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9年,載有第一批來自非洲的黑人奴隸的船隻抵達位於北美洲維吉尼亞的一個港口。到了1776年美國建國後,陸續又有大批從非洲被販賣來的奴隸登陸,從那時起,種族歧視問題就成為美國的一塊傷病。
2015年4月,美國部分白人奴隸主的後代和黑人奴隸的後代在紐約聚會。
雖然在上世紀60年代,隨著以馬丁·路德·金為代表的反對種族歧視的民權運動在美國得到廣泛響應並通過諸多重要法律,但直到今天,仍有不少非洲裔美國人被過度執法的案例出現在新聞媒體上。
在第一批來自非洲的黑人奴隸登上後來成為美國的那片土地整整400年之後,針對非洲裔美國人的暴力事件屢見不鮮。Statista數據研究機構的統計顯示,今年前10個月,在美國死於槍殺的黑人已經高達150人,也就是說,平均每月都有十幾位黑人被槍殺。
400年來,在美國的每個時代,每個家庭都有各自的種族主張和試圖解決社會融合問題的方式。其中,有這麼兩類人,分別是白人奴隸主的後代和黑人奴隸的後代,在20世紀特別是21世紀以來,正在發揮越來越大的「療傷」作用。
1
自民權運動以來的幾十年裡,試圖解決或緩解白人與黑人緊張關係的方式多種多樣。如演員摩根·弗裡曼主張輿論淡化處理,「當你不去說我們是黑人時,社會才會變得正常」;前美國國務卿康多莉扎·賴斯認為,黑人不應自暴自棄,「當你幹得比別人出色兩倍,進入白宮自然不成問題」。
雖然美國黑人有各種鬥爭或融合的主張,但是,從奴隸制時代開始的白人奴隸主和黑人奴隸的概念卻依然影響著他們,不論他是身手矯健的NBA運動員,或是好萊塢明星,不論他是國務卿,或者甚至是總統。
一些美國媒體在處理涉及籃球隊或橄欖球隊的新聞時,多數時候會遵照一個不成文的規定——避免使用球隊「所有者(owner)」這一稱謂,因為這容易讓人聯想到奴隸主(slave owner)。
此外,美國前總統歐巴馬曾坦言,自己母親那邊的祖上有一支曾經是奴隸主,擁有幾百名奴隸,而其夫人米歇爾的族譜顯示她的祖上曾是奴隸。
奴隸主的後代與奴隸的後代結為連理,並非到了20世紀才有。根據1861年一位黑奴在《一位奴隸女孩的生活事件》中的描述,當年已有白人奴隸主和女黑奴生產出下一代。
另外,學者J.M.艾蓮在通過對美國內戰前南方的奴役關係進行調研後在一篇文章中指出,在極少的情況下,也存在少數白人女性奴隸主同黑人男性奴隸的非常關係。
幾年前,一位名叫謝裡爾·本尼迪克特的教育家和歷史學者在族譜網上發現,他的曾曾曾祖父是一位美國德克薩斯州的農場主,曾經擁有41個奴隸。
本尼迪克特的表親約翰·米勒在得知這一情況後說,「我們現在的家庭算是中產階層,並不那麼富有。我的英國祖先可能將擁有奴隸當成了當時理所當然的一種生活方式。但這種方式顯然是錯誤的。了解到我的家族歷史後,我感覺到一種贖罪,必須重塑認知。」
米勒表示,要解決美國社會對黑人的偏見,就要將奴隸制正視為現世中的一種現象,而非一套已經過去了的塵封在歷史歲月中的消逝品。「如果將美國社會視為一棵大樹,那麼奴隸制仍然在樹葉中呼吸。」
1865年4月14日,連任兩屆美國總統並提出廢除奴隸製法令的亞伯拉罕·林肯在華盛頓福特劇院觀看喜劇《我們的美國親戚》時,被南方奴隸主派遣的奸細約翰・布斯槍擊頭部,次日晨逝世,終年56歲。 這是美國華盛頓林肯紀念堂內的亞伯拉罕·林肯的大理石坐像。 新華社發
2
歷史學家亨利·維恩斯克在其著作《黑爾斯頓:一個黑白的美國家族》中講述了全美最大家族的真實故事。這個家族裡既有白人,也有黑人。
