你一輩子。」

  軟實力教育之所以顯得越來越重要,與傳統教育的某些弊端也有很大關係。

  中小學教育方面,很多家長和老師一味重視成績,對學生的心態培養和性格品質的塑造做得非常不夠。其實很多學生之所以淪為「差生」甚至考不上大學,並不是因為他們的智商比別人低,而是因為他們進取心不夠、人際關係不好,對某門課程的意義不明確而沒激起興趣等。所以我經常說,很多家長不注重從軟實力方面來培養孩子,一味地請家教補課是沒有用的。

三、軟實力有多重要?

  軟實力包括的能力有很多種,我還想特別提一下獨立思考能力。缺乏獨立思考能力的人,不僅在生活中容易上當受騙,在工作和事業上也不可能有所創新,而且特別容易跟風從眾。

  我還見過很多這樣的大學生,每次做事情,他都會先參考他們班的人數比例,比如多少人考研了、多少人參加比賽了、多少人去聽課了、多少人去參加培訓了,然後他再選擇一個人數最多的去做。

比如參加校外培訓或商業實戰活動,很多人報名時,第一句話問的是「多少人報名了」,第二句話問的是「我們學校多少人報名了」,第三句話問的是「男生報了多少,女生報了多少」。

這就顯得很沒獨立思考能力:你參不參加一個活動,為什麼要取決於人數呢?我見過有的人參加活動,二話不說就選了,因為他們很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麼。

  缺乏獨立思考能力的人,喜歡參考他人,缺乏主見,容易受他人影響。

四、對軟實力的認知誤區

1、錯誤認知:不需要考試的東西都是不重要的

我們所處的時代正經歷著風起雲湧的大變革,思想觀念更新越來越快,我很奇怪的是,依然有很多學生還是只會考試的機器。在他們的觀念裡,依然秉承著一個信念:凡是不需要考試的東西都是不重要的。

        但現實中確實有一類能力是沒法用證書證明的,比如你的思維能力、溝通表達能力,沒人給你發一級思維證書、二級思維證書,也沒有人給你發一級溝通證書、二級溝通證書,更沒人給你發一級表達證書,二級表達證書,但你就能因此認為思維、溝通表達不重要嗎?

  如果你是一個老闆,你是要一個思維活躍、創意十足的員工呢,還是用一個思維幼稚、不想事的員工?

  如果你是一個老闆,你是要一個人際關係很差、情商很低、沒有團隊協作精神的員工呢,還是要一個情商不錯、善於協作的員工?

       2、軟實力這種能力是虛的還是實的?

「軟實力這種能力很虛嗎?」——這是我被問過次數最多的問題,也是明顯沒有經過腦袋的問題。

我歸納了一下,發現說軟實力很虛的人有幾種情況:要麼是「視覺型動物」,他們需要一個看得見的所謂的證書,才有安全感。要麼是這類人軟實力很弱,軟實力在他們身上發揮不了作用,他們也從來沒嘗過軟實力這種能力的甜頭。叫花子就不會跟你強調思維能力、組織領導力的重要性,因為他也沒嘗過這些能力的甜頭。

事實上,社會上幾乎所有的工作,都需要軟實力,不論是老闆還是文秘助理,不論是公務員還是創業者。而且也有相當多的崗位,是更側重於軟實力的,比如策劃、營銷、銷售、公關、管理、戰略設計等。

     3、軟實力和硬實力哪個重要?

經常有人問,軟實力和硬實力哪個重要?我說,兩個都重要。

但不同的崗位有不同側重點。

如果你幹的是技術活,那麼技能(硬實力)可能更為重要。

如果你幹的是綜合類崗位,那軟實力(策劃、管理、協調、溝通等)更為重要。

但不管你幹的是技術活還是非技術活,軟實力都很重要。正如軟實力概念的提出者約瑟夫·奈教授所言:「硬實力和軟實力同樣重要,但是在資訊時代,軟實力正變得比以往更為突出。」

尤其是對於想成大事的人來說,軟實力顯得尤為重要。

如果秦末項羽當年只是不停地練劍,就算他技能再高,也不過是一代劍客,而無法成為西楚霸王;如果馬雲只是精通英語這門技能,他肯定締造不了阿里巴巴這個企業帝國。

更多闡述見圖書《大學迷茫問答》

相關焦點

  • 名詞解釋丨軟實力
    但是軟實力這詞最早是由誰提出的呢,它的具體含義到底是什麼呢,你真的了解軟實力嗎?如果你不是很確定,那就讓小新來告訴大家吧!顯然,奈提出「軟實力」理論,目的在於維護美國在全球的霸權地位。他希望美國能將硬實力和軟實力完美結合、嫻熟運用,保持乃至增強自己在全球的影響力,以更小的成本實現自己的戰略目標。‍‍ 1.無論軟實力還是硬實力,都無法單獨存在,只不過是在具體時空環境中彰顯的程度不同而已。在現實社會中,根本無法找出僅僅具備軟實力或硬實力的資源。
  • 約瑟夫·奈:軟實力理論
    明確的「軟實力」( soft power)理論概念是曾任美國助理國防部部長的哈佛大學教授約瑟夫·奈首先提出來的。他在1990年《外交政策》雜誌發表《軟實力》一文,將國家綜合國力劃分為兩種,即硬實力和軟實力,認為由資源、經濟、軍事和科技四大實力元素構成的硬實力始終是有限的,而真正具有無限力量的動力元素是軟實力。
  • 香格裡拉對話和新加坡的軟實力
    而1994年舉行的汪辜會談,應該是新加坡在軟實力上的初露啼聲。可以說,今天的新加坡在國際舞臺上享有著與自己國家力量不相稱的影響力。新加坡在構建地區軟實力上的成功,大抵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自約瑟夫·奈在1990年代初提出「軟實力」概念以來,這個詞就成了國際問題評論中最經常被使用的詞彙,很多人將軟實力看成是脫離硬實力的獨立存在,甚至是硬實力的對立物,這種理解是有偏差的。事實上,環顧世界,一國的軟實力和硬實力是有高度關聯性的,軟實力強的國家,都是以強大的硬實力作為支撐的。
  • 【大國戰略】龐中英:美國「軟實力」不是全球標準——寫在「軟實力」概念提出25周年之際
    書中,他首次提出了「軟實力」的概念。後來,奈在當年的《外交政策》雜誌上發表了《軟實力》(Soft Power)一文,較為清晰地論述了這一詞的基本內涵。從此,「軟實力」一詞不脛而走,在美國和全球流行。奈也被尊稱為「軟實力之父」。「軟實力」概念誕生25周年後,對這一概念在全球流行的歷史與現狀進行回顧及反思,無疑具有重要的學術意義。
  • 在美國看中國軟實力的變遷
    他曾對我說,中國故事有些方面非常富有吸引力,軟實力更多產生自民間社會「軟實力」概念的提出者是美國學者約瑟夫•奈,他在上世紀九十年代相對於硬實力提出了軟實力,因而舉世聞名。後來他把理論延伸到「巧實力」的概念。在約瑟夫•奈看來,各國想方設法顯示本國魅力並不新奇,但是如何創造軟實力卻是隨著時代條件的變化而變化。但沒有多少人買「巧實力」的帳,在外界看來,它不過是所謂的新瓶裝舊酒罷了。
  • 【鄭一省 陳俊源】軟實力研究的新突破——評《遠親與近鄰——中美日印在東南亞的軟實力》
    》一書從軟實力的角度,運用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結合的方法,通過田野調查和文獻研究,對中美日印四大國在東南亞軟實力的狀況進行了透視和探察,突破了軟實力研究的傳統思維方法,是近年來軟實力研究的一部力作。總體來看,美國在菲律賓的軟實力最強,這也緣於菲律賓與美國的特殊關係,但菲律賓人對美國的情感則是「愛恨交織」。美國在菲律賓的制度和外交軟實力在很多方面都低於日本,該書認為這很可能是美國外交中的霸權作風引起了菲律賓人的不滿。而中日之間比較,中國無論在經濟軟實力、人力資源、文化軟實力、政治軟實力還是外交軟實力等方面,都要落後於日本。
  • 英國文化軟實力發展對中國有哪些借鑑意義