「1931年,作為美國南部最大的奴隸主社區之一的黑爾斯頓家族,派人參加了一個叫『黑爾斯頓部落』的年度聚會。這一部落跟黑爾斯頓家族有直接關係,但是卻由800多名非裔美國人組成。當年這些非裔美國人的祖先,大概有幾千人,在黑爾斯頓祖先所在農莊作業,讓該農莊變得越來越富有。經過進一步了解發現,其實這是一個家族,卻因奴隸制被一分為二。」
類似這樣的白人奴隸主的後代家族和黑人奴隸的後代家族的年度聚會,一直延續至今。
2003年,曾經擁有黑人奴隸的美國前總統傑斐遜的後代蘇珊·哈欽森就參加了這樣一個聚會。
兩年後,結識了黑爾斯頓家族中的威爾·黑爾斯頓後,她在維吉尼亞州哈裡斯堡的東門諾派大學成立了一個團體,專注於將白人奴隸主的後代同黑人奴隸的後代聚集到一起。
威爾·黑爾斯頓表示,「『來到桌邊』組織幫助人們打開一扇門。雖然門只是從一邊打開的,結果卻會對門兩邊的人都產生深遠的影響。」
電影《綠皮書》劇照。 圖自豆瓣電影
這一團體的宗旨包括,進行各自家族的追根溯源、同相對應的奴隸或奴隸主家族建立緊密聯繫、通過參加各種文化活動促進家族間的療愈、積極尋求破解美國社會種族歧視等問題的路徑。
該團體的一位負責人表示,使用「來到桌邊」這個名字,靈感源自馬丁·路德·金的那個演講:「我有一個夢想,有一天,奴隸的子孫後代和奴隸主的子孫後代能夠一同坐在桌邊,情同手足。」
3
一位名叫藍迪·甘布爾的美國海軍退役士兵告訴記者,在自己年幼時,就很好奇為何不同種族的人會彼此敵視。
「當我進入一個擁有奴隸主的後代和奴隸的後代同時參加的一個活動現場時,那一瞬間我就被震撼到了。因為我即便是做最難以置信的夢都不會夢到這樣一個場面。這裡有一群平凡的人正在改變美國歷史。」
那兩個群體的人看出了甘布爾的吃驚,於是上前拍了拍他的身子,讓他感覺不是在做夢,而且希望他儘快融入到他們之中去。這樣的體驗對他而言是不同尋常的。
「在那一刻,我感覺應該丟掉身上的心理包袱,這些包袱屬於過去。後來我又參加了幾次這樣的活動,漸漸地,我開始感到如釋重負,甚至到了後來,每次活動結束時,我都久久不願回家。」
一位名叫阿特·卡特的退休醫生有兩段在美國不同地區的生活經歷。他在美國東海岸生活過兩年,說這片地區被當地人稱為「上帝的土地」,但美國南方人卻對東海岸的人有偏見。
「後來我們舉家搬到了美國南部阿拉巴馬州的梅孔鎮。在我大約五六歲時,我的教父對我說,『我希望你能過街拜訪一下對面的一位女士。她是我們家族最老的成員,讓她給你講講家族的過去。』看到她的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了什麼,因為她擁有兩種不同的膚色。她說卡特這個姓氏來自非洲國家幾內亞,我們的祖先是一位航海家,是由法國人奴役並帶到海地的。也就是說,我同時擁有歐洲人和非洲人的祖先。」
通過族群網的資料查找,卡特找到了擁有這一族群法文姓氏的同族人。當得知當年參加美國內戰的邦聯軍隊裡既有白人也有黑人時,他發現了美國傳統教科書中沒有提到的歷史。
「我將我的發現通過視頻和幻燈片的方式告知了我們社區的人,他們之中既有非裔美國人,也有許多白人。通過這種方式,將各區的黑人白人聯結起來,這不僅僅是我們給他們傳授各種族之間寬容和融合的使命,其實我們也逐漸成為了彼此的示範。只有通過類似這樣的活動,我們社會的發展才有可持續的可能。」
來源:2019年11月27日出版的《環球》雜誌 第24期
總監製:劉明 執行總監製:卞卓丹
監 制:樂豔娜 責任編輯:林睎瑤