    在中英全面戰略夥伴關係步入第二個十年、中歐建交40周年之際,習近平主席首次對英國進行國事訪問,全面推動中英關係發展,開啟中英全面戰略夥伴關係黃金時代,為中歐合作注入了新動力,為中西交流互鑑譜寫了新篇章。那中英文化軟實力發展有哪些不同,中國又能向英國借鑑什麼?求是網特邀清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政治學系系主任,博導張小勁教授為大家解讀。
  • 專訪約瑟夫•奈:中國軟實力不足在於社會自由度不高
    二、中國當前的軟實力狀況張梅:迄今為止,軟實力這一概念已經提出25個年頭了。在過去二十多年裡,中國出版、發表了許多有關軟實力的著作和學術論文,軟實力一詞也已經進入中國官方話語體系。領導人的講話中也指出,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關係「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請您談談軟實力對於中國的重要性以及當前中國的軟實力狀況。
  • "軟實力"提出者:美國轉折點到了
    Nye Jr.)的文章稱,川普時代對美國的軟實力並不友好,但美國是一個「有恢復和改革能力的國家」,20世紀60年代美國也遇到了種族暴亂、抗議和越戰泥潭一系列問題,美國隨後通過改革「恢復了軟實力」。作者表示,1月6日的暴亂和「珍珠港事件一樣」,是一個臭名昭著的日子和「轉折點」。在川普下臺後,如果拜登緩解了美國政治的「極化對立」,控制新冠疫情,美國將恢復一系列「軟實力」,重新吸引其他國家。
  • 「綜合國力」是冷戰概念,中國更該關注的是全球「軟實力」排名
    「綜合國力」到底包括什麼?可以說,涉及幾乎所有的國家實力,諸如軍事實力,外交實力也是其中之一。毫無疑問,隨著經濟和技術的變化,「綜合實力」的內容也在發生變化。在美國,在冷戰即將結束前夕,關於國家實力的研究產生了一大重要研究成果,即「軟實力」理論的產生(1990)。
  • 巴基斯坦駐德國大使發布新書《中國人軟實力代碼》
    原標題:巴基斯坦駐德國大使發布新書《中國人軟實力代碼》  新華網法蘭克福3月11日電(記者饒博)由巴基斯坦駐德國大使賽義德·哈桑·賈維德寫作的英文版新書《中國人軟實力代碼》11日在此間發布。包括中國駐法蘭克福總領事梁建全、賈維德和巴基斯坦駐法蘭克福總領事伊姆蒂亞茲·卡齊等在內的中巴各界人士參加發布會。
  • "軟實力"之父​約瑟夫·奈:中美優勢再評估
    在分析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的構成要素時,通常將之分為有形力量與無形力量,或硬實力與軟實力。美國哈佛大學教授約瑟夫·奈就將綜合國力分為硬實力與軟實力兩種形態。硬實力(HARD POWER)是指支配性實力,包括基本資源(如土地面積、人口、自然資源)、軍事力量、經濟力量和科技力量等;軟實力(SOFT POWER)則分為國家的凝聚力、文化被普遍認同的程度和參與國際機構的程度等。相比之下,硬實力較易理解,而軟實力就複雜一些。
  • "軟實力"提出者:事到如今,我對美國依然有信心
    三十多年過去了,懷抱著這一信念,約瑟夫·奈對1月6日的美國國會暴亂給出了自己的解釋:儘管川普對國家造成了破壞,但美國的軟實力依然「有復原的能力和使我們浴火重生的改革能力」。歷史確實沒有終結,但歷史也會給出答案,我們只能祝美國好運。觀察者網翻譯此文,供讀者參考。
  • 模里西斯大使:英國軟實力弱成這樣 還想搞殖民?
    近期,英國公然拒不承認國際上對於印度洋島嶼歸屬權的判決、不肯將島嶼歸還給模里西斯,同時又想往國際刑事法院(ICC)塞入「自己人」,結果遭模里西斯駐聯合國大使「神嘲諷」——  「軟實力都弱成那樣了,還保持殖民姿態。」  據《衛報》9日報導,國際刑事法院首席檢察官即將換人,英國律師卡裡姆·汗(Karim Khan)是最有希望的人選。
  • 臺灣能從以色列學到什麼?
    臺灣能從以色列學到什麼臺灣學者楊儒賓去年出版的著作《一九四九禮讚》,就指出一九四九的政治符號不是臺灣屈辱的開始,而是臺灣奮起的機緣,因為臺灣吸收了中華民族的精英與文化精華,在這島嶼上發揮巨大的文化能量,成為一股重大的軟實力。這其實也是以色列的軟實力,將猶太民族的歷史智慧總結,應用在日常生活中,並且緊密地與全球猶太人連接。以色列可以,為何臺灣不可以?
  • [徐美恆]科幻、科技和文化軟實力:《格薩爾》史詩魔幻敘事解讀
    這其實就是一種輿論控制和心理暗示,是開發和利用文化軟實力治理社會的早期實踐。像總管王在格薩爾出生前給嶺部落人們講述的夢,既可以看成是天人感應,即英雄誕生的一種吉兆;也可以理解為輿論引導和心理暗示,即所謂的日月同輝一類的夢,可能是嶺部落中的智者出于氏族部落生存發展需要,精心編造的故事,目的就是為氏族部落英雄製造輿論,用心理暗示引導人們認同王者。
  • 什麼是「銳實力」?
    按照他們的界定,所謂「銳實力」是「威權勢力」採用「收買、審查、操縱、脅迫」等「非常規手段」對目標國家或群體施加影響,它不同於「軟實力」,後者主要使用公共外交、媒體傳播、文化交流等方式贏得對象國的「民心公意」。顯然,這一輪有關中國「銳實力」的攻擊和批判是西方主流媒體和學界根深蒂固的「中國例外論」和「麥肯錫主義」的延續和衍生。
  • 什麼?「武庫艦」?!(上)
    這家網站的特點之一,就是依據所謂的「網絡消息」來報導中國的武裝裝備,也就是說,到中國各大軍事論壇,看看中國的軍迷網友正在聊些什麼,有好玩的就挑出來,敷衍成文,等於是把中國網絡上的東西搬運到海外。【這種現象,還真是讓人一「喜」一憂:「喜」的是,中國軍事領域「軟實力」的輸出,借中國網友之「大膽設想、不小心求證」而率先走出國門;憂的是,一些中國媒體還是一如既往地缺乏議題設置能力,還在屁顛屁顛地跟著外國人跑。「出口轉內銷」的路,我們走了多少年了?還是看不到頭!這背後,還是「軟實力」孱弱的問題。更可嘆的是,現在很多作法,不是在加強「軟實力」建設,而是在削弱它。
  • 美媒承認:這,給中國加分;模里西斯:英國軟實力弱成這樣,還想搞殖民;美國國會參議院投票確認川普彈劾案審理符合憲法丨每日大新聞
    烏鴉校尉作品首發於微信號 烏鴉校尉微信ID:CaptainWuya大家好我是烏鴉上尉今天有什麼大新聞 2 模里西斯:英國軟實力弱成這樣,還想搞殖民近期,英國公然拒不承認國際上對於印度洋島嶼歸屬權的判決、不肯將島嶼歸還給模里西斯,同時又想往國際刑事法院(ICC)塞入「自己人」,結果遭模里西斯駐聯合國大使「神嘲諷」——「軟實力都弱成那樣了,還保持殖民姿態。」據《衛報》9日報導,國際刑事法院首席檢察官即將換人,英國律師卡裡姆·汗(Karim Khan)是最有希望的人選。然而,英國政府拒不承認國際法院此前的兩項判決,有可能攪黃此事。
  • 一個國家元首坐在川普的小椅子上是什麼感受
    扎哈羅娃的上司、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也與武契奇通了電話,強調了俄羅斯和塞爾維亞之間「真誠密切的關係」。 雖然這起事件已經逐漸平息,但也不禁令人聯想起川普時代的白宮,發生過的一幕幕類似的場景。 而扎哈羅娃在社交媒體上道了歉,但稱她的帖子被誤解了,她表示:「我道歉,但我的帖子被誤解了。」 不過她同時表示,「禮儀技巧是美國官員經常使用的工具之一,用來人為地製造出他們自己例外主義的表象。這是不可接受的。」 顯然,當事人的這些回應的意思是,都不希望事態擴大,但這不代表美國沒有不失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